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影响历史的文化奇观/科学奥秘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人类漫步在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诡谲神秘的地球时,面对浩瀚的奇观,无穷的变化,惨烈的动荡,或惊诧,或敬畏,或高歌,或搏击,或求索……无数的探寻,无数的奋斗,无数的征战,带来了无数的胜利和失败。生与死,血与火,悲与欢的洗礼,启迪着人类的成长,壮美着人生的绚丽,更使人类艰难执著地走上了无穷无尽的生存、发展、探索之路。仰头苍天的无垠宇宙之谜,俯首脚下的神奇地球之谜,伴随周围的密集生物之谜,日夜轮回的怪异自然之谜,令年轻的人类迷茫、感叹、崇拜、思索,力图走出无为,揭示本原,找出那奥秘的钥匙,打开那万象之谜。

内容推荐

随着人类而来,伴随人类成长,跟随民族,区分国度,是那样的悠久,又是那样的多样,是共同,又是迥异。当步入文化的殿堂时,你会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为浩瀚而惊叹,为深邃而长息。本书选择了一些披露较少的文化奇观、奇闻、奇特事例和现象,涉及文学,历史,习俗,娱乐,情爱等方面,开阔视野,引人入胜。

目录

文化与习俗:古今中外文化大观

 国外的咖啡文化

 独具特色的扇文化

 唐代的伎乐文化

 古时的立夏习俗

 纸与风俗文化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

 避讳——中国古代文化的枷锁

 中国的茶具与酒具

 古代文人的“斗茶”

 美国恐怖文化大观

 从来不直接说“不”——揭秘暧昧的日本文化

文明的谜题:解析历史中的迷思

 《西游记》中“女儿国”消失之谜

 复活节岛文明毁于巨人石像

 明朝为何盛行色情文学

 管仲为何被古代娼妓奉为保护神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发明家

 古人如何对付传染病

 各国的登月传说之谜

 为何西方人认为13不吉利

历史的真相:探寻鲜为人知的史实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谜案

 18世纪欧洲流行“中国热”

 唐朝“昆仑奴”就是非洲黑奴

 中国旧式监狱及生活

 古代中国的死刑

 中国古代官妓揭秘

 世界邮递趣史

 《康熙字典》引出数百条人命

 谁“拿”中国国宝最多?

 中西方历史上的七大巧合

 艺伎: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

 古代艺妓曾推动艺术发展

 历史上真实的“全真七子”

 揭秘两汉南北朝的休妻故事

 中国古代妇女殉葬制度揭秘

文化探秘:破解历史文化中的谬误

 花木兰本叫“朱木兰”?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杜撰?

 《伊利亚特》、《奥德塞》非荷马写

 “死亡金字塔”人祭之谜

 传说中“女娲氏”确有其人?

 貂蝉结局的7个版本

 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

 数字“10”曾是个神秘的性符号

 为什么中外古人都怕“扫帚星”

 《红楼梦》两百年前已走向世界

 《易筋经》源自达摩是误传

 古代传说为何“女鬼”多?

 明朝小说启发泰国文学

 奇怪的“廿八都”之谜

 揭开古代镖局的神秘面纱

 桃园结义是子虚乌有?

雅趣奇闻:古今中外的奇闻逸事

 美国总统爱看的电影

 慈禧为何自称“老佛爷”

 《水浒传》人物绰号的真实含义

 清朝考秀才如何作弊

 揭秘古代吉尼斯世界纪录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武侠小说中的暗器大揭秘

 古代文人的“养生”七法

 古今名人的座右铭拾趣

 中国古代人都穿开裆裤?

 张飞是美男子兼书法家?

 汉代《五行志》:世界最早的UFO记录

 宋代“好古”帝王盗墓狂

 古代状元的奇闻怪事

 商周时代裸奔也是平常事

 世界最荒谬的十大法律

 无奇不有的世界各地税目

典故常识:历史中的冷门知识

 西夏文钱:中国古币珍宝

 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中华女性称谓多

 中秋节与月饼

 帝王为何被称“九五之尊”

 “东道主”的来历

 古代午时三刻行刑的奥秘

 不同朝代的“普通话”

 元旦一词已沿用数千年

 大红喜字的由来

 “扒灰”原指王安石“关心儿媳”

 学士、硕士和博士的由来

 “跳槽”一词源自青楼

 水浒108将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丑女

 八旗的颜色的奥秘

 京剧舞台上的“旗”

 年龄的称谓

 八百里加急有多急?

 八种称谓中的文史掌故

 “斩鬼使者”钟馗到底是谁?

