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姓起名通典/中华姓氏起名通典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毛上文与温芳编著的《王姓起名通典》针对李姓起吉名编著而成,全书共分姓氏篇、起名篇、起名实例篇、风俗篇、文化篇、人物篇,对亲子连名、生肖星座、姓名避讳等民俗作了介绍,并作出了详细且通俗易懂地解答。

不管您阅读自己的姓氏起名通典图书,还是阅读其他各姓氏起名通典图书,您读完本书,一定能掌握“五维全息吉祥起名法”,也肯定能获得一个姓氏完整新颖的资料。姓氏的民俗文化与起名技巧,汇集成中华姓氏起名大百科,这为今人辨识浩繁庞杂的中华姓名文化源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内容推荐

毛上文与温芳编著的《王姓起名通典》分为六大部分:姓氏篇、起名篇、起名实例篇、风俗篇、文化篇、人物篇。作者采用考古新成果与史料相互印证比较法,并利用族史学、民俗学、地名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研究了中华姓氏的来源、祖先、发源地等错综复杂的问题,这为辨识浩繁庞杂的中华姓氏源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者传授了天干、地支、五行等传统文化与重要的起名方法,列举了起名笔画数吉祥模型,提供了起名实例,以便读者学习与应用。《王姓起名通典》中介绍了亲子连名、生肖星座、姓名避讳等民俗。在姓名文化篇,作者讲解了姓名与人的字号、贵姓郡望与堂号、贵姓楹联与家训,介绍了历代名人的优秀事迹等。

