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内容
编辑推荐

专家学识,笔端风华,巍巍帝国,沉浮人物说不尽千古兴亡事。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明史大家樊树志先生左手故纸爬梳,右手妙笔生花,编著成《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带您一起去评说这说不完的明朝,那些人以及那些事!

内容推荐

《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由樊树志编著。

历史从来由“大人物”与“小人物”构成,“小人物”早已湮灭,留下“大人物”任人评说。《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中的每一个人——九五之尊的帝王、权倾一时的大臣、不可一世的佞幸,有正人君子,亦有宵小之徒,都是所谓“大人物”。但这些“大人物”在主宰他人命运的同时,却无从把握自己的跌宕浮沉。

目录

1·凤阳的朱元璋情结

2·朱元璋的文笔

3·刘基的悲剧

4·“积疑成狱”的胡惟庸党案

5·李善长的灭门之祸

6·大将军蓝玉的冤案

7·朱升为何归隐

8·太祖高皇帝的“免死铁券”

9·酷似乃父的朱棣

10·建文帝下落之谜

11·朱棣的智囊——道衍和尚

12·“读书种子”方孝孺的气节

13·“瓜蔓抄”及其他: 建文旧臣景清与铁铉

14·打着“锦衣卫”的幌子

15·才子解缙的政治生涯

16·“弄冲主于股掌”的王振

17·英宗被俘与获释

18·贪位的景帝

19·“夺门之变”的台前幕后

20·复辟功臣的下场:徐有贞、石亨、曹吉祥

21·宪宗与方术佞幸

22·宪宗擅宠的万贵妃

23·汪直与西厂

24·明君孝宗和他的诤臣们

25·“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 刘瑾弄权

26·且看刘瑾的垮台

27·告密者焦芳

28·“甘心颐指”的李东阳

29·武宗与豹房政治

30·杨廷和拨乱反正

31·“大礼议”与张璁的浮沉

32·夏言:“弃市”的首辅

33·锦衣卫头目陆炳

34·痴迷于玄修的“中材之主”: 自比为尧舜的嘉靖皇帝

35·严嵩、严世蕃父子

36·徐阶:“名相”还是“甘草阁老”?

37·海瑞的为官风格

38·张居正的另一面

39·“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张居正的悲剧

40·魏忠贤与奉圣夫人客氏

41·魏忠贤与阉党专政

42·魏忠贤个人崇拜运动

43·毛文龙的功过是非

44·袁崇焕之死

45·钱谦益的政治挫折

46·鼎革之际的陈洪绶

后记

试读章节

13·“瓜蔓抄”及其他:建文旧臣景清与铁铉

燕王朱棣以军事政变手段夺取帝位以后,对于支持建文帝“削藩”,反对“靖难之役”的官员,赶尽杀绝,其手段之残忍,可与乃父太祖高皇帝相媲美。齐泰、黄子澄的惨死,固不待言——齐泰被“族诛”,黄子澄先砍去双手、双腿,再处死。礼部尚书陈迪和儿子同一天处死,朱棣下令把儿子的耳鼻割下让陈迪吃下,还要问他:味道如何?

其他官员们的死,个个令人毛骨悚然。且以景清、铁铉为例,以见一斑。

景清,本姓耿,讹为景,北直隶镇宁人,年少时在国子监求学,以聪明机警而著称。和他住一间宿舍的同学有一本秘不示人的书籍,景清想一睹为快,对方不肯,再三请求,并且答应明日一早就归还。第二天,那位同学向他索书,景清竟然谎称我不知道什么书,也从未向你借书。那位同学愤愤然向祭酒(校长)控告。景清拿了那本书前往,对祭酒说:这是我窗前灯下反复攻读的书,随即一口气把它背了出来。祭酒要那位同学背诵,居然一句也说不出,被祭酒训斥了一顿。从祭酒那里出来,景清就把书还给了他,笑着说:我不满你把书看得太珍秘,故意和你开个玩笑而已。

景清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进士,会试时列为第三名,廷试时皇帝赐予第二名,看来是才华横溢的佼佼者,却并非书呆子,崇尚大节。建文初年,以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身份,改任北平参议,显然负有察看朱棣动静的使命。风流倜傥的景清,与朱棣相处非常融洽,言论明晰,大受朱棣称赏。

首都南京被朱棣攻陷,建文帝旧臣大批死亡。景清当年曾经参与“削藩”密谋,自然在劫难逃,他与方孝孺等相约,以身殉国。令人不解的是,当许多旧臣纷纷殉国之时,他来到紫禁城,向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朱棣投诚归附。朱棣为了表示豁达大度,命他仍旧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建文朝旧臣摇身一变成了永乐朝新贵,景清遭到遗老遗少的非议,说他“言不顾行,贪生怕死”。

