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基础理论评测方法与实证分析
内容
目录

上篇 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 1

 第1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3

1.1 “公信力”的词义 3

1.2 英文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词义  11

1.3 媒介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17

1.4 媒介信任在大众媒介体系中的坐标  23

1.5 媒介公信力的维系和调控方式  26

 第2章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分析 28

2.1 分析的理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切入 28

2.2 判断维度的构成与特点  33

2.3 判断维度构成的地区差异比较 39

2.4 判断维度的价值分析 55

 第3章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9

3.1 影响因素的体系结构  59

3.2 宏观的社会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61

3.3 微观的受众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71

3.4 微观的大众媒介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79

3.5 影响因素的整体考察 88

 第4章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生成机制与控制分析 94

4.1 媒介公信力的生成模式 94

4.2 媒介公信力的产生机制 101

4.3 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层次 106

4.4 媒介公信力生成的控制分析 111

 第5章 公信力对媒介功能的影响 119

5.1 媒介功能的分析视角  120

5.2 公信力对媒介政治功能的影响  123

5.3 理性意识——公信力对媒介政治功能发挥积极影响的前提  143

5.4 公信力对媒介经济功能的影响  144

5.5 公信力对媒介文化功能的影响  154

 第6章 上篇结语 164

中篇 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方法研究 167

 第7章 测评方法文献探讨 169

7.1 可信度研究的社会历史脉络  170

7.2 媒介可信度测评量表的发展历程  184

7.3 中国媒介可信度研究现状 201

 第8章 测评方法研究论题和研究设计 211

8.1 研究论题及使用方法和步骤 211

8.2 问卷设计、数据样本和分析工具 213

 第9章 中国媒介公信力评判准则解析 215

9.1 中国公众对媒介的角色期待 215

9.2 “媒介公信力评判准则重要程度量表”的设计思路 218

9.3 “重要程度量表”的具体设计 220

9.4 依据“重要程度量表”对媒介公信力评判指标的甄选  222

 第10章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建立 263

10.1 “媒介公信力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 263

10.2 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指标的第四次甄选  265

 第11章 基于本次调查样本的媒介公信力测评 284

11.1 中国大众媒介整体公信力测评 285

11.2 不同种类媒介、不同新闻类别的公信力测评 288

 第12章 中篇结语 301

下篇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 303

 第13章 调查方法 305

13.1 城市样本 305

13.2 农村样本 307

 第14章 居民的媒介接触情况 308

14.1 媒介的总体接触情况 308

14.2 报纸的接触情况 311

14.3 电视的接触情况 315

14.4 网络的接触情况 316

14.5 新闻类杂志的接触情况 319

14.6 广播的接触情况 322

14.7 城市居民的媒介接触变化情况  324

 第15章 我国媒介公信力现状 329

15.1 媒介渠道公信力 330

15.2 媒介内容的绝对公信力 337

15.3 媒介机构的公信力 340

15.4 行业机构的公信力 349

 第16章 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量表 355

16.1 两项前期研究 355

16.2 研究指标的设立 357

16.3 电视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的建立  358

16.4 报纸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的建立  361

16.5 网络新闻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的建立  363

16.6 电视、报纸、网络新闻的多角度公信力比较  366

 第17章 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370

17.1 电视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371

17.2 报纸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372

17.3 网络新闻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373

17.4 广播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373

17.5 新闻类杂志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374

 第18章 新闻人物、事件的认知与信任 376

18.1 知晓度  376

18.2 信任度情况 377

18.3 最主要的获取渠道 378

 第19章 势下篇结语 380

附录 381

附录一 国内传媒公信力研究的文献综述与试调查报告  381

附录二 中国新闻媒介现状调查问卷全国  396

附录三 传媒公信力评测分析案例:《北京晚报》公信力与竞争力研究报告412

参考文献441

 上篇参考文献441

 中篇参考文献449

 下篇参考文献453

后记459

内容推荐

1.本项目成果首次对媒介公信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对媒介公信力的中英文概念以及相关概念关系作了基础性的界定,第一次从横向的跨地域差异及纵向的制度与社会变迁角度对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和影响因素作了探讨,对一些建立在西方社会基础上的分析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原创性地提出了基于我国现实的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的理论假设和媒介公信力生成模式,全面分析了公信力对媒介功能的影响。本项研究成果在具体探讨了媒介公信力理论问题的五个方面(基本概念的界定、维度探讨、影响因素分析、生成机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后,又针对我国的现实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社会系统性因素作用下的媒介公信力下降对政府形象的影响问题;二是市场化进程下我国媒介公信力的可能变化问题。

2.本项目成果在大量研究、总结国际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传媒公信力评测理论和方法及众多实证案例的基础上,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可将中国大众传媒公信力状况进行量化表达的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中国大众传媒公信力的状况究竟如何、怎样才能提高传媒公信力,可以说是传媒公信力研究中最为迫切、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论题。而这一问题解决的基础就是建立适合中国社会背景的传媒公信力测评体系,因为只有在确切了解公信力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对传媒公信力的建设问题提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证支持的方案和建议。因此,探究中国公信力的特点并建立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成为本项研究的另一重点。围绕这一目标,本项研究重点解决了评测方法上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是分析中国大众在判断媒介是否可信时都看重哪些因素;第二是建立传媒公信力的测评量表。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对传媒公信力评判准则的重要程度和公信力的评判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探索性和证实性因子分析、信度效度检验等统计技术对中国大众传媒公信力的测量指标进行筛选和分析,最终建立起了具有很高科学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的传媒公信力的测评量表。

3.我们于2005年11月组织实施了《中国传媒公信力问题的全国居民调查》,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进行的最大规模、指标体系最为完整、综合测评传媒种类最多的一项实证研究与评测分析,具有很高的实践认识价值和理论促进价值。事实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但对我国传媒的公信力现实状况进行了全面描述、梳理和测评判断,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方法论体系和相应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推荐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进行的最大规模、指标体系最为完整、综合测评传媒种类最多的一项实证研究与评测分析,具有很高的实践认识价值和理论促进价值。通过调查,我们不但对我国传媒的公信力现实状况进行了全面描述、梳理和测评判断,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方法论体系和相应指标体系的构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基础理论评测方法与实证分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喻国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878587
开本 16开
页数 4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8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