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雪冷血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雪冷血热》作者张正隆历时20年,走访大半个中国、近千位抗日老战士,完成100万字长篇纪实巨著。

比《雪白血红》更尖锐!比《枪杆子1949》更深厚!比《解放战争》更翔实!还原了东北白山黑水间雄师劲旅14年的抗日历史;重现了东北14年残酷抗战真相!本书是下卷,从伪满溥仪这个“臭皮囊”的卖国行径写起,写到汉奸对抗联队伍的巨大破坏力,以及抗联展开的游击战争、“过苏联”的战略战术。

内容推荐

2010年,军旅作家张正隆再次推出撼世之作,《雪白血红》的姊妹篇——《雪冷血热》!

从1931年9月18日“国耻日”到1945年8月15日“终战日”,中日“一衣带血”的历史缝隙里还深埋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

张正隆历时20年,走访大半个中国,寻找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存活下来的抗联老战士,征引借鉴建国以来有关抗联组织的几乎全部史料,还原中国东北14年的抗战史。

其中包括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中国东北的抗战经历,东北抗联移师苏联、最终回归祖国的时代背景,控诉了日军在东北所做的残忍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的“杀大沟”“万人坑”等滔天罪行。东北抗日队伍反抗之志沸腾至极,雪冷血热,彪炳青史!

《雪冷血热》全文100万字,分上下两卷出版,各50余万字。下卷从伪满溥仪这个“臭皮囊”的卖国行径写起,写到汉奸对抗联队伍的巨大破坏力,以及抗联展开的游击战争、“过苏联”的战略战术。

目录

十、他们的名字叫“汉奸”

 第34章 溥仪这个“臭皮囊”

 第35章 姜全我们

十一、日之完

 第36章 “注意不累及一般良民”

 第37章 “在王道政策的恩惠下,欢天喜地地生活”

 第38章 “日本话不用学,三年后用不着”

 第39章 “官家”

十二、绝地南满

 第40章 “起叛徒”

 第41章 濛江雪

 第42章 壮士魏拯民

 第43章 “拼着我们白的骨头红的血”

十三、生存与战斗

 第44章 人是铁。饭是钢

 第45章 雪坟

 第46章 “妈个××,你个叛徒!”

十四、“目前就是中国人上历史考场的时候”

 第47章 “不让日贼安枕席”

 第48章 巾帼英雄花

 第49章 “用我们的骨灰来培养被压迫民族解放之花”

十五、踏破兴安万重山

 第50章 大游击

 第51章 西荒抗战

 第52章 “只要是血在温,只要是头尚存”

十六、“过苏联”

 第53章 “阶级祖国”

 第54章 抗联教导旅

十七、尚志悲歌

 第55章 谁希望赵尚志消失?

 第56章 “永远”有多远

 第57章 大英雄

尾声 光明与光荣的基石是强大

在史诗中重塑民族灵魂

试读章节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代行吉林省军政大权的熙洽,就欣喜若狂地忙活起来了。

首先以副司令长官公署名义发出电文:“未喻:日军侵占东北,我军应万分容忍,幸勿端自我开,中日事件由外交解决。”同时派出少将参议安玉珍,去已被日军占领的长春联系投降。21日,日军第2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率日军到达省城吉林,熙洽亲去火车站迎接,口称“老师”。26日,在日本人授意下,熙洽将原来的军政两个机关合二为一,改称吉林省长官公署,自任长官。28日,发表声明脱离与南京政府和张学良政权的关系,宣告吉林“独立”。

30日,在天津静园的溥仪,接到熙洽的一封信。熙洽在信中说他期待了20年的机会,今天终于到来了。请皇上勿失良机,立即到祖宗发祥地主持大计,在日本支持下,先据满洲,再图关内。只要皇上一到奉天,吉林即首先宣布复辟大清。

熙洽,姓爱新觉罗,1884年生于奉天省兴京县,为溥仪的远支宗室。1911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多门当时任教官。之后,曾在保定军官学校执教,任奉天讲武堂教育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处长、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军事处长、吉林督军署参谋长。这个念念不忘复辟清朝的复辟狂,是搞清朝复辟活动的宗社党巨头之一。他在吉林组织了一个“冷社”,网罗一帮清室的遗老遗少,吟诗唱和,抒发复辟的理想和对民国的仇恨。谈起国家、社稷,他愤愤地道:我的国家早亡了!

