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上,我们总是过多地只把目光投向了外部资源,却往往忽视了对自身固有资源——职业性格的开发与整合。本书从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入手,着重分析了职业性格特质和职业性格功能。性格特质更具先天遗传和早年影响色彩,具有不可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性质,而一个人在自己的性格功能上,却大有自我塑造的余地和空间。

内容推荐

职业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成就自我之途,选择了一种职业,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种人生状态。

人在职场,唯有因其固然,方能顺任自然;唯有顺任自然,才可成就斐然。

本书对那些即将走向社会求职的大学生、对于在职场中遇到困惑的年轻人,都有着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意义,它应该还能够真正指导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从而使人对自己负责任地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目录

前言:性格是一种个人资源

 职业性格理念篇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

 皇帝也会入错行

 你会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吗?

 简单自测一下你的职业倾向

 职业性格是如何构成的?

 从三个侧面摸你的性格之“象”

职业性格特质篇

 小引:性格特质的构成

 外向性

外向性的生理心理基础与职业匹配

话篓子与闷葫芦:“健谈——寡言”维度

并非所有的沉默都是金:“倾诉——掩饰”维度

人来疯,还是灯塔守望者:“喧闹——宁静”维度

 神经质性

每个人都有点儿神经质

应激反应——神经质性的生理基础

你又激动了不是:“激动——镇定”维度

创造力之泉:“想象力”维度

当断不断将如何:“犹豫——果断”维度

会错了“敌意”也有好处:“敏感——钝木”维度

 经验开放性

感觉寻求与经验开放性

无畏并非都无知:“冒险——安全”维度

经验有时是一间禁闭室:“创新——因循”维度

让你的兴奋点聚焦:“兴趣”维度

 随和,性

 被人支配与行使权力“快感”等值:“顺从人——控制人”维度

假如人格面具粘上了皮肤:“环境适应”维度

你的情商有多高:“移情能力——自我中心”维度

天才人格与商业人格

天才人格:祢衡之死

 尽责性

你会把什么看成“分外事”:“主动性——被动性”维度

计划或不计划,这是个问题:“计划性——随意性”维度

父母:尽责性与随和性最重要的早期决定因素

 小结:性格特质与职业适应性的广度

职业性格功能篇

 性格功能之一:自我概念

你不思,你也在——自我感

说你行你就行——自我效能

人比人,乐死人——自我评价

你会以为你是谁——自我定位

 性格功能之二:情绪动力

情绪之谜

你与他人的情绪差异

负性情绪的正面价值

 性格功能之三:认知取向

人格的认知取向

在找不到北斗的夜晚:场独立与场依赖

只见树木与只见森林:局部关注与整体观念

老一套还是新办法:路径依赖与经验归零

事无悲喜,相由心生:消极倾向与积极倾向

看看你有多“老”了:过去关注、当下关注与未来关注

直觉这神秘精灵:直觉倾向与逻辑倾向

 性格功能之四: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的“基因”

职业动机的三个功能与“斯金纳的老鼠”

职业动机层次有别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性格首先决定的是一个人的职业命运——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成就。性格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中最核心、最具稳定性的内容。

之所以说性格是最具稳定性的,首先是因为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这些先天的生理心理特质,后天的改变是很困难的,即使发生了所谓的改变,也是短暂且不可能是根本性的,不久之后,一切都很容易又恢复到他的“本性”上去。其次,人格的形成具有早期决定性。精神分析学有一个被称作“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形成于他的儿童时代,差不多在他六岁左右就已经成形了,后来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实,中国民间早就用一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道出了精神分析学直到20世纪初才得出的这一研究结论。

瓜籽儿一定只能种出瓜来,而不可能成为豆啊别的什么,这是基因决定的,生物界所有的本性,都首先来自基因。同样,让一个人去从事一份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工作,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只能长期给别人制造麻烦、给自己带来痛苦;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是个浪费个人资源、又糟蹋社会资源的事。如此之多的人从事了与自己的性格不相吻合的工作,因此造成了天文数字之巨的人力与社会资源的浪费,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意过?

