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细菌(生命科学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自1675年那个秋雨霏霏的9月,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发现细菌至今,人类认识细菌已经有325个年头了,细菌已经是人类的“老朋友”了。

在大众的眼睛里,“细菌”的形象并不十分美好,甚至有些邪恶。这对一群与人类相识300余年的“老朋友”们显然是有失偏颇,有失公允的。

《话说细菌(生命科学读本)》(作者王易)是关于介绍细菌知识的普及读物。

内容推荐

《话说细菌(生命科学读本)》(作者王易)是关于介绍细菌知识的普及读物。

《话说细菌(生命科学读本)》介绍了原核生物;生态链环;寄生肇祸;群居社会;以虫作“媒”;肠道群“魔”;“四体一菌”;克菌之术;延年益寿;生克乘侮;善待细菌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目力之外

一 显微镜下

二 名曰细菌

三 形形色色

第二章 原核生物

一 细胞雏形

二 亦不简单

三 韬光养晦

第三章 适者生存

一 何其多也

二 喜恶随缘

三 入我彀中

第四章 不可或缺

一 生态链环

二 无处不在

三 共存共荣

第五章 腾挪之术

一 基因交流

二 病毒援手

三 习性乃迁

第六章 寄生肇祸

一 门当户对

二 毒分内外

三 横行不法

第七章 群居社会

一 生物拮抗

二 狼狈为奸

三 黄雀在后

第八章 臭名远扬

一 伤寒玛丽

二 以虫作“媒”

三 相濡以“沫”

第九章 球菌一族

一 疖痈疮疡

二 肺炎元凶

三 奈瑟菌属

第十章 杆菌阴阳

一 肠道群“魔”

二 “痨瘵”病因

三 芽胞之“患

第十一章 “四体一菌”

一 危险螺旋

二 立克次体

三 线相环生

第十二章 克菌之术

一 水火相济

二 消毒种种

三 万应灵药

第十三章 良朋益友

一 造福苍生

二 延年益寿

三 息息相关

第十四章 影难离

一 浑然一体

二 生克乘侮

三 善待细菌

试读章节

俗语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说人类信任视觉胜于信任听觉。但即使是这种深受人类信任的视觉,其认识能力却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遥远的星座和细小的尘埃的认识仅仅是依靠着人类所特有的丰富想象。

据说1200年前的阿拉伯人阿拔斯·伊本·弗纳斯(Abbas nm Fimas)所磨制的玻璃镜片第一次使人类的视力得到了延伸。透镜所显示出来的诱人魅力驱使着人们为不断延伸自己的视觉而不懈努力。到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荷兰著名磨镜师汉斯·詹森(Hans Janssen)和查卡里亚斯·詹森(Zacharias Janssen)父子以及另一位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利伯希(Hans Lippershey)分别被历史学家作为显微镜的发明者载人史册(虽然并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据传这些磨镜师的贡献是将单个使用的凸透镜用镜筒连接成了复式凸透镜组。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汉斯·詹森有两个淘气的儿子,一天,他们溜进了父亲的作坊里。哥哥顺手拿起了两个镜片放到铜管的两端,发现通过这个铜管看书时书上的字大得简直吓人。詹森知道后极为高兴。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架复式显微镜。这使得原先单个凸透镜的放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原先目力不及的物体细部被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不过这样的粗陋工具依然不足以帮助人类发现更细微的事物——比如细菌。历史延续至17世纪,以发明望远镜闻名于世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利用他制作的显微镜观察了一种昆虫,并第一次对其复眼进行了描述。而“显微镜(Microscope)”一词就是乔瓦尼·法伯(Giovanni Faber)在1525年给伽利略制作的复式显微镜所起的名字。接下来的1555年,被称为“伦敦的莱昂纳多”(莱昂纳多系达·芬奇的名字)的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根据英国皇家学会另一个会员的资料设计出一台复杂的复式显微镜。胡克创制的复式显微镜是当时最出色的。他用一个半球形单透镜作为物镜,一个平凸透镜作为目镜。镜筒长6英寸,可以拉长,右侧有一个带油灯的支架,灯上附有一个球形聚光器,用来为显微镜下的标本照明。已经具备了现代生物显微镜的雏形。有一次在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了许多小室,状如蜂窝,胡克觉得它们的形状类似教士们所住的单人房间,所以他使用“cell”一词来命名。于是这个词就成为“细胞”的滥觞——尽管胡克当时所发现的只是失去了细胞的细胞壁残骸。同年胡克出版了《显微术》(Micrographies)一书,该书内容包括了一些他使用显微镜或望远镜进行的观察,包括上述的软木切片。