目录

前言

姓氏篇

 姓氏发微/1

 李姓概述/14

 贵姓何来——源自偃姓的李氏/16

 贵姓何来——源自李耳的李氏/21

 贵姓何来——源自老姓的李氏/47

 贵姓何来——源自赐姓与改姓的李氏/50

 贵姓何来——源自少数民族的李氏/52

 谱牒寻根/55

 辨姓联宗/75

起名篇

 命名之礼/81

 话说乳名/85

 起名基础1——阴阳五行/87

 起名基础2——汉字的五行/97

 起名基础3——天干地支/102

 起名基础4——干支纳音五行/104

 起名之道1——上文五维全息吉祥起名法/107

 起名之道2——五格起名法/112

 李姓起名笔画数吉祥模型/126

 起名创意/128

 选择吉日公布名字/134

起名实例篇

 李姓吉祥姓名例一:李乾歌/136

 李姓吉祥姓名例二:李品熠/137

 李姓吉祥姓名例三:李硕丰/138

 李姓吉祥姓名例四:李嘉轩/139

 李姓吉祥姓名例五:李思拓/140

 李姓吉祥姓名例六:李心瑷/141

 李姓吉祥姓名例七:李伊晴/142

 李姓吉祥姓名例八:李品璇/143

 李姓吉祥姓名例九:李音虹/144

 李姓吉祥姓名例十:李玥瑶/145

风俗篇

 生李死谭/146 辈字入名/147

 亲子连名/153 生肖星座/155

 避讳国姓/168

文化篇

 加冠命字/170 贵姓郡望/174

 贵姓堂号/176 贵姓宗联/183

 李氏姓匾/184 李氏家训/187

 称号大观/195

人物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李姓开国将军集纳/201

 李悝/203 李冰/203 李牧/203 李斯/204

 李左车/204 李广/204 李膺/204 李密/205

 李充/205 李暠/205 李春/205 李渊/205

 李靖/206 李建成/206 李世民/206 李淳风/206

 李峤/207 李思训/207 李 邕/207 李阳冰/207

 李白/207 李颀/208 李林甫/208 李冶/208

 李商隐/209 李群玉/209 李存勖/209 李嗣源/209

 李殉/210 李昇/210 李璟/210 李廷珪/210

 李煜/211 李建中/211 李元吴/211 李觏/211

 李公麟/211 李麂/212 李诫/212 李唐/212

 李清照/212 李焘/212 李嵩/213 李心传/213

 李东垣/213 李冶/213 李衍/213 李直夫/214

 李在/214 李善长/214 李东阳/214 李梦阳/214

 李元阳/215 李时珍/215 李贽/215 李恕谷/216

 李之藻/216 李自成/216 李颙/216 李渔/216

 李光地/217 李塨/217 李绂/217 李觯/217

 李汝珍/218 李兆洛/218 李善兰/2侣 李秀成/218

 李鸿章/218 李宝嘉/219 李桂玉/219 李莲英/219

 李大钊/219 李叔同/219 李仪祉/220 李宗仁/220

 李济深/220 李劼人/221 李立三/221 李达/221

 李木庵/222 李四光/222 李 济/222 李苦禅/222

 李公仆/223 李可染/223 李桦/223 李国豪/224

 李焕之/224 李小龙/224

试读章节

清末秀才、近代史学家王桐龄(1878—1953年,号峄山,河北任邱人。曾两度留学日本,1907年毕业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先生在《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中,怀疑李虎的祖先本来就是“胡人”,即少数民族的大野部落人,赐姓大野就是恢复他本来的姓氏。日本学者金井之忠也写了一篇《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认为李虎的先世是鲜卑族人,原姓叱李氏,后随北魏迁居洛阳,被北魏皇帝赐姓李氏。一些历史学家说李唐皇族是鲜卑族“大野”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唐先祖效忠的北周是鲜卑人宇文泰建立的政权,北周皇帝为使鲜卑和汉族贵族混合政权更鲜卑化,强制汉族贵族改姓鲜卑姓,即所谓的赐姓,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曾被赐姓为“普六茹”,而李家先祖被被赐姓“大野”氏。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后,不但屠杀鲜卑王族,还把前朝的鲜卑特征都抹去了,采取诸如禁胡语、胡俗、胡姓以及胡服等各种措施。更重要的是,在废北周静帝,创建隋朝前夕的公元581年(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杨坚就发布了“已前赐姓,皆复其旧”的命令,令所有被鲜卑皇帝赐了鲜卑姓的人恢复自己固有的姓,杨坚自己当然也把被赐的胡姓“普六茹”改回了旧姓“杨”。就在这个时候李唐皇族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氏李。唐王室族人很多都有鲜卑血统,李世民的祖父李呙的妻子独孤氏,是鲜卑名将独孤信的女儿,她与李呙所生的儿子李渊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独孤信,本名独孤如愿,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其祖先伏留屯曾任部落酋长,到独孤信的祖父俟尼时,举部迁往武川。俟尼去世后,独孤信的父亲独孤库继任部落酋长,其妻费连氏也出身于鲜卑贵族之家。独孤信相貌俊美,精于骑射。在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独孤信归属西魏,因战功受封为八大柱国之一,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李渊与李世民的母亲窦氏的婚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比武招亲。窦毅让人在家门上画了两只孔雀,谁能在百步外射两箭,每箭射中一只孔雀的眼睛,就招谁女婿。结果是,前来应试的几十人中,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外祖父窦毅也是鲜卑人,在北周为八大柱国之一。窦氏是其汉姓,其鲜卑语的姓氏为纥豆陵氏。李世民的外祖母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而建立北周的宇文泰被认为出自鲜卑三部之一的宇文部,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在北魏统治期间,他们已经被视为鲜卑人了。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也是地地道道的鲜卑人,而因此把唐朝的统治者说成是“鲜卑族”是荒唐的。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眼中,李唐家族保留了鲜卑人婚俗的只鳞片爪。这让我想起陈寅恪先生的一个论断:“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学者总以唐皇室祖先中有过娶鲜卑女子的事当做唐朝李氏是鲜卑族,或含有浓厚鲜卑血统的非汉族的证据,甚至还推出唐不是汉人政权的“结论”。可是,这些人恐怕连那几个鲜卑女子身上有多少鲜卑血统,跟其他汉人有多少的不同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因为早在距唐三四百年前的魏晋,就有不少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与鲜卑族混居了,而北魏中后期,鲜卑人不是大批死亡,就是被汉人汉化而最多只剩下个象征其祖先中有鲜卑的姓而已,文化上则完全汉化,到唐代纯粹的鲜卑族人已不复存在,但鲜卑文化却深深扎根于唐朝的肥沃土壤中,并孕育出胡气冲天、震撼世界的大唐文化。怎么能因为那几个女子的姓是鲜卑的,就不但说她们是纯种的鲜卑人,还说她们嫁给汉人后生下的子女也是鲜卑人呢?如果以皇帝身上有鲜卑或者其他异族血统就说该王朝是鲜卑王朝或者其他什么异族王朝的话,那么过去日本天皇中有朝鲜人的血统,日本国岂不成了朝鲜族人建立的国家?

