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易(图解易经中的生活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易经真有那么神秘吗?易经是谁写的?易经就只能占卜吗?易经是怎么传下来的?学习易经有什么用?……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图解,揭示了易经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并用它来破解现代人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帮助大家创造一个更为快乐、幸福的人生。

内容推荐

易经并不神秘,64卦卦卦深含人生哲理,并为我们解除各种困惑。

我们有时为什么会越忙越穷?——乾卦

丢了工作你会怎么办?——屯卦

如何才能赚到更多的钱?——需卦

怎样才能克服前进中的阻力?——蹇卦

……

以平常心,读《生活易》,才知趋吉避凶好方法;受大利益,得大自在,方见当时定位真工夫。

目录

经上:周易ABC

周易真那么神秘吗/2

《周易》是谁写的/8

长短两道代表什么/14

如何才能趋吉避凶/19

周易就只能占卜吗/22

周易的原理是什么/28

周易是怎么传下来的/31

周易跟我们有关吗/35

周易能包罗万象吗/40

学习周易有什么用/43

经下:六十四卦

乾:为什么越忙越穷/48

坤:怎样战胜挡路石/51

屯:丢了工作怎么办/54

蒙:怎样来说服别人/57

需:如何才能最赚钱/60

讼:靠什么争取权利/63

师:发生冲突怎么办/66

比:怎样在圈子里立足./68

小畜:运气不好怎么办/71

履:为什么说富贵险中求/73

泰:怎样彻底消灭对手/76

否:怎样才能不被欺骗/78

同人:怎样与伙伴合作/81

大有:如何让好运长久/84

谦:招人忌恨怎么办/86

豫:怎样才能善始善终/88

随:怎样才能事半功倍/90

蛊:拿不定主意怎么办/92

临:怎样处理上下关系/95

观:怎样才能发现真相/98

噬嗑:怎样来树立权威/101

贲:外表光鲜用处大吗/104

剥:势单力薄时怎么办/107

复:一口能吃成胖子吗/109

无妄:外财能让你变富吗/112

大畜:怎样选择合适人才/115

颐:怎样避免病从口入/117

大过:不堪重负怎么办/119

习坎:怎样才能水到渠成/122

离:什么样的人值得信赖/124

咸:怎么样才能不寂寞/127

恒:真理能解决问题吗/130

遁:离开舞台中心怎么办/133

大壮:怎样破解骄矜之心/136

晋:怎样营造自己的魅力/138

明夷:做英雄还是做狗熊/141

家人:你家里有喜神吗/144

睽:和人产生了矛盾怎么办/147

蹇:怎样克服前进中的阻力/150

解:如何从麻烦中脱身/152

损:赔了本钱怎么办/155

益:我们能赢家通吃吗/158

央:你为什么会错失良机/161

骺:什么是善缘和恶缘/163

萃:怎样才能增加好运气/165

升:贵人能帮你多大忙/168

困:陷入了困境怎么办/171

井:怎样提高生活质量/174

革:怎样做才能不落伍/177

鼎:怎样避免功亏一篑/180

震:怎样才能方寸不乱/182

艮:你为什么要停一停/185

渐:怎样才能轻取名利/189

归妹:锋芒毕露好不好/191

丰:怎样保持胜利成果/193

旅:出门在外注意什么/197

巽:你到底应该听谁的/199

兑:怎样才能开开心心/201

涣:你懂得恩威并施吗/203

节:如何从迷醉中解脱/205

中孚:什么保护最为有效/207

小过:全力以赴为何失败/209

既济:真的发达了怎么办/211

未济:怎样面对人生遗憾/214

试读章节

几千年来,有无数人对周易感兴趣,觉得周易神秘莫测。事实上,周易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云山雾罩,加上书名号的《周易》就是一本书,不加书名号,指的是由这本书衍生出来的一套理论。

作为一本书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用来占卜吉凶的教科书之一。根据历史记载,这样的教科书一共有三部:《连山易》、《归藏(zang)易》和《周易》,合在一起称为“三易”。

关于“三易”,易学界普遍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

有学者认为,“三易”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卦序以及卦序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

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这两位学者的意思是说,《连山易》取象于流云从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飘来,因此以上艮下艮的纯艮卦为第一卦,艮为山,一座座山连在一起称为连山。而《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卦,坤象征着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中,因此名为归藏。而《周易》则是要表达易道包罗万象、无所不备的意思。

根据史籍中记载的线索,这三部书的经卦和别卦的卦象和卦数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卦序、卦辞和爻辞。按道理来说,它们作为“易”的不同版本,是地位平等的姊妹篇。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连山易》和《归藏易》失去了踪影,只剩《周易》代代相传。

