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编者在杨兆龙的学术作品中挑选而成的一个精华本。均是杨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为读者还原了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法治背景,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同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对中国的司法制度也充满深刻洞察。
本书亮点:1.本书作者杨兆龙先生是民国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法学家,在中国法制化进程中的努力付出为后人所敬仰,尤其在学术领域留下大量的真知灼见,对百年来中国法治的发展影响深远。2.本书保留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特征。对我们现在进行法史研究和法制建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图书 |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编者在杨兆龙的学术作品中挑选而成的一个精华本。均是杨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为读者还原了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法治背景,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同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对中国的司法制度也充满深刻洞察。 本书亮点:1.本书作者杨兆龙先生是民国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法学家,在中国法制化进程中的努力付出为后人所敬仰,尤其在学术领域留下大量的真知灼见,对百年来中国法治的发展影响深远。2.本书保留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特征。对我们现在进行法史研究和法制建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杨兆龙先生是中国著名法学家,“东吴法学”的代表性人物,在民国时期便已确立起广泛的国际声誉,曾被海牙国际法学院评为全世界50位杰出法学家之一。杨兆龙一生著述甚多,但后半生因政治原因,命途多舛,学术成果也多数散落失轶,不行于世。后经杨兆龙先生之女儿杨黎明、女婿陆锦碧多方收集整理,得回百万余言。考虑文稿内容较为庞杂,编者从中精心采选那些能够超越时空,于今仍有很大学术阅读与参考价值的作品,汇为此集,以飨有心之读者诸君,亦表对那一代学人的敬意与怀念。 目录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中国司法制度之现状及问题研究——与外国主要国家相关法制之比较 法治的评价 宪政之道 《新法学》诞生的前夕——法学界的贫乏 中国法律教育之弱点及其补救之方略 司法改革声中应注意之基本问题 由检察制度在各国之发展史论及我国检察制度之存废问题 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杨兆龙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54526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8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78 |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0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904.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2.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8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