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寒山大师
内容
编辑推荐

寒山早期为饱读诗书的儒生,而后炼丹修道,三十岁归隐山林,后受丰干禅师点化成为得道高僧。他扑朔迷离的身世、潜在的心理素质、玄远美妙的诗境,都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求和研究。正如缥缈的寒石山上永远回响着木鱼清磬,那样飘逸,又那样空灵,一声声飘落在人们心田,隽永且又耐人寻味。我们可从这永恒的白发皤皤的诗僧身上,领悟人生的真谛。你仿佛望穿一切世间真相。于是,生死、时空,一下子都没有了距离和差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灵光,只有菩提,只有一个吉光灿烂的大干世界,一种亘古不朽的精神。这本《寒山大师》是作者薛家柱一遍又一遍研读了《寒山诗集》后,依循他的心路历程演绎而成。

内容推荐

这本《寒山大师》是作者薛家柱一遍又一遍研读了《寒山诗集》后,依循他的心路历程演绎而成。

寒山大师(约734~833),唐代著名高僧,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寒山特立独行。超脱了一切世俗的束缚,并以若痴若狂之举点化众生。

寒山的诗歌有如天籁,呈现出心灵世界的宽广、自在。从古代的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朱熹、陆游、雍正皇帝,到现当代的胡适、林清玄,都对他产生过很大兴趣。

在日本和韩国,数百年来,寒山一直备受欢迎。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寒山被介绍到美国和欧洲。成为西方青年尤其是嬉皮士的精神领袖。在寒山的诗中,那安宁、祥和的气氛和灵动、活泼的禅机,让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寄托与归属。

《寒山大师》是关于这位伟大人物的文学传记,曾收入星云大师主编的《中国佛教高僧全集》(1995,佛光出版社),此次是简体字版首度问世。

目录

一 楔子

二 浮沉人间事

三 难登青云路

四 礼佛机缘起

五 挥情而远游

六 学道紫云观

七 寒岩遇故人

八 缘结国清寺

九 离寺以求全

十 寒山始闻名

十一 钟声传情意

十二 随缘渡众生

十三 传奇垂世间

后记

试读章节

大雪纷飞,撒向漫山遍野。放眼大千世界,玉宇一片,晶莹银白,真可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川草木均被冰雪所笼罩。不光黄叶枯草、泥潭陷阱全被皑皑白雪掩埋,连人世间的灾难和不平,也暂时被冰雪所覆盖。

大地,那样岑寂、辽阔。世界,那样宁谧、光明。仿佛从地心透出一股清泉,把大地荡涤干净。

在这万籁俱寂的浩渺天宇中,缓缓地飘起一首歌:“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开始,歌声有些缥缈,宛若雪花随风飘荡,又好似云雾在山谷间沉浮。但是歌声愈来愈响,愈来愈清晰,它来自浙东的天台山,从最高的山头传出来,一如山泉直泻潭底发出雷响,也如雄狮啸傲出林。

在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风雪山野,尤其是在海拔一千余公尺的天台山顶,向来都是人烟稀少、虎狼出没的深山幽谷,哪来的歌声、哪来的人?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笠帽,手持火铳(土猎枪)的壮年汉子,循着歌声向山顶寻踪而去。他是天台山下附近村庄的农户,一年到头忙于犁田开沟、插秧割稻,从小到大还从未登过天台山顶。这个冬天趁农闲,不知为什么对打猎发生了兴趣。开始的一段日子,只是在山脚山腰打一些野兔、山雉而已,今天见大风好雪,突发奇念,想到山顶猎获一些野猪、角鹿等野兽。于是就在棉鞋外扎上稻草,踩着“咯吱、咯吱”响的厚厚积雪,向山顶险峰攀登。

他知道这条路叫寒山道,山顶有个地方叫寒岩。他还会唱一首山歌:“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陕陕……”这首山歌在山脚一带很流行。

山,愈登愈高。有的地方是羊肠小道,有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路,只有凄深的林莽草木。因为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也就更加不管路不路只顾一直向前闯。

