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声音的旅行(附光盘德国电子音乐风景)
内容
编辑推荐

电子音乐属于德中两国当前最具创新能力的文化领域,这种音乐消除了严肃音乐和消遣音乐之间的明确界线。它把狂热的聚会同当代音乐的音乐节联系在一起,它同时对孩子们和伟大的作曲家具有吸引力。德国对电子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有Tangerine Drearn(橘红色的梦)、Kraftwerk(发电厂);还有当代音乐的大师,如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声音的旅行》,知名音乐推广人张有待邀你共赴德国电子音乐之旅。

内容推荐

《声音的旅行》中,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我们将去拜访那些声音制造者,那些主宰夜晚的施魔者,通过他们去感受一座城市跳动的脉搏,为你解开可以控制身体和意识的咒语。

走进德国深入柏林等地,去探访不断带来灵感的生活空间,流连忘返的唱片店,创造无数惊喜的录音室,释放无限能量的俱乐部。

留守中国驻足北京,去聆听远道而来的声音,跟随梦幻的旋律和节奏去跳跃舞动,用耳朵、眼睛和身体领会。

旅行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发现整个世界期待听到的属于未来的声音。

一石文化等编著的《声音的旅行》适合:热爱电子乐的人,讨厌电子乐的人,还有那些至今没有决定自己究竟喜欢还是讨厌电子乐的人。

目录

序 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

前言 德国电子音乐海科·霍夫曼(HeikoHoffmann)

【CD】德国之声

声音的旅行·在德国撰文·张有待

 以爱的名义

 音乐六人行JAZZANOVA

 阳光与霓虹灯

 柏林周末历险记

德国电子音乐·在中国

 “德国电子乐”系列项目简介

 M.A.N.D.Y/厂牌Get Physical

 Dabruck&Klein/厂牌Superstar

 Detmer&Pettis/厂牌Staubgold

 Carsten Jost/厂牌Dial

 Manuel G6ttsching/厂牌MG.Art

 Byetone/厂牌Raster Noton

 Heiko Ws/o/厂牌Ongaku/Playhouse

 Manuel Gerres/厂牌5thdime

 Gudrun Gut/厂牌Moabit Musik

 Ralph Christoph/c/o pop音乐节

德国电子音乐风景编撰·王木木

 俱乐部

 厂牌

 代理公司

 媒体

 唱片店

 软件

 网站

 音乐节

附录 电子音乐A-Z

后记一 崔峤

后记二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文化项目部

鸣谢

试读章节

Manuel:在德国,音乐确实相当于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很多人可能会听很多不同的唱片,看很多关于音乐的文章,听演讲,参加活动,他们享受这些。这和普通在Party找乐肯定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俱乐部文化在德国被人们接受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单纯一种娱乐活动,因为电子音乐作为它的核心,不光是在俱乐部出现,你到不同地方的小酒吧、商店,路上路过谁家的窗口,都有可能听到各种各样类型的电子音乐,也有专门的电子音乐媒体,它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张有待:我觉得他刚才说的这个很重要。我们认为电子音乐只有在Party上放的才是电子音乐,在

俱乐部里面听到的才是电子音乐,认为这个音乐只是为跳舞而存在的。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科隆的厂牌Kompakt,有10多年历史,影响整个欧洲电子音乐的发展,他们的唱片店有各种类型电子音乐,什么样的都有。我问过他们的店员,来你们这儿买唱片的都是DJ吗。他说不是,什么人都有,很多是做跟文化艺术相关的,学生,尤其学设计的,他们自己在家听,或者跟朋友聚会的时候放。上个月我在柏林的时候,我跟Manuel约好晚上10点半在一个地铁站见,去俱乐部。出门前收到了Manuel给我发的一个短信,说Hell在那儿放音乐。我问,你是说在一会儿咱们去的俱乐部放音乐吗?他说,在地铁杂货店。我过去一看,头发都白了的一个中老年人,在杂货店支了音响放音乐,他就是传奇的DJHell,我没想会是这样见到他。很多路过的都是去各种Party的人,就像宋祖英在马路上唱歌一样,所有人看见DJ Hell都很吃惊兴奋,地铁旁一个小Party就开始了,电车和人就在旁边来来往往。

Weng Weng:我和有待很早就在一起探讨音乐,一直在这个圈子里面差不多快20年了。其实说到电子

音乐,摇滚音乐也一样,我以前是做摇滚乐,只要是年轻人,一定会有荷尔蒙。我和有待都是1960年代的人,我们心还是年轻的(笑),所以我们还在做这个音乐。其实人都会老,关键的是用年轻的心态看待生活。比如说柏林是一个老的城市,包括苏黎世等等都是一些老城市,但年轻人还是表现他们年轻的一种生活状态。所以我觉得不管是电子音乐还是摇滚音乐,都是一种生活创造,都是表现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谈到了很多,我觉得主要大家还是不太明白自己要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有特别多的欲望和愿望,这不是钱的问题。很多人去俱乐部也很茫然。实际上,年轻人对自己生活现状的认知,是咱们和柏林的一个最大差别。我们在做这件事儿的意义,首先是存在。