“满洲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讨论各部次长和重要司长的人事安排。清一色汉奸的各部总长们,心里当然都有自己的一套人马了。没想到国务院总务厅长驹井德三首先亮出一个名单,全是日本人。会场死寂好一阵子,熙洽开腔了:“满洲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聘请几个日本人做顾问是可以的,安排这么多人做官成何体统?新政府刚成立,军部也没和我们说过,这个人事安排方案是谁做出来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熙洽敢说话,一是自恃“建国”有功,日本人不会把他怎么的;二是对自己没当上总理大臣,只弄了个财政部总长兼吉林省长不满;三是溥仪是“执政”,不是皇帝,如此还怎么复辟大清朝呀?

驹井当然有备而来,况且这是第一次“内阁会议”,必须立下规矩,使这帮东西知道自己是些什么货色,是干什么的,从此服服帖帖的。

曾为日本在华浪人头目的驹井,当即猛地站起来,声色俱厉、“理直气壮”地道:“满洲国”是怎么成立的?难道不是日本人用生命换来的吗?日本在满洲建设“王道乐土”,诚心诚意地希望“满洲国”将来能够富强康乐,这是必须有日本人的全力指导才能获得的。日本政府派遣它的优秀官吏到“满洲国”来,你们应该表示欢迎,而不能稍有敌视和怀疑。

又道:在成立新政府的时候,你们哪一个没有伸手接过关东军的“机密费”?把钱拿到手,有什么资格出来捣乱?!

像训狗似的被训了一通,谁还敢说什么?

有敢说的。

郑孝胥,1860年生于福建省闽侯县,清进士。曾任清朝驻日本公使馆秘书,驻东京领事,神户、大阪总领事,之后为广西边务督办、湖南布政使、安徽按察使、广东按察使。1907年辞官后从事实业和公共事业,辛亥革命后任商务印书馆董事,依然留根辫子,门上插着黄龙小旗。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等,都曾屡次请其出山,一概拒绝,一心复辟清朝。1923年经帝师陈宝琛、庄士敦推荐,到得溥仪身边,从此成为溥仪的知音和须臾离不开的拐棍。

凭借对日本朝野的熟悉和感觉,郑孝胥把复辟大清王朝的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身上。1924年底,是他力主溥仪“避进”日本公使馆,使溥仪从此走上不归路。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郑孝胥从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那儿摸到一种动向,即去日本访问。所到之处,被视为中国宣统皇帝的代表,与许多大人物,如近卫文磨、宇垣一成、米内光正、南次郎等人,频繁接触,他的话题都离不开“复辟”。“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天津与土肥原密谈,再秘密潜往东北,都是郑孝胥具体与日本人协商、操办的。

有了郑孝胥的这一切,在东北抢了头功的熙洽,自然就当不上伪国务院的总理大臣了。

国务院各部总长是中国人,次长是日本人,,所谓“小二管大王”。唯独总务厅连装模作样也不要了,干脆一步到位,厅长从来都是日本人,其举足轻重也就不言自明。驹井没把中国人放在眼里,郑孝胥这位“总理”也不在话下,而郑孝胥对驹井也不买账。久而久之,针尖、麦芒就对上了,驹井一来总务厅,郑孝胥就拂袖而去,闹得国务院连会议也开不成,后来郑孝胥竟自闭门不出,不去上班了。1932年9月9日,更进一步,提出辞职不干了。

9月15日,日本驻“满洲国”大使,要和“满洲国”总理签订《日满议定书》,我就不信这工夫能把我这位总理大臣撤了。郑孝胥肯定是这么想的,他无疑是抓住了这当口的日本人的七寸。而在“满洲国”的大小汉奸中,能走出这样一着狠棋的,也算凤毛麟角了。而他最终的那种结局,也就在这一刻注定了。P8-10

后记

心有灵犀不仅存在于相恋的男女之间,也存在于读者与好书之间。真正心有灵犀的人不用什么人介绍,自然一见钟情,不用别人来喋喋不休。尤其是张正隆的书,已经成了一个品牌,二十年来,人们对他的书一直充满敬意,对他未写的作品一直充满期待。他的书不但不使人失望,还常常会超过人们的想象。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甚至有人说是读图时代。不但读书的人浮躁,写书的人也变得浮躁起来。有的人几乎年年有新书,被读者和出版社追着跑,跑着跑着就把自己跑丢了。

