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正如望平街老报人胡憨珠在其著《申报与史量才》一书中所说:“若要说起上海‘报业’和‘报人’的前尘旧事,为举世人士所共知的,在报业莫如《申报》,在报人莫如史量才。”

“谈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本书讲述了报业泰斗史量才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和他为社会建立的丰功伟绩,引领读者品味他铮铮铁骨的魅力。

内容推荐

作者23年来潜心搜集史量才的资料,本书系她花费3年多心血,从搜集的2000余张资料图片中整理而成。全书约16万字,200多幅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再现历史,全方位补充、记载主人公史量才不平凡的一生,又为与史量才关系较大并在新闻业及其他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比作者的前一本传记《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本书在深度、厚度、广度上都有所增强,并且增加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梳理真伪,不拘于人亦云的老调重弹。

目录

一 早年足迹

1.初尝少年苦滋味/3

2.从新学崭露头角/6

3.涉足社会大舞台/11

4.幸运辛亥年/19

5.交官运/20

二 报业生涯

 (一)走进中国的报街/25

 (二)在时报馆/29

 (三)史家办报/44

1.早期的《申报》(1872—1912)/44

2.办报早期(1912—1918)/47

(1)史量才买进“天字第一号报”的雄心/47

(2)上任三把火/50

(3)祸福相倚的官司与大厦/56

(4)席子佩办《新申报》/62

(5)报人职责高于天/63

3.办报中期(1918—1930)/70

(1)申报新馆大楼落成/70

(2)与世界对话/74

(3)编著《最近之五十季》/79

(4)中国报业大王和《庸报》/80

(5)史公馆/85

(6)竞争劲敌《新闻报》/90

(7)秘密购股风波/96

(8)庆祝《申报》二万号/104

  4.办报晚期(1931--1934)/107

(1)成立总管理处/107

(2)抗日声中一妙闻/113

(3)意在沛公的鸿门照/115

(4)“申报禁止邮递”/117

(5)“自由谈”不自由/122

(6)小报/133

(7)欲购《晶报》/134

三 “有大功德于民”

1.援助“国产”,急难相助/139

2.桑梓情深/146

3.办教育、文化事业/149

4.抗日御侮/158

5.善以待人,严于律己/168

四 与山河同在

1.黄钟毁弃,大吕齐暗/177

2.大敛、家奠祭英灵/180

3.唁电频传颂英魂/184

4.追悼逝者,激励生者/188

5.魂归西湖/195

6.精神不死,纪念不绝/202

后记/206

试读章节

1.初尝少年苦滋味

1880年1月2日,肃杀的严冬,企图压住冒头的春意。然而,一个不畏严寒的小生命,硬是光裸着身体闯入满布荆棘的人世间。

史量才出生于江苏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杨板桥村,原名史家修,中年后才易名史量才。他父亲史春帆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是位美髯公。为了生计,长年累月离乡背井,走街串巷,贩卖人参等药材,有了些积蓄后,就和邻村庞家桥村的庞品三合伙在松江泗泾镇开了爿泰和堂药铺。43岁才生下他这个独子。