只见两山夹峙,巨岩峭立,山石峻增,远远望去如一只只野兽。有的像骏马,有的如雄狮,有的似大象,有的如狼似犬……现在披着白雪,更是像玉雕粉琢一般。

越近寒岩山顶,四周峭壁如城。只见幽谷深邃,山石幽怪,奇岩磊磊。有形似一把大雨伞的“伞岩”,有形似一朵大灵芝的“灵芝岩”。真是景色幽美,别有天地。

歌声是从岩壁下的一个大岩洞中传出来的。猎人朝这黑黝黝的大山洞一看,洞高五丈,宽约十六丈,深约有二十六丈。洞门顶上,有四个刻在石岩上的大字:“寒岩洞天。”

这样的高山,这样幽深的洞穴,特别在这样冰天雪地的寒岩古洞,难道有人住吗?竟会传出如此高亢动人的歌声。该不会是天山的鬼神、羽仙,或者是山魈精怪,用歌声在引诱人?猎人禁不住感到一阵寒栗,脚步停住了,怔怔地立在洞口……

但是,歌声是那样洪亮、奇特,一声声在岩壁发出回响……宛如一条洁净透明的白绸,在拉着你步步向前;也像一双无形的圣手,在推着你向山洞深处走去。

岩洞越走越宽敞,越走越豁亮。只见洞底深处放射出熠熠光华,反射在岩壁上,绚丽夺目。

正中一块岩石上,端坐着一个人。披头散发,须眉皆白,衣衫褴褛,形容枯槁。只见他双腿盘坐在一个稻草包着箬壳的蒲团上,嘴里念念有词,不时从胸中发出低吟长啸。一双眼睛如电炬火石,闪闪发亮。头顶有一轮七彩光环,不住发出奇光异彩,消瘦的身体,更见灵气。  “你,你是人、是佛、是仙、还是鬼怪?”猎人止住脚步,向后退了几步,惊骇地问道。

对方没有回答,仍是口中念念有词,只是用明亮的双眸凝注着这个不速之客。

“老丈,恕我唐突。”猎人定了定神,心里已不像先前进洞时那样骇怕,连忙躬身施礼。“请问老丈,尊姓大名,为何风雪天独坐此地?”

老人开口了,回答用半歌半白的语言:

“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

猎人惊讶了,双眼睁得老大:

“你长年住在这高山深洞?我在山脚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回答的仍是半吟半唱的诗歌:

“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

“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风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

“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日出照,一时释。从兹暖,养老客。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这一首首似歌似吟的自言自语、自述其况,如高山流水,如伯牙抚琴,叮叮咚咚流人人的心田,使这个憨厚质朴的青年山民茅塞顿开,心胸顿然豁亮。他如同听到九天的梵音,灵魂变得澄明,像是受到很大启迪。他敬仰地望着眼前的老人说道:

“老丈,恕晚辈无知无识。您长年隐居在这寒岩山上,为何我一向未有所闻呢?”

这位自称寒山子的老人,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只是略带幽默与嘲讽地微微一笑:

“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

他一边说,一边用瘦骨嶙峋的手朝四周岩壁一指。

青年猎户朝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四周岩壁上,题满一首首诗。大多是用木炭写的,也有用墨笔和朱砂。一句句、一行行、一字字,笔迹分明,字字珠玑,灼灼发光。

青年猎户读过几年私塾,这些诗通俗易懂,他一下领悟于心,有的竟会随口背诵出来。他赞叹不已:

“老丈,这么多年,你就这样在寒山诵经念佛,写诗吟歌过日子?”

“对!”寒山大师点点头,声音变得深沉悠长:“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请问老丈今年高寿几何?”

老人似乎微微回想了一下,咧嘴一笑说:

“不多也不少,大概一百来岁总有吧!”

青年猎户肃然起敬,翻身倒地就拜:

“活菩萨在上,恕晚辈有眼无珠,竟不识活佛就在眼前。晚辈从此不再打猎杀生,愿皈依佛门。请活佛引渡点化我吧!”

