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勤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劳动的产物!它不仅是作者学术研究的沉淀和部分结晶,还承载了一份作者人生体验的悲壮和厚重。“长勤”是作者对文学工作孜孜不倦的写照,书中的文章反映了作者认识的转变,以马克思主义为宗旨,对于“人的发展”的观点有所阐明。时作者还对其亲朋好友,工作伙伴表达了深深情谊,亦是本集子的重心所在。结尾的自述篇是点题篇,记叙了作者“长勤”的一生,它昭示人们,要做生活的强者,首先应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内容推荐

本集子中的一至四辑,即按前八个字顺序编辑,依次称之为史实篇、文本篇、方法篇、观念篇。其收录的文章博大精深,开辟通往真理的坦坦大道,作者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主旨于文学研究,提出表现并激发人的发展,即表现并激发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表现并激发人的精神的不断提升,是文学创作的神圣使命,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出发点。《情谊篇》记叙了老师、朋友、亲人,以及发表作者文章、出版作者著作的编者的深厚情谊。最后一篇《自述篇》中的诗文则透露出作者“长勤”一生的心境。

目录

序言:人生长勤生命常青

第一辑 史实篇

 《骆驼祥子》反映的年代新证

北岛利信:陈永志《(骆驼祥子)反映的年代新证》的介绍及译注(“介绍”部分)

 浅草社成立和离散的时间考辨

冯至:致陈永志(1988年1月26日)

 《天演论》踉《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读札记

 田汉对《名优之死》的修改

 《巨炮之教训》写作的背景及动机

 《女神之再生》与《炉中煤》的写作日期

 《女神》校勘的版本及相关资料

第二辑 文本篇

 鲁迅《湘灵歌》别解

 谈谈对《家》局限性的批评

 王独清诗歌之我见

 “力”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札记

 《梅花树下醉歌》疏证

 《雪朝》义疏

 《凤凰涅椠》校释

第三辑 方法篇

 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附言:如何进一步研究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多侧面的统一——《女神》阅读与研究方法举隅

 论“把人当成人”——重庆时期郭沫若一个重要观念的系统考察

 《郭沫若思想整体观》引论

第四辑 观念篇

 郭沫若英雄悲剧对我国古典英雄悲剧的继承与发展

附言:关于文学的持久性

 论《女神》的人生哲学

 人的发展:《浮士德》和《女神》

 《女神》的持久魅力究竟在哪里?

 一支美丽而忧伤的歌——《边城》的悲剧特色及持久意义

 《献给人类的歌——蔡丽双诗文论稿》序

附言:我的文学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前言

第五辑 情谊篇

 我的母亲

 引领我人文学之门的黄吟军老师

 回忆吕荣春老师

 记杨其精老师

 恩师钱谷融先生

钱谷融:《郭沫若思想整体观》序

 炳昆兄二三事

 《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序

陈青生:《创造社记程后记》

 关于《(女神)校释》

 《郭沫若传略》后记

 《郭沫若思想整体观》后记

 《灵魂溶于文学的一群——论浅草社沉钟社》后记

 把握对象整体的可贵努力——读沈善增的《还吾庄子》

 《情系俄罗斯》序

张添立:与陈永志老师的通信

 友情——我的光明圣母——读《笔翰情—记我的同学陈永志》致振源

廖振源:笔翰情——记我的同学陈永志(节录)

第六辑 自述篇

 习惯兴趣耐心融人生活——我的读书与写作杂记

 我和死神的对话——病中致友人书

 诗九篇

一、站立黑龙江栈道

二、无题(二首)

三、灵魂向梦境飞翔

四、伫立在陈嘉庚先生陵前

五、寂寞

六、风筝

七、友情(三首)

八、旺旺的微笑

九、非新非旧篇(四首)

七十自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天演论》跟《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读札记

翻开刚到手的《鲁迅研究月刊》第10期,即读到汪毅夫先生的大作《(天演论):论从赫胥黎、严复到鲁迅》,于佩服见解的精到之余,引发了自己撰文的兴趣。大约在七八年前,我在讲授鲁迅的思想发展时,也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且将《天演论》跟《进化论与伦理学》这两个译本作了对读,发现其间有许多不同,加以归纳后对学生作过介绍,当时也曾想撰成文章,但事过情迁,始终没有动手。现在读了汪先生的大作,才下决心来整理旧稿。或者它能作为汪先生大作之补充,如能进一步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则是大喜过望了。

