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素书全鉴
内容
编辑推荐

《素书》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对复杂的人性把握得入木三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入微。

该书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本书在《素书》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即本书中的“张氏注曰”)和清代王氏的点评,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把握和理解。

内容推荐

关于《素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认定“孺子可教”后传他一卷书,告之“读书则为王者师矣”。这位老人即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在精准地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谋略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点。本书对《素书》全书按原典进行了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的解读。

目录

原始章第一 关于立身成名的根本问题

 1 五种思想构建人生格局/2

 2 道是人必须遵循的最高法则/5

 3 有多高尚的德行就有多大的成就/8

 4 做个有慈惠恻隐之心的仁者/11

 5 以道义为准绳方可立功立世/14

 6 时刻践行礼的规范/18

 7 要想建功立业就不能五缺其一/21

 8 要通晓盛衰与成败的道理/24

 9 不得意时就守志待时/26

 10 乘势而上就能一飞冲天/28

 11 道的修养超乎一切/30

正道张第二 最有效的人生韬略是“守正”

 1 道德的力量足以威服远方/34

 2 至诚守信能够统一不同人的认识/37

 3 要善于以古鉴今/40

 4 言行之中透出人的品性/44

 5 恪守本分聪明有度/47

 6 不因嫌疑猜忌而避让推脱/50

 7 不做见利忘义的小人/54

求人之志章第三 志向明确的人才能成大器

 1 没有无边的欲望所以活着不累/58

 2 不为恶事自然无过/60

 3 贪酒近色坏了好名声/63

 4 远离是非之地才能保身无误/65

 5 博学多问微言修身/68

 6 恭俭谦约才能守住幸福/71

 7 亲友正直自己也不至于误入歧途/73

 8 任用人才要量其所能/76

 9 打击恶人谗言才能防止混乱/78

 10 学习古人的经验才能不迷惑/82

 11 凡事三思而行/85

 12 懂得权变才能解开很多死结/87

 13 说话到位而无过可以避免灾祸/90

 14 坚守信念才能立功/92

本德宗道章第四 懂得权变与操控的基本原则

 1 正确地运用智慧、谋略/98

 2 忍辱方能身安/101

 3 做事之前先修德/104

 4 心诚好善一生常乐/107

 5 看透事物的本质/110

 6 知足是福多欲是苦/113

 7 做不到心平气和就会痛苦和悲伤/116

 8 切不可贪图不义之富贵/119

 9 傲慢自大者容易变成孤家寡人/122

 10 用人切忌疑心太重/125

 11 自私自利招致败局/128

遵义章第五 用错方法会陷自己于被动境地

 1 对下属也要留一手/132

 2 知错就改迷途知返/135

 3 谨防祸从口出/138

 4 令出如山执法必严/139

 5 树立权威是一门大学问/142

 6 用人者不可当众辱人/144

 7 对你所敬仰之人不可怠慢/147

 8 明辨忠奸善恶/150

 9 贪恋女色使人昏庸/152

 10 私心重者不可委以重任/155

 11 名不副实、傲气冲天者必无善终/157

 12 厚己薄人不得人心/160

 13 别因为一点过失就彻底否定人的才能/164

 14 别让问题出在内部/167

 15 人才不可用而不任/170

 16 轻诺寡信必招人怨恨/173

 17 诚心地施舍不要期望报答/177

 18 富贵不可忘乎所以/180

 19 用人不可计较前嫌/182

 20 用人不当功败垂成/185

 21 为人做官要处理好自己的“强”和“弱”/188

 22 阴计外泄肯定会失败/191

 23 只顾敛财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195

 24 勿让奋勇杀敌的人贫穷/197

 25 腐败是千年不变的公害/200

 26 记过不记善就是暴君/203

 27 刑罚不可滥用/206

 28 有奖赏才可立大功/208

 29 奖惩一定要分明、公正/211

 30 喜欢谗言排斥忠谏者必亡/214

 31 贪人之有必招败亡之祸/217

安礼章第六 顺应世理才能做事事成

 1 不舍小过会让人怨恨/222

 2 未雨绸缪谋算者必胜/225

 3 积善者福积恶者祸/228

 4 鄙视劳动者忍饥懒于织造者受寒/230

 5 天下安定是因为得到了优秀的人才/233

 6 勤俭的人才会真正的富有/236

 7 为上者要避免下属多疑/238

 8 不轻慢上级不侮辱下级/240

 9 是“信”还是“疑”/243

 10 狂妄邪恶的人不会有正直的朋友/245

 11 有好领导才有好下属/247

 12 对于贤能之人要厚待而养之/250

 13 吸引人才要有一个好的大环境/252

 14 山高则崩河满则溢/255

 15 是玉还是石需要用心辨认/258

 16 衣领不正会毁掉整个形象/261

 17 走路不看道注定要跌倒/263

 18 柱子坏了屋子也就倒了/265

 19 脚受冻了心也就受伤了/268

 20 大山崩塌是基石出了问题/270

 21 不要与将要翻倒的车辆同行/273

 22 把悲剧消灭在萌芽状态/275

 23 时时警策自己可保平安无事/278

 24 有道则吉无道则凶/280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84

 26 同志同仁为得而忧/287

 27 心怀不轨的人喜欢聚在一起祸国殃民/290

 28 美女在一起容易产生嫉妒/294

 29 同等智慧的人相遇就会相互谋算/296

 30 同官同利就会相互残害/299

 3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03

 32 志同道合则大业可成/306

 33 同行是冤家/308

 34 放纵自己怎么能去教导别人/311

 35 顺“道”而行则万事不难/314

参考文献/318

附录一 《素书》原典/319

附录二 黄石公传/321

附录三 张商英(宋)原序/323

试读章节

1.五种思想构建人生格局

【原典】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张氏注曰】

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点评】

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译释】

道、德、仁、义、礼这五种思想是浑然一体、缺一不可的。

黄石公是与鬼谷子齐名的谋略家,《素书》是一部权谋的经典著作,但本书开篇讲的却是似乎与谋略无关的仁义道德。这是因为在黄石公眼里,道、德、仁、义、礼是统摄一切权谋的纲领,是最高境界的谋略。

现在一讲到道德、仁义、礼节、信用,有人常常嗤之以鼻:靠这些陈词滥调能成事吗?成功需要的是勇气、智谋和机会,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我们并没完全见到所谓“道、德、仁、义、礼”的力量。