寒山大师看他一脸虔诚的样子,觉得这个后生可以教化,也就很诚恳地说:

“善哉,善哉!你想念经求佛,诚心可嘉。但一切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君不知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不假寻文字,直人如来地。你还是下山回去吧!只要平日多做善举,心净无绳索,就能进入万机俱泯的佛门境地。去吧!‘寄语食肉汉,食时无逗留。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来日忧。老鼠人饭瓮,虽饱难出头。’”  诗歌吟罢,寒山大师就不再言语,低眉垂首,一动不动在蒲团上打坐,任青年猎户一再恳求他说出真名和法号,打听他的祖籍与身世,他概不作答。正如这风雪大山,也如亘古历史,进入永恒的静寂,成为一个古老的谜。

是年,正好是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风雪寒岩上,恰逢寒山大师,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也成为我们开启寒山大师心路历程的一把钥匙。P2-6

序言

寒山,又称寒山子,是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亦为禅宗一代高僧,他不只闻名中国,在日本、美国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寒山的身世和所处的年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主要活动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且足足活了一百多岁,因其在一首自叙诗里说:“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可见他写这首诗时已满一百岁。关于他的生卒年代,一说他出生于南朝梁大同年问(公元五三五年——五四五年),多数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应该推迟到二百多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因为他在讲到自己考试不中的两首诗里写到:“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一选嘉名喧宇宙,五言诗句越诸人”。这种科举要考诗,而且要以“身、言、书、判”作为量才选官的标准是唐玄宗制订出来的,这充分说明寒山生活的年代是在天宝年问。

另外,根据《太平广记》中所引的《仙传拾遗》里所说:“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十余年忽不复见”。接着又讲述了“咸通十二年”,寒山子教训毗陵道士李褐的故事。《宋高僧传》和《传灯录》中记有灵佑禅师到天台,在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遇见过寒山子。《五灯会元》中记有从谂禅师大约在贞元十一年间(公元七九五年)遇见过寒山子。

从以上材料大致可以推断出:寒山出生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七三四年)左右,圆寂于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前后,这是他大致的生活年代,近代胡适之先生及其他研究者也大多认为寒山子是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之间的人。

至于寒山的生平和经历,前人的文章中没有记载,使得这位诗僧显得高深莫测、玄妙离奇,引起后代人的种种揣测。

但是,寒山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诗。只要细读这些诗,悉心领会,就会从字里行间体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窥探到他写诗时的生活情景。虽然有的只是只言片语、雪泥鸿爪,但仍能由此而窥其全豹。

寒山在诗中自叙“少小带经锄”、“从生是农夫”说明了他出生在农家,一边耕作,一边读书。他的家乡在哪里呢?诗中也多次提到是陕西咸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正标明了是京都咸阳。寒山在出家前,家境是比较优裕的。他和兄长住在一起,也结过婚,有妻儿,这可从他诗中看出。“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他曾经发愤攻读,想考个功名。“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落了个考场失利。他也想学武戍边,以身报国,“去家一万里,提剑击匈奴”,终也没有如愿。

从此,他周游各地,浪迹天涯。“乐山登万仞,爱水泛千舟。”最后来到天台,就在寒石山上隐居下来,一住就是五六十年。他就以寒山为姓名,有意隐姓埋名,不让别人了解他的过去。

“出生三十年,当游千万里”,“一向寒山坐,淹流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可见他在寒山住了三十年后,曾出外访过亲友,也回过家乡咸阳。但是,“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书”,家乡已人事全非了。

从此以后,他就以寒山为家,终老山中。“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留下了千古绝唱。从以上这些诗句连贯起来看,寒山的生平经历就很清楚了,用不着去妄加揣测,他自己在诗中就已经告诉了人们,关于他的来龙去脉。

这本《寒山大师》,绝非任意杜撰,胡乱编造,而是一遍又一遍研读了《寒山诗集》后,依循他的心路历程演绎而成,大部分事情和人物都根据诗中的提示,只是人名(包括出家前的寒山)由我虚拟而已,这是我要郑重声明的。  寒山和他的诗,过去以《三隐集》或《天台三圣集》的刊本出现,同丰干、拾得的诗合并发行。宋代的发行本最古老,至少有五种。其中发行最早的是公元一一八九年国清寺志南的发行本。这些藏本大多根据唐代间丘胤编撰的《寒山子诗集》而编。诗集前附有闾丘胤写的一篇序,带有很浓的神话色彩。后人所流传有关寒山的传说,大多根据这篇序文而来,成为记叙寒山生平的主要文章来源。

