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培元所编著的《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是一部以列传的形式书写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冯雪峰、聂绀弩、巴人、孟超、牛汉、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绿原、舒芜、林辰、秦兆阳、蒋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富于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但当作者面对这众多的人生画面,钩沉提要,有机铺陈,在展现历史的同一性时,则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内容推荐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为王培元所编著。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是一部以列传形式书写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史。

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绿原、舒芜、巴人、孟超、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张友鸾、秦兆阳、林辰、蒋路、陈迩冬、王仰晨……这些名字不仅深深嵌入了风云激荡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

刚直,狂狷,率真,超然,勇毅,坚韧,倔强,谦和,笃实……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具有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当作者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人生画面,钩玄提要,有机铺陈,力图揭示历史的同一性时,则呈现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人格的力量、悲剧的力量,更是情感的和理性的力量。

目录

缘起

冯雪峰:一只独栖的受伤的豹子

聂绀弩:“我将狂笑我将哭”

林辰:恂恂儒者

蒋路:编辑行的圣徒

牛汉:“汗血诗人”

舒芜:“碧空楼”中有“天问”

韦君宜:折翅的歌唱

秦兆阳:何直文章惊海内

严文井:“一切都终归于没有”

绿原:诗之花在炼狱里怒放

孟超:“悲歌一曲李慧娘”

楼适夷: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巴人:“在我梦底一角上组起花圈“……”

聂绀弩的“独立王国”

无限夕阳楼主人陈迩冬

我所接触的舒芜先生

初冬怀王仰晨先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对历史上人文社的神往,主要与“人物”有关。那是冯雪峰的“人文”,是林辰、蒋路、张友鸾、孟超、舒芜、牛汉的“人文”,也是聂绀弩的“人文”。

在我的心中,聂绀弩,是既不同于冯雪峰,又不同于林辰、蒋路、牛汉等前辈的另一种人物,精彩而有魅力。1984年底到人文社工作后,便极仰慕,然而,无由亲炙。假若说和聂绀弩还算是有那么一点点“缘分”的话,那是因为他1986年驾鹤西归之后,第一本纪念他的书《聂绀弩还活着》,1990年12月由人文社出版的时候,我做过编辑工作。

端人文社的“饭碗”,于我颇有一点偶然,开始也就没觉得,这“碗”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但到了后来,冯雪峰做过社长、总编辑的“人文”,聂绀弩工作过的“人文”,确实是真正感动了我,激励了我,甚至唤起了一种“自豪感”、“崇高感”和“神圣感”。

1949年6月,聂绀弩和楼适夷从香港进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会议结束时来了通知,让他俩第二天上午8点,到北京饭店某房间去,一位中央首长要召见他们。

中央首长召见,弄得楼适夷好不紧张,还不到点,就起床做准备。之后,又一次次上聂绀弩的房间去,看他醒了没有。眼看召见的时间快到了,聂绀弩仍在酣睡。急得楼适夷只好掀开他的被窝,硬拉他起床。

聂绀弩睁开眼,颇不高兴地说:“要去,你就去,我还得睡呢!”

楼适夷说:“不是约好8点吗?”

他却说:“我不管那一套,你一个人先去吧。”

楼适夷只好一个人去见那位中央首长,还再三为聂绀弩做解释,说他过一会儿就到。首长和楼适夷谈的是给他分配工作的事。大约一个小时,他的工作就安排完了。起身告辞时,仍然不见聂绀弩的踪影。

刚刚受命担任人文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冯雪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延揽人才。他想到了远在香港的聂绀弩,就和楼适夷谈起此事,说:

“绀弩这个人桀骜不驯,人家嫌他吊儿郎当,谁也不要,我要!”

1951年3月,冯雪峰把聂绀弩从香港《文汇报》调进了新成立的人文社,还安排他担任了副总编辑,兼二编室(即今古代文学编辑室)主任。

“我是个失学的小学生,侥幸到莫斯科走了一趟……又侥幸到过日本……更侥幸在文坛混了几十年,混了个空头文学家。”这是聂绀弩致友人信中的话。他1903年1月28日出生于湖北京山,念过两年私塾,后上小学,毕业就辍学了。

他十七岁离开家乡,开始在社会上闯荡。到马来西亚当过小学教员,到缅甸做过报纸编辑,进过黄埔军校,参加过国民革命军的“东征”,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总干事和中央通讯社副主任,编过《中华日报》副刊《动向》、“左联”杂志《海燕》,以及很有影响的杂文刊物《野草》,去过延安,到过新四军中,做过香港《文汇报》主笔。在中国现代文学家当中,像他这样阅历丰富的人,恐怕是少有的。

