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桥流水人家/教科文行动
内容
编辑推荐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的人文历史)》用优美的散文带您领略古朴纯真的古镇风情,同时还配以精美的图片使您仿佛置身于古镇古典的氛围之中,两者结合将江南六大古镇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真切地还原到您的眼前,让您跟随本书进行一次有如诗画般的江南古镇之旅。

内容推荐

无论是优雅多情的乌镇、秀眦大气的周庄、古朴多样的同里、中西合璧的南浔、神秘典雅的甪直,还是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西塘,在《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的人文历史)》为每一个古镇都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或人物来挖掘其内涵,力争还原一个真实而又迷人的古镇世界。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教育家的梦里水乡与江南名刹

第二章

同里古建筑群博览

第三章

周庄的情结与传奇

第四章

曾经富甲天下的南浔

第五章

中西合璧的特色古镇

第六章

文人骚客的乌镇足迹

第七章

行走长廊漫步西塘

后记

试读章节

教育家的梦里水乡与江南名刹

“吴淞江上,天色完全黑了。浓云重叠,两岸田亩及疏落的村屋都消融在黑暗里。近岸随处有高高挺立的银杏树……”

“江面只有一条低篷船,向南行驶……”

船舱里有两位青年人,其中“在板床前面,一手倚着小桌子坐的,是—个更为年轻的青年。他精湛的眼睛凝视着烛焰,正在想自己的前途。但与其说是想,还不如说朦胧地感觉来得适切。他感觉自己烦闷的生活完全过去了,眼前闷坐在小舱里,行那逆风的水程,就是完篇的结笔。等候在前头的,是志同道合的伴侣,是称心满意的事业,是理想与事实的一致……”

这是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开头的一段描述,《倪焕之》中这节主人公心理的描写,也是叶圣陶在1917年春,应中学同学、吴县县立第五高小校长吴宾若和教师王伯祥的邀请,奔赴甪直任教时心态的真实写照(郁乃尧、钟建伟《叶圣陶与甪直》,《人物》2001年第1期杂志)。

甪直,这个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的小镇从此与一代教育家、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1917年叶圣陶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甪直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叶圣陶对甪直感隋深厚,在此后的多年中,创作了不少以甪直为背景的小说,如《寒晓的琴歌》、《多收三五斗》、《高高银杏树》等等。叶圣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篮”,临终时更留下遗嘱要将骨灰葬在甪直这个“第二故乡”。

甪直,难识的名字,难忘的古镇,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它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故事?就让我们沿着叶老曾经的足迹去追寻那一份真挚的深隋口巴……

甪直古镇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可以说甪直是一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的水多。镇旁湖泊众多,镇里河道阡陌,而曲曲的河道又缠绕着水巷。甪直的水巷很有特色,一种是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居,临河有门、有踏级;一种是两巷夹一河,河两边都有驳岸,驳岸设有石条凳,供人憩息,并有河埠供人上下船或日常取水之用。这些河埠由许多条石砌成“之”字形台阶,条石上长满了青苔,这些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年代久远的东西,承载着多少停泊和远航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人类生生不息的伟大……

水多必行船。遥想当年,叶圣陶先生应该也是乘着一艘乌篷小船,于一个细雨霏霏的傍晚在甪直靠岸的吧?小船系在雕着五福花瓶的船揽石上,一路目送这位年轻人走向巷子深处。时过境迁,当年的乌篷船已不复存在,但船揽石却如同—个个故事般保留了下来。甪直的船揽石最多时近千个,现在仅剩50个左右,这些幸存的船揽石中,雕刻手法有阴阳、浮雕、立体,造型丰富多彩,大多为民间吉祥图案,有如意、寿桃、蝙蝠、定胜等;也有采用民间传说的,如狮子绣球、刘海战金蟾;另有简明实用的图案如猫眼、象鼻、立鹤、奔鹿、灵芝等等,这些无不表现出角直民间艺术的质朴美。

甪直的桥也多。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地说,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一威尼斯。

甪直的桥多且古。这里的桥,桥面上是用一块块一米左右,长三十厘米、宽十厘米的石板铺成的台阶,因年代久远,不仅这些石板的颜色变得很深、很粗糙,且整个桥面几乎没有一处平整的地方,桥中间的石板凸起来,桥两边的石板凹下去,高高低低,歪歪斜斜,真的没有什么美感,但却让人感慨万千,从来就没有看过这么沧桑古旧的一座桥!看着这破旧不堪的桥面,过客们不禁要想,这座桥经历了些什么?也许当年五高的叶先生也曾带领着学生们从这桥上走过吧。年轻的叶先生把甪直当作了他实践改革教育的实验场,每年春天,他带领学生远足,观赏江南水乡秀丽春光,他还和吴宾若、王伯祥等有进步倾向的同事一起,建造礼堂、戏台、音乐室、篆刻室。每周开一次同乐会,学期中与学期末开恳亲会,辅导学生自编自演《两渔夫》《最后一课》《荆轲刺秦王》等话剧,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同时,这一切也使沉睡的千年古镇角直充满了新鲜的气息。如今,当我们再次站立于桥上迎风眺望远处桥上往返的行人时,追忆便会由河底慢慢渗入心底,凉凉的带着江南的温馨向我们扑来……