这些人的看法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浮躁心态:急于求成,为此不惜弃道德的约束于不顾。但显然这是一种浅见,是缺乏做人修养的表现,因为大凡这种人,不论曾经拥有多么耀眼的光环,也注定只是过眼云烟。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道、德、仁、义、礼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体系,应该系统地去认识。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道、德、仁、义、礼是古人日常修养的五个具体标准,历史上许多在政治、军事、人文等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依靠对这五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和自我修炼,而达到令人仰视的高度,从而彪炳史册。

【解读】

有一点自省的精神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曾子学习勤奋,很快便有所成就。为养活父母,曾子曾经在莒地为官,而后他又收徒讲学。据《孟子》记载,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就是他的学生。

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内容:为人谋是否忠,与朋友交是否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讨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追求外在成功也罢,精神为外物所累也罢,无论何时自省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一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个有志于做有“档次”的人,并成就一番事业者所必须学习的。做不到这一点,“道、德、仁、义、礼”也就无从谈起。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则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都是因为不能事先防范而造成的恶果。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湿”,似乎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

世界充满了诱惑,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作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的无孔不入,所以必须经常性地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一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的精神。让自己做到这一点,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就等于迈出了超越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

P2-4

序言

一本书的智慧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这个人的一生又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进程。

这本书就是《素书》,这个人就是张良。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公元前218年组织一干人马密谋刺杀秦始皇。但由于计划不周仓促行事,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秦始皇毫发无损,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给年轻的张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轮廓:血气方刚,勇气有余,谋略不足。显而易见,以他当时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难成就一番真正的伟业。

转机就在张良沦落到一个叫下邳的地方时出现了。具体的过程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当时的张良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合遇到了一位老人。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另行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十三年后你再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子求我与济北谷城山下”)。这本书正是《素书》。

此后,老人虽再不曾出现过,但《素书》中博大精深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智慧却彻底地改变了张良的命运。熟读《素书》后的张良,逐步成长为一个精通进退方圆之道、运筹帷幄的谋略大师。在得到刘邦的赏识重用之后,他把《素书》中的智慧灵活地运用于攻城略地、安邦治国的实践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刘邦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推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打败楚霸王项羽,开创这大汉盛世,张良绝对功不可没。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受《素书》的影响,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急流勇退,从而避免了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一干功臣那样被卸磨杀驴的下场,使得自己的一生得以保全。

在张良得到《素书》的十三年后,他如约到济北谷城山下拜访恩师,但是那位神秘的老人不知何故一直没有出现。为了骤表知遇之恩,张良从路边捡了一块黄石作为恩师的化身供奉在家。《素书》的律轳‘黄石公”便由此而来,其真实的姓名世间已无人知晓。

黄石公的《素书》并不是什么浩渺巨著,其内容共分六章,共计一千三百六十字而已。这短短的一千三百六十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尤其是对复杂的人性的把握真可谓入木三分,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入微。

《素书》中的内容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王朝,却把《素书》忘在了脑后,以至于在张良死后的几百年人们都不知《素书》为何物,几乎失传而绝于人世。如今,我们能一睹《素书》的风采,还要感谢晋朝的那个盗墓贼。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因缘,让我们用心细细品味《素书》的奥妙所在。

另外,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在《素书》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即本书中的“张氏注曰”)和清代王氏的点评,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把握和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素书全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汉)黄石公
译者 东篱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59037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