 唐代尊“丑”就是尊皇帝

另类风情:古代世界的风情文化

 中国古代传说十大情爱之神

 唐代名妓薛涛爱诗文

 杨贵妃“羞花”的历史魅力

 古代女子“笞杖”要裸体

 中国最早的裸体画揭秘

 古代女性“体香”之谜揭秘

 古代皇帝的婚前性启蒙

 唐代开放的性教育

试读章节

国外的咖啡文化

美国:百无禁忌美式风

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不需要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欧洲人冲调咖啡时的种种讲究,美国人是不屑一顾的。美国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时深入他们的生活,难以分离,不论在家里、办公室、公共场合还是路边自动贩卖机,美国人几乎一天24小时都离不开咖啡。如此这般,喝掉了世界咖啡生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一般而言,美国人生活比较忙碌紧张,不像欧洲、中东一带的人民那样能以悠闲心情享受生活,表现在喝咖啡上,经常就是一大壶咖啡从早到晚,由于水加得多,滋味特别淡薄,因此也多有人批评美式咖啡实在难喝。其实,在美国各地,咖啡嗜好者只要多费点心力,还是可以品尝到自己喜爱的咖啡口味。如果单纯美式咖啡分为浓淡两大类,美国东岸比西岸喝得浓,南方又比北方浓。以民族而言,南欧及拉丁裔比英、德、北欧移民较嗜好浓咖啡。另外,美国虽然是最大的即溶咖啡外销国家,但美国本身喝即溶咖啡的人却不多。近年来,他们日益重视饮食健康,喝咖啡不加糖的风气也越来越普遍。

土耳其:摄入心魄土耳其

要说咖啡,不能不提土耳其咖啡。咖啡在16世纪正式传入土耳其,开始商业化,并且迅速传至欧洲大陆。这种盛行于希腊、东欧、中东、北非等地的咖啡饮用法,一般人惯称土耳其咖啡或阿拉伯咖啡,至今仍保持着早期宗教仪式化的神秘感。传统土耳其咖啡的做法,是使用烘焙热炒浓黑的咖啡豆磨成细粉,连糖和冷水一起放入红铜质料像深勺一样的咖啡煮具里,以小火慢煮,经反复搅拌和加水过程,大约20分钟后,一杯又香又浓的咖啡才算大功告成。由于当地人喝咖啡是不过滤的,这一杯浓稠似高汤的咖啡倒在杯子里,不但表面上有黏稠的泡沫,杯底还有残渣。在土耳其,受邀到别人家里喝咖啡,代表了主人最诚挚的敬意,因此客人除了要称赞咖啡的香醇外,还要切记即使喝得满嘴渣,也不能喝水,因为那将暗示咖啡不好喝。土耳其人喝咖啡,喝得慢条斯理,它们甚至还有一套讲究的咖啡道,就如同中国茶道一样,喝咖啡时不但要焚香,还要撒香料、闻香,琳琅满目的咖啡壶具,更充满着天方夜谭式的风情。一杯加了丁香、豆蔻、肉桂的中东咖啡,热饮时满室飘香,难怪土耳其人称赞它:麝香一般摄入心魂了。

意大利:热情洋溢意大利

到意大利观光要小心两件事: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咖啡。在意大利,咖啡和男人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两样东西,因此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英文名称为Espresso的意大利咖啡,近年来在国内已经普遍为爱好咖啡的人所熟知,这种又浓又香,面上浮着一层金黄泡沫的纯黑咖啡,浓稠滚烫好似地狱逃上来的魔鬼,每每叫人一饮便陷入无可言喻的魅力之中,难以忘怀。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制作不超过10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几乎从早喝到晚,街上到处可见叫做BAR的咖啡小店,人站着一饮而尽。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20杯咖啡。意大利咖啡还有一种加了牛奶的喝法,利用意大利咖啡壶摄氏130℃以上的蒸汽,先将牛奶打成泡沫,再漂浮在浓黑的咖啡上。甜美的新鲜牛奶,纯白可爱;迷人的Espresso魔鬼在它的点缀之下,顿时就幻化成美妙的天使了!

中北欧:温和理智中欧式

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中北欧一带的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又温和,正像他们一板一眼的民族性一样。欧洲人的生活与咖啡,几乎已经结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意大利和法国一带与众不同的咖啡喝法,从奥地利、瑞士、德国,以致于北欧几个国家,品尝咖啡的习惯与口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他们深深了解中庸之道,完全属于中浓度口味。中、北欧人民在家煮咖啡,最常使用的是简便的手冲式滤纸咖啡壶,以及家庭用电热咖啡壶。但是营业场所的咖啡,由于需要大量快速供应,现在还是咖啡机的天下,只不过使用的咖啡豆口味不同。中欧一些国家,像奥地利、瑞士,点心做得有名,花样繁出的各式糕点,理所当然也跃居成为咖啡桌上另一项出色的演出。近几年来,北欧4国人民平均的咖啡饮用量一直名列全世界前4名榜上(每人每年一千杯以上),他们对咖啡的钟爱,用巴哈一出歌剧中的一段唱词形容最为恰当:这么美妙的咖啡,比一千次香吻更甜美,比陈年佳酿更醉人!(曹祈东)