《进化论与纶理学》的主要内容略述

本书包含导论与正文两个部分,它们的内容虽能互相补充,但论旨则相同。大致可以将它概括为两个方面:(1)生物进化论;(2)社会进化论。

本书认为生物进化有两种不同状态(或过程):一种叫自然状态,也称宇宙过程;一种叫人为状态,又称园艺过程。宇宙过程是由三种趋向所构成:变异、选择、生存竞争。简单说,物种在蕃衍变异之后,就产生出为适应环境的生存斗争,适于环境的就存在下去。园艺过程与此不同,它虽不能脱离宇宙过程,但却是人依着自己的能力和智力,通过宇宙过程来实现培育新品种的愿望,对此区别,书中有简要的说明:

宇宙过程的倾向是调整植物生命类型以适应现时的条件。园艺过程的倾向是调整条件来满足园丁所希望培育的植物生命类型的需要。(第10页)

在简要叙述了生物进化论之后,赫胥黎在书中较为详细的叙述了社会进化论。他断然肯定社会进化不同于生物进化。书中写道:“文明的前进变化,通常称为‘社会进化’,实际上是一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过程,即不同于在自然状态中引起物种进化的过程,也不同于在人为状态中产生这种进化的过程。”(第26页)那么,社会进化的特点是什么呢?赫胥黎在书中阐明,人有双重本性,即“自然人格”与“人为人格”,也称为“自行其是”与“自我约束”。前者是一种天赋的力量,是为自己生存而不择手段攫取一切的力量;后者则是对前者的约束,把它限制在社会福利所要求的限度之内,它是人类的“良心”。前者称为宇宙过程,后者称为伦理过程,两者的统一构成赫胥黎的社会进化论。书中有两段话对此作了详细说明:

社会中的人,无疑是受宇宙过程支配的。正如其他动物那样,繁殖不断进行,并为寻求生存资料而进行激烈斗争。生存斗争使那些比较不能使自己适应他们生存环境的人趋于灭亡。最强者和自我求生力最强者趋于蹂躏弱者。但是,社会的文明越幼稚,宇宙过程对社会进化的影响就越大。社会进展意味着对宇宙过程的每一步的抑制,并代之以另一种可以称为伦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局,并不是那些碰巧最适应于已有全部环境的人得以生存,而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得以继续生存。

我已强调过,对伦理上最好的东西(即所谓美或美德)的实践包括一种行为的途径,这种行为的途径在各方面都是同在宇宙生存斗争中导致成功的那种行径对立的。它要求用“自我约束”来代替无情的“自行其是”;它要求每个人不仅要尊重而且还要帮助他的伙伴以此来代替推开或践踏所有竞争的对手;它的影响所向与其说是在于使适者生存,不如说是在于使尽可能多的人适于生存。它否定格斗的生存理论。它要求每个得以享受一种社会利益的人,都不要忘记那些曾经艰苦地创立它的人们所给予的恩惠;并且注意他的行为不致削弱允许他生活于其中的那种组织。(第57~58页)。

如嫌引文过于冗长,不妨简单概括一下:第一,社会进化统一着宇宙过程(自行其是)和伦理过程(自我约束);第二,宇宙过程可促使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伦理过程防止宇宙过程的膨胀,人类之间的斗争;第三,伦理过程影响增大的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文明和稳定的程度。这后一点是赫胥黎社会进化论精义之所在。

从这样的理论出发,赫胥黎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人在这种社会中并通过这种社会可以发展出一种有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维持和不断改进其自身,直到我们地球的进化开始其下降过程……”(第31页)这就显示出赫胥黎社会进化论的资产阶级性质。

严译《天演论》对原著的省略、附益、批评

严复对自己的译著有这样的自我评价: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不倍本文。

今遇原文所论,与他书有异同者,辄就谫陋所知,列入后案,以资参考。间亦附以己见,取诗称嘤求,易言丽泽之义。

就这两段话来看,严复虽强调译著不背原文,但也承认了译著跟原著有两个不同:第一,有“慎到附益”之处;第二,增加“后案”,列入与原著不同的学术观点,并“附以已见”。此外,还有一个不同,这是严复不愿说出的,就是译著对原著有所省略。下面略加举例说明。

先说少为人注意的省略。

关于进化包含着前进的发展与倒退蜕变这两种含义,赫胥黎在本书的导论和正文中,分别写了一段很长的话来解释。严复都略去不译。其中一段的文字是:

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的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向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第34页)。

这段话所包含的“循环进化”的观点,是严复当时完全不能接受的,是和他翻译《天演论》的目的背道而驰的,所以严复甚至不采取将它译出而后予以批评的常用的方法,而干脆略去不译,可说用心良苦。

再说“慎到附益”。

“慎到”,即颠倒,也就是译文对原文的顺序有所改变;“附益”,则是增加了原文所没有的文字。严译的附益处很多,且特别大胆。

P16-18

序言

人生长勤 生命常青

接到陈永志老师的电话,说他的自选文集《长勤集》即将付梓,并命我作序,我深感惶恐。想到这是老师对我的殷殷情意,于是依稀往事一一浮现脑际,有些生活片断,经时间淘洗愈发清晰起来。