据说,史春帆年过不惑,膝下一直无子,便与泗泾镇上的乡亲在大年初二黎明时分出发,赴杭州朝山敬香,祈求年中得子。史春帆求子心切,一心一意在香火旺盛的云楱寺莲池大师佛像前敬香许愿。事毕,就将挂在胸前的黄布烧香袋请寺僧加盖云楱寺朱印,可谁知此时,他偏偏少了50文钱,便恳求寺僧少印了一只角。在返回的船舱里,史春帆朦朦胧胧见到一位老僧对他说:“我便是莲池大师,因见你求子心诚意切,当送你一个宁馨儿,只是此儿缺只角。”语毕,老僧倏然不见,史春帆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回家不久,妻子果然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了个男婴。当他怀抱襁褓中的婴儿,左看右摸,发现并没缺少什么后,欣喜万分,于是抱着儿子,在红烛高香的佛龛前连连拜谢莲池大师。因望子成龙,史春帆早早送儿子进陶志义私塾开蒙,先生夸史量才天资聪颖。史量才七岁时,一天下课,他与小伙伴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不慎摔破了额头,先生误认为是他打破的,先用戒尺打他手心,他理直气壮地回敬说,不是他干的,是同学自己碰破的。先生见他竟敢顶嘴,就罚他跪门槛,他死也不从。正在此时,一位打柴的村夫走过,对先生喊道:“快别罚他了,他妈死了!”史量才听到这话,如天雷砸顶,立刻哭着狂奔回家。原来,母亲生下妹妹家瑞才40天,因产后褥热不治,溘然去世。埋葬了母亲,父亲将妹妹托付给大庄头姨妈抚养,他被外婆领去养育。两三年后(有说十四五岁),史量才随父迁居松江泗泾镇。

泗泾位于上海县、青浦县、娄县与上海市区交界处,因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等四泾之水汇集而得名。这个米粮集散地、水产贸易乡,早在明朝就成了江南名镇。镇上商贾云集,泰和堂就跻身于这鳞次栉比的店铺之中。

史量才第一次踏进泰和堂药铺,就见堂中央挂着“掺假药必火烧雷劈”的醒目堂幅,不啻给他上了人生第一堂课,那就是做人做事要老老实实、堂堂正正,这堂幅就是父亲与表舅庞品三(后来成了他岳父)的经商道德准则和宣言。史量才还第一次认识了正在店里学生意的哥哥家桢,据说,这个哥哥是父亲抱养的,也有人说是史春帆与镇上卖赤豆汤的寡妇所生。不管怎样,两人情同手足,后来史量才建成自己的公馆不久,就给其兄造了一栋豪宅,现在成了泗泾镇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史量才故居”。后母的苛待使他青少年时期就品尝到生活的苦涩,镇上的鸡鸭行老板俞明炎看不顺眼,就经常给他一些照顾。史量才发达后为报答往日恩惠,便将其子俞正燮(培青)培养成为《申报》采访部主任。

2.从新学崭露头角

史量才在泗泾师从宿儒戴葵臣,学业大进,先生说他读书过目不忘。1889年,松江童子试,他中了秀才。因受“冒籍”挫折,那种当众受辱的惩罚,使他看到衰世科举无济于事。但是,秀才是宰相的根苗,事关日后功名。在他老父多方运动之下,仍给了他个附生。可是,其时,改良派康、梁对科举的陈腐无用发出了猛烈攻击,呐喊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是呀,传统教育的四书五经八股文,培养出来的人只会写字字精工的文章,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除非中举,余者可谓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徒耗生命财力。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的、有着强烈救国意识的青年史量才,清醒地意识到兴学育才的新浪潮的到来,他毅然放弃举子业,与在南洋公学就读的雷继兴以及龚镜清等青年一起研究日文、理化。