事情发展至此,已经具备了形成“质的飞跃”的前提。于是整个世界已经可以期待着一个奇迹的诞生了。荷兰布商和透镜研磨业余爱好者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在受到胡克((显微术》一书启发后,开始了对胡克显微镜的改造,他将由一个半球形单透镜充当的物镜改成了透镜组,于是真正可以观察到“微小生物”(Microbe)的高倍显微镜出现了。1675年9月,秋雨连绵的荷兰,使得列文虎克萌发了观察一下雨水是什么样子的念头。他从院子里的一只破碗里取了一点雨水,放在了他的显微镜下,奇迹发生了,“小生物!”列文虎克忘乎所以地大声惊呼。“极小的小生物,它们还在动。它们一定是活的,那么小!”列文虎克足足凝视着这些小生命一个多小时。经过反复观察和深思熟虑后列文虎克决定向英国皇家学会写信,1676年在给伦敦皇家学会的一封信中,列文虎克第一次描绘了他观察到的水中细菌,向全世界公布他的发现。列文虎克利用自己制作的放大倍数达100~300倍的单式显微镜在他所设想的每个地方都观察到了这些“微生物”(animalcules)。尽管它们微乎其微,看上去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点状物和杆状物,却遍布于死水潭中、病人身上,乃至他自己的嘴巴之中。列文虎克这样写道:“就我判断,居住在荷兰王国的所有人数也比不上今天我.口中活着的动物数量多(尽管像我已经声明的那样,我清洗了自己的嘴巴)。”为了更清楚地看清这些“微小生物”的结构,列文虎克一生亲自磨制了550个透镜,装配了419架显微镜,至今保留下来的有9架。在荷兰尤特莱克特大学博物馆(U nive rsity Museum ofUtrecht),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架。这架显微镜放大倍数为270倍,分辨率接近1um。这个记录一直维持到19世纪初。尽管列文虎克的显微镜的透镜制作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制作方法至今也尚不为人知,镜头的厚度仅为1mm,曲率半径为0.75mm),但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列文虎克始终未能制作出他所期待的可以完全看清楚“微小生物”结构的更大放大倍数的显微镜头。不过今天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予以评论,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都无愧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P2-4

序言

自1675年那个秋雨霏霏的9月,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发现细菌至今,人类认识细菌已经有325个年头了,细菌已经是人类的“老朋友”了。不过,对于这位“老朋友”,除了专业工作者外,又有多少普通百姓了解呢?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关系生老病死的问题;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一个关系人类发展的问题。

在大众的眼睛里,“细菌”的形象并不十分美好,甚至有些邪恶。这对一群与人类相识300余年的“老朋友”们显然是有失偏颇,有失公允的。究其原因,巴斯德提出的“细菌致病说”似乎要负些责任,l 00多年来,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细菌致病说”,将细菌与疾病画上了等号,于是“细菌”就被戴上了一副恶魔的面具。巴斯德以后的微生物学家们,以及所有正在从事着微生物学研究、教学的工作者也要负些责任,微生物学在进入现代研究阶段后,分工日益细化,每一个研究者实际上都成了“坎井之蛙”,如巴斯德、科赫这样能够俯瞰全宇、统领学科的“帅才”不复世出。偏见也就在所难免。从事科学普及的作家与媒体看来要承担更多一些责任,正是因为缺乏对细菌“全方位”的描写与报道(这是作为教师的笔者盼望良久的事情),才使“细菌”——这些人类的“老朋友”们长期蒙受了“不白之冤”。

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随着民族科学意识的高涨,随着民族科学素养的增强,笔者以为替“细菌”正名,还细菌之本来面目,此其时也。陋质不敏,愿借《话说细菌》一书,为大众打造一个新的“细菌”形象。

王易

2010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细菌(生命科学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200318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39.1-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