这个时候,你难以想象,一个人为了一本书会做十几年的准备工作,会到全国各地像挖宝一样寻找那些抗联时代的幸存者;你难以想象,他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单单看材料就耗去九个月;你难以想象,他谢绝一切活动,专心于抗联题材的写作……这些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张正隆他做出来了。

十年磨一剑,这是人们用来赞扬人专心致志创作一件作品的话,但这样的话常有,这样的事却很少遇到。这样浩大的工程,如果像我这样的人干,十个人要干上十年,而张正隆一个人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工程。

在这浮躁的年代,一个人潜下心来,雕琢一件史诗性的作品,视外界的喧嚣如天上浮云,无论如何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事情。

可一些人也会产生困惑,抗联的精神到底是什么?下这么大工夫写将近七十年前战争年代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

对抗联,我们都不陌生,在早年的教科书里,在后来的电视剧中,我们都似乎了解那些可敬的人们。

在整个20世纪,充满了纷乱,充满了硝烟,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英雄。可岁月的浪涛几经淘洗,真正留在人们心里的也就那么几个。可不管多么苛刻的人,都会承认,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出现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在强敌面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就是敌人都不得不佩服。

可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许多东西我们自以为知道了,其实并不真正知道,有些时候,历史的真相和你知道的可能正好相反。有些东西我们自以为了解了,其实我们所了解的不过九牛一毛。能把真实的东西了解出来,这需要工夫,而把知道的东西说出来,则需要勇气。许多人舍不得下那深入了解的工夫,也缺少把真相说出来的勇气。而这两样,正是张正隆的强项。

绝大多数中国人知道张正隆,是由于那本写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那本书二十年来一直盗版不断,似乎还没有哪一本书有这么长的盗版期。如果说这仅仅是由于他为林彪“正了名”,那是不客观的。正名不用一本书,有时上边一个文件或大人物的一句话也就解决了。一本书能被人们长久地青睐,能唤起人长久的阅读兴趣,一定是那本书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部《雪冷血热》可以说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个高峰比前一个高峰更为险峻,也更为秀美。历史信息更为丰富,当然,也更为沉重。

抗联尽管我们在教科书上看过,在电视剧中看过,但他的艰苦卓绝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根本不能想象:谁能想象,没有粮食,战士们要到牛粪中找没有消化的食物;谁能想象,冬天露营,脚上的肉都冻掉了;谁能想象,大冬天,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穿的衣服竟然露着窟窿。我们常常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看成最为艰难的境地,看了这部书才知道,抗联几乎时时都处于那样艰难的境地。有很多东西影视都无法表现,它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和极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那些抗联的官兵依然百折不挠、宁死不屈,这就是抗联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会在任何强敌和困难面前挺直身躯。

本来,读这样一部关于战争的书应该激昂感奋,可我读完这部书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沉痛。能不沉痛吗?我们的许多人不是死于日本人的枪弹之下,而是死于叛徒的出卖;许多人不是死在抗敌的战场上,而是死于内部的互相残杀。更为悲惨的是,有些抗联的英雄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让敌人闻风丧胆,挺过了那九死一生的岁月,可却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被逼自杀。

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句话,中国人总是勇于私斗而怯于公仇。这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用张正隆的话说,我们不能再自己折腾自己了。

说起这些,让我们在对先烈表示敬意的同时,也对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感到脸红。

说起我们的民族,原本有很多好的东西,可不知怎么却像流沙一样流失了,有些东西我们丢掉了,却不知丢失的是什么。也许是真诚,也许是血性,也许是正直,也许是不屈,整个民族好像失去了灵魂。

应该有人告诉人们失去的这些东西,应该有人告诉我们失去的东西是多么珍贵,并尽最大可能把它们找回来。

我们民族需要有人寻找失去的精魂,实在寻找不回就应重新塑造。没有大爱的人想不到去寻找,没有大能的人没有能力去重塑。而张正隆正是这样一个有大爱和大能的人。

《雪冷血热》这部书,我所以称她是史诗一样的作品,是因为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当年的艰苦,会看到日寇的兽行,会看到内部斗争的残酷,也会看到各种人的面目。让我们不再重蹈覆辙,在阅读中提升自己,重塑扭曲的灵魂。

这,也许就是这部书的意义吧。

2008年9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雪冷血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正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8811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9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9
17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