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孙膑兵法全集/国学经典
内容
试读章节

陈平妙计救刘邦

话说楚怀王命令刘邦和项羽分别领兵,分路进攻咸阳,并当众宣谕“先入关者为王”。

刘邦先入,但权力尽归项羽,刘邦反受项羽的控制,并被改封为汉中王,驻守南郑(今陕西)。项羽谋臣范增深忌刘邦,屡谋把他杀掉,使之不能上任。设计将刘邦留在咸阳,名日辅助,实则软禁。

刘邦急欲逃脱虎口,便向张良问计。张良则去拜访陈平。陈平附耳向张良说了几句话,张良高兴得拊掌大笑,连称妙计。

第二天,陈平先以调虎离山之计向项羽奏请,派范增往彭城催怀王迁都。范增临行的时候,向项羽提出约法三章:一、不得离开咸阳;二、重用韩信,或不用则杀之,避免为他人所用;三、不得使刘邦归汉中。项羽应允,范增方起程。事隔不久,陈平再次上表,言及国家经济首在节流,目前有几十万军队驻扎在咸阳,坐吃山空,不如将各诸侯遣回驻地,以减少开支……

项羽准奏,立即命令新封各诸侯限期在五天之内返回各自国土,唯独不准刘邦行动。刘邦大惊,已觉察到项羽有加害之意,急忙与张良商量计策。张良献计,让刘邦上表跟项羽请假,说是要回家乡丰沛省亲,并教他按计行事应对。

项羽看完刘邦的表章后,思考了一会儿,对刘邦说:“你要回乡接取父母,也是一片孝子之情,但怕不是出自本意,而是因我让你留在咸阳,才提出这一要求啊!”

刘邦假装悲伤地说:“我父亲太公年事已高,无人侍奉,我日夜挂念,时刻放心不下。往日见陛下初即位,事务繁忙,所以不敢开口提省亲之事,今见各诸侯均返回驻地,能享天伦之乐,只有我留在这里,又不知何时才能见到老父!”说着,刘邦便哭了起来。

就在这时,张良故意唱起了双簧,出班启奏:“不能放他回乡去接取家眷,宁肯让他回驻汉中,派人去丰沛把他的家眷接到这里来作抵押,好使他规规矩矩地做人,莫生妄念!”项羽听了点了点头,说:“你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我不能放他回汉中去,就是怕他生异心。”

陈平又趁机启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中王,已布告天下,臣民共知,不让他上任,但恐不足取信于天下,人家会说陛下一登位就说假话,那对以后的法令,他们不是也会阳奉阴违吗?还不如听张良的话,拿刘邦的家眷作为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保全信誉,又能约束刘邦,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沉思良久后,项羽才无可奈何地对刘邦说:“既然大家这样说了。也在情在理,现只准你去汉中赴任,不得回丰沛,明日就起程吧!”

听了项羽这番言语,刘邦心中无限欢喜,但外表上却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拜伏不起,继续请求准许回乡省亲。

项羽也有些心中不忍,便安慰他说:“你还是好好地去汉中。我会把你的家眷接到这里来抚养,等你到了汉中,把事情安排妥当之后,再派人来接,也不失奉养孝敬之意!”

这时,刘邦才勉强起身,感谢项羽的大恩大德。刘邦回营后,迅速下令大小将士,火速启程,众将士如同猛虎下山一样,浩浩荡荡地奔往汉中去了。

朱健用计救辟阳

汉惠帝时,平阳君朱健为人刚正敢言,智慧超群。深受吕太后宠爱的辟阳侯欲与朱健结交,朱健不肯。

一日,朱健的母亲死了,因为家境贫穷,无钱发丧。辟阳侯借机给朱健送去100两黄金,其他官员看在辟阳侯的情面上,也纷纷馈赠钱物给朱健。  后来,有人告发辟阳侯谋逆,惠帝大怒,不仅罢了辟阳侯的官,而且还要将他处死。吕太后感到很是羞愧,可又没有办法为他求情。而大臣们多数受过辟阳侯的伤害,都希望辟阳侯被处死。

这时,辟阳侯就派人去找朱健,欲面见朱健。朱健却回说:“他犯了死罪,我不敢见他。”可是,朱健却在暗中求见惠帝的宠臣闳孺。朱健说:“你得到皇帝宠幸的事,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现在辟阳侯被罢官,人们都认为你在惠帝面前说了坏话。如果辟阳侯被处死,吕太后一定会迁怒于你,而且肯定会设法杀害你。若要这般等死,不如脱去上衣,裸露身体去为辟阳侯求情,皇帝定会听从你的意见放了辟阳侯,那时,太后也定会非常感激你。此后,你就会得到两个人的宠幸,你的富贵也会倍增。”闳孺听此言后,心中十分惶恐,只好按朱健的计策去向皇帝求情,皇帝果真就放了辟阳侯。

