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密中国(3)/教科文行动
内容
试读章节

解密北京中轴线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工作之余的爱好就是观察北京的变化,从遥感、航空影像的角度发现北京的美。无意之间,夔中羽从地图上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和子午线完全吻合的,这意味着元、明、清三代皇帝的宝座有可能都坐歪了,北京城并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座正南正北的城市。夔中羽又查阅了大量地图,并和专业人员一起测量和计算出北京城中轴线和子午线之间的偏角为2°10′多。为了探寻北京城的中轴线与子午线发生偏离的原因,夔中羽遍访专家学者,逐步排除了朝代更迭、计算误差、天文现象的作用等推测,最后确定从历史和文化的方向上寻找真相。经过查阅历史资料和比对地图,夔中羽大胆地推测:北京城的中轴线如果能够无限地向北方延伸,它将穿越河北省,从而最终到达这条中轴线的北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元上都遗址的位置。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夔中羽亲赴内蒙古进行考察,并最终在元上都的东城外面东经116°12′,发现了从北京延伸过来的中轴线。夔中羽把连接元大都和元上都的这条线命名为两都线。尽管北京城中轴线偏离的真正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中轴线上那些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的文化历史遗迹,注定是解开这个谜团的途径之一。

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如今这条古老而神秘的中轴线又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传奇……

对于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来说,观察北京城的变化,从遥感、航空影像的角度发现北京的美是他工作之余的爱好。由于一直从事遥感及测绘工作,使得他对地物目标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约五六年前,夔中羽想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拍一张北京的全景乌瞰图。经过考虑,他决定从空中对着北京城南北中轴线拍摄。为了规划拍摄计划,夔中羽首先选择了办公室里的一张很大的航空影像图。航空影像图是航空摄影的相片经过处理后镶嵌起来的一种俯视图。面对高清晰的图像,夔中羽仔细选择了一个拍摄点,于是他开始关注北京城中的那条直通南北的中轴线。

我国的很多城市建筑规划中都有中轴线,它往往与子午线相一致。子午线即平时所说的经线,也就是在地球仪上看到的人为划分能够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的一次施工中,人们无意中发现了两件石刻,这两件石刻分别是老鼠和马。在我国古代的纪年记时的方法当中,子代表老鼠,而午代表马,中轴线就是子午线,也就是如今所指的经线。

作为三朝古都,元、明、清三代共有33个皇帝在北京城面南背北执掌江山。完成于明朝的北京旧城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建筑规划中最重要的建筑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城市史上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线,其南端起点是永定门,而后向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全长7.8千米。实际上,中轴线并不是一条非常具体的线,而是由一些非常独特的建筑按照一定的位置排列起来形成的,从地图上看好像存在着这样一条线似的,它以紫禁城为中心,贯穿城市南北,从而成为当时连接南北城的主线。时至今日,这条中轴线仍旧是北京这座同时融合了历史沉淀与现代文明的国际大都市里最坚强的脊梁。

但是,经过非常认真地研究之后夔中羽却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和子午线完全吻合的。这意味着元、明、清三代皇帝的宝座有可能都坐歪了,北京城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座正南正北的城市。

夔中羽:当我看这条线由南向北延伸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我的头就有点歪。我把身体站正了,还不行。第二次看的时候又歪了,这才发现这条线不是正南正北的,它和正南正北的线有一个夹角。

后来,夔中羽找出了北京的卫星影像图,发现在卫星影像图上这条中轴线也是偏的。地图完全是严格按照地理坐标绘制的,为什么中轴线会是偏的呢?于是他又买了很多版本的北京市地图,其中包括北京交通游览图,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小比例尺的北京地图集,结果发现地图上的中轴线都偏一点,这证明北京城的中轴线的确与子午线有一个偏角:向逆时针方向略偏一点。

北京的南北中轴线在何时形成、又在何时偏离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在北京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方方正正的部分,就是过去元大都的位置,它的中轴线最南端叫丽正门,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明朝的永乐帝在北京建都时,并没有完全继承元大都的整个城市规划,而是在内城外修建了外城。明朝的北京城由内外两城组成,但是城市中轴线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并不是在明清两代的时候城市中轴线发生了偏差,而是在元朝建设大都时,北京城设计的中轴线就已经与子午线发生了偏差,并形成了现实中的北京城的中轴线。

既然从地图上发现北京的中轴线与子午线有一定的偏离,夔中羽决定对永定门进行一次实地测量,以确定偏离的角度。

永定门的城楼比老北京的内城城楼要小得多,但永定门不仅仅是老中轴线的南端点,还是中轴线上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它呈现的不仅是雄姿光彩的一面,还留给人们无数历史的回忆。

为了保证测量工作的精确性,夔中羽来到国家测绘局卫星观测站,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起,根据世界时分区、当地时间差和当日时差等多种因素推算,确定太阳经过永定门正午的时间。

2004年冬季的一天,夔中羽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开始了立竿见影试验。

P89-93

后记

几年前,《走近科学》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出过单本的解说词集,但像这次系列化出书还是首次。据说还是被出版社看中,认为有市场需求,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确定出版的。这说明《走近科学》真的好看了,真的在广大受众中生根了。

