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瑰丽的静域一梦(张大千敦煌册)(精)/大风堂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大千敦煌画集。书中收录了大量从未公诸于世的私藏大千敦煌临本,介绍并分析了大千敦煌之行的缘起、经过、贡献及收获。大千的敦煌之行,不仅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中国美术断代史以临本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更使人普遍关注敦煌艺术的文化价值;唤醒沉睡的敦煌,不仅是中国美术的一大福祉,更是中国文化递延的大幸,而大千确是功不可没的。

内容推荐

大千的敦煌之行,是他绘画生涯的一大转折点,[中年西上敦煌,临摹石室,振千年之颓势,开艺苑之新局,气象雄伟,著色瑰丽,使人物画为之一变],[在这之前,他的人物画的得之细;这之后则阳刚既胜,而柔缛增,奔放斯练,而谨细转工]。本书就是一本大千敦煌画集。书中收录了大量从未公诸于世的私藏大千敦煌临本,介绍并分析了大千敦煌之行的缘起、经过、贡献及收获。大千的敦煌之行,不仅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中国美术断代史以临本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更使人普遍关注敦煌艺术的文化价值;唤醒沉睡的敦煌,不仅是中国美术的一大福祉,更是中国文化递延的大幸,而大千确是功不可没的。

目录

第一篇 大千与敦煌

 敦煌美术

 大千与敦煌的缘起

 大千敦煌行

 大千敦煌行的贡献与收获

第二篇 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

 诸佛尊像

 菩萨像

 罗汉像

 天部诸像

 供养人像

参考书目

附录一 大千绘敦煌手印

附录二 《大风堂临抚敦煌壁画》

后记

试读章节

敦煌美术

敦煌,是中国对西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站,同时也是佛教从印度传人后,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汇处。敦煌石窟,即是在敦煌留下来的中国古代佛教信仰的一个具体的记录,它可以算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正是敦煌石窟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更保存了从5世纪起到14世纪一千多年的佛教艺术作品,包括雕塑与壁画,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集大成之处。当然,对于美术史而言,最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美术史保存了一段极为珍贵的北方文化艺术遗产。除了莫高窟之外,在安西榆林还有一个榆林窟,也封存了许多唐代以及后期的壁画,榆林窟距离莫高窟不远,与莫高窟有姊妹窟之称,两处均处于古敦煌郡境内,故两者统称为敦煌石窟。敦煌石窟的雕塑、壁画由于敦煌地处边陲,加之兵灾人祸的隔绝得以保留下来。

目前莫高窟所存的最早建筑是北凉时代所建。莫高窟自从公元336年建窟之后,历代兴建不绝,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的兴筑,故其保存的史料、文物贯穿了十个朝代的形制,据李义修佛龛碑文记载,至大周圣历元年,已有一千余龛,历经一千七百年来的天灾与人祸的毁损,现存492龛,据历代图像排比及风格划分,有北凉7窟、北魏8窟、西魏10窟、北周15窟、隋80窟、初唐44窟、盛唐80窟、中唐44窟、晚唐60窟、五代32窟、宋34窟、西夏67窟(其中有一批回鹄窟)、元10窟等,洞窟中保存着大量的雕塑和壁画,这些石窟实际上就是历代艺术的博物馆。

榆林窟兴建的时代比莫高窟略晚,因此窟中所列的壁画、彩塑等内容是在唐代至元代之间的作品,也因此绘画及造型技巧上比莫高窟某些早期开凿的要来得成熟,且在使用色料及调制技术上也比较优越,榆林窟的壁画风格也比莫高窟更齐一。

敦煌石窟的美术作品大致分为两大类:

敦煌雕塑

莫高窟共保存了2415尊彩妆泥塑,其泥塑的主题都是将佛教经典中的各种部众以及典故,以具体的形象,用泥胎塑形上着彩绘表现出来。因为其所建造的年代及朝代的不同,各部众的造型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经由这些彩塑我们大体可以了解佛教各类造像在中国本土各朝代的发展与演变。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敦煌处于印度佛教艺术与本土佛教艺术的共同影响下,敦煌地区佛教艺术史料为研究中原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研究资料。籽敦煌石窟与中原各处的石窟或摩崖造像互相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时代变迁与造型变化的关联性。另外,通过各时代的佛像造型及面部表情,可以发现庶民大众对佛的信仰、对人性关怀的诠释,以及不同的艺术理念与不同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点结合后,表现出的不同造型特征。佛像之中的各种部众,其实是世间人物的映像,每个朝代的创作者都善于把生活作为汲取创作灵感的源泉,以现实中的人物形象来丰富神化了的人物的表现,为这些不同类型的形象赋予了个性和生命力,在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艺术技巧。

敦煌壁画

由于雕塑对空间的要求及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施工繁复、占据大量的空间、叙述一个故事的进展比较困难,因此题材及创作的范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以尽情发挥;而壁画就具有极大的弹性,壁画可以表现的内容较丰富且范围更宽广,文献记载的许多佛教题材,几乎都可在壁画中找到,且由于壁画都有详细的旁书,所以画中的内容很容易辨识。

北朝时期的壁画以本生故事为叙述主题,因缘故事及佛传故事最多,其目的是传播及教化,也对佛教的本土化有很大的帮助。到了隋唐以后,“经变”成为主流,也因此标示着佛教中国化的脚步日亟,更标志了各个时代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上的不同成就。隋以后,在艺术处理上的转变是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逐渐又过渡到西方净土变的方向,出现大勃兴,尤以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西方净土变与东方药师变为代表,可知初唐绘画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佛画中的景物集中了人间最豪华美好的事物,从一方面反映了皇家贵族、士大夫的奢靡生活,把亭台楼阁、苑囿池沼塑造成为幻想中的极乐净土,这样的生活妙境对贫苦的庶民而言,正是最好的吸引力,在广大的信徒心中深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形象,也因此唐代的佛画很自然地便与中原的山水画和界画相结合,豪华的建筑、林木、山泉及世间轻歌曼舞的生活均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唐代富庶的生活景象。中国绘画史中唐以前的资料流传极少,在中原也只有少许后人的遗存临本,而敦煌壁画的发现,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从中可以得知当时的绘画水平、技巧及绘画材料,弥补了文献及史料的不足。

分析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一,敦煌壁画造型以线为主,流畅、繁复且充满动感的线条是敦煌壁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兼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特质,也因此成就了“敦煌飞天”那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尤其是榆林窟第3窟的“普贤变”(图1-3)和“文殊变”(图1-4)两幅经变题材壁画,更是将“线”这一中国传统造型因素的形式美感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其二,敦煌壁画普遍采用的装饰风格也是中国传统绘画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其在色彩的运用上以石青、石绿、朱砂、朱膘、银朱、土红、石黄、靛青、白土、金箔等单纯的色彩进行平涂,在平涂中产生节奏,在单纯的色彩关系中取得调和,“完全是在原色的对照中去取得调和,在强烈的对比中去求得整幅色彩在交错中发散出来的色的光辉”,这同汉代壁画、唐宋金碧山水在色彩表现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三,散点透视和构图的连续性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构图和表现方式,也是历代敦煌壁画的普遍特点。敦煌壁画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图解佛教教义、讲述佛教故事,以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注重作品的情节性,将故事的不同发展阶段排列在同一个画面中,如254窟中的“萨捶那太子以身饲虎图”,将故事发展的几个情节自上而下再回转向中心而组织在一个画面里,用写意的手法,将萨堙那太子合掉生命饲喂饿虎的情景表现得雄壮感人。

