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可波罗行纪/世纪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可波罗行记》是13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居留元朝统治下之中国近二十年的亲历撰述,其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行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资料之一,因此,增强对《游记》的译注对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由冯承钧译著的,他将向大家展示一部审慎和完善的《马可波罗行纪》!

内容推荐

《游记》共有五种译本,而冯译是这些版本中较为审慎完备的一本。本书以直译为主,其他的翻译文质相兼,书中将翻泽与考证辨误相结合,作者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一流的翻译水平,而且融入了其潜心研究的成果。在译书过程中,还注重了取中外史籍互相比对,考订史实,往往以“钧案”的形式附注于后,以求做到融会贯通。

目录

前言

叙言

马可波罗赠谢波哇藩主迪博钞本原序

第一卷 马可波罗自地中海岸赴大汗忽必烈驻夏之上都沿途所经之地及传闻之地

  引言

  第一章 波罗弟兄二人自孔士坦丁堡往游世界

  第二章 波罗弟兄二人之离速达克

  第三章 波罗弟兄二人经过沙漠而抵不花剌城

  第四章 波罗弟兄二人从使臣言往朝大汗

  第五章 波罗弟兄二人抵大汗所

  第六章 大汗询及基督教徒及罗马教皇

  第七章 大汗命波罗弟兄二人使教皇所

  第八章 大汗以金牌赐波罗弟兄二人

  第九章 波罗弟兄二人之抵阿迦城

  第一○章 波罗弟兄二人携带尼古剌子马可往朝大汗

  第一一章 波罗弟兄二人携带马可从阿迦首途

  第一二章 波罗弟兄二人还谒教皇格烈果儿十世

  第一三章 尼古剌玛窦马可三人赴大汗所

  第一四章 尼古剌玛窦马可觐见大汗

  第一五章 大汗遣马可出使

  第一六章 马可之出使归来

  第一七章 尼古剌玛窦马可之求大汗放还本国

  第一八章 波罗弟兄同马可别大汗西还

  第一九章 小阿美尼亚

  第二○章 突厥蛮州

  第二一章 大阿美尼亚

  第二二章 谷儿只及其诸王

  第二三章 阿美尼亚东南界之毛夕里国

  第二四章 报达大城及其陷落

  第二五章 报达之移山灵迹

  第二六章 基督教徒闻哈里发之言大惧

  第二七章 主教见独眼靴工

  第二八章 靴工之祈祷移山

  第二九章 帖必力思城

  第三○章 波斯大州

  第三一章 三王之归

  第三二章 波斯之八国及其名称

  第三三章 耶思德大城

  第三四章 起儿漫国

  第三五章 哈马底城及其残破

  第三六章 又下坡至忽鲁模思城

  第三七章 经行一疲劳而荒寂之道途

  第三八章 忽必南城及其出品

  第三九章 亘延八日程之沙漠

  第四○章 山老

  第四一章 山老训练哈昔新之法

  第四二章 山老之灭

  第四三章 撒普儿干

  第四四章 巴里黑城

  第四五章 盐山

  第四六章 巴达哈伤州

  第四七章 帕筛州

  第四八章 客失迷儿州

  第四九章 巴达哈伤大河

  第五○章 可失合儿国

  第五一章 撒麻耳干大城

  第五二章 鸭儿看州

  第五三章 忽炭州

  第五四章 培因州(播仙)

  第五五章 车尔成州

  第五六章 罗不城

  第五七章 唐古忒州

  第五八章 哈密州

  第五九章 欣斤塔剌思州

  第六○章 肃州

  第六一章 甘州城

  第六二章 亦集乃城

  第六三章 哈剌和林城

  第六四章 成吉思之为鞑靼第一汗

  第六五章 成吉思集军进攻长老约翰

  第六六章 长老约翰进击成吉思

  第六七章 成吉思汗与长老约翰之战

  第六八章 成吉思汗后之嗣君及鞑靼人之风习

  第六九章 鞑靼人之神道

  第七○章 哈剌和林平原及鞑靼人之种种风习

  第七一章 额里湫国

  第七二章 额里哈牙国

  第七三章 天德州及长老约翰之后裔

  第七四章 上都城

第二卷 记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事,自大都西南行至缅国记沿途所经诸州城事,自大都南行至杭福泉州记东海沿岸诸州事

  第七五章 大汗忽必烈之伟业

  第七六章 大汗征讨诸父乃颜之大战

  第七七章 大汗进讨乃颜

  第七八章 大汗讨伐叛王乃颜之战

  第七九章 大汗之诛乃颜

  第七九章 重大汗对于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回教徒佛教徒节庆付与之荣誉及其不为基督教徒之理由