雷继兴,字奋,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尤其口才伶俐,他的演讲才华是当时仅次于马相伯的第二人。他虽身患痨病(肺结核),但其恩师陈菊生惜才爱才,硬是将女儿许配于他。辛亥革命那年,他随张謇从政去了。其内兄陈景韩由同乡举人、湖北武昌武备学堂学员钮永建介绍入学(钮永建,1870—1965年,生于上海马桥俞塘乡绅家,1889年中秀才,与吴稚晖同学江阴南箐书院,1898年毕业于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回沪,先在经元善的经正学堂任教,后助经元善创办高昌庙经正女学,任教务长。1899年获张之洞选送留日生第一名,在日本拜访了孙中山,辛亥革命那年,被推为松江军政部长,以后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总统府资政等,被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功臣”)。谁知陈景韩年假回家,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通缉令也尾随而到——因他参加了革命会党。其父与其姐夫多方运动,最后才以开除学籍结案。为怕再度引出麻烦,他俩随即东渡扶桑到早稻田大学读书,雷继兴攻读法政,陈景韩攻读文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云暗风紧的夜晚,一场大火无情地使泰和堂化为灰烬,烧毁了史春帆含辛茹苦创下的家业。俗话说十赔九不足,肇事起火的隔壁祥泰和南货店自己损失惨重,赔偿能力有限,只赔了300元银洋让史春帆重建家园。21岁的史量才不忍再向老父提出留学要求,想要为老父分挑重担。可是,老父说家里事有表舅和哥哥,执意让他去求取功名。于是,一年后,他投考了不仅不要学费、伙食费,而且每月还有三元零用钱的职业学校,即浙江三大新式学堂之一的杭州蚕学馆。杭州蚕学馆本着杭州知府林启“振兴实业,以蚕为首”的精神,于侣97年创设,不仅大大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开了全国职业教育的风气之先。学馆设在西湖金沙港怡贤亲王祠关帝庙旧址,附有30亩桑园,侣98年3月正式开学。课程设有理化、动植物、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象、土壤、养蚕、栽桑、制丝、显微镜检查等十余门,连同实习两年毕业。学馆总办由林知府自兼,总教习多为日本人。录取学生不限省籍。史量才于1901年入学,是第四届学生。新学堂的学以致用的新式教育使他耳目一新,身心得到了极大解放。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强自立的意识,促使他迫不及待地要建功立业。于是,他趁年假回泗泾时,就多方奔走,四方游说,得到镇上米商们与马相伯的支持,创办了泗泾有史以来第一所小学——米业养正小学。他的组织活动能力和精彩的演讲使镇上乡亲和远近前来的听者无不动容、感佩。初试牛刀,史量才的才华第一次得到成功的展露。P3-9

序言

在中国新闻史上,史量才是一位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人物。正如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恽逸群所说:史量才“一身兼舆论权威、金融家、实业家”,又是“社会领袖”,“他憧憬着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希望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中坚分子”(恽逸群《杜月笙论》)。综观史量才的一生,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办报方面。在他的主持下,《申报》从一份日渐衰落、困难重重的报纸,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设备和良好业务的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成为影响巨大的舆论阵地,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群体(包括月刊、年鉴、文库、学校、图书馆等)的中心。他在报业经营、管理、改革等方面创新的理念与经验,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可惜后人对此研究不多,专门的论著极少。我忝为《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师,总想在课堂上对史量才作些具体介绍,可就是材料难找,深感研究不够。

1999年,我读了庞荣棣女士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一书,为有人专门研究史量才而高兴。不久,我认识了庞女士,对她的研究情况逐渐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我认为,深挖第一手材料是她研究史量才的主要特点。为此,她查阅了大量报刊与书籍,跑了许多单位,访问了不少知情人。不避寒暑,不计远近,不惜疲劳,只要能找到材料,她都欣然前往。有时意外丰收,有时毫无所获,她备尝个中甘苦。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数量可观的、相当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其中仅照片一项就有2000多幅,她从中选择了200余幅,编成《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一书,奉献给读者。

庞荣棣女士研究史量才,不仅写文章、写电视剧本,还下工夫寻觅遗物遗址,积极推动纪念活动的开展和纪念设施的建立。两处故居(南京江宁、上海松江泗泾)的设立,三座铜像(《解放日报》的“量才厅”、江宁的“量才小学”、松江泗泾的“史量才故居”)的安置,都有她的辛勤劳动。她还协助有关部门多次组织研讨会。事无巨细,她都主动去做,而且从中收集了不少材料,开拓了研究思路。

