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远行的背影
内容
编辑推荐

父母之爱,无限亲情,家境起伏,岁月变迁,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桩桩并不久远的故事,通过袁宁细心的描述,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它不仅仅是记忆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成为后辈人怀念前辈恩德的承载情感和寄托精神的载体,凸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理性的认知。《远行的背影》正如清澈之溪流,继承着人间之爱、人间之情、人间之德。

内容推荐

《远行的背影》所记述的是一部家庭史。从大槐树下母亲的童年岁月到从五寨石咀头村走出的父亲,从晋南粮棉之乡到寒冷的塞北,从父亲的青春岁月到“文革”中命运多舛,再到父亲复出后灿烂的笑容,从母亲英年早逝到与父亲生离死别,袁宁都用细腻的叙述、朴实的文字,记录了父母一生的主要经历及其心灵的感受。

《远行的背影》一书所记载的家庭琐事里,可以看出作者是独具匠心,通过一件件家事记述父母试图以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充满温暖的慈爱,在支撑起儿女们生命的同时,孜孜以求地为儿女们生命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注入文化和道德及其发展的源泉。

目录

第一章 母亲的童年岁月

 “文学士”之家

 远行的父爱

 小大人

 环顾左右少一人

第二章 从五寨石咀头村走出的父亲

 新的生活一九五一

 石咀头村飘逸的“侠客”

 十五岁的革命战士

 生死之交

 枪林弹雨奈无恙

 重走当年抗战路

 邂逅狼群与狐仙拜月

第三章 寒冷的塞北我的家

 浍河水库的兴工委主任

 饼干怨恨和煮鸡蛋

 皲裂的手指会说话

 寒冷的塞北我的家

 倔强的姐姐

 大哥袁实的才艺青春

第四章 命运多舛的“文革”岁月

 “文革”开始,我九岁

 父亲嘴里的“稻草”

 母亲的抗争

 外祖母:泪水洒满回乡路

 母亲:半夜啼泣声声

 “三儿”回家了

 家,四分五裂

 父亲在牢狱

第五章 父亲的遗物

 混进党内?破落地主?

 父亲:悬梁却命不该绝

 一碗汤面

 母亲:与死尸为伴

 罗马手表不见了

 洗衣房里做苦力

 患难之交

 房塌了

 工人老大哥

 善良的大娘

 父爱的温度

 母亲的上访路

 父亲的包子

第六章 新的生活、新的机遇

 父亲:县委书记“专业户”

 快乐“假期”

 父亲的宠,母亲的爱

 篮球“健将”

 知青岁月

 “云冈一菩萨”

 父母和大哥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梅花手表

第七章 父母的最后岁月

 重返省城

 数学家的“跟包”

 母亲的心愿

 魂兮归来

 离休的父亲

 如影相随

附录

 天堂的笑声/袁实

 写在母亲七十六岁诞辰之际/袁宜

 永远的思念/袁宜

 深切怀念袁吉平同志/薛来武

 回忆袁吉平同志二三事/张昌年

后记/袁宁

试读章节

“文学士”之家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村。山西洪洞县,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海内外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地方。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一日,我的母亲就出生在大槐树下的石止村,这是个被人们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的地方。这首母亲挂在嘴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辈辈相传,妇孺皆知。这首民谣,在我幼小的心底就扎下了根,这根就是母亲的家。母亲的家在大槐树下,大槐树,承载万千苍生,也承载着母亲的童年岁月。

母亲董剑青的出生地,洪洞县石止村是个有着几千人口的大村子,坐落在汾河岸边,地肥水美,风光宜人。外祖父毕业于山西大学,董家高大的门楼上悬挂着“文学士”匾牌,字迹苍劲雄浑,庭院幽静典雅。董家的家人衣着得体,礼节严格,崇尚文化,属书香门第。据舅舅讲,曾外祖父是清朝末年的解元,在儿时他曾亲眼看见家里保存有“解元”二字的牌匾。董家还经营着土地和生意,生活富足安逸。母亲的童年可以说是丰衣足食,父母宠爱,无忧无虑。