其实,他是虚与委蛇,等待时机,为旧主报仇。

某一天上朝时,景清身穿红衣,暗藏利器,准备行刺。说来也巧,日前主管天象的官员报告皇帝:“异星赤色,犯帝座甚急。”生性多疑的朱棣本来就对景清有所怀疑,上朝时特别注意。但见景清身穿红衣,且神色异常,命令卫士对他搜身,果然查获暗藏的凶器。景清奋然喊道:要为故主报仇!不断辱骂朱棣。卫士拔掉他的牙齿,他仍骂声不停,口中鲜血吐向朱棣的龙袍。朱棣一声令下,当场活活打死,并且把他的皮囊剥下来,塞进稻草,悬挂于长安门示众。

正是无巧不成书,朱棣乘坐轿子经过长安门,绳索忽然断裂,景清的皮囊掉落在轿子前面,状如扑击。朱棣大惊失色,下令烧毁。

有一天朱棣午睡,梦见景清手持利剑追杀过来,吓出一身冷汗。惊醒之后感叹道:想不到景清死了还这么厉害!下旨株连九族,连他的乡亲也不放过,“转相攀染”而死的有几百人之多,老家的一个村庄顿时化为废墟。

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瓜蔓抄”!

这样的“瓜蔓抄”还不止一处。建文时期的大理寺少卿胡闰,是江西饶州府人,朱棣发兵南下,他与兵部尚书齐泰筹划抵抗事宜。南京陷落后,不屈而死,朱棣不仅抄了他的家,而且株连他的家族,杀死一族男女217人。他们聚居的地方——府城西面的硕辅坊,化作一片废墟。吕毖《明朝小史》写道:

一路无人烟,雨夜闻哀号声,时见光怪,尝有一猿独哀鸣彻晓。东西皆

污池,黄茅白苇,稍夜,人不敢行。南至祝君庙,北至昌国寺,方有人烟。

为了惩治几个政敌,株连九族还不解气,居然摧毁整个村庄和社区。不独在明朝,即令其他朝代,也闻所未闻。

另一个政敌铁铉的下场,更加令人哀叹。

建文初年,铁铉出任山东参政。李景隆奉命北伐,征讨朱棣,他负责督运粮饷,从不间断。李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他感奋涕泣,退守济南。朱棣率军攻打三个月,济南岿然不动,无奈之下,决定掘开黄河大堤,水淹济南。铁铉反其道而行之,使用诈降计,派使者到燕王大营请降,请退兵十里,燕王单骑进城,军民恭迎大驾。不战而屈人之兵,朱棣大喜过望,骑着高头大马越过护城河,进城受降。说时迟那时快,城上的铁闸门急速落下,砸中马头,如果稍慢几秒,朱棣必将砸成肉饼。遭受此番羞辱,朱棣下令猛攻,济南依然牢不可破,只得退兵而去。铁铉乘胜追击,收复德州等地。建文帝随即晋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晋升为兵部尚书。

南京陷落,铁铉被俘,押解到朱棣面前。他不愿面对乱臣贼子,始终背身而立,口中骂声不绝。朱棣想看他一面而不可得,命令卫士割去他的耳朵、鼻子,铁铉依然不屈。卫士奉命割他身上的肉,塞到他嘴里,问他:甜不甜?铁铉厉声回答:忠臣孝子的肉,当然是甜的!

面对如此宁死不屈的硬汉,朱棣束手无策,下旨寸磔处死,也就是俗话所说干刀万剐,把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而不让他立即死去。整个行刑过程中,铁铉口中骂声不绝。恼羞成怒的朱棣命卫士扛来一口大锅炉,锅内是沸腾的油。铁铉的躯体投入锅中,顷刻化为焦炭。卫士们把他的躯体捞出,让他面向朱棣站立,竟然办不到。朱棣大怒,命太监们用铁棒挟持,使他面向北。坐北朝南的朱棣朗声笑道:你今天也不得不朝见朕了。话音未落,铁铉身上的沸油突然飞溅,太监四散而逃,尸体仍然反背如故。

铁铉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儿子福安、康安被处死。妻杨氏和两个女儿,发配教坊司为娼。杨氏病死,二女终不受辱,赋诗明志。姐诗云:

教坊脂粉洗铅华,一片闲心对落花,

旧曲听来犹有恨,故园归去已无家。

妹诗云:

骨肉相残产业荒,一身何忍而归娼,

泪垂玉筋辞官舍,步蹴金莲入教坊。

孟森《明史讲义》写到“靖难后杀戮之惨”,大为不解,感慨系之:“成祖以篡得位,既即位矣,明之臣子,究以其为太祖之子,攘夺乃帝王家事,未必于建文逊位之后,定欲为建文报仇,非讨而诛之不可也。故使事定之后,即廓然大赦,许诸忠为能报国,悉不与究,未必有大患也。即不能然,杀其人亦可成其志,而实则杜诸忠之或有号召,犹之可也;诛其族属,并及童幼,已难言矣;又辱其妻女,给配教坊、浣衣局、象奴及习匠、功臣家,此于彼之帝位有何损益?”分析得合情合理,又入木三分。颇具反讽意味的是,“以篡得位”的明成祖朱棣的心态,绝非谦谦君子所能洞悉。这或许是“靖难杀戮之惨”给予读史者最有价值的启示。

P76-79

后记

2008年冬,应《时代周报》(广州)编辑李晓婷女士的邀请,为该报的文化版开一个专栏,题目就叫做“明史谈屑”。后来李女士调离,与我联系的先是凌越先生,后是曾园先生、吴筱羽先生。在他们的支持下,这个专栏至今还在继续。前后大约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对此很关注,希望我能结集出版。盛情难却,我接下了这个任务。所谓结集出版,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并非如此。原因很多,其中之一,这个专栏还未写完,至少还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没有写,必须提前写出几篇来平衡全书的结构。其中之二,当初报纸方面的约定是写“千字文”,即篇幅以一千字为宜,后来稍有放宽——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对于报纸来说,这样的文章已经不算太短了,但是对于写历史题材,仍有“削足适履”的感觉,即使叙述一个人或一件事,都无法畅所欲言。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尝试把一篇文章写到三干字,然后一分为二,作为上下篇分开刊登。因为这样的关系,此次结集时,相当一部分文章需要重写,扩充篇幅,增加内容;另一部分文章先前由于篇幅限制,文字极度精简,需要润饰,需要舒展。

关于题目,要做一点说明。出版社编辑希望醒目一点,我则愿意含蓄一点,仍旧用专栏的名称为题。为了兼顾“醒目”,加上一个副标题,就成了这样:《明史谈屑——专制政治面面观》。当初用“谈屑”两字,就有谈些琐屑的细节之意,无论写人写事,尽量注意细节和情节。因为报纸是面向大众的,必须摆脱学术味,有可读性,有吸引力。既要生动有趣,又不能“戏说”;既要言必有据,又要用引人入胜的方式表达出来。至于副标题,是我选题时隐而不显的思考,通过一个人、一件事,来揭示专制政治的某个侧面。所写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帝王还是大臣,无论是正人君子还是宵小之徒,他们的命运都和专制政治密切相关,或者说,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专制政治究竟意味着什么。

出版社方面认为,这样的标题虽然名实相符,却过于刻板。他们反复推敲后,拟定了一个标题:《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与佞幸》。在我看来,副标题七个字难以涵盖书中所有文章。于是改成“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这些话都是现在为了“解题”而说的,实际写作时只把它当作“潜台词”,而是“用事实说话”。因为“用事实说话”是讲述历史最为有力的手段,无需发什么议论,人们已经知道作者想要议论什么。当然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议论,偶有议论,点到为止而已。留下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岂不更好!我向各位讲述历史人物的跌宕命运,展开历史事件的无穷变幻,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对于“讲故事”需要说明两点。一点是,“讲故事”绝不意味着可以胡编乱造,必须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言必有据,每一句话都要有史料依据。最近有的人扬言:历史的细节与对话可以虚构。完全是一派胡言!另一点是,不要停留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努力把它蕴涵的深意挖掘出来,引发人们思索,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这样的“讲故事”才有意思。

本书四十六篇文章,写的是距今几百年前的事情,无疑是陈年旧事,但不等于“炒冷饭”,每篇文章的选题、立论、叙述,都力图有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的意图是,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用大手笔写小文章。至于做得如何,那得由读者来评说了。我用认真的态度来写轻松的文章,希望读者轻松地阅读,不至于带来沉重的感觉。

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刊登在《时代周报》上,少部分刊登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上的文章,是上述文章的延伸,所以收集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是零星发表的,上下前后或许有一些重复,但各篇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读史的感悟也有所不同,看起来还是饶有兴味的。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樊树志

2010年8月初稿

2011年3月定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樊树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79869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48-4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6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