根据不少文史资料记载:寒山的诗在九、十、十一世纪是相当风行的,在中国拥有很多读者。宋朝出版的《新唐书·艺文志》第四十九卷中,寒山诗七卷,列在释家诗里面。因为寒山这种半偈半诗的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他的诗有明显的禅宗色彩:主张“即心即佛”。所以从唐代末年开始,就被人们广泛喜爱和流传。还有相当多的禅僧模仿寒山,伪造他的诗。因此,历来关于寒山的解释,就为禅宗这一色彩所笼罩。

可能因为寒山的诗大部分极富佛教色彩,也可能他使用的语言是老百姓说的一般白话,甚至有不少方言俚语,因此颇受广大民众欢迎,但正统的文人却不屑一顾。从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末近六百年中,寒山诗一直被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未列人大雅之堂。十二世纪计有功编的《唐诗纪事》,收了一千一百五十五位唐代诗人,其中没有寒山。十四世纪杨士宏编的《唐音》,十五世纪高棣编的《唐诗品橐》,也都没收进寒山的诗。这些集子都有“僧人诗”这部门,收了一些比寒山差得多的诗人,就是没有寒山。至今之所以能保存下三百多首寒山诗,全靠民间印行的本子,才得以流传。

但是,在佛教的圈子里,寒山诗颇为得道高僧所喜爱,且被广为称道。同样以诗僧出名的禅宗大师贯休(公元八三二——九一二年),在诗中对寒山大师表达出无限崇敬之情:

不见高人久,空令鄙吝多。

遥思青嶂下,无奈白云何。

子爱寒山子,歌唯乐道歌。

会应陪太守,一日到烟萝。

诗中提到的“乐道歌”,在《寒山诗集》中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唐代诗僧,例如:道吾和尚、懒瓒和尚等,也都同样写有“乐道歌”。

除贯休外,《宋高僧传》卷十三中记载:僧人本寂曾为寒山诗作过注解,这个注解本很风行一时。一直到清朝,寒山诗才被正统文人所接受。《四库全书》(公元一七八二年编成)收进了寒山诗。公元一七○七年编的《全唐诗》,一共收了二千二百多位唐代诗人,寒山诗被列为释家诗之首,共收入寒山诗三百零三首,编在二十三卷中。到了民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时,寒山诗受到充分重视。寒山在文坛正式以诗人身份占一席之地。“五四”新文化健将胡适先生对寒山产生了很大兴趣,花了一番工夫来考证他的生平年代,认为寒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诗人之一,他在公元一九二八年所著的白话文学史中,寒山与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话诗人。这和“五四”的新思潮白话文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一代诗僧,寒山写的诗自然以弘扬佛法的诗为最多。他劝人要“早觉悟”、“修行在今日”,儆诫那些“五逆十恶辈,三妻以为亲。一死人地狱,长如镇库银。”虽然他这些“轮回报应”的诗被正统认为是“偈”,不能算是诗,不予认同,但老百姓还是认为讲出了人生的某些哲理而争相传诵。

特别是抒发自己参禅的心得体会的诗,更把人带到一种毫无烟火气的玄妙境界。“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寂寂绝尘埃”,“逍遥无寄托”,确是反映他割断俗念、一心皈依的心境。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样的名篇,已成为寒山的代表作。不要说在中国,在日本、在欧美也十分流行,不少人能背诵。应该说,到他后期隐居寒石山后,诗写得分外空灵飘逸,成为一种美的极致。“高高顶峰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这样的诗句,俯拾皆是,如琉璃、如水晶般剔透晶莹。

