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鲸吞与拼争岁月--列强并吞青岛争夺山东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想了解列强鲸吞青岛、争夺山东和中国争回山东权益的来龙去脉吗?让我们翻开陈昌本编著的《鲸吞与拼争岁月》中尘封的史页。翻开的目的是为了重温史训,告别那个落后挨打的岁月,告别那个列强以强欺弱,弱国主权沦丧的岁月,开辟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和谐繁荣的未来,让那逝去的伤心岁月永不再回来!

内容推荐

陈昌本编著的《鲸吞与拼争岁月》是一部忠于历史的纪实作品,为了保证历史事实的真实可靠,本书所载涉及“山东问题”的各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外交官的辩词均引原文。

《鲸吞与拼争岁月》详细描述了列强并吞青岛,争夺山东的过程,曾经的大好国土沦丧遗恨千载,曾经的一五四一爱国呐喊声传四海,曾经的巴黎和会欺弱强权分赃,曾经的回归青岛拼争震撼世界。生于太平盛世,不敢忘往昔国耻;长于和谐岁月,不敢忘护我疆土。

目录

尘封史页(序)

第一章 宝珠闪光

第二章 悲剧启幕

第三章 开埠沧桑

第四章 夺珠恶战

第五章 逼签密约

第六章 巴黎抗争

第七章 险峰雄辩

第八章 爱国星火

第九章 愤然拒签

第十章 正义之声

第十一章 海外交锋

第十二章 归程鏊战

第十三章 还珠时刻

作者致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宝珠闪光

我的爷爷跟我说:青岛原本不叫青岛,叫鲍岛,是胶州湾前海沿上的一个大村,因为历来江淮一带的船只北上进京,在鲍岛的前海沿放锚歇脚,人们就把前海沿叫做“淮子口”。船只来往多了,人们就在前海沿建起了保佑商船渔家的天后宫,就是妈祖庙。这一建宫,鲍岛村可就热闹了,每逢正月初一和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天后宫就有庙会,北地里胶州、即墨的香客也来赶庙会,渐渐地,鲍岛村形成了五日一次的集市,集上最兴盛的是鱼市、粮市、劈柴市,商船、渔民需要粮食、劈柴,乡民们最喜带鱼、鲅鱼,自然买卖兴隆。

我的爷爷生于光绪十三年,他说:他小时候跟他爹到鲍岛赶庙会,先到劈柴市卖果木劈柴,那是客栈里买去烤鱼烤鸭用的,换得钱总要买两个火烧揣着,赶到天后宫看光景去。天后宫大殿前的广场上又踩高跷,又跑旱船,热闹非凡,碰上演“撮头子”木偶戏,就再也挪不动步了。这成了我爷爷对自己童年的最美好的回忆。

其实,青岛建市前,胶州湾不光有前海沿的淮子口,还有女姑口、金家口共三个港口。后来,人们把胶州湾海口统称淮子口,湾口上青岛河畔的前海沿海港,就称做“青岛口”了。

胶州湾三个港口开辟为海港,明代万历年间即墨城县令许铤有一份功劳。

明朝初年,倭寇侵犯海疆,明朝廷因为已经平复云南、贵州,即调迁云贵官军到山东、江浙守海疆,广建卫所,胶州湾就建有浮山所。当时,连年战乱,胶东地广人稀,军队移防时,连带迁来大量移民,在沿海建村屯垦,以作卫所官兵的后盾。胶州、即墨一带的移民多从云南迁来。我出生的崂山西麓的丹山村,多为陈姓,就是明永乐二年从云南迁来即墨浦里,后到夏庄前古镇立村,至嘉靖年问,陈氏六兄弟迁往丹山再立村,形成了丹山陈氏的六个家族祠堂,繁衍下来。直到现在,乡亲谢世,亲人们为他们送盘缠,烧纸人纸马时,还要哭喊:“亲人呐,上马朝西南走,回云南老家吧!”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丧规。胶东一带,明初移民数量极大,有云贵移民,也有江浙移民,还有山西、直隶的移民,形成了规模不小的移民潮。

到明朝中叶,移民传了几代,村镇增多了,生活艰辛,民众就要求靠海吃海,下海捕鱼,出海经商,可是,那时候为防倭寇上岸抢劫,实行海禁,不准民众下海。人们只能望洋兴叹,抱着胶州湾这个鱼产丰盛、船通四海的金饭碗讨饭吃。

万历年间,胶州、即墨一带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当时的即墨县令许铤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曰:“本县淮子口(胶州湾口门)系淮舟必经之路,而阴岛、会海(前海沿)等社,则海口切近之乡……宜宽其历禁,凡民船、商船之往来淮海(胶州湾)者,给以印照,封之标记。庶几淮海之滨,舟楫绎络,百物鳞集,民财可富,国赋易完……,遇灾荒,有此生路,亦不至坐毙。”

