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解答在北宋“选举时代”、“王安石之学怎样生成和演进?”等问题。全书分上下两编,共七章。上编就王安石学术思想的研究学史略作回顾,强调历史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并引出本书的总构想:以学术史研究弥补思想史研究。下编透视北宋“选举社会”和“王氏家族”的互动关系,并借此渐次勾画出,王安石早年由力主功名的“能吏”志气,向“保家”、“养亲”的“进士”科举之学转变的曲线图。
图书 | 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1021-1067)/人文社科新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力图解答在北宋“选举时代”、“王安石之学怎样生成和演进?”等问题。全书分上下两编,共七章。上编就王安石学术思想的研究学史略作回顾,强调历史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并引出本书的总构想:以学术史研究弥补思想史研究。下编透视北宋“选举社会”和“王氏家族”的互动关系,并借此渐次勾画出,王安石早年由力主功名的“能吏”志气,向“保家”、“养亲”的“进士”科举之学转变的曲线图。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上 编 第一章 王安石学术思想性质研究述评及其研究转向 第一节 宋人以来的学术成就 第二节 学路与出路 ——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理念之发微 第二章 从考察王安石的学术命名开始 第一节 命名与误读 ——基于王安石学术称谓流变史的语义学发现 第二节 走出“荆公新学” ——王安石学术演变形态的再勾勒 第三章 从寻绎学术渊源转向辨析学术生成的知识背景 第一节 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老课题 ——王安石学术渊源考 第二节 走近学术生成的社会知识背景 下 编 第四章 “选举社会”与早年治学观念 第一节 社会、家族和“举业” 第二节 王安石早年治学观念及其变数 第三节 一段插曲 ——王安石撰写《马汉臣墓志铭》时间考 第五章 “举业”背景下的“王学”生成史(1021—1042) 第一节 “前选举社会”中国学术的主要生成范式 第二节 “场屋”声名下的学术网络 第三节 “举业”训练下的学术长成 第六章 任职江南与学术积累(1042—1054) 第一节 宦政与治学 第二节 学术苦旅:由外入内 第三节 道德性命之学的初成 第七章 金陵王学的建成(1054—1067) 第一节 从群牧判官到知制诰(1054—1063) 第二节 金陵讲学(1065—1067) 结语 附录:古本与新版——在王安石诗文集“整理简史”之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1021-1067)/人文社科新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天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7923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4 |
出版时间 | 2008-06-01 |
首版时间 | 2008-06-01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44.55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