他写一手好文章,是个很出色的杂文家。舒芜说他的杂文,写得“汪洋恣肆”。夏衍甚至认为,他是“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

他的杂文,思路开阔,不拘一格,纵意挥洒,涉笔成趣,点石成金,笔墨多姿多彩。四十年代写于桂林的《韩康的药店》、《兔先生的发言》、《论申公豹》等作品,都是在大后方的读者中曾传诵一时的名文。  聂绀弩进人人文社之后,这个初创期的国家文学出版社,在中国古典文学图书的编辑出版方面,便有了一个很称职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周围,聚集起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像舒芜、陈迩冬、顾学颉、王利器等,本来就是在大学中文系教古典文学的教授。而且,由于有了他,古典文学编辑室才“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气氛”(舒芜语)。

那时,东四头条胡同4号文化部东院,有五幢两层小楼,前边三幢是人文社的办公地。第三幢小楼一层一个较大的房间,既是聂绀弩的卧室,又是他的办公室、接待室,还是他的餐厅和游艺室。“屋里除了床、桌椅、书柜之外,到处都堆放着书籍、报刊、稿件等,烟缸里堆满了半截烟头,桌上放着没来得及拿走的碗筷盘碟之类,有时还摆着一盘未下完的残棋。”(顾学颉回忆)

习惯于夜里看稿、写作的聂绀弩,太阳已经很高了,往往仍未起床。别人都已上班多时,甚至有时都快中午了,才见他穿着一袭睡衣,趿拉着拖鞋,立在廊下,满嘴白沫,慢慢悠悠地刷牙漱口。然后,又趿拉着拖鞋,衣冠不整地踱进编辑室。别的房间的人,都闻声而至。

他和大家一起东拉西扯,聊了起来,也讲笑话,也说工作,国家大事,马路新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谈笑风生,无所不及。

舒芜回忆,聂绀弩“往往正事交代完了还坐在那里,一聊就好长时间,什么都聊,思想也交流了,工作问题也解决了”。他这种被舒芜称为“宽松自由”的领导作风,后来被批评为“闲谈乱走”、“言不及义”、“一团和气”。二编室同仁对聂绀弩的“相当拥护”和“佩服”,也被指责是搞“独立王国”。因为付给在工作时间搞《李白诗选》、《红楼梦》、《屈原集》校注的舒芜、张友鸾和文怀沙等几位编辑稿酬,又被说成是“关门办社,打伙求财”。

一天早晨,要去上级机关听报告,都快出发了,聂绀弩依然高卧不起。楼适夷冲进去,拉他起来。他睁开惺忪的睡眼,问:

“谁做报告?”

楼适夷告诉他,是××。

他一晃脑袋,“他吗?让他昕听我的报告还差不多,我去听他?还不是那一套!”说完,继续睡他的大觉。

早在1938年9月,周恩来介绍他去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时,他就因经常夜里在油灯下看书、备课、编稿、写作,早晨起得迟,不能按时出早操,引起副军长项英的不满,说他“吊儿郎当,有文化人的臭习气”,还在会上不点名地批评过他。

周恩来说聂绀弩是“大自由主义者”。夏衍说他是“彻底的自由主义”。他则自认为是“民主个人主义”。

惊世骇俗的聂绀弩,以及由聂绀弩这种人物造成的独特的精神氛围、人文环境,或许是那时人文社最具魅力的所在。如今置身于有一条叫“效益”的狗老是在身后拼命撵着你的“职场”,当年那种特殊的氛围和环境,也许是最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所不胜神往的吧。

在聂绀弩的主持下,二编室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1953年,为配合世界和平理事会建议的世界名人纪念活动,编辑出版了线装本《楚辞集注》。1954年,编辑整理了《琵琶记》,以“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副牌出版。

从1953年起,陆续编辑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新校注本。在出版史上,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加注解,是由此开始的。

这一开创性的尝试,引起了社会很大关注。《水浒传》出版后,《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短评,表示祝贺。聂绀弩应邀到京、津、沪、宁、杭等地,做《〈水浒〉是一部怎样的小说?》的学术报告,多达五十多场。

顾学颉认为,聂绀弩所主持的人文社二编室的工作,“奠定了解放后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事业的基础”。

1955年7月,“肃反运动”开始,正在江西出差的聂绀弩,被紧急召回北京,关在社外的一个什么地方,“隔离审查”三个月之久。由于介绍他参加“左联”的胡风已被定为“反革命分子”,介绍他人党的吴奚如已被定为“叛徒”,加上他个人复杂的历史经历和社会关系等原因,他被认为“有严重的政治历史问题”。