这两部书到哪里去了?至今仍然是一桩千古谜案。

在春秋之前,《周易》是作为高度的国家机密来保存的,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学、都能用的。在周朝,它是天子的专用品,由周王室的史官世代相传相守,一般的诸侯都难以见到。

一直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王室的史官纷纷离开自己的岗位另寻出路,《周易》才和其他有关周礼的机密文件一起,被他们当做一种资本带到了诸侯那里,并且逐渐传入民间。

孔子出生在周礼保存最完备的鲁国,又曾经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小司空与大司寇,有机会接触周王室典籍,他还曾专门去向周王室史官老子学习。为了维护周礼,孔子就对《周易》和《诗》、《书》、《礼》、《乐》、《春秋》等进行整理编定,作为自己的教科书。这些书其实大多是周王室的教科书,只不过被孔子做了剪辑以后,成了原书的节选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纳丞相李斯等人的意见,焚书坑儒,除了《秦史》及医药、卜筮(shi)、种树书外的一切古典一律焚烧。《周易》因为具有卜筮之书的形式,才逃过此劫。

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包括《周易》在内的孔子版节选本教科书被政府拿来作为官办学校中的教科书,设置专业老师讲授,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就被称为《易经》,而且成了群经之首。

几千年来,研究易经的人如过江之鲫。他们口中和笔下的“易”,就是“三易”当中排序最后、成书时间最晚的《周易》。

不过,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周易》,与刚刚被编入“六经”时是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西汉学者费直和东汉学者郑玄两个人,为了方便人们学习和理解,或者也是出于对孔子的尊敬,他们先后把本来作为《周易》教学辅导材料的《易传》,也编进了教科书中。

魏晋时期的王弼又进一步将《彖传》、《象传》逐句拆开,分属于每卦卦爻辞之下,把《文言传》分属于乾、坤二卦,其他四“传”则附于“经”后。王弼易学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易学,他这种合“经”、“传”为一体的易学传本为学者所认同,广为流传,并被采入《十三经注疏》。于是,经过他们改编所形成的版本,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通行本《周易》。

对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它指的是成书年代的周朝,也有人认为它代表了“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相比较来说,前一种说法更为一般人所接受。

而《周易》的“易”字的解释则更纷杂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意见认为,伏羲画八卦时吸收了所见到的事物的形象,“易”字是模仿飞鸟的形状。

第二种意见依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认为“易”即是蜥(xi)蜴(yi)。《说文解字》中指出,“易”的上半部分是“日”字,就像蜥蜴的头;下半部分“勿”字就像蜥蜴的身和脚。蜥蜴身体表面具有保护色,能够根据外部环境而变化,因此又称变色龙。人们用它来为易命名,大概意思是指宇宙间万物像变色龙的皮肤一样多变。

第三种意见认为,易的上半部分是“日”,下半部分是“月”,由日、月两个字结合而成,日表示阳刚,月表示阴柔,象征易中阴阳二元之说。

不过,这几种解释也并不完全矛盾。概括起来,我们可以说《周易》讲的就是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产生万物,阳刚和阴柔相互推动,形成万事万物的变化。

从孔子开始,历代解读《周易》的著作数不胜数,仅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就有158部1757卷,存目有307部2371卷之多。这些五花八门的著述,以《周易》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芜杂的思想体系,称为“易学”。

易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易学包括历史上所有对《周易》的解释,而狭义的易学则将《易传》等先秦易学除外,从汉代儒家经学确立之时算起。人们通常使用后一种概念。

P2-6

序言

自古至今,很多人都把《易经》看做是预测未来的算卦之书,甚至衍生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种种玄奥的专著。

然而,即便《易经》真的能把未来的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就一定幸福吗?

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们在参加一场比赛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一定会赢,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放弃准备和训练;如果知道了一定会失败,那么就会要么是退出比赛,要么是在赛场上垂头丧气,所有的拼搏精神都丧失殆尽。也就是说,一旦我们知道结果,无论是胜是负,拼搏都是没有意义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知道未来会是幸福的,那么当幸福到来时,它就不会带来任何惊喜,而是变得像收到一封邮件那样平常。而不期而遇的惊喜,恰恰是幸福的题中之意;

反之,如果我们知道未来会遇到不幸,那么这个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今天的生活,使我们忧心忡忡。这就相当于把未来的痛苦提前到现在。如果不幸来临的时间是10年以后,那么我们会为此提前痛苦10年。这10年的痛苦,甚至可能比那个不幸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其实,对神秘未来的猜测与期待,恰恰是我们生命活力的重要来源。未卜先知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能并不比一份日历牌更重要,甚至更坏。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用《易经》测算出未来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前做准备以趋吉避凶啊。然而,这又是一个违背逻辑的想法。

在近代物理中,有一条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意思是说当我们观察到事物的时候,已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观察对象。当你因为某一预测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行为时,未来自然已经改变了。而如果未来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就是不可测算的。因为我们无法测算出未来会出现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测算是无效而且没有意义的,那么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者熟练于此呢?