六朝以至唐五代所发展出来的绘画形制,在史料上是个空白期,而后世所知者只见于一些存留的文字记载,对于绘画本身,缺少形象的认识,而敦煌这么多当时各朝代所保留下来的壁画,可说是衔接绘画史的—道桥梁,中国绘画从六朝的简单叙事壁画,发展到唐朝的具有浓艳的设色技巧和优雅线条的人物画及各种山水画、界画,敦煌的宝藏,是中国美术史上极为辉煌灿烂的一笔,对于中国美术明天的发展也是无比重要的。可叹的是这些珍贵的财产,除了一些壁画不易被搬走尚留下来之外,其余手卷、画页均遭偷窃掳掠。所幸有了大千的敦煌之行,蓦然惊觉这一段被遗忘的中国绘画史,继而将之重新展布于世。张大千无疑是串接这段历史的重要人物。

……

P3-7

序言

大千粉本 粉本大千

对于中国内地的美术界、艺术界乃至知识界来说,张大千的名字并不陌生。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人”。从中国传统文人画入手,张大千早年广泛临习唐、宋、元、明、清传统绘画,尤得石涛、八大山人精髓,其绘画题材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绘画风格兼通工笔、写意。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方面,张大千俱能精擅;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方面,张大千卓有建树,可谓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

20世纪40年代,张大千潜心敦煌,三年发奋,遍临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的壁画,成绩斐然。正是由于从敦煌艺术中吸收了中国美术精华,遍学历代画技,张大千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绘画,并由此画风一变,成就了复笔重彩、古雅华丽的画风,从而在画坛名声大噪。于是,有了张大千与北方大画家溥儒(溥心畲)并称“南张北溥”的说法。

从1948年起,张大千开始游历世界,博采各家之长,创造出以唐代王洽的泼墨技法为基础、糅入西方绘画意识的泼彩画法,并创作了大批泼墨泼彩作品。一个画家的历史地位如何,关键是看他能否为自己及其时代创造一个独特的绘画风格。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既保持了中国画的传统,又结合半抽象的彩墨造型,创造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新风格,从而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和地,张大千也因此在中国绘画史流芳百世。作为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绘画大家,张大千的艺术努力使西方艺术界更加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境界,苍茫深邃、雄奇瑰丽。于是,又有了张大千与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并称“东张西毕”的说法。

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张大千留下了大量的粉本遗产。这些粉本,时间由早期的敦煌临摹底本到后期的创作线稿;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以及敦煌佛像等。此外,还有许多课徒示范粉本,总结对比各种线条或皴法,附带技法提要的题跋。这些珍贵的资料一直由跟随张大千47年的弟子孙云生保存。孙云生长期伴随张大千,终生不离,一边学习书画、深造画艺,一边帮助张大千整理旧稿、照顾生活。张大千视孙云生为衣钵传人,为使孙云生艺术更臻至境,张大千将一生积聚全部粉本逾千件悉数留赠,以纪念半生的师徒情缘。观摩这些粉本,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张大千传世名作的草创阶段、创作提示以及取合过程。有了这些粉本,我们就得到了研究张大千各个时期创作及其作品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一直由孙云生精心保存的粉本,是研究张大千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张大千与孙云生大师身后,这部分粉本遗产由孙云生儿子孙凯继承。孙凯先生是成功工商人士,他对先辈艺术家与中国文化充满情感,为这批粉本的保存整理及公诸于世做出了不懈努力。

张大千曾在写给孙云生的信中说道:“这些粉本和勾本,对一般的人来说,可能一点用处没有,有些人还嫌它太浪费空间,一股脑儿地想将它丢弃呢。其实要真正研究我的学画进程,真正透彻大风堂的美术领域,只有从粉本中去了解最为完整。我一直视你为大风堂唯一完整传承的弟子,对于一些画作的价值,并不在画本身,而在创作本身,我所教给你的绘画观念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要说有形的对象的话,那些古字画、我本身的画作只能说是有价的,而这些我从开始学画至今的粉本,才是无价的。我把这些留给你,定能体会到它的意义。”到了晚年,张大千在遗嘱中再次对孙云生说道:“粉本是我所留给你最重要的东西,要你好好作画,继承大风堂绘画基业。平日给你保管的那许多粉本、勾本,是我最重要的绘画资产,也只有你才有资格得到这些东西。这次从美国搬回来,我又整理了一些粉本,我会一一地整理出来交给你保管,我相信这一批粉本是送给你最好的遗产了。”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张大千对这些粉本遗产的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的《大风堂丛书》,正是要将这批张大千粉本公诸于世。已经出版的《绝美的生命交集——孙云生与张大千》《美丽的粉本遗产——张大千仕女册》和《清雅的名士风度——张大千高士册》,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是他绘画生涯的一大转折点,“中年西上敦煌,临摹石室,振千年之颓势,开艺苑之新局,气象雄伟,著色魂丽,使人物画为之一变”。这一本《瑰丽的静域一梦——张大干敦煌册》,我们郑重地把它奉献给我们的“上帝”读者。