直到1957年2月,才对他做出结论和处理,说他“长期以来,在政治上摇摇晃晃,思想上极端自由主义,生活上吊儿郎当,对组织纪律极端漠视,毫无原则和立场,以致在政治上敌我不分……”给予留党察看二年处分,撤消副总编辑职务。

反省期间,他对自己头上顶着的“反革命的头衔”,心里很不服气,但又不得不不停地写“交代材料”,有两三个月时间,“越写越觉得自己像个由国民党或简直由特务机关派来的”,“越写越恐怖”,甚至产生了一种“大虚无”、“大恐怖”。

他写了《反省时作》诗六首,第二首云:“只道生虚五十载,谁知咎犯百千桩。伸长八尺灵官殿,大喝一声白虎堂。天若有头砍当怕,地虽无底揭也慌。何人万缕青丝发,不为昭关一夜霜。”

在随之而来的“反右派”运动中,他又被列为人文社“右派骨干分子”,被看做是“二编室右派小集团进攻肃反的旗帜”。

1958年1月11日,人文社整风领导小组《对右派分子聂绀弩的处理结论》所列他的“主要反动言行”是:在整风中两次帮周颖修改发言稿,“攻击、污蔑党的肃反政策”;同张友鸾、金满成等右派分子时有来往,“向他们煽风点火”;还说“胡风不逮捕也可以打垮”;反右派斗争开始后,仍继续攻击党:“磕头求人家提意见,提了又说反党、反社会主义……这近乎骗人,人家不讲一定要讲,讲了又大整。”

这个“处理结论”还写道,聂绀弩“一贯不老实,开始完全否认其反党言行,直至其他右派分子交代后才被迫承认,但至今尚在抵赖,诡辩,拒不签字,毫无悔改诚意”。

某日,人文社开会批判“右派分子”。等聂绀弩到的时候,人都来齐了,坐了满满一屋子。他走进会场,一看,“分子”们灰头土脸地挤坐在一起,被称为人文社“右派分子”“青天”的冯雪峰,也在其中,他的身边,正好还有个空儿。

于是,他不紧不慢地踱过去,抬起手,指了指:“噢,这个位置是我的。”说罢,坦然坐了下来。

P38-45

序言

此书2006年中草草写毕以后,颇有精疲力尽之感。桌上放着印出来的书,几乎没有勇气再翻看。这些粗浅的文字,也竟然被印成了书吗?

后来,好意的同事和朋友,提议再继续往下写,但那时意兴阑珊,一点写下去的愿望也没有。

直至去年底,因了友人的约稿,才又慢慢重新燃起热情,勉力陆续写了几篇,《聂绀弩的“独立王国”》、《无限夕阳楼主人陈迩冬》、《初冬怀王仰晨先生》等。另细读若干新旧材料,对原来的内容文字,做了程度不同的增补、删削和润色,以尽可能弥补所感到的某些缺憾。

这次增订,本打算原书名不变,但排版的时候,不知怎么就想到了明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而且朝内大街166号,这座灰砖老建筑,也将要被拆除,废弃,荡然无存,不再有任何踪迹。在原址,或许不久就又会矗立起新的大厦来。然而,不管是否还是166号,那都已不是我们的前辈以及我们,曾经工作于斯、歌哭于斯的,这座亲切而又熟稔的灰楼了。

166号,这座即将不复存在的灰色的老楼,只能在我们的记忆里,恒久地留存下去。

因了这个缘由,遂与责编周君及两位同事商议,决定将新版书名改为:《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

月初的一天,曾到清华园去,路过近春园,顺便到那湾池塘去转了一过。时候是黄昏,落日的余晖笼罩着,渐起的暮霭,弥漫浮荡开来,满塘高低错落的荷叶,虽依旧密实而东倒西歪地立着,然而大半已经变黄,甚至枯萎了。

一些浅淡下去的绿叶子,点染其间,显得格外稀罕。干死的莲蓬,虽寥寥无多,但极触目。

忽忆起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夏夜荷塘,那是何其柔媚旖旎呢;再看眼前的秋日景致,枯索、萧瑟的气息,分明地透示、散发出来。

从春至夏,再到秋冬,四时不同,万物皆有荣枯生死,一切都将老去、逝去,没有例外。

走着,看着,想着,鲁迅1932年写的一首诗《偶成》,随即浮上了心头:

文章如土欲何之,

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

春兰秋菊不同时。

2010年10月28日王培元记于灯市口

后记

屋外冷雾弥漫,满天阴霾。

独坐在北窗下,面对着案头刚看完的一摞校样,心中涌起了一阵感动,还有一丝莫名的惆怅……

近几年来,在私下闲聊或者是开会的时候,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谈起冯雪峰、聂绀弩等诸位人文社前辈的旧事逸闻来。有的年轻同事听了。建议我写一写他们。

2004年春季的一天,《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庄建女士大驾枉顾,她希望我谈谈,作为一个编辑,是如何理解人文社历史上形成的宝贵传统的。

我对她说:“笼统地谈人文社的传统,我一时真是说不出什么;我只能从一位位具体的前辈身上,来感受人文社的传统。”因为在我看来,他们的行止,他们的文字遗产,他们的个性和人格,是人文社历史传统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最有魅力的部分。

庄女士就问我写过他们没有。我说:以前只写过一篇研究冯雪峰的学术论文,还有两篇关于聂绀弩和牛汉的随笔之类的东西。她嘱我找出来给她看看。

去年2、3月份,《出版广角》编辑朱璐君远道来访,约我以系列专栏文章的形式,专门写一写我所了解的人文社的前辈们。

我能写好那一代知识分子吗?

心里真是没有什么把握。但面对朱君的盛情,只好说:“我试试看吧。”她回到南宁不久,就打电话来说:“选题定下来了。”

于是,虽自知这是不自量力,也只有勉力为之了。我一边看书,一边搜集材料,一个月一篇地写了起来。

有一次,在电话里和林贤治先生提及此事,他以为做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他还说:“你写的不止是你们人文社的前辈,这些人都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你是在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画像。”

给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画像,他的话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也给我以有益的启示。

是的,我所写的这些前辈中,既有杰出的诗人、小说家、杂文家、剧作家,又有著名的理论家、翻译家,他们的经历、遭际、命运,在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中,无疑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为他们画像,摸索他们的魂灵,恐怕会有某种价值吧。今天,我们似乎仍然生活在他们的长长的身影里。仿佛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他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警钟。”

前辈们已经走人历史、化为历史,前尘如烟似幻,往事似影如梦,我们只能远远地遥望其模糊、斑驳的背影。我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勾勒我所看到的前辈的面影,抒写我眼里所见的前辈的人生,感受和接近前辈的灵魂。自然,看人、看作品是因人而异的,倘若在不同的人和眼光看来,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吧。

整个写作过程,情感总是处于激动之中,时而深长地感慨,时而悲伤’地叹息。写到后来,疲累之感不时袭来,似乎激情已经耗尽,越写越不满意。

“也许该停下来了吧,”我想。人文社值得写、应该写的前辈还有很多,限于自己的接触、了解、眼光、学识和笔力,这一次也只能写这十三位了。这是很遗憾的。如果可能,我当努力,有机会再继续描写其他前辈,并对此书做必要的修订。

在写作和成书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师友、同事的鼓励、帮助和鞭策。牛汉、舒芜、绿原三位先生热情欢迎我登门造访,并提供照片、书刊等珍贵史料;楼适夷先生的夫人黄炜、严文井先生的夫人康志强、蒋路先生的夫人凌芝、孟超先生的女儿陆沅、韦君宜的女儿杨团、秦兆阳的女儿秦晴等人,也都向我提供了她们保存的照片、资料,或珍藏的遗物;巴人之子王克平从上海寄来照片;绿原先生的女公子刘若琴热心地帮我扫描、发送图片;冯雪峰先生的公子冯夏熊,以及其他前辈的后人,也都慨允我使用相关照片。我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这组文字,《出版广角》从去年第6期开始,到今年第7期为止,一共刊发了十四篇。《上海文学》、《传记文学》刊载了扩充后的部分篇章,《美文》也计划发表其余的一些篇什。在此过程中,社里同事有的建议我把文章合为一体,结集出书;有的提出了很中肯的修改意见;还有的向我讲述他们了解、掌握的有关重要线索和情况。杨柳君曾对我刚完成的几篇初稿,亲自动手,进行过认真细致的加工润色。周绚隆兄力促拙稿出版,并担任责任编辑,在审读中改正了一些讹误。在写作过程中,人文社领导也给予了关照和支持。在这里,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还要向林贤治先生致谢,感谢他为此书写了很好的序言。

现在,竟不揣谫陋,把这些幼稚的文字集中起来,再辅之以各种图片,即将印出一本“图书”来了,诚望得到读者朋友们的批评和指教。

2006年11月20日王培元记于北窗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培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3411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