朱健要救辟阳侯,不能自己亲自出面,如若自己去求情,很可能连自己也被杀害。别的大臣都恨辟阳侯,自然也不可能去找他们。但找闳孺,以朱健的地位,直接言明来意,即使苦苦哀求,闳孺也必然以不敢得罪别的大臣为由而拒绝。所以,朱健则采用攻击他的办法,使他害怕,朱健料定闳孺宁可得罪别的大臣也不敢得罪吕太后。这样,不必求他,他也会主动去为辟阳侯求情。

这种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围攻第三者,从而使处于险境的人得以解救的办法,同样是“围魏救赵”之良策。

孔明巧计退曹兵

曹操在谋杀马腾之后,又想趁周瑜新死之际,进兵东吴,消灭孙权。就在这时,有探子向曹操报告说,刘备正在训练军队,打造兵器,准备攻取西川。

曹操听后大惊,他深知刘备如果占据西川,羽翼就会日益丰满,到那时再攻刘备可谓难上加难。曹操有心攻打刘备,又怕失去灭吴的大好时机,正犹豫不决之时,谋士陈群献计说:“现在刘备和孙权结为唇齿之盟,若刘备攻取西川,丞相你可以命人带兵直趋江南,孙权一定会求救于刘备。而刘备只想着西川,必定无心救援孙权。这样,我们先攻下东吴,平定荆州,然后再慢慢图谋西川。”曹操听罢,茅塞顿开。遂率领大军30万人,去进攻东吴的孙权。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惊慌失措。立即命鲁肃派人前往荆州的刘备处告急。刘备收到孙权的求援信,感到左右为难:如果只取西川,不顾东吴,必定导致孙刘联盟的瓦解;如果支援孙权,放弃西川,岂不可惜?正在刘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刚刚从南郡赶回荆州的诸葛亮献计说:“主公不必出兵东吴,也不必停止攻打西川,只修书一封,劝说马超进攻曹操,使曹操首尾不能兼顾,让他自动从东吴撤兵。”刘备闻言大喜,连忙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劝说马超进攻曹操。

马超是西凉马腾之子,马腾为曹操所杀,马超正切齿痛恨曹操,时刻打算杀死曹操。为父报仇。一见刘备来信,马超便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关内,连续攻下长安、潼关,曹操急忙回师西北,根本无心攻打东吴了。

诸葛亮利用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的实际情况,向刘备献上“围魏救赵”的计谋,不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吴,而且使刘备乘隙占领四川,为蜀国日后成为鼎之一足打下了基础。P7-10

目录

孙膑与《孙膑兵法》

一 擒庞涓

二 见威王

三 威王问

四 陈忌问垒

五 选卒

六 月战

七 八阵

八 地葆

九 势备

十 兵情

十一 行篡

十二 杀士

十三 延气

十四 官一

十五 强兵

十六 十阵

十七 十问

十八 略甲

十九 客主人分

二十 善者

二十一 五名五恭

二十二 兵失

二十三 将义

二十四 将德

二十五 将败

二十六 将失

二十七 雄牝城

二十八 五度九夺

二十九 积疏

三十 奇正

附录一:《史记·孙子(膑)列传》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孙膑传

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日“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篚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内容推荐

《孙膑兵法》提出“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主张以“道”制胜,较之以“诡”、“诈”制胜体现了更为深刻的理性认知。他强调必须遵循战争本身的规律去指导战争,夺取胜利,充分肯定统一战争的进步意义和作用。

《孙膑兵法》提出“富国”而“强兵”的国防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部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自古以来人们即把两“孙子”之说并称为“孙氏之道”。《汉书·艺文志》把《孙子兵法》列为所有兵书之首,而《齐孙子》则位居第二,远在吴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编辑推荐

《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然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了。以至于后世一些辨伪学者怀疑此书的存在,并把孙武和孙膑当成是同一个人。直到1972车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残简,作为中国古代兵法专著精品之一的《孙膑兵法》才得以重新问世并震惊中外。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解读《孙膑兵法》,编者们将本书分为题解、原文、注释、译文、评析、智慧例说共六大版块。原文部分采用的是根据1972丰《孙膑兵法》出土后文物小组所整理出版的30篇本。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原文残缺部分采取了意译或不译的方式。评析和智慧例说部分,对《孙膑兵法》逐篇进行了深刻解读和剖析,并列举了大量与此篇相关的案例,以帮助读者领悟军事家孙膑无与伦比的军事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孙膑兵法全集/国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才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7448
开本 16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2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892.31
丛书名
印张 2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