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的灵魂/爱智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是什么?“历史”有什么用?时间是怎样计算的?偶然还是必然?人能自由地创造历史吗?什么是最好的解释?历史学家应如何还原历史情境?历史如何书写死亡?……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对“讲故事”本身提出的疑问,作者将会在这本小书里和朋友们讨论这些问题。

内容推荐

从喜欢听故事、喜欢追问故事的结局开始,总有一天你会蛮有兴趣地追询人类过去的时光,感受到思接干载、探幽搜奇的无上喜悦。尽管你不一定也选择历史研究作为职业生涯,但是你可能也会对历史本身感到惊奇或迷惑: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对历史学家应该怀疑还是相信?……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对“讲故事”本身提出的疑问,作者将会在这本小书里和朋友们讨论这些问题。

目录

1 “历史”是什么?

2 “历史”有什么用?

3 历史学家与普通人

4 时间是怎样计算的?

5 历史学与科学

6 刘邦的神话与辉格党人

7 因与果:络腮胡子与战争

8 偶然还是必然?

9 人能自由地创造历史吗?

10 史料

11 怀疑还是相信?

12 历史中的传闻与口述史

13 什么是最好的解释? 

14 历史学家应如何还原历史情境?

15 餐桌上的历史

16 历史如何书写死亡?

17 历史的魅力与“看护人”的职责

18 历史学家的道德审判

19 在你身边进行着的世界史

20 历史学家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试读章节

当代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指出,历史学能够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成为一个更大的宇宙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这种思想正是18世纪德国康德古典哲学关于理想的公民的一个重要部分。康德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能充分发挥出自己全部天赋的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普遍的历史知识和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从康德到罗素都会认为学历史可以使一个人成为世界公民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样回答:因为人类的历史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共同财富,在主观上,只要他愿意学习和只要他努力学习,他就可以拥有这笔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上真正拥有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他才可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

可以说,历史学与哲学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不仅有助于求知,而且更有助于智慧的生成,它们的根本之处就在于“爱智慧”。

我们知道,知识与智慧是有区别的。知识往往是分门别类的,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实际需要,解决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而智慧则是一种思维的状况和水平,是对世界和人性的底蕴的洞察和体验,是融合了理性和感情的统一体。一个有知识的人未必就是一个智慧的人,而只有兼备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也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罗素还告诉我们,历史记录了出色的个人,而这些记录则鼓舞了普通人对出色的人生怀有向往之心。例如,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就曾经鼓舞了许多青年人怀有了崇高的抱负,度过了英勇的一生。因此,尽管历史学不一定都能带来很实际的功利用途,但你能说它是“无用”的吗?

然而,除了上述所讲的对于个人而言的作用以外,历史学研究与关于历史的言说其实与现实生活是有着很紧密联系的,只不过有些联系与现实斗争融合在一起,反而使人们容易忽略了_历史言说在其中发生的作用。

美国著名文学和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终其一生都极为关注巴勒斯坦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他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作为政治判断的基础,而且以文化作为“记忆”抵抗“遗忘”的武器,这就是历史在现实斗争中呈现巨大作用的典型事例。在他去世后出版的《文化与抵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汇集了他生前最后几年内接受记者访谈的记录,可以看做是这位巴勒斯坦斗士生前最后的呐喊。本书的访谈主题是巴以冲突、恐怖主义与反恐战争、国家与民族的重建等等,但在这些主题之下,萨义德把文化作为一种抵抗的力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要以文化为抵抗的途径,关于历史的研究和言说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对历史记忆的坚执达到了这种地步:关于巴勒斯坦人的“丧失与剥夺的历史”,他说“这是一段必须解救出来的历史——一分钟一分钟、一个孚一个字、一英寸一英寸地解救”。在萨义德看来,解救被遮蔽、被歪曲、被遗忘的历史,这就是解救现实的前提、使现在的人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前提——这不正表明历史与现实生存有着血肉般的联系!

因此,我们对“‘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的思考,既要看到它的现实性、迫切性,也要看到它的精神性

在我们的头脑中,历史学家的形象很可能是一位长满白胡子的老爷爷,他能知道和记住很多很多过去的事情,也总是很愿意把那些事情讲给我们听,听他讲故事是我们童年岁月中最愉快的时光。应该说,这种关于“历史学家”的想象包含有许多正确而且重要的成分。比如,这位老爷爷“知道”很多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且他能很好地“记忆”这些事情,还很愿意“讲述”它们——从“知道”、“记忆”到“讲述”,这些的确都是历史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特征。

