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194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父亲为英国人,母亲为法国人。他从小在战乱中长大,1951年,跟随父母举家搬到法国定居。十岁时,普雷基看了一部关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艾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的电影,当时他决心长大之后,要像史怀哲一样当医生,并到非洲接替他志愿行医的工作。虽然后来没有当成医生,但他在大学主修了西非语言和人类学,并成为非洲问题的学者。普雷基不想坐在办公室里专门搞学术研究,而是希望更贴近现实,用人类学的角度来关注人和社会,这是他后来逐渐转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原因。
1969年,普雷基与伽马图片社(Gamma)创始人之一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和著名摄影家吉勒·卡龙(Gilles Caron)一道前往乍得从事一个报道项目,被该国监禁三个星期。在关押期间,他更多地了解到新闻报道摄影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初,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乍得的文章,但未产生太多影响,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诉他,光有文字,没有相关的照片是不会吸引读者的,他才真正对摄影的重要性产生顿悟。
之后,他加入伽马图片社,并担任纽约分社社长。1976年,他与同属于伽马图片社的美国摄影家大卫·伯耐特(David Burnett)在纽约共同创办联系新闻图片社(Contact),并担任总裁和图片编辑总监。
在他的领导下,联系图片社曾经成为世界五大图片社之一。在盖蒂(Getty)和科比斯(Corbis)等大型图片社垄断当前世界图片市场之时,联系图片社仍然保持其独立性。
普雷基本人也成为当今世界新闻报道摄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曾被《美国摄影》评为世界摄影界最具影响力的百人之一。他担任过2001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评委会主席。近年来,他编辑出版过许多画册。2004年,因编辑中国摄影家李振盛题为《红色新闻兵》的“文革”摄影画册,与李振盛共同获得美国海外新闻记者俱乐部颁发的欧利维尔·罗博奖(国外书刊最佳摄影报道奖)。
普雷基也是著名策展人。1988年,由他策展的“善国《生活》杂志:摄影术发明150周年”、“目击者:世界新闻摄影30年”和“联系图片社:自越战以来的报道摄影”这三个展览,在上海和北京展出,使得中国摄影界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开眼界;同时,他与联系图片社的其他成员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新闻摄影周”,也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6年和2007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他分别推出联系图片社成立30周年展“联系:新闻报道摄影的艺术”、“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美国人》”以及“1956年及其后”的展览,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将不会忘记他对中国摄影的贡献。
江融:什么原因促使你和大卫·怕耐特成立联系新闻图片社?
普雷基:我们意识到摄影是一项十分重要和有用的上具,可以用来调查各种正在发生的事什,以及各种没有得到报道的问题,因此决定要成立一个尽可能独立的图片社。我们试图要找回玛格南图片社(Magnum)于1947年成立后最初十年、以及伽马图片社于1967年成立后最初四年所展现的精神。图片社由一小群十分敬业勤奋的人组成,他们对国际事务、问题和事件感兴趣,并试图以独立的个人方式加以深度报道,捕捉尽可能公平、诚实和客观的影像。
江融:联系图片社许多摄影师都告诉我,作为图片社的图片编辑总监,你在促使他们带回强有力的影像,并深入挖掘问题的真相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普雷基:联系图片社的摄影师十分独立,他们与图片社共同合作,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他们的工作,我则花大量的时间帮助他们做得更多、更好、更加深入。因此,我必须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论,通过反复不断地研究他们的作品,确定这些作品“有道理”,来协助他们取得进步。他们本人必须理解自己的作品,如果你无法自圆其说,便无法向他人解释。对于摄影师或记者来说,独立工作并非总是容易的事。
在大部分新闻机构,由于新闻事件发生得过快,他们没有时间来反思、讨论或辩论。而在联系图片社,我们遵循玛格南图片社早年的精神,总是在讨论,而且十分开放。这些讨论非常重要,通过讨论可以产生一些不同观点,协助挑选或拍出更好的照片,使得报道更富有意义,更加公平和公正。
江融:能否谈一下图片编辑与摄影师之间的关系?你与他们是否存在良师益友的关系?