除宣扬佛家教义外,寒山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劝世警俗的。这类诗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如同人生格言。像提倡孝亲教子的,如“养子不经师,不及都亭鼠”、“不报父母恩,方寸底模样”;教人谨慎地择居交友的,如“卜居须自审”、“他贤君即兴,不贤君莫兴”;教人为人处世的,如“不须攻人恶,何用伐己善”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寒山从自身的经历,深感官场的黑暗,社会的不公,贫富不均,正邪不分,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喻诗,上面已列举一些,这儿就不再赘述了。

寒山诗为何能在日本几百年来享有很高的地位?这与日本崇尚佛教精神有关。故而具有宗教(特别是禅宗)意味的诗在日本所得的评价远胜于中国。

佛家三法印以涅槃寂静为最高境界,所以“情”字在佛门经典中要根绝,“欲”字更要彻底摒除。印度僧人不写诗,中国佛家承继印度僧人的精神,一般也不大写诗。但是有的高僧受儒学影响较大,有的本身在出家前就是文人,写诗作赋是平常事,所以也随缘应酬写点诗,但并不在这上面耗费过多心力。寒山虽已出家,并未剃度,尚保持文人隐士气质,因而能成为一代诗僧。

但是日本僧人就不一样了,戒律不及中国严谨。特别禅宗由中国渡海到东瀛后,成为日本僧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日本诗的传统里,日本僧人爱作诗的风气远比中国还盛,很多一流的日本诗人都是僧人。如十二、十三世纪的《新古今集》中的西行法师,又如十七世纪俳句大师松尾芭蕉,都是著名的诗僧,写了很多具有佛教意味的诗。寒山的诗中有不少禅宗的道理,宗教意味很浓,自然受到日本各阶段层人士的欢迎。如“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能不令人击节赞赏吗?

另外一个原因,日本人一向欢迎中国诗里白话成分较多的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如白居易和元稹的诗在日本的地位远比在中国高。

寒山的诗最突出的特色是通俗、自由。他各种内容的诗作,基本上都是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来表达,甚至大胆地引用俗谚方言,正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使得寒山在日本成为评价很高的诗人。寒山的诗因通俗、简明、流畅,而被正统文人所轻视;而在日本却长盛不衰,像棵常青树,这个有趣的现象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日本人热衷寒山诗,是因为同属东方人种,在文化心理和文学渊源上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不足为怪。奇怪的是,寒山诗能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大为风行,吸引很多当代的美国青年,特别是嬉皮士竟对寒山如此热衷,确是令人惊叹不已。因为从时间上说,相隔了一千年;从地理空间上说,分别在东、西半球;从思想和文化背景上说,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这些有意把自己打扮得披头散发、衣衫褴褛、尘污满面的嬉皮士,怎么会找到寒山,视其为精神领袖,把他奉为宗师呢?

这是因为欧美成为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后,一切全都变得刻板机械,生活也变得枯燥无味。“自我”失落了,人生失去了乐趣,一切都变得物化和僵化。为了找回失去的精神世界,重新获得“自我”,西方的青年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发现东方的文明和宗教中,有能使心灵得以解脱的一种玄机哲理。于是,禅宗就在美国大大风行起来。  一接触到禅宗,必然要接触禅宗大诗人寒山。他们发现在东方的高山上,在寒岩深处、云雾缭绕之中,有这样一位破衫敝履、临风浩歌的中国古代高士先哲。这和他们这群现代流浪汉,不光外形相似,心灵也十分相通。他们欣喜若狂、欢呼雀跃,终于找到了心中顶礼膜拜的偶像,因此把寒山奉为精神领袖。

这在美国人克洛厄(Jack Kerouae)所著的《法丐》一书里有充分的反映。《法丐》是克洛厄一本自传体小说。描写他同英文《寒山诗》翻译者史奈德的一段友谊。书中写他如何听史奈德讲寒山精神,解释寒山的诗。在《法丐》中对寒山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描写,把美国人理解的寒山精神发挥到极致。这本书可说是西方人通过寒山这个人了解到的东方精神,看到的东方世界。