约半个世纪以前的1959年,我考入上海师院预科(即后来的上海师大附中),陈永志老师那时刚从华东师大毕业,担任我们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这人开化较晚,老师的教导没怎么往心里去,今天想来,真后悔自己的冥顽不灵,但头脑中却烙下了当时老师上课的神态:双眉微蹙,目中灼灼的放出光来,时而挥动一下手臂以助语势,用不庸置疑的口吻讲解着课文。老师对议论文章的分析我印象尤深,让我感受到,严密的逻辑思维竟然也如此具有魅力。从此我爱上了语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永志老师是引领我进入文学殿堂的第一人。当时我想,像永志老师那样,以中文为终身职业,或当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是我的人生选择。毕业时,永志老师在纪念册上给我们题诗:“临别方忆相处时,万般忧喜难成诗。惟盼他日重相逢,直呼朋友不称师。”诗句真情流溢,我想不到在老师严肃不苟的外表下,会隐藏着如此炽热的情感。对我这样一个青年学子而言,这首诗,无异于一块人生界碑,一直矗立在我心头,难以忘怀。

光阴荏苒,再次见到老师,已是十多年后的70年代末了。我考进了永志老师的母校华东师大读研究生,求学期间,从刊物上读到了永志老师的力作《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已收入本文集)。老师对我说,文章从初成到发表整整经过了十多年。真是“十年磨一剑”啊!老师的毅力以及表现出来的学术品格,使在读研究生的我颇受触动。后来永志老师调到大学任教,论著接连问世,成为海内著名的现代文学学者、郭沫若研究专家,这些,在我看来都是顺理成章、势所必然的。我毕业后留在华东师大中文系任教,有机会接触永志老师敬重的徐中玉先生、钱谷融先生等前辈学者,经常能亲接謦咳,聆听教诲,便偶而在老先生与永志老师之间传递点近况或者信息。依靠华东师大这根纽带,与永志老师之间的关系又进了一层。

难道真如杜甫说的,“文章憎命达”?正当事业走向巅峰,可以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的时候,噩运陡然降临,老师患了难治之症,从此只能终日缠绵床榻,令学生十分痛心。多少年来,永志老师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体折磨和内心煎熬,但他思想的齿轮仍在不断地运转,笔耕依然没有辍止。老师病后,我理应常去探视,但我生性疏懒,情感方面也比较迟钝,事情一多,就疏于问候;不过每次到老师府上,师生晤对,尽驱尘俗欲念和冗杂事务,请益学术和人生、社会等方面问题,便感到精神上无比充实和满足。永志老师行动不便,只能坐在床上说话,累了就在床头靠一会。我望着他端坐的上半身,在侃侃而谈的时候,表情是那么认真专注,思维是那么缜密敏捷,都一如过去的状态,常常会产生错觉,忘记了他是一个双腿几乎失去知觉不能动弹的病人。近年来,我参与了全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工作,想到永志老师在中学执教20年,我急切地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于是,我们谈话的重点自然而然地转向基础教育。永志老师肯定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文学熏陶的教育理念,还进一步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出发,对我畅谈用文学作品“思想和道德的力量”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我从永志老师那里获取了精神支持,同时,也惊异于老师思想的天地居然如此广阔高远。

现在,一厚叠《长勤集》书稿放在我的面前,沉甸甸地——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劳动的产物啊!它不仅是老师学术研究的沉淀和部分结晶,还承载了一份老师人生体验的悲壮和厚重。永志老师以自己的思想成果证明着,一个对社会和学术事业自觉承担起责任的人文知识分子,他的生命质量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它还昭示人们,要做生活的强者,首先应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走笔至此,在我脑海中映现的永志老师的身影,忽然叠印上了一个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在海上与狂风恶浪搏斗了许多个日夜,立志钓到大鱼——其实他何尝不是在与自己的意志力较量,在向人类的生命极限挑战?当感到筋疲力尽时,他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大哉斯言!当我们读到这本文集中那篇《我和死神对话》,以及那首令人神旺的《病中自勉》诗,在心灵受到震撼之余,定会感悟到,虽然老师不幸身陷生存的困境,但精神可以跃升到一个多高的境界啊!壮哉吾师!

悠悠五十载,弹指一挥间。如今,老师寿晋七秩,作为学生的我,也已年逾六旬。永志老师一生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我在他的学生中绝对不是最优秀的,只是一名有幸忝列门墙,却终未能登堂入室的弟子,无论在为人还是在学问方面,常觉辜负了老师的厚望。如今老师给了我认真阅读《长勤集》的机会,我仿佛是在翻阅一本人生的大书,精神上得以更加走近老师。这篇附骥短文,岂敢称序,谨藉此对永志老师表达一个学生久存于心间,不过从未说出口的敬意。集名“长勤”,除了老师赋予它的含义之外,我想斗胆稍加附益:“长勤”者,“常青”也,老师的学术生命必将永葆青春!