庞荣棣女士幼年时,曾在上海铜仁路史公馆住过一段时间,听过一些有关史量才的传说,成年后,接触过一些史氏亲友,看了不少资料,访问了有关专家,史量才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了她。她坚信史量才是一位卓越的历史人物,应该向后人多作介绍。正是这份感情,成为她锲而不舍地研究史量才的原动力和思想基础。从1984年以来,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自称“草根”研究者,然而,“草根”的研究成果是实在的、生动的,对于中国新闻史的学科建设和当下的新闻改革都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她的著作必然会受到读者欢迎,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丁淦林

2007.9.12

后记

向国庆50周年献礼丛书《二十世纪文化名人与上海》其中之一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出版发行已经八年了,蒙读者好评并要求再版,令初涉史量才研究领域的我诚惶诚恐,不胜感激。

因缺少人物传记写作经验和有关常识,令笔者犹如刘姥姥闯入大观园,摸不清该敲哪扇门,拐弯抹角,枉费了不少心血。由于资料不足以及时间、精力的限制,浅尝辄止,加之仓促交卷,使得书中有些内容仅仅只露冰山一角,其中尚有不准确之处。因此,有待充实、更正。

因为手头存有百余张史公的资料照片,又因为媒体的采访,使我一而再地在电视、报刊上亮相。这就使我产生了释疑解惑、尽可能使之完善的强烈愿望。于是,决定进一步深入查找原始档案,再度踏上寻史探宝的征程。打算编写一本图文并茂,既能供研究者参考,又能使一般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图文珍集”。

这次寻觅的范围更广泛,查阅到的资料也更加翔实、更有深度,不少疑点找到了正确答案,前后花去三年多光阴。

在卷帙浩繁的资料中披沙拣金,每每遇到久寻未得或意想不到的“宝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的那种惊喜和激动,令我至今难忘。三年的寻寻觅觅,所得资料照片翻了十倍,达两千余件。更有档案馆、图书馆难以觅到的“孤品”、“珍品”、“绝品”。在不断识别、分类中加以整理、撰写,这工作虽然繁复,但也是温故知新、加深认知的过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从而使史公的形象更趋真实、丰满。

“图文珍集”既能使读者看到他众所周知的一面,又能看到这位儒释道“三尼弟子”鲜为人知的一面。有了这大量的原始材料和以一当十抵百的纪实照片,就进一步证实史公那远去的灵魂歌哭,是历史绕不过抹不去的重要存在。他为社会为民众立下的不朽功绩,将更清晰地展现在历史丰碑上,他那掷地有声的“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三格”名言,将经久不息地穿越时空回荡在历史天地中。

没有金刚钻,竟揽下瓷器活,在我,并非知难而上,而是无知者的无畏,其实,我最初只打算写一篇纪念文字。因为少年时在史宅住过短暂时光,一则石雕仙女在史公被害那夜变成美女给家人报讯的故事,铭刻于心。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谁知,机遇就在当时降临,工作将我从厂校调到局职大,小小图书馆为我打开了一扇可窥见历史通道的窗,尽管时间短暂,但我却得到了指引。20多年来,类似这样柳暗花明的巧合不胜枚举,我觉得冥冥之中与史公有缘。