寒山早期为饱读诗书的儒生,而后炼丹修道,三十岁归隐山林,后受丰干禅师点化成为得道高僧。他扑朔迷离的身世、潜在的心理素质、玄远美妙的诗境,都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求和研究。正如缥缈的寒石山上永远回响着木鱼清磬,那样飘逸,又那样空灵,一声声飘落在人们心田,隽永且又耐人寻味。我们可从这永恒的白发皤皤的诗僧身上,领悟人生的真谛。你仿佛望穿一切世间真相。于是,生死、时空,一下子都没有了距离和差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灵光,只有菩提,只有一个吉光灿烂的大干世界,一种亘古不朽的精神。

后记

写作这本《寒山大师》,对我来说似乎是种缘分。

先父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参加过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也在广州参加北伐,成为第一路军的军需官,后在南京军事委员会供职。直至抗日军兴,他参加长沙会战后才告老还乡,解甲归田。

从此,他优游名山古刹,热心春秋社日的祭祀活动;并且在旧居的楼上,特地辟了一间清静的佛堂,供奉着一尊从江西景德镇请回的瓷观音大士像。清晨、静夜,常点起香烛,朝观音顶礼膜拜。每日有空,就在阳光和煦的窗前,用低沉浑厚的嗓音诵读一本本厚厚的佛经。

我的母亲是家乡第一代新式的女知识分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到杭州念女子中学,回乡后成了最早的小学教师。她写得一手好字,也会做诗。母亲也同父亲一样信佛,早晚在家中的佛堂跪拜礼佛,焚香诵经。我清晰地记得她读的有《金刚经》、《心经》等,并且一辈子吃长素。

我从小在这样的气氛中长大。每当我轻轻推开门走进静谧而神秘的佛堂,闻到香烛的异香,仰望慈祥的观音,心中就充盈着一种奇异的感情,那样圣洁、祥和、宁静,似进入一个普天光明的世界。我毫不隐讳地说,是佛的光辉自小朗照着我,使我养成善良、同情、随和的性格,使我胸怀热爱人类和这个大干世界的心。所以为高僧寒山立传,从小就埋下这颗种子吧!

我的家乡宁海县,过去属台州府,与天台同属一个地区。天台山国清寺为佛教名山,小时候就听母亲和其他亲友谈起。我知道“石梁瀑布”、“铜壶滴漏”等风景犹如仙山幻境般秀丽;济公、寒山、拾得等民间传说我早就耳熟能详。家乡每逢人家结婚办喜事,中堂往往会挂上一幅瑞气祥和的书。书上是一对如孩子般的人:一个手执荷花,一个端捧着果盒,两个人俱笑得合不拢嘴。母亲告诉我:这叫“和合二仙”,又叫“寒山拾得”,是天台山出家的和尚,却又不同一般的和尚。当然,那时我年幼无知,不可能知道他们的来历,只觉得这“和合二仙”是一种幸福、吉祥的象征。

由于战乱,由于各种政治运动,我再也没接触寒山拾得,更没接触佛教。但小时候所受的熏陶,仍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和合二仙”仍是我心目中一个美好的形象。

直到一九八三年,我和一方牧等几位诗友访问天台山,夜宿国清寺。听天台县政府接待处的周荣初先生讲了不少有关天台山风景名胜和传说。周先生也是一位民间文艺研究家,著有《天台山导游手册》,也搜集、整理了一些民间叙事诗。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刘晨、阮肇桃源洞遇仙,及“和合二仙”的传说,我深为这样优美的故事所陶醉,也认为应该发掘整理出来,发扬光大,让海内外更多人知道。后来由于忙于《济公》电视电影的创作,这工作也未曾认真进行。

一九八八年秋天,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约我创作一部八集电视连续剧《寒山》。他们拿来一大包有关寒山子的复印材料,有《全唐诗》中的寒山诗集,有海外东、西方学者对寒山的研究论文。我这才知道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美国大学校园中掀起了一股“寒山热”,寒山已成为不少美国青年的精神领袖,甚至成为“嬉皮士”崇拜的东方诗人与仙哲;而在日本,几百年来,寒山和他的诗一直备受推崇,长盛不衰。

外国人都如此热衷的寒山,在现代的中国却受冷遇,这对这位一代诗僧来说,实在太不公平了。正这时,台湾佛光出版社拟出一套《中国佛教高僧全集》,来大陆组稿征询于我。我马上脱口而出:“要写高僧传,我就写寒山大师。”巧的是,寒山大师恰恰已列入拟写的一百位高僧名单中,可不正是一种缘分!