方智范

二○○七年十月于华东师大

后记

近几年来,旧病加剧,新病迭起,本已衰疲之精神更日见不济,于是萌发不再写作的念头。在停笔之前,为记下自己的足迹、追溯弥足珍贵的往事,感谢给予引领、启示、支援、扶持的朋友和亲人,编了这本集子。

我系的陈慧忠教授曾约我为他的研究生上课,他说你的身体不好,讲点不用花时间备课的,比如做学问、写文章的体会。想了一想,我答应了。后来向他的研究生讲了十个字:史料、文本、方法、观念、态度。这最后的两个字“态度”,我说了要静得下、坐得住,不要随风转、图热闹,但因我没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集子中自然没有反映。集子中的一至四辑,即按前八个字顺序编辑,依次称之为史实篇、文本篇、方法篇、观念篇。选人的文章,都是个人认为至今尚可以献给读者的,但也有一些这样的文章因各种原因而没有选人,至于已出版的著作,除极少数章节外,也都不在编选之列。这四辑的文章大体按发表的先后编排,问或据内容略作调整。当然,分类并非绝对,史实篇中的文章,有的也可以放到文本篇,方法篇中的个别文章,放到观念篇中也合适。但有个大体的分类,集子的眉目总比较清晰一点。

研究、写作要重史料,从文本出发,已是常识;运用校勘确定文本,运用注释、考证的方法深入文本,反对不顾文本的本义而随意发挥,前辈们已树立了典范。这些,我只是略有心得并付之实践而已。方法论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学术界曾热了一阵,或者因为“热”,把一些本不属于“方法”范畴的观点也拉了进来。我仍然以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最精辟、最有包容性(《论把人当成人》引入一般系统论的“结构”这一概念,但“结构”也是辩证法的范畴之一)、最具普适性。它博大精深,开辟通往真理的坦坦大道,它要求全面把握对象,把握对象的整体、对象的特性,我仅是稍有体会并加以运用而已。略带点个人色彩的,是关于文学观念的部分。最初,我是以现实的、政治的尺度评价作品,后来,我逐渐认为以思想的、道德的标准比现实的、政治的尺度能更准确评价作品,现在,我认识到:在作品足够称得上“文学”的前提下,“人的发展”这一标尺,才是评价作品的根本标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旨,“以人为本”是这一主旨的中国化表述与具体发展。我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主旨于文学研究,于是我提出表现并激发人的发展,即表现并激发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表现并激发人的精神的不断提升,是文学创作的神圣使命,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出发点。第四辑里的文章反映了我认识的转变,对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虽有所阐明,但未及充分展开,期待人们的指教。

第五辑可名为《情谊篇》,我记叙了老师、朋友、亲人,以及发表我文章、出版我著作的编者的深厚情谊。这是集子的重心,是我出版这集子的用意所在,第一至第四辑都是为了它而存在。老师、朋友、亲人、编者,给了我温暖和帮助,我用什么来答谢他们呢,就用第一至第四辑那几页文字,那是我的全部财富。我别无他物,我只有这几页纸,只能用这几页纸来答谢他们,答谢他们的引领、启示,答谢他们的支援、扶持,答谢他们的鼓励、推动,答谢他们的关心、照顾。

至于书名“长勤”,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她一直夸奖我“勤读”,我也如她所希望的,一生勤读苦读;另一方面是取自《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哀”我理解为慨叹。是啊!一生“长勤”,而天地无穷,过往今来都不侔不及、不见不闻,如此“长勤”岂不哀哉!岂不令人感慨万千,太息不已!这也是我一生心境的一种写照!第六辑名为《自述篇》,其中的诗文透露出一点这样的心境。第一至第五辑的文章绝大多数已发表过,而这第六辑的,却都未曾发表,将它置于集子之后,权且作为附录吧。

集子五月开始编纂,六月左眼突然视物扭曲,七月竟至于失明。仅用右眼颇为不适,时间稍长即视力模糊,乃至眼眶微痛。出于种种考虑,不想推迟预想的编定、出版的时间。这样一来,旧作的增删未能尽如人意,拟写而未写的只好暂时停笔,已开了头的新作也只能匆忙完篇。我终于不能为自己的写作留下一个满意的句号。——或者人生本就没有完满的句号吧!

请方智范作序,并非因为他是在自己研究领域里成就卓著的专家,而是因为他和我相交、相知多年。感谢他又给了我一个友情的纪念品。集子的出版,还要感谢陈青生为之联系,以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李春兰女士的热情相待。

二○○七年八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勤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永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7077950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5
15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