驽马十驾,算来,已走过漫漫23年。从对史公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多,从一介基层企业财会、教师、“马大嫂”,到被媒体频频采访、被人们抬爱夸讲,说明我这份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鼓励。因为史公,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因为史公,我有机会走近许多前辈和大师,得以聆听前辈9币长们的点拨、教诲。原上海市委书记、百有四岁寿星夏征农老,思维清晰、和蔼可亲,总是有求必应,他常说“史量才是正派人、是有思想、爱国的资本家,他拿自己的钱来为老百姓办事”,并一次次地应我们的要求给各种不同纪念史公活动场所题词;新闻界德高望重的王维老,是给史量才写传的倡议者,23年来,我们一路同行:他亲自帮我落实第一部《史量才》专题片;在史公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时,他与市记协、新闻学会领导会同浙江省记协领导到海宁观潮胜地公园的史量才纪念碑、亭处凭吊,又在纪念会上为拍摄史量才电视连续剧大声疾呼;他曾去泗泾察看史公故居修缮,并参加其故居修缮竣工典礼;他在纪念史公诞辰125周年个性化邮票首发式上发表讲话,并参与签名活动,他为史公的上海铜仁路故居事据理力争……:年高德劭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原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导宁树藩教授多年来给予高度肯定和热情鼓励,使我不敢止步不前: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老告诉我一个独家秘闻:大教育家陶行知因被当局通缉,从日本潜回上海时,史量才竟然将其藏匿在自家公馆里,共商《申报》改革大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原中国教育总工会主席方明老曾是“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史量才的学生”,亲笔给我的书房题名,并来寒舍叙谈;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杨继光馆长协同区文化局鼎力举办“纪念史量才先生遇难70周年研讨会”,他邀请原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李伦新、原市记协主席丁锡满二位共商史公馆及纪念邮票的首发式签名等事宜。2005年清明节,他又率员工代表与苏州大学(原“女子蚕校”并入)赴杭州汇合浙江理工大学及秋水山庄代表为史公扫墓,使史公墓前首次有了如此隆重的祭奠、有了那么多的鲜花和花篮;2000年5月,陈克希先生率先将我为史公树碑立传的事写成文章《半世辛苦慰报魂》,刊登在《新民晚报》著名记者唐宁主编的《五色长廊》上,这是报纸首次对我的整版报道;《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原主编沈扬老师在职时,为我浅陋文章作嫁发表。常给我解答文字疑难,帮我定夺意涉双关的书房名“思量阁”。这次出书,又是他帮我落实了上海远东出版社。今夏,蒙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史公母校杭州蚕学馆)盛情相邀,前去做《著名校友史量才事迹》报告,这是史公事迹首次在大学得到传播,更重要的是薪火将得以后传:今年12月初,我荣幸地被邀请参加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的“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三届第二次会议”,提交了论文,作了发言,并受到会议相应的重视。

23年中,我倡议、参与了所有为史公树碑立传的活动。就这样,顺从天意和命运的安排,走到今天,尽管备尝艰辛,但我无怨无悔。古人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令人欣喜的是,2007年10月27日,“中国史量才研究会”在浙江理工大学正式宣告成立,我将有幸与众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去深入开采、充分挖掘那尚未开发的资料矿藏。今年,好消息频传,本市、浙江、江苏、河南、深圳等各地亲朋来电告知:央视、香港凤凰等电视台或转播上视有关史公事迹的节目,或以评书等形式宣传史公,上海电台也做了介绍史公的节目,网络的丰富内容更是不断涌现。此外,港澳台几家报刊曾多次及时转载我发表在《上海滩》上的文章。可见,史公的影响不只局限在大陆。媒体有了全方位的行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由衷地呼唤:魂兮,归来!我热切期待并将拥抱这即将到来的史量才研究的春天!

这本“图文珍集”,不是学界研究派的专著,而是草根派个性化的“草书”,是业外人士的“砖著”,愿再度抛砖引玉,引来更多知音,共补去世后已湮没50年的史公历史断裂处的空白。

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原副会长、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新闻学院原院长、新闻史专家、博导丁淦林老师不嫌浅陋,欣然屈尊给本书作序,在此,表示我诚挚的谢意。感谢溧阳奚渭明、九亭曹云歧、石湖荡崔辉、浦东柳和城、莘庄琪葵、市档案馆王伟、上海图书馆王蓉美、虹口区收藏馆艾跃国、雕塑家高云龙、北京陈淑梅老友、上师大王升远小友、科普作家徐传宏同学、舍弟家春及尚不相识的先生们给我提供了难以得到的珍贵资料和信息,感谢他们对史公的关爱,并给予我无私的帮助与支持,还要向所有给予我关心、支持、帮助的前辈师长、亲朋好友及本书责任编辑鲍广丽致以衷心的感谢!

庞荣棣

2007年12月20日于思量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庞荣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67429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6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