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心术/人人都用心理学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别人濒临愤怒的时候,你怎样做才可能调节他人的情绪;当他人对你们的谈话不加注意的时候,你怎样行动才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你怎样发现对方的心理弱点,从而有效地引导对方的心理变化;你怎样才能知道对方是喜欢你还是厌恶你以及怎样改变这种态度;这些内容既科学实用,又非常有趣。

现在,欢迎你进入到本书为你提示的心理世界中来,希望你能从中受益!这本书不仅仅介绍了了解他人心理的技术,还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了我们如何应对他人的内在心理变化。

内容推荐

对交往对方心理状态把握不当的沟通、说服,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比如,在不知道对方已经厌倦的情况下滔滔不绝地陈述、在对方有兴趣的时候不加以跟进、在对方抗争之前不懂得合理引导等,都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危害,导致人际冲突。本书包含社交中的6大心理活动主题,分别为:真实与谎言、排斥与接受、妥协与抗争、喜爱与厌恶、沉静与动摇、强势与软弱,集合了大量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包括体态语的解读方式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目录

前言

第1章 他是在说谎吗:真实与谎言1

 迟疑:一闪而过的面部表露2

 撒谎者常常触摸鼻子?4

 用手遮住嘴巴传达的信号6

 手指放在嘴唇之间:渴望安全感9

 摩擦眼睛隐藏内心的不安12

 抓挠耳朵代表什么意思?15

 抓挠脖子的秘密:口是心非18

 拉拽衣领:隐藏谎言后的恐慌20

 摊开的手掌意味着真诚23

 微笑能够隐藏谎言吗?25

 目光坚定不一定代表诚恳28

 发现不经意间的多余动作30

 高明撒谎者也无法掩饰的漏洞32

第2章 或远或近的心理距离:排斥与接受37

 明确的排斥:双臂交叉抱胸38

 双腿交叉也是排斥的表达方式40

 温和的抗拒:紧闭双唇的微笑42

 歪脸笑:排斥还是赞同?45

 察觉敌意:握拳式双臂交叉47

 双手放入口袋:拒绝介入50

 手部恰当接触的潜台词52

 人们怎样隐藏愤怒和挫败感54

 当对方抚摸下巴的时候57

 拉扯耳垂的心理暗喻60

 身体距离的心理暗示62

 准备就绪的坐姿:肯定的回答?64

第3章 判定对方的心理软肋:妥协与抗争69

 顽固的“4字腿”70

 会说话的烟圈72

 表达善意:手心向上75

 准备攻击的姿态:双手叉腰77

 低头耸肩:微妙的表达80

 双腿交缠:顺从的标签82

 否定的信号:压低下巴84

 攻击的前奏曲:合掌伸指87

 抗争即将开始:起跑者的姿势89

 利用眼镜来拖延抗争91

 仔细观察他的身体是弯曲或挺直93

 注意到了吗:他在摘去“不存在”的绒毛96

第4章 继续下去还是适时停止:喜爱与厌恶101

 注意他皱起的眉头102

 轻抬眉毛的暗语104

 飘忽的眼神,飘忽的心107

 脚尖方向,心之所向109

 用手指敲击桌面代表什么?111

 头部微微倾斜的含义113

 他为什么摩拳擦掌?116

 倾慕之意:托盘式的姿势118

 斜瞄式的微笑:读懂她的心思120

 积极情绪的特征:瞳孔扩张123

 眨眼的频率诉说他的心理状态125

 暴露他的内心:下拉的嘴角127

 看出他的厌倦:用手掌托住脑袋130

第5章 伪装下的情绪涌动:沉静与动摇135

 脸红,表示什么?136

 紧握双手的伪装138

 伪装的道具:随身物品141

 腿部抖动,他在平复心绪?144

 隐藏手肘的小秘密147

 捕捉眼球转动的信息150

 了解抓挠后颈的含义153

 不安的小动作:摆弄衣袖155

 脚踝相扣掩饰惊慌情绪158

 头部传达出什么信号?161

 渴求安全感:抓握式的双臂交叉姿势164

 自我拥抱式的抱臂方式:紧张情绪的宣泄166

第6章 谁会处在受支配的地位:强势与软弱171

 显示自己主导地位的“圈地”姿势172

 压低眉毛的用意何在?174

 强势的目光,威慑你的内心176

 传达支配意味的动作:双腿叉开178

 争取主动权:握手时将手掌翻转181

 尖塔形手势,自信溢于言表184

 高昂的下巴泄露的信息186

 强势的标签:“弹弓式”姿势189

 留在口袋外的拇指在告诉你什么?191

 把手搭在椅子的扶手上传达的信息是什么?194

试读章节

不停地抓挠耳垂、耳背:我很焦虑

李璐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她总能时刻观察到周围人的动作变化并解读出其中的意思。有一次,李璐在工作之余抬头看了一眼周围,发现背对着她坐着的小王正盯着电脑,不停地抓挠耳背。这时,李璐悄悄走到小王跟前询问小王是否需要帮助。原来小王对图片处理还不熟练。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半天没有搞清楚。后来,李璐三下五除二就帮小王把这个问题搞定了,就这么一个顺手的小忙,李璐赢得了小王的极大肯定,因为其他同事都是自顾自,没有人主动发现别人的问题并伸出援手。

李璐只看了小王一眼,看到的还是他的后背,她是怎么判断出小王遇到了困难呢?相信各位都已经猜到了,对,就是小王那个不停地抓挠耳朵的动作泄露了秘密。人们在心中焦虑时总会有不停抓挠、不停在座位上乱动等动作,这持续的小动作正反映出对方焦躁不安的内心。这时,如果你能看出其中的端倪,主动询问对方,主动帮助对方,使对方顺利渡过焦虑困境,你和对方的距离将会大大拉近。