但是你可不要以为,历史学家因此就与普通人有什么天大的不同。

比如,就拿“记忆”来说吧。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懂得记忆的生物,记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天生就具有的本能;记忆也是人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所有事物的重要前提。所以有人说,人类是唯一能意识到自己的过去并对它感兴趣的动物。举一个例子:你很可能记不起来当你还是一个婴孩时是怎样从众多的关心你的人群中认出你的爸爸、妈妈的,而在事实上,你是由于无数多次重复的接触而产生了记忆,因而才能认出爸爸和妈妈。如果没有记忆,那么每一次的接触都是新的,就永远也不可能认出他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也是这样,你之所以逐步学会区分树木和汽车,是因为你分别记住了它们的不同形象、动静、声音等等因素。那么,为什么说认识自己也依赖于记忆呢?所谓认识自己,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要达到这种认识,就必须依赖对自己在昨天、前天以至自己的整个过去的行为、所经历的事件、生活的环境、所体验过的情感等等一切过去事情的记忆,否则我们无法确知自己是谁。比如你,你知道自己现在是一位高中学生,是因为你记得你曾经读过小学和初中。

从人天生是一种懂得记忆的生物,可以说明人同时也就是一种历史性的生物,因为记忆的东西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依赖记忆也就说明人在客观上是无法割断历史的。

再看一个人与在他之前的整个人类的关系。在客观上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言行、思想等等都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体现。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种种物品,无一不是人类千百年来物质生产进步的结果,我们的思想以及思想赖以生存的概念、词汇等,也无一不是前人心灵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这样说过:“我们一生中的时时刻刻与千秋万代都息息相关。”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没有一个人能割断他与整个人类的历史关系。另一方面,在主观上,一般而言人也渴望了解自己的过去,对于自己在生活中所使用的一切物品的来源、对于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来源很可能充满好奇。希望了解,这就是一种自觉的历史意识。P6-11

序言

人们在年幼的时候,大多会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惊奇,这种惊奇催生了一连串不停的刨根究底的追问,这些追问往往是我们自诩为更智慧的大人们不耐烦回答或者其实无法回答的,因为它们来自未受俗世尘烟浸染的最干净的眼睛和心灵,所以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这些问题往往直抵本质,恰恰揭示了世界和人生本来的样子!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哲学就像人生之初一样,来自于人类对世界止不住的惊奇,因此与其说它是智慧的结晶,毋庸说是对智慧的永恒追求。在词源上,“哲学”也正是“爱智慧”的意思。爱智慧,而不是已经实际拥有了智慧,正是这一点,却恰恰决定了哲学成为智慧之学。就像苏格拉底所宣称的:我之所以智慧,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在这里,承认自己无知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谦虚,承认自己学而有涯、学有不逮,等等,而是揭示了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生存状况,那就是关于“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关涉人生意义和本质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在今天大部分成年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通常销声匿迹了,取代它们的是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困扰。形形色色的生计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是成年人思考和探询的主题。然而事实是,无论我们否认还是逃避,哲学问题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我们对人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乃至日常的行为处世等等,都是在自己的一套观念系统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套观念系统的来源可能非常复杂,有从小的家庭教育,学校老师的教导,朋友、同事的影响以及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等等,无论任何一套观念系统,都包含着对许多哲学问题的反思和解答,比如“人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感觉可靠吗”,“人的思维能够认识世界吗”等等。有些入觉得哲学离我们很遥远,而且老是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让人自寻烦恼,但其实哲学问题始终隐身于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对自己已经接受的观念太过于熟悉了,以至于想当然地觉得一切理当如此、不得不如此、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不是生活中突然出现什么大的变故或者有什么特别的契机,一般人是很少主动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的。黑格尔曾经说过: “熟知非真知”,哲学就是对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的反复思考。与成年人的世界相反,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所以孩子们往往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思考世界上的大问题;与成年人在消费世界、世俗世界中寻找安慰奶嘴的做法相反,孩子们往往是直面人生的,他们的追问比我们更直接、更勇敢、更纯粹,因此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孩子们往往比大人更接近哲学,更有智慧。

夜阑人静时刻抚心自问,惊悚于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追问自己一生何为,意欲何为,几乎是每一个人曾有过的经历。所以,不管我们是逃匿还是嘲噗哲学思考,那些最古老的哲学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人类不可摆脱的宿命。

这是一套自称“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无滞涩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不俗的哲学入门书!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永恒思考,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套书里,我们读到的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对一个又一个孩子气十足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甚至很多问题到今天都没有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已经是对那些我们已经熟知而非真知的观念的颠覆,启示着我们生活可以有另一个角度、另一个高度,因此可以有另外一种态度!当我们不再固执己见的时候,宽容和包容变得如此顺理成章!

对那些对事物喜欢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大朋友来说,夜深人静时刻的捧读,相信会帮助你从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繁琐绕身的杂事中抽身而出,让身心澄静下来,尝试着心如稚子般审视生活,也许会有一份平实而安宁的意外收获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的灵魂/爱智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公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8245
开本 32开
页数 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1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1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0-49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