按照出版计划,此后我们还将出版张大千作品中的花鸟、山水等题材,以介绍大千先生创作全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推进图书结构的转型,加强经典文化的选题。这套《大风堂丛书》的出版,是我们的一次成功策划。这是张大千珍贵粉本的第一次出版——是张大千先生身后第一次,当然也是内地第一次出版。在我看来,这是孙凯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张大千、孙云生等前辈艺术家的追忆与纪念,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真诚奉献。

应孙凯先生的要求,我把张大千的粉本出版的情况向读者做了一个介绍,是为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杨耕

2009年8月于北京

后记

上个世纪最后一年(2000年)元月二十二日清晨一时三十分整,先父孙云生先生辞世。先父弥留之际,犹再三叮咛,希望我能够继续他生前未完之事,将太老师张大千先生所托付的千余幅粉本,加以整理、诠释,并尽一切可能公诸于世,以完善的方式,将大风堂的精神以及大千先生为中国近代美术所做的贡献,作最具体且完整的呈现,期使大风堂的薪火有所传承。

太老师大千先生一生投身绘画事业,纵横中国画坛近一个世纪,不但为中国近代美术史立起一支璀璨的大纛,也在西方艺坛激起硕大的一片涟漪;不仅在中国现代水墨画发展史上写出光灿的一页,更在世界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刻上了一道鲜明的东方绘画的印记。大风堂的绘画风格,在大千先生及家父相继辞世之后,顿时出现无以为继之窘境。父亲临终时的叮咛,声声响彻我午夜梦回的耳畔,父亲将毕生的珍藏——大千先生的粉本亲手交付予我,这份责任何其沉重,令我倍觉薪传递延的艰巨,更因为我之所学并非绘画,无法一肩担起延续大风堂血脉的使命,倍感汗颜。我只有谨慎地、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将这些无价的遗产加以整理、编印成书,借以将大风堂的薪火传播出去。虽然举步维艰,但是我相信这样的方向,应该是踏实和正确的。

本套丛书很多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由朱介英兄负责,初稿也由他执笔。这七八年来,介英兄一直契而不合地为整理工作搜集资料,翻遍了台北的图书馆、出版社、文物馆,甚至于到旧书摊苦苦搜寻有关大干先生作品之片言只字,大到已绝版的图书,小至剪报、印刷画作,虽然无法收集到流传出去的所有大干画作,但也有十之七八,将之与大千先生留下来的粉本相对照与印证,数据相当丰富,为研究大千先生的学画进程、真正透彻大风堂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

经过近八年的整理,《绝美的生命交集——孙云生与张大千》《美丽的粉本遗产一张大千仕女册》与《清雅的名士风度——张大千高士册》已经出版,这本《瑰丽的静域一梦 一张大千敦煌册》也即将付印,这套丛书的另外数本也在加工整理之中。承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杨耕先生,编辑李雪洁小姐以及诸位社务人员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劳,在此特致最诚挚的谢意。

本套书得以陆续出版,让我更充满信心,为推动大风堂艺术的传承所做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希望能够尽吾辈之所能,将大风堂的艺术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于大家面前,从而为中国传统绘画下一个20世纪完美的脚注。

清心堂 孙凯

2009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瑰丽的静域一梦(张大千敦煌册)(精)/大风堂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介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04505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8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22.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303
21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8: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