母亲引以自豪的是家族的荣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农村,家中能培养出大学生绝对是凤毛麟角,本身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外祖父有一张镶嵌在相框里的黑白照片,悬挂在我们家醒目的位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张照片在运动的混乱中丢失了,只留得外祖父照片上亲切的目光一直在默默注视着我,陌生而亲切。尽管我没有亲眼目睹外祖父的风采,但永远不能忘却他那留在照片上英俊潇洒的形象。外祖父的肖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一身中式服装,戴着一副有两个圆镜片的旧式框架眼镜,两道剑眉,目光炯炯,文质彬彬,深沉而儒雅,活像革命先驱李大钊,只是比李大钊更年轻潇洒,准确地讲更像是老式学者。

母亲幸福的童年生活犹如美丽的肥皂泡沫一样在瞬间破灭。外祖父的英年早逝,给这个家庭以致命的打击。二十四岁的外祖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家,在风雨中飘摇;人,在痛苦中重生。花样年华的外祖母,在儿女双全、相夫教子、憧憬未来中一落千丈,在生存的道路上,纤弱之肩担负起家庭重荷。母亲和舅舅就在这样的家境下,依偎在母爱的怀抱里,用稚嫩的双腿迈开了人生的步伐。

听母亲讲,外祖父从山西大学毕业,回到了石止村完成了人生的婚姻大事,娶到了我那在当时有着显赫家族背景的漂亮的外祖母,并很快有了我的母亲。外祖母名叫蔺英茹。蔺家是洪洞一带的名门望族,相传是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的后代。蔺相如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将相和”的主角之一,是历史上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典范。当时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蔺相如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政治家。我从小就被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折服,非常钦佩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可没曾想到这其中一位和我们家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据一些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认为蔺相如是山西省古县蔺子坪村人,其后裔为避秦王迫害举族移居洪洞县许村。外祖母就是许村人。

我的外祖母,出身名门,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姣好的面容,白皙的皮肤,因为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显示了一种特别与众不同的雍容华贵之气质。留在我记忆中的外祖母永远都是穿着得体,举止优雅。外祖父能娶到秀外慧中的外祖母,据说是因为外祖母的兄长和外祖父同为山大学子,把妹妹许配给同窗好友不外乎同学情谊还大有爱惜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意愿吧!学成归来的外祖父既面对娇妻爱女,又面对着家族破败的产业,那时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已辞世,留给他的是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还有为数不多的生意和田产。踌躇满志的外祖父接受了高等教育,受到了当时工业革命的启示,颇有一番理想抱负和宏伟蓝图在心中描绘,一股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气油然而生,并不失时机地去努力实现和追求这个既定的目标。

外祖父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逾越不了时代的局限,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山上开了煤矿,改善家居条件圈起了新窑,还要料理生意和农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实际上无非“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家生活。母亲多次讲过,那些年外祖父很努力,默默地承受生活带给他的重负,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每天天不亮就骑着毛驴上煤窑,很晚很晚才回来。回到家中顾不上休息,坐在那儿一边叮当咣啷地数着银圆一边轻声细语地和外祖母叙述着什么,只几年工夫财富积累便卓有成效,在村里已是小有名气。

外祖父心气儿高,家庭观念强,感情细腻。外祖父如果健在,母亲的童年生活将会幸福无比。我曾幻想,在那昏黄柔和的烛光里,夫妻相敬如宾,家中婴儿啼哭和微笑,多么美好的夫妻恩爱图画!只可惜,这只能是一种假设。

我小时候就听母亲讲过很多相如故里的故事。比如相如回乡祭祖时,由于穿着长袍短褂,走在乡野田间,老被一种长得弯状的葛针钩住,很是讨厌。相如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拽着袍子,顾了前顾不了后,颇有些狼狈。相如随口一句话,真是太麻烦了,这葛针没有钩钩就好了。而从此呢?相如祖坟里的葛针就成了直的,而在本地别处的葛针仍带钩针。故事无从考证,我却信其有,因为我相信母亲的感觉,很美。