答案是:神道设教,即利用普通人对神秘力量的迷信,给人文理性的教化披上一件更容易被接受的外衣。

关于这个问题,荀子曾经有一段很精辟的解释。他说:为什么举行求雨的祭祀真的能使天下雨呢?这是因为即使不举行求雨祭祀也一样会下雨。天旱了就举行求雨的祭祀,以及占卜之后才决定大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就能求得所需要的东西,而是因为这些活动是能够使人接受的外在方式。百姓认为其中有神灵,很神秘,而有学问的人实际上是把它看做一种文饰用的礼节和仪式。如果认为文饰的手段就有好处,从而认为有真的神灵,那就有害处了。也就是说,测算只是古人用来进行教化的一种工具,一种教具。

再比如,像佛教设在庙里林林总总的佛像一样,佛像并不是真的是神灵的化身,而是使人们通过它更容易接受佛法,学习态度也更为庄敬。正所谓心诚则灵,因为你心诚,把事情做对了,才得到所要的东西,并不是神灵给你的。

事实上,《易经》64卦中,也没有哪一卦是绝对吉或者绝对凶的,每一卦都印证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都告诉我们在顺境中要居安思危,在逆境中要独立不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凶吉祸福,都不过是万物因果链条上的一环而已,任何一件事放在这个链条上,都没有绝对的吉或凶之说。

比如说,新买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撞坏了,是吉还是凶呢?有人说当然是凶,切身的利益受损了,自然会肉痛心痛。

这倒不一定,没准你还会在现场手舞足蹈呢。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你开车在路上行驶,突然被一辆大货车撞到,车子变形报废。可是你和车上的朋友都被救了出来,并且都安然无恙。这时候,你是肉痛心痛呢,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呢?

有人说当然是命最要紧。这又不一定。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清代有一个官员得了病,请了一个与自己有世交的太医朋友来诊治。这位太医给他把过脉以后,沉吟了半天,对他说:“我以前受过贵府的大恩大德,一直无以为报,这次一定要帮你们家。”说完,他开了一个方子,然后交给一个仆人去抓药。仆人走到院子,正好遇到官员的小妾。小妾在娘家时读过医书,略懂医术,也曾经给官员把过脉。于是,她把太医的方子要过来看了一下便大惊失色道:“这个方子的药不吃则已,吃了以后有死无生。”

随后,她把这个方子收了起来,自己提笔另开了一个方子交给仆人去抓药。过了几天,官员的病好了。小妾把事情的原委细讲了一遍,官员全家都非常恨那个太医。

过了半年,这位官员因为一桩大案被满门抄斩。他在刑场上才想起,太医给他诊脉开方时,恰好是皇帝下令严查这个案子不久。

很多人认为死是最可怕的,是最大的“凶”。可是比起满门抄斩,太医那个要命的方子不是吉而又吉了吗?

所以说,在生活中要趋吉避凶,根本不需要起卦算命,因为《易经》的本质不是告诉我们一个不可改变的结果,而是通过阐述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揭示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易而不易的规律。

所谓未来操之在我,我们只需要知变、应变、适变,积极地驾驭人生,未来又哪里会有一个不变的结果呢?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一点,从发生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的吉或凶中发现规律,并且发现它们的另一面,而加以消化和利用,自然也就能趋吉避凶。

这就是“善易者不卜”的原因所在。道理很简单,如果再读一读古人阐述命运的《了凡四训》,我们自然就不会拘泥执著于那些所谓未卜先知的“预测术”了。

人们之所以觉得易经神秘,主要是由于64卦是由“阴”、“阳”、“爻”符号构成。事实上,如果我们结合卦辞、爻辞来看,就会发现每一卦都是一幅美术作品,用笔至为简约,而意味却无比深远。在那些长短横间,既有云涛峰峦之胜,又有港汉村坞之幽,更有鸢飞鱼跃的活泼生机,往往让人流连忘返。

本书名为《生活易:图解易经中的生活智慧》,顾名思义,也就是要把《易经》中蕴含的人生智慧,用图解的形式揭示出来,帮助大家创造一个更为快乐幸福的未来。

作者

2009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易(图解易经中的生活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卫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3306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64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