把整个耳郭折向前盖住耳洞:我已经听得够多了

如果在你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对方把整个耳郭折向前盖住耳洞,那么你应该立刻停住目前的谈话,因为对方的这一动作正在告诉你:“我不想再听你说了,我已经听得够多了。”

用耳郭盖住耳洞,是直接阻止不愿意听的话进人耳朵的表现,是所有抓挠耳朵部位中最直接传达不耐烦信息的动作。例如,在电影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景,女主人公去相亲,可是相亲对象不是她喜欢的类型,而且是个话唠,女主人公常常一面看着对方假装微笑着,一面把整个耳郭折向前盖住耳洞,耳朵里有嗡嗡的响声,随后,对方的声音越来越远,女主人公只看着对方的嘴在不停地一开一合,而听不见任何声音。

当然,这其中加入了电影语言,人的主观感觉被很具体地传达了出来,但是却更形象生动地传达了人的感受和内心活动。如果你对面的人做出了用耳郭盖住耳洞的动作,千万记住,要及时转移话题或者停止交谈,否则就会给人留下啰唆和喋喋不休的印象。

用指尖掏耳朵表示不屑

你正在热情高涨地说着一个事情,而对方却把指尖伸进耳道里掏耳朵,如果你观察到这个动作,你一定会非常不悦,因为这个动作表示对说话者的不敬和对话题的不屑一顾。这时,你可以很礼貌地提醒对方,微笑着询问对方:“您在听吗?您有什么看法?”如果对面坐着的是领导或者长辈,你就应该考虑转换话题或者给对方发言的机会,因为继续说下去也是无效交流,对方的心思不在你的话题上,而在他自己身上。耳朵痒不该在这时挠

有些人在看到前面几节时会心想,我有时候也会用手挠耳朵,或者用指尖掏耳朵,但是我确实是耳朵发痒才挠的,并没有拒绝倾听和对别人不耐烦的意思。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要告诉你,即使是耳朵痒,也不该在这时挠,因为在和对方交谈时,你的这些抓挠耳朵的动作就会相应的给对方这些负面的感觉。

有些人会说了,耳朵发痒我们下意识地去挠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不然会很难受。那么要挠你也要掌握技巧,要趁对方不注意时迅速地抓挠一下耳朵发痒的地方,或者在捋头发或者变换坐姿的同时顺便抓挠一下耳朵,而不要让你的手持续地在耳朵周边“转悠”,那样是会带来歧义的。

很多人有抓挠耳朵的习惯,殊不知,这个动作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很紧张、很焦虑,因此,不要让你的手持续地在耳朵周边“转悠”。P16-17

序言

社会交往活动的种种艰难之处,全在于个人无法洞察他人的内在心理,无法因时因地与他人在心理上达成融合——内在心理活动上的差异和心理上的距离总是会演变为一场一场误解、隔阂、矛盾,甚至于冲突。

这种艰难正日益使多数人对社会交往产生畏惧和困扰——无论是对刚刚步人社会的年轻人,还是在社会上奔走的职业人士,也不管这个人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心理上的困扰都是一样的。

在管理领域,一个管理者最艰难的工作是不知道在与下属交流中是否真正能够让下属听进去,下属是接受还是排斥,因为无法洞察下属内在的心理变化,管理活动总是阻碍重重。

在与领导的交往中,职员普遍存在的困扰也许是不能清晰地把握领导究竟是怎样的态度: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怎样?他对与我的交流(汇报、请示等)是否感到满意?我是不是应该继续下面的谈话……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当你试图接近一个人的时候,确定对方的态度非常重要,我们要避免犯以下错误:在不应该说某句话的时候说了某句话,在不应该谈论某个问题的时候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评说,在应该让双方保持距离的时候贸然接近对方。

在家庭生活中是否存在同样的情况?答案也是肯定的。爱人可能无法知道另一半一天的生活是否愉快,在他们极度不高兴的时候可能会作出错误的理解和表示;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家长最大的困扰可能是根本不知道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从而也无法有效地引导孩子的思维活动。

在上面这些情况下犯错误,有时候确实会造成一些不愉快,而且还有可能对我们产生持续的心理困扰。现在流行一个网络词汇,叫“宅”——年轻人“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而排斥融人社会交往活动中;大龄人也“宅”,将自己封闭在家庭或单位的圈子里而走不出去。人是社会性的动作,拒绝和排斥社会交往活动显然并不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会、掌握洞察人心的技术是极其必要的。

尽管我们认为人心难测,但事实上只要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我们总是能够有效地应对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

这就是本书出版的初衷。

这本书是依据多年来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经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但社会大众对此却了解不多。因而这本书将是该领域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有益普及。

但是一个重点需要补充:这本书不仅仅介绍了了解他人心理的技术,还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了我们如何应对他人的内在心理变化。比如下面这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当别人濒临愤怒的时候,你怎样做才可能调节他人的情绪;

当他人对你们的谈话不加注意的时候,你怎样行动才能引起他人的重视;

你怎样发现对方的心理弱点,从而有效地引导对方的心理变化;

你怎样才能知道对方是喜欢你还是厌恶你以及怎样改变这种态度;

这些内容既科学实用,又非常有趣。

现在,欢迎你进入到本书为你提示的心理世界中来,希望你能从中受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心术/人人都用心理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耀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300472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1-49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