因此,你一定要了解你的性格是否适合你的职业,你一定要了解你的性格在你现在的职业中有多宽、多长的路可走。

首先,职业性格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给予充分考虑的先决条件,只有弄清楚自己能够干什么,才能够规划自己应该干什么。

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一直是统包统配的,初上职场的年轻人基本上无须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你的职业发展轨迹是早就被画好的,国家把你安排在某个单位的某一岗位上,你就开始捧上了一个“铁饭碗”,不管这碗的大小是否适合你,也不管碗里的饭你爱不爱吃,你都得捧着,你没有选择,否则就只有失业一条路,这也就谈不上什么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被催生。当今社会的择业条件、择业观念,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职业流动性增加、被老板炒了鱿鱼或是反炒老板的鱿鱼,都是今天社会的常态。人们面对巨大的职业压力的同时,也开发了自己的职业活力,从而使人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真正负起责任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些大公司也帮助青年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前几年,我会在11月份左右,到一些高校给即将走出校门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开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讲座还是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但我知道,他们喜欢这个讲座,并不是因为我为他们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指导。他们对我的讲座真正感兴趣的,是应聘的时候如何对付HR,HR对应聘者设计的各种问题、给予应聘者各种表现机会的目的究竟何在,应聘者该如何应对等等。应该说,掌握一些应聘的“实战技能”,了解一些HR的“狡诈”,确实也是他们所需要的。讲座之后,照例是互动,或是学生提问我作答,或是台上台下互相讨论。

令我颇为感慨的是,认为自己“读错了专业”,竟是许多学生在互动中所抱怨的。一位学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我说,他喜欢旅行,喜欢演出,喜欢交朋友,还喜欢像我那样在台上讲课。他发现自己对数字不是特别有感觉,一大堆的数字,老让他犯困!而且他认为自己这个人话多,心里藏不住事,财务工作难免要保密,他没法保证自己嘴巴不漏风。如果他对数字真的如他所言“没感觉”,他确实是选错专业了。我问他,当初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他说,“不知道,志愿是自己填的,当然也参考了老爸老妈还有老师的意见,好像都觉得这好找工作吧,稀里糊涂就填了。”

我想,假如这个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有老师或其他长辈对他的职业性格作过分析,“稀里糊涂就填了”这样的事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了。然而,在大学生当中,当初“稀里糊涂就填了”这样的事,实在是不胜枚举。

职业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成就自我之途,选择了一种职业,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种人生状态。人在进入职场之前所受的所有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从事一种职业做准备的;而一个人即使离开了职场,退休了,他的身上仍然存留着终生都抹不掉的职业印记。职业之事,可谓大矣,不可不慎。对自身的职业性格有所了解,对人们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决定着工作绩效和未来的职业成就,我们才会真正有勇气在应聘面试时不去委屈自己而满足“社会期许”。

求职者经常陷入社会心理学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从而导致自己的求职失败——注意,这里的失败并非只是你被淘汰,还指你得到了一个你并不理解其岗位性质、因而终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你的“鸡肋”的职位。

这个“社会期许效应”,我这里作个简单的解释:任何组织都必须甄选出性格与其岗位相适配的成员,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组织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所以,对一个人的职业性格作出准确的评鉴,是一个组织甄选合适人才的重要步骤。比如你为了应聘销售经理这个岗位,可能会面对主考官放到你面前的某一份测试问卷,你在其中很可能会遇到类似于如下这样的一个李克特量表题:

你的性格很外向——

a.完全同意 b.基本同意 c.不确定 d.基本不同意 e.完全不同意

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在哪一点上打勾呢?如果你知道人们一般认为外向是一个销售人员必要的性格特质,那么,哪怕你并不真的外向,为了先得到职位,你也可能会在“a.完全同意”这一选项上打勾。这种为了满足他人或岗位期待的不真实的选择,就是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

然而,当你陷入这样的效应,并成功地使主考官对你作出了误判的时候,你与你应聘的那个组织之间,实际上是实现了彼此的“双输”。因为,这个组织录用了一个不适合的人才,而你自己付出了获得某个真正适合你的岗位的“机会成本”——这世界上一定有不少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一定有某些你能够遇上并且使你获得职业上的真正成功的职业。

