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从哪里起步?谁是中国电视荧屏第一人?围绕中国电视的众多个“第一”,《电视的记忆》采访了众多重量级亲历者。亲历者的生动讲述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和原始资料,成为该书一大特色。书中,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新闻主播,沈力和赵忠祥将讲述在没有提字器的年代,他们如何做到“一字不差”的播报。此外,第一届春晚总导演黄一鹤将回忆《乡恋》如何在晚会上被解禁和陈佩斯、朱时茂一波三折的春晚故事;上海电视台原广告科负责人汪志诚将讲述全国第一只电视广告是如何进入观众视野的。
| 图书 | 电视的记忆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电视从哪里起步?谁是中国电视荧屏第一人?围绕中国电视的众多个“第一”,《电视的记忆》采访了众多重量级亲历者。亲历者的生动讲述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和原始资料,成为该书一大特色。书中,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新闻主播,沈力和赵忠祥将讲述在没有提字器的年代,他们如何做到“一字不差”的播报。此外,第一届春晚总导演黄一鹤将回忆《乡恋》如何在晚会上被解禁和陈佩斯、朱时茂一波三折的春晚故事;上海电视台原广告科负责人汪志诚将讲述全国第一只电视广告是如何进入观众视野的。 内容推荐 六集电视专题系列片《电视的记忆》,是为中国电视五十周年而制作的特别节目。系列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六类电视节目形态,即新闻、纪录片、春节联欢晚会、真人秀、广告和主持人,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梳理出一条电视发展的脉络,充分反映出中国电视五十年的深刻变革。在片中,记者采访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中最具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亲历者和当事人,如杨伟光、赵忠祥、屠国璧、黄一鹤、叶惠贤、崔永元、水均益等,为中国电视的发展留下了—份宝贵的口述史料。 目录 上篇 电视的记忆 感受新闻的力量/3 【亲历者说】 杨伟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之路/18 赵忠祥:从《新闻联播》到“春晚”/20 “春晚”现象/26 【亲历者说】 黄一鹤:1984年“春晚”内幕/41 国与家/46 【亲历者说】 刘景镝:我与《纪录片编辑室》/61 新偶像的诞生/67 [亲历者说】 李宇春:“超女冠军”的困惑/82 蒲巴甲:成名之后的回归/87 主持人的变声/92 【亲历者说】 沈力:从播音到主持/107 崔永元:真实,主持人的最高境界/114 叶惠贤:我喜欢即兴发挥/123 柴静:用心聆听/127 我们的广告生活/136 【编导手记】 一种新颖的电视语境的尝试崔轶/151 品味《新闻的力量》冷炜/156 与新偶像面对面金佳睿/162 声音背后的故事丁桃/166 电视的记忆,背后的记忆崔轶/173 下篇 光阴如剧 光阴如剧/179 【亲历者说】 郑晓龙:创作来源于老百姓的情怀/213 陆天明:我们一定要“打老虎”/220 王宝强:我就是“许三多”/227 【编导手记】 “光阴”的故事燕晓英/231 试读章节 感受新闻的力量 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的梦想,始于1958年,从那个时候算起,它已经度过了整整五十个炎黄春秋。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电视新闻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尽管与国际接轨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且还要面对互联网的激烈竞争,但中国观众对电视新闻的依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应。在某种程度上,电视新闻往往决定了人们对事件的基本判断。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足以改变观众的日常生活。 ——朱大可 这是中国电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闻直播:2008年5月12日15时,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的32分钟,中央电视台(下称“央视”或“(2CTV”)新闻频道的整点新闻,以头条形式播出了地震消息;20分钟后,又中断正常节目,用最快的速度推出现场直播报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方式,让公众同步了解灾区救援情况。随后,全国多家电视台也相继推出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 这次长达一个月的抗震救灾直播,创造了中国多个电视新闻直播和收视之最。根据中央电视台索福瑞提供的数据:仅2008年5月12日到18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共播出了1397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有超过十亿的观众通过直播获得灾情信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5月13日的最高收视份额达到7.58%,创下了开播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时统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公众从上到下,上到我们的中央政府,下到我们普通的黎民百姓,获得信息,而且获得非常权威的信息,大量的是通过我们中国电视,特别是电视新闻的直播。 1958年10月1日,当天刚刚开播的上海电视台播发了第一条新闻,它是关于上海国庆游行的报道。同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也已正式对外播出,这是中国最早的两家电视台。由于当时是用电影胶片拍摄,一般的电视新闻往往要等到几天后才能播出。 朱盾 时任上海电视台记者 当时人民广场是10点钟开始游行,正式游行之前我们要送一次片子,因为电视台有些骑摩托车的通讯员,第一次片子就在这个时候送。 朱盾是上海电视台第一批新闻记者之一,参与了《上海欢庆建国9周年》新闻的拍摄制作。为了保证这条新闻能在当天播出,他们采取了接力的方式。 朱盾 时任上海电视台记者 游行活动基本上到12点钟结束,有两个小时左右,我们积累了三次送片的机会。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三次,是等游行活动结束了以后再送。这一天拍了不少,拍了一千两百尺的胶片,有半个小时的片量。 这条新闻片最终被剪成8分钟,在当晚播出,这在当时相当不易。由于设备原因,早期中国的电视新闻不能提前录制,播音员都是在播出时直接对着摄像机读稿子的。 沈力 中国第一代电视新闻播音员、时任《新闻联播》主持人 当时全部都是直播,不敢出错,对画面只有一次,就是领导审片的时候我来念,然后编辑告诉你哪儿该说了,然后我马上就要把画面记住,然后剩下一个多钟头看稿子,那个稿子真的像天书一样,我现在真的是很遗憾没有留下几篇稿子,我觉得那个稿子就像京剧的花脸一样。 赵忠祥 中国第一代电视新闻播音员,时任《新闻联播》主持人 面对每一个镜头和稿子上的每一个字,我们要准确地把它播出去,万一错了,你是不好交代的,我觉得那个时代,或者是那一个时间段,对我来讲,是一种很大的压力,一种挑战。 说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栏目,不能不提《新闻联播》。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在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三十年来,它已成为中国拥有观众最多、最具权威性的电视新闻品牌。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影响力还不如广播和报纸。 杨伟光 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那个时候应该还是广播的天下,广播是第一媒体,到了电视台以后就感觉到,电视台的新闻虽然有《新闻联播》了,但新闻次数比较少,而且时效比较慢,今天下午3点的一些重要新闻回来了,当天都不编的,要放到第二天晚上才播。我说怎么不当天晚上播呢?他们说我们报纸是文字的,广播是声音的,我们电视是又有文字又有图像,第二天播同样有人看。当时我跟他们提出,我们有声音有图像,又比别人早播出,不是更好吗? 1985年,刚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杨伟光,提出电视新闻改革必须从提高时效开始。 杨伟光 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我们提出了改革电视新闻,一个是时效要快,这当天的重要新闻必须当天联播出去。 如今,中国电视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出广播和报纸,新闻当日播出,也早已成为常态。但真正让中国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传播力量的,还是现场直播。 …… P3-8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电视的记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田安莉//全华//吴茜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62908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3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52 |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2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229.29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25 |
| 宽 | 188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