独翼特色的扇文化

扇子是驱暑纳凉的用具,也是精美的工艺品,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园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性。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妃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宫女手拿丝制团扇,在庭院里追逐扑打阶前飞萤的情景。

扇史话

扇子在我国渊源甚早,远在奴隶社会的殷周就已出现了一种“翟扇”,即用五光十色的雉(野鸡)尾羽做成的扇子,直到周朝,扇子仍多用鸟羽制成,故又称为“羽扇”。据《拾遗记》载:周昭王得雌雄丹鹊各十只,十分喜悦。夏令时分,一大臣把丹鹊脱掉的羽毛制成的毛扇,奉献给昭王,这就是我国的第一把羽毛扇。汉代以后,用丝织的绢素制成的纨扇一时兴盛起来,宫中几乎人手一把,并称之为“宫扇”。西汉时,巧匠于绶发明了“七轮扇”,其原理与今天的电风扇极为相似,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风扇。唐太宗曾建造一座“清凉殿”,就是用水力风扇,来消暑降温的,较“七轮扇”,又前进了一步。

如今通用的折扇,则源于朝鲜,约于北宋宣和年间开始传入我国,明初时期,成祖喜折扇舒卷之,便命王匠为如式为之,从此折扇风靡天下,制作也倍加。

千百年来,扇子经过不断创新,品种繁多,除折扇外,流行较广泛还有葵扇、棕榈扇、蒲扇、麦杆扇、竹丝扇、羽毛扇、轮扇等。这些多种多样的扇子,不但经济实惠,还可一物多用。如用蒲扇,既可取凉、又可遮荫、还可垫坐;特别是葵扇(俗语巴蕉扇)还可遮掩一点小雨,故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说。

扇子在西方的流行源自于17世纪,当时,西方与远东的贸易初见成效。开始,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买得起扇子,它们成了财富与身份的象征,贵族们制得手工扇子,成本动辄数千美元。后来巴黎人开始大量地制作扇子,扇子便成了每个淑女衣柜中的必备之物。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欧洲、美洲没有一个穿着体面的妇女外出时不带扇子的,她们的扇子除扇风驱热外,还可作为吸引别人注意和卖弄风情的道具。18世纪初,成本低廉的纸质印花扇问世。1851年伦敦举行万国特览会时,这些低廉的扇子被当做广告宣传品。香水与酒业公司通过这些扇子来展示其产品。到本世纪初,政治竞选中的候选人在扇子上贴上他们头像和口号,广为散发,以壮声势。

在收藏家眼中,那些为纪念重要事件而手工制作的扇子最有价值,一位扇子收藏家说:“你看到的是历史而不只是扇子,许多扇子描写的往往是一场战役,或是一个婚礼。”1991年克里斯蒂拍卖所拍卖得一把18世纪手工制作的路易十四婚礼纪念折扇价格高达2万美元。该扇的扇骨为银质,上有精美雕刻,不愧为同时欧洲纪念扇中的最佳珍品。1989年法国画家德加的一幅描绘芭蕾舞女演员登台演出前楚楚动人的扇面,竟以3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P3-6

序言

这是一部揭示奥秘、展现多彩世界的知识书籍,是一部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科普丛书。

这里有几十亿年的生物奇观,有浩淼无垠的太空探索,有引人遐想的史前文明,有动人心魄的考古发现,有令人难解的神秘悬疑,有金戈铁马的兵家猎秘,有绚丽多彩的文化奇观,有行走千年的旅游探险,有千姿百态的古今时尚,有关乎人生的健康秘籍,涉足数十个领域,采集大量鲜为人知的事例,勾勒出了趣味横生的“万象新知”。

当人类漫步在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诡谲神秘的地球时,面对浩瀚的奇观,无穷的变化,惨烈的动荡,或惊诧,或敬畏,或高歌,或搏击,或求索……无数的探寻,无数的奋斗,无数的征战,带来了无数的胜利和失败。生与死,血与火,悲与欢的洗礼,启迪着人类的成长,壮美着人生的绚丽,更使人类艰难执著地走上了无穷无尽的生存、发展、探索之路。仰头苍天的无垠宇宙之谜,俯首脚下的神奇地球之谜,伴随周围的密集生物之谜,日夜轮回的怪异自然之谜,令年轻的人类迷茫、感叹、崇拜、思索,力图走出无为,揭示本原,找出那奥秘的钥匙,打开那万象之谜。

《科学奥秘》周刊编著的《万象新知大课堂系列丛书》第二部,精选了近年来关于人类、自然和宇宙诸多奇观、奥秘的发现和探索事例,内容更加丰富,选材更加新颖,涉猎更加广泛,既是广大青少年和学生的有益读物,又是不同层次和领域读者的知音。该书图文并茂,语言流畅,解谜释疑,引人入胜,读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愿读者兴趣盎然,有所启迪。

愿朋友领略神奇,走出奥秘。

编者

2008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影响历史的文化奇观/科学奥秘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庆和//孙守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6404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3-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