Manuel:在德国要成为艺术生命很长的艺人,不光要不停地出新的高质量的音乐,还得去吸引大家,让人觉得你是个有趣的人。这样媒体才会写关于你的文章,更多人才会去关注你。张有待:他说这一点很重要。在中国做电子音乐的这些音乐家都太低调了。其实有的时候不需要太低调。他们更重要的是一个榜样,怎么样创造生活方式。

Weng Weng:这种高调不是张扬,是一种自信,你觉得这种方式是能给别人带来积极意义的,就不用怀疑自己。

Manuel:同时还得有好的宣传策略,有质量的新闻稿,海报,各种相关东西。现在柏林至少有2000多个DI,做电子音乐的俱乐部有80到100家,是有竞争的。

张有待:北京要是有2000多名DJ,我相信这个城市会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说城市和乡村有区别,乡村的人就是早睡早起,城市的人晚上不睡觉(笑)。看这个城市是不是特别有活力,是看他的夜生活。不过,我们在国内有两种DJ,一种是先喜欢音乐,对电子音乐有兴趣,然后买唱片,买设备,去学习,去Party放音乐,最后成为DJ。还有一种小学都没毕业,出来找不到别的工作,听说去迪厅打碟可以赚钱,然后拜师学艺,拿这当一个饭碗,一个技能。没听说过做DJ还要拜师学艺的。

Manuel:北京有多少专业的人员?因为在柏林有很多人在做这个行业,要么是在俱乐部工作,要么是音乐人,或者Parcy策划人,经纪公司,公关公司,做厂牌的人。

张有待:北京现在其实跟10年前开始的时候状态差不多。我们做这个事情做了10年,现在比10年前肯定好,但并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我们仍然感到无力和茫然,我们做这些努力,但它没有进入到核心。现在北京城市变化这么快,但是我们的文化并没有跟着这么快地变。我说的核心就是进入到真正普通年轻人的生活里面,不一定是电子音乐。音乐是不是能够改变你的生活,音乐在你的生活里是什么位置,你用你的生活去改变音乐,这是一个互动。我们希望年轻社会是活跃的,有创造力的。昨天活动上看到的场景是有一半都是外国人,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普通的北京年轻人。小涂在做音乐,其实柏林的很多音乐人跟他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也在发行第一个单曲,也在做他自己的厂牌,他们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我们邀请不同的音乐人来北京参加这个项目,就是希望建立起一个桥梁,把柏林和北京带到同样一个境界。P113-114

序言

【序】

米歇尔·康-阿克曼

(Michael Kahn-AckerTnann,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

歌德学院(中国)的文化项目遵循三个目标:

1.通过中德文化双向沟通,文化接触,激发灵感与创新;

2.提升歌德学院品牌影响力;

3.针对中国当下文化现状,提供新观点新视角。

电子音乐属于德中两国当前最具创新能力的文化领域,这种音乐消除了严肃音乐和消遣音乐之间的明确界线。它把狂热的聚会同当代音乐的音乐节联系在一起,它同时对孩子们和伟大的作曲家具有吸引力。德国对电子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有Tangerine Drearn(橘红色的梦)、Kraftwerk(发电厂);还有当代音乐的大师,如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子音乐界也发展迅速。来自德国的DJ、乐队和作曲家们通过“德国电子乐”系列项目,在北京的俱乐部和各类演出空间给予他们的中国同行们以新的想法和启示,同时也把得到的想法和启示带回家。把中国的电子音乐在2012年带到德国,当然是我们要进行的下一个步骤了。

歌德学院(中国)在2007年开始了“德国电子乐”系列项目。崔峤策划和启动了这一项目,王木木作为项目协调配合完成了这一项目。在此我要对她们及所有为这一项目的成功作出贡献的合作伙伴和同事们表示感谢。

北京,2010年12月

后记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文化项目部

德国是电子音乐的发源地,而且至今仍是世界电子音乐的重镇。如德国电子音乐杂志《Groove》主编海科·霍夫曼(Heiko Hoffman)先生在本书前言中写到的,德国在电子音乐发展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能正是因为近几十年来,德国自由而发达的亚文化与流行文化,以及它们与政局形式和世界格局间始终保持同步的“对话”,德国涌现了几代电子音乐人,并在每个时期都创造了非同寻常的国际影响。

2007年,歌德学院(中国)决定在北京开启“德国电子乐”系列,邀请歌德学院总部音乐部门主管约尔格·聚森巴赫(Jorg Stigenbach)先生及中方的张有待先生作为顾问。歌德学院(中国)的阿克曼(Michael Kahn-一Ackermann)院长,北京分院副院长柯理(Dr. Clemens Treter)博士,以及后来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倪之克(Dr.Llwe Nitschke)博士,都在不同时期给予了项目极大支持。