关于唐代李渊、李世民等皇帝的世系来龙去脉实在难以说清,但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美化了自己与在朝当权的功臣们的出身。李唐皇室自称出于陇西,贞观《氏族志》将皇族列为第一等,陇西李氏的地位无疑一下被提升起来。郎贾至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撰成的《百家类例》则更是明确的以陇西李氏为第一。就官方地位而言,北朝时候的四姓要高于陇西李氏,但在唐朝,特别是中唐以后,陇西李氏则要高于四姓。对唐官方把陇西李氏确立为天下第一门第,在唐代有人提出异议。武周时人袁谊为苏州刺史,宰相张文瓘的儿子张沛任州司马,张沛向袁谊介绍新上任的州长史李宜时说:“此州得一长史,是陇西李宜,天下甲门。”结果遭到袁谊的反驳(见《旧唐书·文苑传上》)。袁谊说:“门户须历代人贤,名节风教,为衣冠顾瞩,始可称举,老夫是也!夫山东人尚于婚媾,求于禄利;作时柱石,见危授命,则旷代无人。何可说之,以为门户!”袁谊出自南朝大族,数代历官显赫,其祖袁朗尝“自以中外人物,为海内冠族”,连琅琊王氏亦遭其鄙视。袁谊这番批评所体现的门第观念和袁朗是一脉相承的——尚人物尚家风。这似乎可以视为南朝旧士族对陇西李氏这一官方地位的不认同。如果论人物,有唐一代,陇西李氏姑臧大房未必比得过博陵崔氏第二房。我们看过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仓修良写的《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一文,非常认可仓修良教授的观点。唐代谱学跟整个史学发展一样,其编修权几乎全为官府所垄断,而它的服务对象则是中央集权的最高统治者,因为刚建立不久的唐朝政权,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新政权,与地方豪族势力割据自然是势不两立的,加之唐王朝的政治集团中,许多开国元勋和重要大臣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庶族地主、农民起义的将领和寒素之家,如曾身任大将、宰相重职的李勋,在临死前还称自己为“山东一田夫”,唐太宗曾称魏征为“田舍翁”,又如刘洎、马周、张亮等都是来自寒门。他们虽然都掌有实权,但其出身与显赫世家还有一定界限,因此,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显然还敌不过诸如山东士族中的琅琊王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名门望族。唐朝当权者面对这一社会现实,很快决定要利用编修谱牒这一措施,来提高政治集团的社会地位、调节地主阶级的士庶之间关系,以便巩固其政权的统治,为此,唐朝中央政府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力量编纂大型的全国性谱牒著作,尤其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屡次下令编撰谱牒,目的是美化当权者的世系与社会等级,所以编撰者们往往伪造郡望,篡改谱牒。站在关陇集团的立场上,一贯表现宽容的唐太宗也不能容忍山东士族的自大。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他对宰相房玄龄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于是,唐太宗便“诏(高)士廉和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孤德棻等刊正姓氏,名义上凭据史传、考其真伪的原则撰写新氏族史。贞观十二年(公元637年),《氏族志》修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于为第一等。由于高士廉等人对唐太宗要求编修《氏族志》的意图精神实质领会不深,加之他们这批人本身都出身于旧的士族,因而士族的门第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以致编修出的《氏族志》初稿,使唐太宗很不满意,他命高士廉等重新修订,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这就是说,《氏族志》的编修,不必再过于突出旧的门第观念,因为他们已经是“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应当“崇重今朝冠冕”,因为“凡在朝士,皆功绩显著”,他们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尤其应当突出李唐王室的崇高地位,肯定其在“平定海内,天下一家”’的巨大功劳。唐太宗还怕高士廉等人再不领悟,又特地举了“汉高祖只是山东一匹夫,以其平天,主尊臣贵”以作启示。按照这一新的精神,重新编定的《氏族志》,将皇室列为第一,外戚列为第二,崔民干列为第三等。对于这次《氏族志》的编修过程,《资治通鉴》里有详细记载。通过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氏族志》颁布后,并没有阻止住山东士族凭借其历史地位靠婚姻得财,所以贞观十六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又不得不下《禁卖婚诏》,进一步限制山东士族间的婚媾。然而,时过境迁,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4年),武昭仪(即后来的武则天)成为了皇后,关陇集团的勋贵们在“废后立武”政治斗争后凋零殆尽,而支持武氏的官员们因而成了政坛的主导。这个时候,贞观《氏族志》显然不再符合满足新贵们的要求。武氏的羽翼、出身江左二流士族的宰相许敬宗以《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提出重修。武氏的另一个心腹、寒门出身的李义府在骤贵后曾与赵郡李氏合谱,竟被赵郡李氏踢出来。李义府深以此事为羞辱,故而也附和许敬宗之议。显庆四年(公元658年)六月,唐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李义府收天下《氏族志》尽焚之。《姓氏录》本是针对武氏和寒素新贵而定的,所以它比《氏族志》更加“崇重今朝冠冕”。《姓氏录》的指导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样一来,连以军功至位五品以上的军卒们都成了士族。李义府曾求山东婚姻而不得,于是紧接着《姓氏录》的修成,劝高宗对五姓七望十家四十四子实行禁婚。这时候高宗苦于头风,政事大多由武氏裁决,故李义府的提议当然被采纳。