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崇尚是从土地上生出来的。在母亲的老家,人们崇拜蔺相如几乎到了迷信的程度。孩子们在上学前都要由家长带领前往相如坟里去祭拜祖先,祭拜完之后要采集祖坟里的一种无名小草回去烧成灰面儿冲水喝,说这样可以沾得相如的文气和才气。我母亲也许真是沾了老先生的灵气,书读得非常好,字也写得漂亮,尤其是语言文字能力很强。母亲后来当领导多年,她的许多部下都对我说过,母亲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言谈举止间充满了职业女性的干练和自信。

P2-5

序言

让远行者无忧

阅读袁宁所著《远行的背影》一书,思绪万千,感慨颇多,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岁月犹如昨天。父母之爱,无限亲情,家境起伏,岁月变迁,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桩桩并不久远的故事,通过作者细心的描述,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它不仅仅是记忆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成为后辈人怀念前辈恩德的承载情感和寄托精神的载体,凸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理性的认知。

袁宁是我的二妹,自幼聪慧多学,很受父母器重。我是家中长子,乃父母掌上明珠。兄妹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岁月里,品味到了人世间无私的爱,享受到了人世间无限的亲情,感悟到了父辈苦口婆心的期望与责任。在《远行的背影》一书即将出版之际,二妹执意要请我写个序言,好在是一本描写袁氏家族的书,谈点感受理在其中,也借机表达儿女们心中对父辈的思念和感恩。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 “‘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说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从《远行的背影》一书所记载的家庭琐事里,可以看出作者是独具匠心,通过一件件家事记述父母试图以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充满温暖的慈爱,在支撑起儿女们生命的同时,孜孜以求地为儿女们生命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注入文化和道德及其发展的源泉。

从大槐树下母亲的童年岁月到从五寨石咀头村走出的父亲,从晋南粮棉之乡到寒冷的塞北,从父亲的青春岁月到“文革”中命运多舛,再到父亲复出后灿烂的笑容,从母亲英年早逝到与父亲生离死别,袁宁都用细腻的叙述、朴实的文字,记录了父母一生的主要经历及其心灵的感受。也许是亲情缘故,读到父母的青春梦想和幸福岁月,心里总荡漾着自豪;读到父母遭受磨难,心中总隐隐作痛;读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关爱,心中升腾的是对父母深深的敬仰。也许每一位父母都是这样,正如袁宁所悟:读懂了父母,就读懂了天地;读懂了父母,就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父母,就读懂了整个世界。

母亲五十二岁就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永远的思念。

父亲六十五岁也随母亲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和心中的丝丝悲悯。

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在父母离我们而去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想,应该有一大块空间和一大段时间本来是属于父母的,毕竟父母过早地离我们而去,使我们再也无法尽儿女之孝,父母的一生中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安享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夕阳无限。每当回忆起与父母同在的日子,心中总是幸福与惆怅复杂地交织。

《远行的背影》一书,轻轻地抚慰了我惆怅的心,慢慢地拨动了幸福的琴弦。那一件件家族往事,虽然够不上波澜壮阔,却也撼人心魄,虽不能全部反映父母的内心世界和主观追求,但也客观地记述了父母见之于平凡的生活中的胸襟情怀,记述了父母为国家兴亡而呈现的拳拳之心、为儿女成长付出的心血汗水。细心品味,二妹袁宁是用心在写作,其文理平实,思路清晰,点滴小事皆成文章,平民百姓皆成记忆,父母之心其心可鉴,父母之爱其爱可悟。《远行的背影》正如清澈之溪流,继承着人间之爱、人间之情、人间之德。

二十四岁的外祖母守寡终生,为了一双儿女,矢志不渝。母亲两岁丧父,在冷眼、冷语与亲人的温暖夹缝里寻找阳光。家道失落,兵荒马乱,山河破碎,母亲靠着顽强的毅力追求正义和光明,直到与父亲结为伉俪。母亲勤勤恳恳工作,勤俭朴素生活,教儿女们生活、做人、做事,把爱心献给他人,献给社会,献给儿女,点点滴滴,衬托出了伟大的母爱。母爱在我心里珍藏,母亲生命之纯洁、品格之纯净,常常在我心里掀起波澜,使我认识到母爱是遍及一切性灵的爱,是人生文明的结晶。