但是,真的要撰写寒山大师的传记,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年代久远,有关寒山大师材料大都淹没,流传下来的很少;再加大师隐居寒山后,故隐其名和生平身世,因而后世对他的一生所知甚少。唯一的材料就是《寒山诗集》中间丘胤的序和《太平广记》等典籍中的一星半点的记载,要凭这点材料来写一部寒山传记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幸的是,广大民间尚流传着不少寒山拾得的传说,特别在天台县和苏州市,寒山的传说更多,可见寒山的深入人心,历久不衰;这为编写寒山传提供了大量旁证材料。

更重要的是,寒山大师为我们留下三百多首诗。诗言志,诗寄情,诗是诗人心声的流露与寄托。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的生活轨迹,只有到他诗中去寻找。一个诗人的所处年代和生活环境,他的屐印履痕,多多少少可从他的诗中反映出来。

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吟读寒山大师的诗。起初犹如面对一座云雾缥缈的寒山,渐渐地,云开雾散,天清日朗,我终于看清了寒山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朗,一位真实的寒山大师终于矗立在我面前。

我欣喜万分,终于探清了寒山大师的心路历程。其实,寒山在这三百多首诗中。对自己的生平、经历、情怀、感慨都有吐露。只是他以一位高僧的超然,以诗人的含蓄,深藏不露,不是轻易能一览无余。必须像攀登寒石山那样,踏着一级一级石阶(这犹如一首一首诗),穿过林郁草莽,才能曲径通幽,进入寒山洞府。

这样,我写起寒山传来就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了。于是,我每一小节都引用他的一首诗,每首诗都可说是他当时当地心灵的真实写照。

《寒山大师》从杭州最美好的季节——丹桂飘香的九月开始动笔,一直写到阳历年尾,历时四个月。我自问是以非常认真、严肃的心态来对待寒山大师传的写作。为了使这部传记有较强的可读性,我在正文中引用了不少历代传说。但为了行文的流畅,就不一一证明出处了。为了使这部传记又有一定科学性,可供海内外学者研究寒山这位中国不可多得的诗僧,我在正文前撰写了一篇较长的“卷首语”,融汇了海内外学人对寒山研究的成果,对寒山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这样,“卷首语”和正文互相映照,寒山大师的一生经历就非常清楚了。

在此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众多友人的关切和帮助,使我铭感于心。杭州师范学院陈星先生为我联络,苏州老同学张介龙先生为我提供寒山寺拓片和照片,凌九仪女士为我复印材料,天台县文化局周荣初先生也提供了材料与照片,其他人我就不一一列举姓名,在此一并致谢。

写完这篇《后记》,已近新春。我感一身轻松,不只是这部书稿已完成;而是我少年时代就埋下的心愿也算了却。父母长眠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已有二十七年,写这部书也可说是代他们到天台山还了一次愿。

此时此刻,杭州飘起了今年第一场雪花,天地间顿时变得清澄圣洁宁谧。我的心灵也像净化了,灿然莹然,洋溢着一片光明。水仙正在案头萌出绿叶,透出缕缕春意,空气中发散着淡淡腊梅的幽香。此时,孤山和云峰的梅花正在吐艳,天台山国清寺那古老的隋梅也该开放了吧!

又一个春天即将降临人间。愿春天带给我们每个人吉祥如意、平和康宁。

一九九三年新春前夕

西子湖畔

书评(媒体评论)

更读书作文十年,或可比陶渊明,若寒山子者,虽再世亦莫能及。

——宋代著名文化大师黄庭坚

寒山子之诗,非李太白不能作也。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

I am Cold Mountain,if you please;I am CoM Mountain,if you don't please!

——美国嬉皮士歌曲

寒山是我的精神导师。他开创了一条道路给我,这条道路这么好,我沿着这条道路走到现在。我很快乐,很舒服,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

——美国著名学者、作家比尔·波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寒山大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家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02328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