万历时海疆安定,倭寇骚扰减少,朝廷批准了许铤的奏请。从此,胶州湾开辟了女姑口、金家口、青岛口这三个港口。不几年,女姑口、金家口和地处青岛口背后的鲍岛村繁华起来。即墨县南乡各村出现的富户,多数是在女姑口开货栈、店铺,发了海运财、渔业财,暴发起来的,到清代,发展成了农商兼营的大财主。后来,也是随着女姑口港湾的淤塞而衰落,多数成了破落户。

天后宫就是在胶州湾开辟三口以后兴盛起来的。从江淮顺海路朝京都北京运粮茶的船只从淮子口过往的越来越多,航海者们把台闽民众供奉妈祖海神娘娘的风俗带来了胶州湾,这样,在距今六百年前,就在商船靠岸的前海沿建起了“天妃宫”,船民上岸必拜妈祖。明末清初,列强屡犯海境,朝廷又行海禁,直到康熙年间收复台湾、平定海疆后,又一次在东海建海关卫所,解商渔海禁,胶州湾三日又兴旺起来。雍正年间,重修前海沿“天妃宫”,改名为清廷晋封的“天后宫”,雍正帝御题“神昭海表”匾,成为“天后宫”镇殿之宝。后经同治年间一次大修,一次扩建,一直保留至今。这保佑海运平安的“天后宫”,是后来兴起的青岛市市内的最古老的建筑,也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应该说,明朝和清朝初年的胶州湾是平静的,虽然几次经历倭寇的骚扰,但那时日本武士渡海登岸抢夺财产,抢满船仓就退去。我们丹山村的丹山岭,我小时候还见过山顶上有残存的藏身壕沟,老人们说:那是祖辈上山躲倭寇留下的痕迹。崂山脚下的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崂山山泉水是甜的,甜到不必酿制就似美酒;崂山的土是细的,细到烧出陶瓷砖瓦,有金石声;崂山的石是硬的,硬到用以砌墙盖房,千年不变形;崂山的景是美的,美到你看了闻了满山果花,会让你心醉。正因为崂山既美好又平安,明末清初出生的崂山白沙河边流亭村的理学家胡峄阳,才说了一句流传极广的名言:“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后来演绎为:“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稳。”这名言,在列强争相鲸吞中国之前,是灵验的。因为崂山远离中原,改朝换代的战乱,一般打不到这里,崂山真的乱而不乱。崂山地肥水甜,只要老天爷给一两场雨,收了崂山特产地瓜,老百姓就饿不死,崂山真的歉而不歉。但是,到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蚕食中国的黑暗时代,时势变了,列强首先看中的就是中国的沿海港口,首先立誓鲸吞的也是这些港湾,宝珠青岛与她背靠的崂山,和她面临的胶州湾成了他们鲸吞的猎物。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早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前,青岛这颗宝珠,就被人惦记上了!

P1-4

序言

尘封史页(序)

青岛,是中国黄海岸边山东胶东半岛上的一颗闪光的宝珠。

这宝珠,背靠雄伟的崂山,面朝广阔的胶州湾,宝光灿烂。它的宝光吸引着两条巨龙,一条是从浩瀚的太平洋经黄海,扎进胶州湾的通达四海的海龙,一条是从富饶的华北大地经津浦、胶济大动脉飞来青岛连接中原的陆龙,二龙戏珠,海陆交融,青岛,成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通往中国的繁荣昌盛的巨港!成为名扬天下的中华宝珠!

你知道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曾一次又一次鲸吞过这颗价值连城的宝珠!

你知道吗?中国人民为争回这颗宝珠,引发了以“还我青岛”、“严惩国贼”为口号的“五四”爱国群众运动,点燃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救国图强的民族觉醒的星火!

你知道吗?这颗宝珠的命运,影响了上世纪初,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大国关系和世界格局,一时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挣脱帝制后的一代爱国外交官,在多次国际会议上为争回青岛和山东权益,奋力呼号呐喊,谱写了中国从列强手里争回失土的序曲!

这就是青岛,经历了德国和日本二十四年殖民统治悲壮历程的青岛。

这段历史尘封已久,老年人记忆模糊了,青年人只听长辈说过一些片断,在当今倡导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该让这些悲壮史实,这段艰难历程,走出历史档案,起史鉴的作用了。正像我国多位领导人所说的:“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

你想了解列强鲸吞青岛、争夺山东和中国争回山东权益的来龙去脉吗?让我们翻开尘封史页。翻开的目的是为了重温史训,告别那个落后挨打的岁月,告别那个列强以强欺弱,弱国主权沦丧的岁月,开辟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和谐繁荣的未来,让那逝去的伤心岁月永不再回来!

陈昌本

于北京沙滩孑民堂

2008年5月完稿

2009年12月改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鲸吞与拼争岁月--列强并吞青岛争夺山东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昌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7513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