饥寒交迫的父亲十四岁从老家投身抗日战争的洪流,在枪林弹雨中洗礼生命,在大青山的炮火硝烟中追求信仰,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奉献青春。常听父亲自豪地讲述他的战斗岁月,乐呵呵的笑声里我感受到的是神奇的力量。父亲是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而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实践者和革命者。“革命理想高于天”,绝不是一句空话,随时为理念献身,为追求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是父亲一生的追求。我深深敬仰我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多少年来,他以一个县委书记的责任感,为贫苦的百姓谋幸福而鞠躬尽瘁,没有为仕途而伤悲,没有为名利而伤感,辛辛苦苦地做着自己责任内的工作。我常常听父亲的同辈说: “老袁是个好人,是个只知干活不知索取的人。”是战争岁月及和平年代不知疲倦的工作,才使他积劳成疾,过早地离我们而去。父亲是为事业和理想而终生奋斗的人。

这就是袁宁在《远行的背影》中所记述的父母往事给我留下的印象。袁宁写了许多事情,记述父母对于儿女的爱。静心深思,一股暖流在心中升腾,正是父母精神的影响,才使我们在工作、生活、家庭、为人处世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踏踏实实地走过了人生的每一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父母,在《远行的背影》即将出版之际,写下这些文字,作为我对远方父母轻轻的一声问候吧。

故乡今夜思父母,霜鬓明朝又一年。

是为序。

袁实(太原市政协副主席)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后记

当最后一个句号在电脑屏幕上落下,我如释重负,却又忐忑不安。我不知道,耗费两年多时间记录的父母的点滴,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我期待我的兄弟姐妹、子侄外甥、朋友们,还有父辈的至爱亲朋能通过这些文字,对我父母以及那一代人所经历的曲折道路和为了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所了解,仅此,我就如愿以偿了。

我庆幸,我有这样朴实可敬的父母。他们是我迈人社会、走向人生的领路人,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的源泉。我惭愧,对父母了解得太少,不能准确把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人性的闪光亮点翔实地记录下来。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搜索残存在记忆里的父母亲,但是我所知道的、了解的素材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无法从根本上描述父母的内心世界,更无法记录父母一生中的关键和反映其思想深度的事件,这无疑成了遗憾。但我尽了心,用我所知、所感、所悟、所见到的父母亲生活及其工作的一些情节,尽情尽力记录了父母亲一生中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刚直不阿、奋发努力的品德。更多的事实是一些家庭琐事,还有父母亲平日里随意讲到的一些事情,虽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父母坎坷的一生中爱国爱党、奉献人民的崇高境界,但至少从一个侧面,为父母亲的同代人、为朋友同事、为后代了解父母亲提供了一个窗口,至少可以从中找到父母亲的基本印象和人生脉络。

在写作中,我常常处于莫名的烦恼和惶惑之中。一次又一次迫使自己停下敲着键盘的手,就这样反反复复、断断续续,写了又停、停了又写,不论用怎样的语言,总感到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总觉得我的表述不能展示真实的父母亲形象,有时甚至想放弃,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我觉得,作为女儿,记录父母亲是一种承前启后的继承,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女儿给父母亲写了一封长信,因为我想,这么多年了,父母亲只收到我们每年烧的纸钱,假若父母亲阅读了我的文字,至少可以排遣寂寞陶醉其中,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他们自己。自己阅读描写自己的书该是一番什么心情,远方的父母亲,我也在期待着心灵和灵魂的感应。