从古至今,对老子是谁及其姓氏的问题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湘潭大学副教授喻几凡写了《老子不是李耳》论文,发表在2008年第2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摘要:关于老子的身份、生平与《老子》一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的问题,虽然长期存在争议,但通常的说法都是以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倾向性看法为依据,即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其实,无论是从李姓起源的时间与由来、先秦称人名书之例以及《老子传》中所载李耳与孔子后裔代数的差距来看,还是从先秦主要典籍中都无有关李耳的记载,更无老子、李耳互见的文献来看,都可以肯定,老子并不是李耳。

P40-44

序言

——起吉名不容易

自2000年以来,我们陆续编著了《起名技巧大全》、《宝宝起名实用宝典》、《宝宝吉祥起名大全》、《起名通书》、《周易与人生策划》等十多种书,深受读者欢迎。根据读者反馈信息,起名最难定的问题之一是搞不清汉字的笔画数,这是因为用于起名的汉字笔画数有特殊的规定。我们再三确认了一些难定的汉字笔画数,今列举如下:“宝”通常按照20画计算,宝=寶,像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在西周金文里,又加上一个声符“缶”(古音与“宝”同)、宝=寶,则按照19画计算。“瑛”按照从“王”(玉)的部首论为14画,意思是像玉的美石。“英”从“□”(□)部首,故以11画论。“敬”按照13画论。“梦”按照13画论。“钟”既可以17画(钟=鐘)论又可以20画(钟=鐘)论。如果读者还对哪些汉字搞不清笔画数,可与作者联系。

中国人一向有重视起名的传统,大家都知道:吉祥名字能够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怎样起一个使人终生受益的吉名呢?这是起名最难的问题之二。根据我们十几年的起名经验,起名要在八字五行基础上,考虑格数、音、形、义,这就是我们十几年所倡导的“五维全息吉祥起名法”。

无论大姓、小姓,起吉名都不容易。根据不同姓氏起名,是起名最难的问题之三。因为有些姓氏与名字搭配起来有不雅的音义,比如“李功绩”,听起来像“力公鸡”;“王义”,读音跟“忘义”一样,让人想到见利忘义之徒;“张达人”,“达人”出自《菜根谭》中的“达人观物之外,思身后之身”,这个名字虽然好,可是与“张”搭配起来就让人误解为“嚣张打人”;“朱生杨”,好似“猪生羊”,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胡丽晶”读音似“狐狸精”;“关 鹔鹴”给人要歪的感觉,姓与名不平衡。

不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是起名最难的问题之四,比如“祁”姓既可以8画论又可以12画论。据《元和姓纂》和《辞源》所载,春秋时晋献侯四世孙奚为晋大夫,食邑于祁(故城在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十五里处古县镇),遂以邑为氏。“祁”姓源自以“祁”邑为姓氏,则按照12画起名,因为右。“□”表示“邑”,以“邑”部首论;“祁”姓源自以“祁”人名或官职为姓氏,则按照8画计算,因为周朝时司马祁父之后裔以先人的名为氏。一说祁父乃管理兵甲之事的官职,后世以官职名为姓。“祁”当盛大、舒缓、众多的意思,也按照8画计算,以8画论的“祁”姓从“□”(示)而不从“□”(邑)。经过多年的起名经验和与读者沟通,我们发现大部分读者对自己姓氏起源演变、文化、习俗不太了解,而我们编著的《中华姓氏起名通典》丛书有助于解决姓氏起名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起个吉祥名字多么不容易!针对各姓氏起吉名更是难上加难,为此我们编著了《中华姓氏起名通典》丛书,先从大姓开始,对每个姓氏的来源、贵姓祖籍、贵姓先人、贵姓郡望与堂号、贵姓楹联、贵姓家训、贵姓起名技巧等,都作了详细且通俗易懂地解答。不管您阅读自己的姓氏起名通典图书,还是阅读其他各姓氏起名通典图书,您读完我们的任一本书,一定能掌握“五维全息吉祥起名法”,也肯定能获得一个姓氏完整新颖的资料。各个姓氏的民俗文化与起名技巧,汇集成中华姓氏起名大百科,这为今人辨识浩繁庞杂的中华姓名文化源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毛上文

2010年11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姓起名通典/中华姓氏起名通典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上文//温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951054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0.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