我在这里讨论职业性格问题,既面对考虑自己职业发展的朋友,也面对管理者,因此,这里我想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职业性格评鉴上存在的问题多说几句,并顺便讲一个古代历史上精彩且经典的选拔人才的故事,再聊一个我自己在招聘中遇到的事供大家参考。

职业性格评鉴是一个组织甄选人员的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管理者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首先会仔细研究他的简历,了解他所学专业、工作经验等等,常常还在面试时通过种种方法考查他是否达到其应聘岗位所需的水平。这些测评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是相对较为简单的。因为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会选择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去从事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也不会选择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人去从事一项主要必须借助于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胜任的工作。不论是企业还是各类非盈利性机构,管理者们在专业背景与能力上对应聘者的判断,大抵很少出错,而最容易出错的,往往是这个人的智力与能力之外的素质是否适合他的岗位。

P2-5

序言

长期在高校教书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一年又一年,迎来又送走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大学生,我常常听到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些学生说,他们找到的工作并不真正适合自己。在我的学生中,甚至有的都到丢四奔五年纪了,还在感叹自己这大半生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最擅长的,而自己最具胜任素质的工作,几十年来却连个边都没擦上。这种感叹,即使是本书作者陈鸿毅本人,十多年前也曾经有过。

人这辈子最重大的活动不外三件:职业、恋爱和社交,而一个人的职业又往往决定后二者的“质量”。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从事的工作是自己最具优势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认为他的工作不适合他的个性?什么才是适合的?如何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这些问题对每个人其实都很重要。其实,我一直期待着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应该对那些即将走向社会求职的大学生、对于在职场中遇到困惑的年轻人,都有着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意义,它应该还能够真正指导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从而使人对自己负责任地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而且,我所期待的,还应该是一本使人读来饶有兴味的书,而不是纯学术的讨论,更不是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性格测评工具的读物。

当这样一本既具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又思路开阔且文采斐然的著作终于摆在我的案头的时候,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的期待没有落空。而我更感到欣慰的是,我所期待的这样一本书,刚好是我的学生写的。

鸿毅当过教师,又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创办和管理过企业,又从事管理研究和咨询,这几年又一直在北大从事研究工作。如此丰富的职业经历,使鸿毅对各行业、各色人等的真实案例,都能够毫不费力地信手拈来,鲜活生动,这是单纯的“学院派”人士所难以做到的。

书中大量案例,既有“经典”,更有来自作者本人几十年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来自陈鸿毅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大学的讲座中与大学生们之间的生动对话。甚至在这本书的一开篇,作者就把自己作为案例,对自己的某些“负面”的性格特质以及职业适应性等等,进行了坦诚的剖析。大凡与心理学沾上边的书,对于作者本人的自我剖析,总被看成是一件有“风险”的事,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弗洛伊德在《释梦》等巨著中,就大量引述和分析了自己的梦。这样做,需要一个学者巨大的勇气。《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的实用性,正缘于它的实践性。

然而,鸿毅显然是个不满足于个人经验的人。在他看来,个人的经验再丰富,如果没有提升到理论的水平,都永远是粗糙的、狭隘的。事实上,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这几十年来,鸿毅都没有放弃学习与研究。这么多年来,上班之外,鸿毅一直过着“晨诵中国经典,夜读西学原著”的生活。每天早晨六点,他都雷打不动地准时坐在茶几前,边品茗,边诵读先秦经典,从《四书五经》到《老子》、《庄子》,都熟烂于心,颇有心得。与此同时,他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人格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涉猎,都可谓孜孜不倦。正是丰富的职业经历和深厚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素养,使鸿毅哪怕写作这样一本通俗的职业性格著作,也兼具了管理实践者的鲜活与生动、学者的严谨与深度。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一书将职业性格分为“性格特质”和“性格功能”两个部分。性格特质更具先天遗传和早年影响色彩,具有不可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性质,因此,鸿毅把重点放在了引导读者对自己的性格特质进行准确认知上,并一再强调“因其固然,顺其自然,方能成就斐然”。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又深受精神分析学“决定论”的影响,鸿毅明确主张:世界上,种瓜得瓜才是自然的事,任何企图通过努力从而实现类似“种瓜得豆”的尝试,既是费力不讨好的,其结果也多是不祥的。这也是老庄哲学观在鸿毅的职业性格学中的体现。