普雷基:刚开始时,情况并非如此,这种关系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不是摄影师,但我发现摄影媒介之后能够理解它。作为记者和人类学者,作为一个人,我可以对摄影师说:“你看,这些照片如果这样拍,能够拍得更好,而且,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期项目。”的确,我们之间存在某种良师益友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始终是双向的。
联系图片社的人员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十分关切国际事务,包括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她并非只是专拍名人,她是一位肖像摄影师,但她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十分感兴趣。她拍摄了好莱坞所有著名影星和世界演艺界人士,她也拍摄了世界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曼德拉、克林顿和布莱尔等。她是学新闻报道摄影出身,对越战和波斯尼亚战争十分关注,也到过萨拉热窝和卢旺达拍摄有关艾滋病和受虐待妇女的题材。她注重用新闻报道手法和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各种主题进行报道。
江融:联系图片社还代理吉勒·卡龙和欧利维尔·罗博(Olivier Rebbot)的作品。
普雷基:他们两位均在大约二二十岁时去世。卡蒂埃一布勒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称卡龙是“法国卡帕”。卡龙在柬埔寨报道越战时失踪。罗博比他小十岁,但属于同一个传统。80年代初,他在萨尔瓦多报道内战时受重伤,两三周后在迈阿密去世。P2-6
此书缘起于三年前,《中国摄影》杂志希望开设一个《面对面》专栏,该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王保国先生特邀我来主持。多年来,我一直有为中国摄影界与国际摄影界架设桥梁尽一份力量的愿望。因此,凭借自己身处纽约这个世界摄影中心的地理优势,对国际摄影界近二十年的关注和研究,与国际摄影界一些重要摄影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摄影实践,我接受了这项任务。
之后的三年,我利用工作之余,开始逐个采访书中这些世界著名的摄影人。通常,我需要事先对受访的摄影人及其作品进行大量研究,准备有深度的问题,并在采访后根据录音逐字逐句整理成英文,寄给受访人,经由其本人修改后,我再忠实地译成中文,目的是要将受访摄影人的思想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获得现场的感受,直接在思想上与他们对话。
每次采访,都让我十分感慨,这些摄影人对摄影事业的付出、思想的敏锐、为人的谦和与人文的情操,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百忙中抽空接受采访,让我有机会近距离面对这些在各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摄影人。聆听他们的独到见解,的确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尽管需要花大量间从事这项工作,并且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我仍然感觉是值得的。
这些采访先后有18篇在《中国摄影》杂志发表,得到许多读者的积极反馈和鼓励,并催促我结集成书。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宋建民先生的果断决定和精心策划,让这本装帧精美的访谈录能与读者见面。这次编辑过程中,我重新对照英文访谈录校对多遍,并将过去因版面原因删减的部分酌情补充到这本访谈录中,使其更加完整准确,同时采用了许多新的照片。另外,我也将在《映像》杂志发表的三篇访谈包括在内,希望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此,我特别感谢《中国摄影》和《映像》杂志的领导和编辑们对我的信任;感谢这两份杂志的两位优秀的编辑王保国先生和李潇泉女士对我的耐心和包容;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责任编辑赵晖女士和特约图片编辑王保国先生对编辑此书的热情和投入;感谢刘树勇教授及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工作室对本书设计的别裁创意;尤其要特别感激严新恩师多年来对我的教诲和支持,也十分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对我的理解和鼓励。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的受访者,尤其是罗伯特·普雷基、薇姬·戈德堡、法兰克·福尼尔、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和卡洛琳·科尔多年来的热情推荐与指导;感谢读者的热心支持。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也特别感谢许多未提及者对我的帮助,没有他们以及上述这些人的慷慨和无私的奉献,本书将无法与读者见面。
江融
2008年12月16日
让历史告诉未来——对话罗伯特·普雷基
前后之间一刹那——对话大卫·伯耐特
拍战争容易,拍和平更难——对话唐·麦卡林
力争处在最前沿——对话卡洛琳·科尔
战争的救赎——对话洛里·格林科
会拍照不等于是摄影家——对话简·伊夫林·阿特伍德
穿透摄影的智者之思——对话法兰克·福尼尔
摄影并不给予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对话乔治娅·菲奥莉欧
润物细无声——对话肯尼斯·杰拉斯奇
跟着真相走——对话爱德华·基廷
运气是我自己创造的——对话斯蒂芬·杜邦
镜头后面,是悲悯洒落——对话克里斯廷·阿什伯恩
不冒风险不值得成为艺术家——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表象是通往真相的桥梁——对话斯蒂芬·肖尔
用影像讲述弱势群体的故事——对话菲尔·博爵斯
捕捉令人无法理喻的瞬间——对话路易斯·格林菲尔德
气运生动:解构与创新——对话金我他
想象力不足是摄影唯一的局限——对话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买艺术品,而不要买房子——对话彼得·麦吉尔
《光圈》:国际摄影潮流的风向标——对话梅丽莎·哈里斯
摄影的力量——对话薇姬·戈德堡
“如果没有照片,屠杀就不存在。”曾见证过无数屠杀的无国界医生组织创始人伯纳·库什纳如是说。的确,假如没有奥斯维辛集中营遍地犹太人尸体的照片,我们如何能够想象德国纳粹残杀犹太人的惨烈事实?如果没有“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我们怎么能够有力地驳斥日本军国主义者试图否认这场惨无人道的杀戮?