大约在十年前的一个晚上,我独自在家观看电视文艺晚会,刘欢演唱的《人生第一次》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第一次听到的哟,是你的喊,我第一次看到的哟,是你的脸,我第一次偎着的哟,是你的胸口,我第一次熟悉的哟,是你的眼……我第一次听瞳的称呼,是你叫我铁蛋蛋,我就是抱上了儿孙,我还是你的铁蛋蛋,我就是抱上了儿孙,我还是你的铁蛋蛋……”歌曲委婉悠扬,歌词深沉朴实,刘欢深情演绎对母亲情感的歌唱震撼了我,我的泪水不由地夺眶而出,这首歌强烈地牵动了我思念父母亲的神经。无独有偶,二〇〇六年冬日的一天,姐姐打来电话,说话声音有些哽咽,我问:“到底怎么了?”姐姐告诉我,网友给她发来一首歌,是刘和刚的《父亲》,其中的歌词与她的情感发生共鸣:“……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这首歌使姐姐不由泪流满面。姐姐曾讲过,有一次她看到和她同龄的同事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亲昵撒娇的场面,触动了她对亲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在同事面前,姐姐泪水如泉。随后姐姐从网上发来了这首歌,我反复播放,轻声哼唱,“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人生第一次》和《父亲》这两首歌成了我和姐姐思念父母感情最好的释放载体,美妙的旋律常使儿女泪沾巾,父母形象在眼前。

二〇〇八年深秋的一天,姐姐打来电话,说大哥要我们几个去父母的墓地一趟,我十分诧异,不知大哥什么意思。因为我们总在清明节的时候扫墓,从没有在这个季节去过。忍不住问一句,为什么呢?姐姐用低沉的语调说道:“大哥说今年是父亲二十周年的忌日,想去看一看。”我恍然,大哥就是大哥,他惦记着。

悠悠二十载,浓浓思念情。父母去世后骨灰寄存在太原双塔烈士陵园,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人土方能为安。在父亲去世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也曾回老家去探询祖坟,也曾在太原跑遍了规模不一的大小公墓,总没有那么让人满意的合适地方。大哥再三对比,反复选择,终于选定太原天龙山脚下的“仙居园”作为父母永久的栖息地。兄妹们凑钱买下了一块属于父母的憩息地。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绿草青青、松柏林立、风景宜人的风水宝地。二〇〇〇年的立春时节,全家人结伴而行,用鲜花装点的墓地庄严肃穆,兄妹子侄、亲戚朋友们簇拥着怀抱父母骨灰盒的大哥,在声声呼唤中给父母安置好了新的家,这就是他们永远的归宿了。

每到清明节,兄妹们相约上山扫墓成了一年中最为重要的集体活动。这一天是父亲去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日,细心的大哥早就准备好了扫墓的祭奠物品,我们姐妹去花市精心定制一个偌大的鲜花花篮,选择马蹄莲、百合、玫瑰、黄白菊花、非洲菊、勿忘我等等,敬献在父母墓前表达深切思念之情。我们在墓前三鞠躬,然而鞠完躬大家还没有走的意思。良久,大哥才说:“我们在这儿坐会儿吧!”深秋的天龙山,秋风萧瑟,天高云淡,松涛阵阵,落叶松把曲曲折折的山路铺成了金黄色,兄妹们望着错落有致的群山,就这样静静地坐在父母身边……

在回忆历史书写往事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兄妹们的热情鼓励,也感谢我的爱人的支持和帮助,是他们不断的积极提供素材,不断的鼓励肯定才使我坚持写下去并付诸铅印。虽然粗糙难免瑕疵,但总算了却了一个一直未完成的心愿。大哥欣然作序《让远行者无忧》并写了怀念文章《天堂的笑声》;姐姐把她内心的思念化作了诗《写在母亲七十六岁诞辰之际》、散文《永远的思念》;妹妹和小侄女也把她们心中的思念和他们所知道的素材提供出来,我非常欣慰。当年小侄女就几岁,现在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小字辈中,只有她和爷爷奶奶的感情最深,她把爷爷奶奶的事情告诉我,给我提供了写作的激情和力量。

原为省科协普及工作部部长的薛来武叔叔、原省科协学会工作部部长张昌年叔叔都是父亲的老部下,在筹建省科协及之后的日常工作中,他们与父亲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应我之邀,张昌年、薛来武两位叔叔,不仅写了回忆文章,还主动提供了当年父亲不少的工作照片。他们已年逾古稀,对父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令我非常欣慰,深深感谢两位前辈对父亲的真情。

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台飞舟先生、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传媒机构管理处处长王树勋先生亦对拙作润色,谨表谢意。

山西省国税局兰太萱、杨春虎先生为本书的装帧设计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衷心感谢。

袁宁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五日于太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远行的背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70870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1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