的确,《走近科学》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科普节目本土化、平民化的路子,并且取得了成功。它那种找由头、讲故事、设悬念、做演示的样式,那种好看、有用、贴近、轻松的风格,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也逐渐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些迹象告诉人们,一个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电视科普栏目诞生了。

《走近科学》不但看的人多,而且来电来信,网上点击,甚至千里迢迢到栏目造访的人也多。这说明大家看过之后,还有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和反复进行欣赏的需要。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有在平面进行二次传播的价值。不但有可视性,而且有可读性。尤其是这套丛书对节目进行了精心梳理,选取了其中引人入胜的内容,名日《解密中国》。我深信书的内容和这个书名一样吸引人。我向广大读者推荐这套丛书,因为读了它不但能开眼界长知识,还会得到美的享受和满足。

2005年12月

目录

百变神刀

大地飞鹰

点蝇成金

飞檐走壁

古宅玄机

赤手空拳

中国的侏罗纪公园

白发魔头

与金丝猴零距离接触

解密北京中轴线

景山坐像之谜

寻找“太极张三丰”

失落的宝藏

寻找消失的神鹰

我看《走进科学》

道具科学节目中的运用

序言

我们眼中的科学

在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的眼中,科学,就是实验室中、显微镜下DNA双螺旋结构常人难以琢磨的复杂组合。而在2005年年初的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海滩,在那些刚刚从海啸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心中,科学,就是他们找寻亲人的唯一希望。在这场吞噬了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生命的灾难过后,无数的人在绝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复杂心情中乞问,我的亲人在哪里?他们还活着吗?于是,在炎热的气候下,在散发着臭气的已经不能辨认的尸体上,科学家们小心地提取着可以确认身份的DNA样本,也提取着无数人的泪水与欢笑。在这一刻,科学,就是希望的代名词。

在普通公众的眼中,一株雄花退化、不能自我授粉的水稻,就是一株废稻——不能繁殖的水稻能做什么用呢!而在当年只有30岁出头的袁隆平眼中,这样的一株“废稻”简直就是上天恩赐给他的宝贝。因为科学告诉他,只有拥有这样一系雄性不育稻,才能不断地通过杂交,集中优势品种的优势基因,从而极大地提高水稻产量。于是,在同行的怀疑中,在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中,在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中,他坚持下来。在每一个拼搏的日日夜夜,科学使他自信、勇敢,成就了一个“东方魔稻”的现代神话,为解决全人类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刻,科学,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在一个血液科医生的眼中,科学,就是这样一条严谨的定律——造血干细胞移植必须要六个位点吻合。而对处于生死边缘,必须依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的一位青岛父亲来说,这条定律对于他就意味着死亡。由于长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干细胞,他的生命只能在家人的痛苦煎熬中等待消逝。然而,科学的严谨不等于冷酷,现实的困境促使科学家们研究出三点配型移植的方法。尽管这是一场如此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但正是它得以让17岁的女儿在最后一刻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同样温暖的血液流淌在父亲与女儿的体内,在这一刻,父亲布满泪水的脸和女儿灿烂的笑容都告诉我们,科学,是如此的富有感情。

在100多年前人们的眼中,麋鹿——这种被老百姓俗称为“四不象”的动物,是可以被随便打死,然后贩卖骨头以捞取大量银子的牲畜。于是,这种珍贵的动物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消失。而在动物学家的眼中,麋鹿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一种珍稀保护动物,是大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于是,100年后,人们历尽艰辛,把它们重新引回到中国大地。我们曾经让太多的生灵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但是今天,科学告诉我们,它们是这个地球上与我们平等的一份子,善待它们就是善待人类自己。麋鹿在属于它们的领地中自由地驰骋,在这一刻,科学,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

科学,研究星体之间无色无形的引力;

科学,寻找我们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微小病菌;

科学,探索几十亿年地球变化的沧海桑田;

科学,捕捉我们视而不见的点滴瞬间;

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远。

然而,在媒体人的眼中,科学就是劫后重生时脸上的笑容,就是揭破谜底后畅快淋漓的心情,就是克服人生困难中无坚不摧的勇气。

科学,有血有肉,有喜有悲。

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近。

2005年12月

内容推荐

《走近科学》的栏目宗旨是“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科学”便是栏目的灵魂和宗旨,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衡量事物的尺度。对“科学”二字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节目创作理念和传播方式。什么是科学?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并不是只有超导、纳米、基因、航天才是科学,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外层空间、地球深处、亿万年前、亿万年后都有科学的存在。可以说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解密中国(3)》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再如课本里讲述的那样乏味枯燥,而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科学知识不再是抽象的定理和公式,而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密中国(3)》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更让人赏心悦目,引导我们徜徉其中,享受这科普世界无穷无尽的乐趣!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是什么?百年古宅有何玄机?北京中轴线为何偏离子午线?飞檐走壁如何炼成?景山坐像有何神秘?张三丰是否真有其人?《解密中国(3)》让你从疑问开始,走近科学,解密中国。本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好读好懂的优秀科普书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密中国(3)/教科文行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CCTV走近科学栏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48013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228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63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