作者根据“大五”理论,细化了性格特质各个维度,并作了具体的描述,提供的工具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读者可以边读边给自己的性格特质打分。可以说,读完性格特质部分,读者对自己的性格特质具有怎样的倾向、什么是自己最适合从事的工作、什么是自己不论付出多大努力也注定不太可能成功的工作,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这对于那些对自己的性格特质、职业适应性尚不太了解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需要了。这些内容,书中有详细而又引人入胜的描述,我就不再重复了。

如果说性格特质部分是最具实用价值的,那么,性格功能部分则是最具智慧的。

在性格功能部分,《认识你的职业性格》如话家常地讨论了人的自我概念、认知、情绪以及动机等方方面面。如果说性格特质部分是一个人性格中很难改变的部分,那么,一个人在自己的性格功能上,却大有自我塑造的余地和空间。因此,在这一部分,鸿毅除了继续他妙趣横生的叙述、信手拈来的大量案例,还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读者从认识性格功能出发,把人的自我塑造上升到了生活智慧的高度,却丝毫没有“学术味”。

职业性格功能部分,由于不再把指导读者进行自我测评作为主要任务,鸿毅的行文更放得开,于从容不迫中,用平平常常的大白话,为我们破解了大量生活中、职场上司空见惯又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现象、行为现象:比如一个求职者忘了公司地址,等知道了地址重新上路,却发现自己居然回到了住处;比如一个高中毕业的女生,却年年都在高考这三天准时发高烧病倒,高考时间一过,就立即神奇地不药而愈等等。

书中有许多地方,鸿毅总能见缝插针,顺便说上一句“题外话”,令人既豁然开朗,又忍俊不禁。例如分析完了自我感、自我评价之后,鸿毅冷不丁地会告诉读者“一般而言,要驱使一个外向、强自我感、高自我评价的人去做某一件事,拍他的马屁是最有效的,而你要是吓唬他,其结果几乎都是适得其反的。”例如在讨论“补偿作用”的心理现象时,作者又稍带着点评了近年“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流行语:“不抛弃、不放弃是有条件的——得看抛弃什么、放弃什么。有些东西,你越早抛弃,你越早得救。比如爱情这档子事,如果它确实像两人在拉皮筋,那么,其中一方放手了,受伤的当然是‘不放弃’的那位了。”

鸿毅把看似高深甚至有时候晦涩得让人望而却步的心理学知识,用从容而活泼的语言,介绍得如话家常,好像就在边泡工夫茶边聊天的过程中,就把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司空见惯、却一直没弄明白原因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现象,全解释得清清楚楚了。工夫茶好入口,鸿毅的文字好养眼。我一直相信,搬运专业术语并非什么难事,而能够把艰深的学术理论以及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的道理,用那些非常轻松的语言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是为序。

陈鼎栋

2009年6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职场不是战场,但也要讲“知彼知己”。“彼”就是职业和岗位,“己”就是自己的职业性格与专业水平。评估专业水平易,认识职业性格难,本书为人们的职业性格的自我认知提供了一个系统、生动的指引。

——北京大学 郑顺炎

学者的眼界,管理实践者的经验,作家的文笔,鸿毅这本书三者兼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洁

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是能自察自我个性的人又有多少?最近的也是最远的距离,就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吧。陈先生着重从个性与职业的匹配角度来谈人力资源管理,来谈个人职业生涯定位,真是高见。

——Tree918(天涯网友)

案例生动形象,语言风趣幽默。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土匪小子(天涯网友)

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可谓初入职场必读之书。

——Ycf174(天涯网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鸿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532196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4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28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