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之一的《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分册,书中收录了《回归“成人式”及其他——论“成长小说”》、《2006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观察》、《浅论21世纪初中国儿童小说创作的八种现象和八个问题》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图书 | 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之一的《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分册,书中收录了《回归“成人式”及其他——论“成长小说”》、《2006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观察》、《浅论21世纪初中国儿童小说创作的八种现象和八个问题》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理论前沿 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 回归“成人式”及其他——论“成长小说” 现象扫描 浅论21世纪初中国儿童小说创作的八种现象和八个问题 数量的丰收与质量的期许——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述评 2005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观察 2006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观察 秘原创聚焦 “成长之性”的诗意和纯美——曹文轩少年小说侧论引言:不可回避的成长之性 从《英格力士》管窥无性时代的性成长景观 成长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读孟完明的《双筒望远镜》 在隐忍与坚守中自助成长——评王巨成的短篇小说《绿纱巾》 塔外探察 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 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论《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 蕴藉于战争话语中的儿童本位叙事和童心未泯的想象——评《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文明时代之后的隐喻和想象——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 在“苦难”的荒原上找寻“成长”的诗意——《安琪拉的灰烬》读解 用生命弹奏爱与痛的旋律——读《琴恋:钢琴夫人史兰倩丝卡青春回忆录》 与儿童文学十年的耳鬓厮磨(代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国龙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安徽少儿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74287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6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60 |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8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8-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安徽 |
| 长 | 225 |
| 宽 | 181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