顺着河沿着桥走进甪直。在古镇西口,穿过一座横额上写着“甪直古镇”的高大石牌楼再向东前行,走过甪直桥,迎面可见一座由石栏护围的石雕,那便是甪直镇标:一头造型独特的独角神兽——甪端。据《宋书·符瑞志》中说,它有两大特异功能,一是速度飞快,能日行一万八千里;二是信息灵通。它懂四方语言,了解远方情况。甪直人选它作为镇标,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甪直古称甫里,晚唐诗人陆龟蒙隐居于此,并自号甫里先生,闻名遐迩,甫里先生的墓地遗迹“清风亭”、“斗鸭池”等留存至今。后来人们又因镇区周围由六条河流环抱,将甫里称为“六泽”、“六直”。到晚清时期,才改称为今天的“甪直”。—是“六”跟“甪”的方言谐音;二是六条环镇河流的走向恰似“甪”字的结构;三是传说中的独角神兽“用端”所到之处人杰地灵,取其吉祥之意。由此来看,仅从镇名的由来,就足见甪直古镇文化底蕴之深厚。

保圣寺里进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最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06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校”,简称“五高”。虽然书院已不在,但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出当年叶老在此辛勤执教的情景,相信他一定是位德高望重、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

P1-7

序言

编撰《旅游人文》丛书的初衷很明确,就是为中国特色的大众旅游做一件实事。

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于豪富、贵族等少数人出游的大众旅游,始于二次大战之后。所谓大众旅游,是指平民百姓、工薪阶层涌入出游行列,并逐渐成为旅游主体。西方的大众旅游大体上经历过观光游到观光度假游两个发展阶段。大众旅游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大众旅游是旅游史上一个里程碑。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众旅游出现要晚了约三十多年,也没有经历过豪富、贵族等少数人为旅游主体的历史阶段。中国大众旅游是在文化传统厚重、文化普及缺失的土壤和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大众旅游不能同西方大众旅游同日而语。就客体层面而言,厚重的文化传统如何开挖、提升;主体层面而言,旅游人文缺失如何弥补、加深,都成为中国特色大众旅游所要解决的课题。

中国大众旅游在轰轰烈烈中行进,又是在蹒跚学步中流动。三十多年来,大众旅游的实践,渐渐使旅游大众获得旅游知识。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末叶二十多年的大众旅游,为旅游大众补上了旅游文化的课。在21世纪,中国的旅游大众已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要“下马观花”了:他们从单一的观光游进入休闲式观光游,用更多时间解读景观文化;

他们不满足景区里的单调指示牌,要求出现景区标识系统,以求得到景观信息;

他们对静态实景已打不起看劲,渴求动态景观与之配合;

他们甚至希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将景区数字化处理,呈现虚拟场景,进一步提高文化档次。

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旅游景区(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的一种人文企求。基于此,本套丛书作了如下安排:

一是寻觅。即寻觅实体景观中看不见的人和事,对已消失的文化景观,稽古勾沉,虚拟显现。

二是融合。将寻觅到的消失景观与实体景观融为一体,使游人看到古今相通、虚实场景组合的新景观。

三是解读。在新旧景观叙述中,细细道出其中的文化韵味,使游人有所感悟。

本套丛书包括:《足音泰山》、《沧桑长城》、《天下黄河》、《秘闻故宫》、《诗景长江》、《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各个分册的作者努力实现可读性、学术性统一,图文并茂。丛书编委会做了选题、审读的工作。

丛书作者均是上海市民,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作为广义的志愿者,以此作为献给盛会的一份薄礼。

丁季华 写于华东师大丽娃河畔寓所

2009年3月18日

后记

受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丁季华教授之邀,我承担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的提纲是在与华钢同志经过多次商讨后,并征得丁季华教授的认可才最终确定的。

在最初编写的时候,曾经对每一座古镇的相关材料都作了比较详尽的注释,或列出了相应的参考书。不过因篇幅有限,最终仅保留了少量的注释。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考虑到内容涉及面较广,我们还邀请了于梅好、李娜、徐春燕、余飞、吴蓓、陈娟娟、肖松涛和王冠兰等同志利用业余时间搜集了大量素材,并撰写了部分章节,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尽管本书的编写工作前后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但仍然存在不少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楼嘉军

2009年3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桥流水人家/教科文行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楼嘉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47382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8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