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当今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也是知名教育家和慈善家。书中内容选自大师各地弘法的精彩言论与生平著作,以浅白亲切的的文字,揭示佛教的哲学内涵,阐述人生处世的智慧,鼓励人们在平和中进取,在和谐中奋发向上。
图书 |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当今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也是知名教育家和慈善家。书中内容选自大师各地弘法的精彩言论与生平著作,以浅白亲切的的文字,揭示佛教的哲学内涵,阐述人生处世的智慧,鼓励人们在平和中进取,在和谐中奋发向上。 内容推荐 人生路上,自满是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坏道业的最大敌人。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培养惭愧与苦恼的性格。常听别人说:“你小了解我。”其实真正最不了解自已的还是自已。若非透过彻底的自我反省懂得惭愧与苦恼,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点,当然就不能革除染污执著的习气。 弘法利生的工作,必定是集体创作,绝对没有个人的情绪。既然连自己都奉献给了众生,自然要以众生的需要为需要,众生的欢喜为欢喜,才是弘法者应有的形象。 人生是由许多经验累积而成,所以跨出第一步时,“敢”很重要。只要敢负责任,敢担当、敢接受、敢尝试,天下没有不能完成的事。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怕没有人重视,没有机会发挥,要担心的是,自己是否已有足够的能力承担。 目录 思想体系 弘法利生 法门修持 佛光宗风 薪火传灯 实践净土 试读章节 思想体系 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以成佛为目标,他们只求开悟,只求明心见性。一旦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就能获得解脱自在,就能够安住身心,所以说禅者最具有人间性。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因果是很伟大的思想,也是非常公道、非常合乎科学且理智的真理。因果,就是我们的良知、准则、导师及警察。所以,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应该大力倡导因果观念;有了因果观念,必能慎行于始,防非止恶,众善奉行。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人间的佛陀,他选择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降世成道,说明了佛陀是以人间为主的。而佛陀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以下六种特性: 1.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他与我们同样有父母、家庭及人间的生活,但是在生活中,无不流露出慈悲、戒行、般若的行持,他是具有人间性的佛陀。 2.生活性:对于日常的家居生活,佛陀也有教示,举凡生活中的衣食,乃至行住坐卧等,都有生活上的教导,甚至对家庭人伦的相处之道,国家社会的活动参与等,亦有明确的教示。 3.利他性:佛陀降诞于世间,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以利他为本怀,来教化众生,予众生利益。 4.喜乐性:佛教是给人欢喜的宗教,而佛陀的慈悲教义,正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5.时代性:佛陀与我们这个世间特别有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并且已经证人涅檠,但是佛陀对于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直至今日,我们依然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人生的准则。 6.普济性:在时间上,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更重视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可是更重视此世界的普济;谈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佛教更重视人类的普济。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佛教分为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以人天乘人世的精神,糅合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即为菩萨道;将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佛教。想要成佛,虽然可透过大乘人间佛教的法门来实践,但是不能不经过人天、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就一般世俗的眼光而言,常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逃避的、遁世的,那是因为对佛教的“空无”思想没有正确的理解。无,并不是否定一切,反而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因为“无”,才能“有”。好比口袋空了,才能装进更多东西;杯子空了,才能倒进清水。无,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无”是“无限”、“无执”、“无累”、“无求”。当我们的心中,无所企盼,无所获得,自然不会有失去的痛苦,这就是“无”的境界。学习佛法,也要抱着“空无”的观念与态度,这样佛法才能深入心中,也唯有体会“无”的妙用,才能建立新的人生观。 ——《人间佛教系列·学佛与求法·从何处下手学法》 空观的建立,对于现实的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我一向主张建立与“空观”相应的人生观:“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舍为得、以众为我、以教为命”,从承担、体证解脱中,彻见“同体共生”的生命价值,才是圆满自在的人生观。 ——《佛光教科书·宗派概说·三论宗》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则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世间的严刑重典,固然可以收一时之成效,但并非究竟之道。佛教以五戒十善作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五戒十善即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道德标准》 对于寺院经济的管理,首先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P3-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星云大师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30409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5 |
出版时间 | 2009-09-01 |
首版时间 | 2009-09-01 |
印刷时间 | 200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30 |
宽 | 16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