2007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就在我们电子音乐项目启动的前后,电子音乐人与爱好者,无论他们来自北京,还是别的城市,或是别的国家,也在积极为北京这个城市创造新事件,丰富着这个城市的白天与夜晚。白兔俱乐部开张,本土厂牌“针刺疗法”成立,主要由外国友人主持的活动组织“白菜”开始不断邀请优秀国外艺人来京演出,“焱”的Party已经人满为患……

而事实上,早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一批先锋,开始了北京的电子音乐“运动”。因为所有这些前辈的努力,北京经历了从“88号”到“丝绒”,“0range”到“FM”,“九霄”到“白兔”、“灯笼”,一系列纯正电子音乐俱乐部的出现,以及它们的关张。他们不畏商业上的巨大压力,始终用他们自己的热情、执着和他们的音乐,感染着人们。北京这十几年一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度过。也正是因为他们,2000年的金山岭长城Rave Party,虽仅有几百个观众,却至今被人怀念;而到这两年,歌德学院(中国)支持的“Intro北京电子音乐节”,齐聚万人,已成为北京政府文化项目的一部分一对于任何现代的国家与城市,俱乐部文化、Party文化都是测量它当下文化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的标尺之一。如书中提到,很多人都笑称,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就是:乡村人天黑就睡,城市人天黑不睡。可见夜晚生活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

俱乐部文化、Party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必然性。阿城曾提出巫术对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影响。巫术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震荡”、“旋转”,并导致的“上升”,是巫术必须达到的境界。这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原始需要,也是群体聚集时达到集体“和谐”的方式。“震荡”、“旋转”两个要点,是世界上大部分早期文明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如我们最容易想像到的远古陶罐上那些震荡、旋转的波纹。很多电子音乐的结构与叙述方式正是回归到了这些原始的点。俱乐部文化、Party文化,不过是现代版的群体聚集方式。它们满足了任何种族、任何国家的人的原始性的文化需要。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质,世界各地的人,才对这种不强调歌词(语言)的音乐产生了共鸣。

虽然俱乐部和Party中的跳舞音乐在电子音乐中占很大比例,但电子音乐有极多的类型,它们有着不同的内在逻辑与叙述方式。电子的跳舞音乐有极强的“身体”性,听着就想随之舞动;另外一些电子音乐则毫无舞动的功能,可能更多是通过对电子设备运用所产生的声音进行情感抒发或者概念探讨;还有很多艺术家在做电子音乐与其他门类的融合实验……

我们不能忽视,科技的进步带来文化的变迁,也在影响着现代音乐的制作与发展轨迹。电子音乐的思维方式与制作方式也已经被运用到各个领域。所谓“电子”,不过是通过电子设备创造声音,通过声音,说你想说的话。这是不分国界的,任何人都可以开发和创造新的方式。

德国有着极强的古典音乐文化传统,古典音乐的普及程度也令人称赞。可能也因为音乐教育的普及,德国人普遍对音乐的接受有着更宽容的态度,并因此滋养了强大的创造力。

我们的“德国电子乐”系列项目从2007年末至2009年末,共完成了14集,期间还穿插了很多涉及电子音乐的其他演出、论坛、对话、工作坊。

两年多里,我们得到了中德两国相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书出版之际,尤其要感谢原文化项目部主任崔峤女士对项目从始至终的付出与贡献,以及她特别为本书撰写的后记,一石文化马健全女士对本书的结构与编辑工作,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张铎先生的支持,Ralph Christoph先生(c/o pop音乐节)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一直无偿提供的各种资源、专业知识与帮助,Markus Schneider先生无论人在世界哪个角落随时随地为我们答疑解惑,王盼小姐不分昼夜协助这个项目的各个大小环节……

北京各大院校的很多在校以及毕业学生,也对这个项目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们是活跃在每次活动现场的志愿者,忙碌在歌德学院办公室里的实习生。歌德学院(中国)各个部门同事们(朱子娟、张静琳、冯硕、邸娜、徐倩、张燕等),也在媒体、网络的宣传与报道等众多环节给予了这个项目莫大的、关键性的帮助,也要忠心感谢她们持续付出的热情与智慧。

北京,2010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颜峻(“撒把芥末”)

生命是一场噪音。

顾小白(新《红楼梦》编剧)

绚烂,迷幻,悠远,丰沛。失真,逼真。城市上空,星星不计其数。心碎了。我没在嗑药,我在边听音乐,边读这本书——她们是一回事儿。

健崔(创意人)

电子音乐的生长,只因人潮的出现而觅得方向。

史德恒(便利商店/新裤子/彭坦乐队鼓手)

没错,当你一只脚站在电子乐里,那另一只脚一定不会是静止不动的。

李宏杰(《音乐时空》)

本书适合:热爱电子乐的人,讨厌电子乐的人,还有那些至今没有决定自己究竟喜欢还是讨厌电子乐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声音的旅行(附光盘德国电子音乐风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一石文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6837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28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