从法国人尼尔普斯在1826年留下人类最早的照片,到1839年正式宣布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作为“证据”的功能,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此,历史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有无法辩驳的影像佐证。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摄影师赶到现场,他们不仅见证了历史,而且用影像记录了历史。
无数摄影家为历史存真,前仆后继。从报道美国内战的马修·布雷迪,到为报道印度支那战争阵亡的罗伯特·卡帕,再到为报道抗日战争而失踪的中国战地摄影记者方大曾……各国著名和无名的摄影家均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片断,让后人能够拼贴出一幅幅历史的画卷,感受无法亲历的历史,提醒后人,以史为鉴。
世界摄影史上有无数令人难忘的照片,其中有几幅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美联社记者黄功吾捕捉到的越南小女孩被燃烧弹烧伤的照片,次日出现在世界各地报纸的头版,促使美国政府决定从越南撤兵;
加拿大肖像摄影大师尤素夫·卡什在“二战”初期拍摄的一幅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肖像,像一只震怒的狮子,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吹响了与纳粹法西斯作战的集结号;
美国宇航员从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上拍摄的“地球升起”的珍贵照片,让人类首次有机会看到自己赖以生存的星球是如此的美丽而又脆弱,倍感需要加以珍惜;
在我们中国摄影史上,最为难忘的照片之一可以说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的画面。至今看着这幅照片,耳旁仍能响起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庄严而又骄傲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远远不止这几幅,它们均彰显了摄影的力量。
当我们几年摄影术发明170周年之时,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了这本《摄影的力量——当代世界著名摄影人访谈录》,汇集起笔者过去三年里有幸对21位为世界摄影做出卓越贡献的摄影人的采访,以飨读者。
本书一方面包括对至今仍活跃在世界新闻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领域著名摄影人的访谈,他们参与报道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几乎所有的世界重大新闻和事件,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瞬间,证明了影像的重要价值。
另一方面,它载有与当今国际摄影界领军人物的对话,他们中既有世界上公认的摄影大师,又有艺术摄影界不同风格的著名摄影家,还包括世界著名摄影文化评论家、策展人、图片编辑、摄影艺廊总裁和摄影杂志主编,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摄影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昭示了摄影的力量。
在访谈中,这些著名摄影人从各自丰富的经历和经验,畅谈了对摄影、人生和世界的感悟。随文所附的精彩照片,有许多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到的,读者应能从中感受到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能体验到艺术作为滋润我们心灵的催化剂所发挥的感化作用。希望读者在阅毕掩卷之后,不仅能够从中了解摄影的实践和理念,而且能够将所获心得付诸行动。
有一个警句告诫我们:
“你不应当成为受害者,你不应当成为犯罪者,你更不应当成为袖手旁观者!” 随着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加上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已经进入到一个被称作“摄影2.0”的新时代。在这个“数码革命”的时代里,观众和读者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提供者和参与者,能够共同参与“公民新闻报道”,不让专业摄影师专美于前,使得摄影充满更多的角度、内容和可能性。因此,当人类正处在一个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的“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这个历史的关头,面临着冲突战争、气候变化、物种消失和金融危机等挑战,如何更明智地利用现有的技术,来记录和再现我们的世界,并用影像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便成为我们中国摄影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整体和个体,中国摄影人已经开始走上国际摄影的舞台。中国正处在精彩纷呈的高速现代化的年代,无数旧的传统和事物正在消逝,大量新的问题和现象正在呈现,如何利用摄影无国界的语言,利用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的可能性,来讲述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是我们中国摄影人亟须做出的努力。
但愿所有的摄影人都将“现在”作为“历史”来记录,以便告诉“未来”。
但愿这本访谈录能对中国摄影人有所启示,以便使摄影更加有力量。
2008年12月8日于纽约
在摄影术诞生后的170年里,摄影到底对我们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照片才能成为经典?摄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数码技术出现之后,摄影曾引以为豪的真实性是否依然存在?
《摄影的力量》走访了21位活跃于当今国际摄影界的重要摄影人,包括著名摄影家、评论家、图片编辑、策展人、杂志主编及艺廊总裁。他们以个人经历和心得为依托,回顾了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摄影在技艺和观念层面发生的巨大变迁。折射出当代摄影人对诸种社会问题和摄影现象的考量、反省,以及内心深处对人性的悲悯。通过当代历史“在场者”对摄影的理解及执着信念,彰显出“摄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摄影的力量》立场严谨而不失风格的活泼,语言明净而不掩思想的深邃,视野开阔、富于历史的纵深感和深切的责任意识。作者江融是一位资深的摄影人,他的提问方式地道、尖锐而富于针对性,直指当今摄影核心问题的同时,又为每位被访者留有广阔的发言空间。
《摄影的力量》随文配附200多幅珍贵的图片,有助您理解摄影师的技巧及理念。阅读《摄影的力量》,不啻于奢侈地穿行于大师的智慧与视觉的盛宴之中,令您直击摄影人的目击现场,体味他们生命的个中酸甜。图片编辑的敏识、策展人的良言与评论家的忠告,亦将令读者受益终生。因此,《摄影的力量--当代世界著名摄影人访谈录》既是摄影师的进阶宝典,也是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入门捷径。
在摄影术诞生后的170年里,摄影到底对我们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照片才能成为经典?摄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数码技术出现之后,摄影曾引以为豪的真实性是否依然存在?
《摄影的力量》走访了21位活跃于当今国际摄影界的重要摄影人,包括著名摄影家、评论家、图片编辑、策展人、杂志主编及艺廊总裁。他们以个人经历和心得为依托,回顾了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摄影在技艺和观念层面发生的巨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