  第八○章 大汗还汗八里城

  第八一章 大汗之体貌风仪

  第八二章 大汗之诸子

  第八三章 大汗之宫廷

  第八四章 大汗太子之宫

  第八四章 重汗八里城之谋叛及其主谋人之处死

  第八五章 名曰怯薛丹之禁卫一万二干骑

  第八六章 每年大汗之诞节

  第八七章 年终大汗举行之庆节

  第八八章 男爵一万二千人于大节庆日各受金袍十三袭事

  第八九章 大汗命人行猎

  第九○章 豢养以备捕猎之狮豹山猫

  第九一章 管理猎犬之两兄弟

  第九二章 大汗之行猎

  第九三章 大汗猎后设大朝会

  第九四章 汗八里城之贸易发达户口繁盛

  第九五章 大汗用树皮所造之纸币通行全国

  第九六章 执掌大权之十二男爵l

  第九七章 从汗八里遣赴各地之使臣铺卒

  第九八章 歉收及牲畜频亡时大汗之赈恤其民

  第九九章 大汗命人沿途植树

  第一○○章 契丹人所饮之酒

  第一○一章 用石作燃料

  第一○二章 物价腾贵时大汗散麦赈恤其民

  第一○三章 大汗之赈恤贫民

  第一○三章重 汗八里城之星者

  第一○三章三 契丹人之宗教关于灵魂之信仰及其若干风习

  第一○四章 契丹州之开始及桑干河石桥

  第一○五章 涿州大城

  第一○六章 太原府国

  第一○七章 该州或太斤堡

  第一○八章 长老约翰之如何待遇黄金王

  第一○九章 哈剌木连大河及哈强府大城

  第一一○章 京兆府城

  第一一一章 难于跋涉之关中州

  第一一二章 蛮子境内之阿黑八里大州

  第一一三章 成都府

  第一一四章 土番州

  第一一五章 重言土番州

  第一一六章 建都州

  第一一七章 哈剌章州

  第一一八章 重言哈剌章州

  第一一九章 金齿州

  第一二○章 大汗之侵略缅国及班加剌国

  第一二一章 大汗军将与缅国国王之战

  第一二二章 重言此战

  第一二三章 下一大坡

  第一二四章 上缅国之都城城有二塔一金塔一银塔

  第一二五章 班加剌州

  第一二六章 交趾国州

  第一二七章 阿木州

  第一二八章 秃落蛮州

  第一二九章 叙州

  第一三○章 哈寒府城

  第一三一章 强格路城

  第一三二章 强格里城

  第一三三章 中定府城

  第一三四章 新州马头

  第一三五章 临州城

  第一三六章 邳州城

  第一三七章 西州城

  第一三八章 大汗之侵略蛮子地域

  第一三九章 淮安州城

  第一四○章 宝应县城

  第一四一章 高邮城

  第一四二章 泰州城

  第一四三章 扬州城

  第一四四章 南京城

  第一四五章 襄阳府大城及其被城下炮机夺取之事

  第一四六章 新州城

  第一四七章 瓜州城

  第一四八章 镇江府城

  第一四九章 镇巢军城

  第一五○章 苏州城

  第一五一章 蛮子国都行在城

  第一五一章 重补述行在

  第一五二章 大汗每年取诸行在及其辖境之巨额赋税

  第一五三章 塔皮州城

  第一五四章 福州国

  第一五五章 福州之名贵

  第一五六章 剌桐城

  第二卷译后语

第三卷 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东非洲

  第一五七章 首志印度述所见之异物并及人民之风俗

  第一五八章 日本国岛

  第一五九章 避难岛中之大汗军夺据敌城

  第一六○章 偶像之形式

  第一六○章 重海南湾及诸川流

  第一六一章 占巴大国

  第一六二章 爪哇大岛

  第一六三章 桑都儿岛及昆都儿岛

  第一六四章 朋丹岛

  第一六五章 小爪哇岛

  第一六六章 加威尼思波剌岛及捏古朗岛

  第一六七章 案加马难岛

  第一六八章 锡兰岛

  第一六九章 陆地名称大印度之马八儿大州

  第一七○章 使徒圣多玛斯遗体及其灵异

  第一七一章 木夫梯里国

  第一七二章 婆罗门所在之剌儿州

  第一七三章 加异勒城

  第一七四章 俱蓝国

  第一七五章 戈马利地方

  第一七六章 下里国

  第一七七章 马里八儿国

  第一七八章 胡茶辣国

  第一七九章 塔纳国

  第一八○章 坎巴夷替国

  第一八一章 须门那国

  第一八二章 克思马可兰国

  第一八三章 独居男子之男岛及独居女子之女岛

  第一八四章 速可亦剌岛

  第一八五章 马达伽思迦儿岛

  第一八六章 僧祗拔儿岛

  第一八七章 陆地名称中印度之阿巴西大国

  第一八八章 阿丹州

  第一八九章 爱合儿城

  第一九○章 祖法儿城

  第一九一章 哈剌图湾及哈剌图城

  第一九二章 前已叙述之忽鲁模思城

第四卷 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系诸鞑靼宗王之战,亚洲北地

  第一九三章 大突厥

  第一九四章 海都国王攻击大汗军之数战

  第一九五章 大汗言其侄海都为患事

  第一九六章 国王海都女之勇力

  第一九七章 阿八哈遣其子往敌国王海都

  第一九八章 阿鲁浑战后闻父死而往承袭义应属己之大位

  第一九九章 算端阿合马率军往敌义应承袭君位之侄

  第二○○章 阿鲁浑与诸将议往攻僭位之叔算端阿合马事

  第二○一章 诸藩主答阿鲁浑之词

  第二○二章 阿鲁浑遣使者至阿合马所

  第二○三章 阿合马答阿鲁浑使者之词

  第二○四章 阿鲁浑与阿合马之战

  第二○五章 阿鲁浑之被擒及遇救

  第二○六章 阿鲁浑之得国

  第二○七章 阿鲁浑杀其叔阿合马

  第二○八章 诸藩主之委质于阿鲁浑

  第二○九章 阿鲁浑之死

  第二一○章 阿鲁浑死后乞合都之得国

  第二一一章 乞合都死后伯都之得国

  第二一二章 北方之国王宽彻

  第二一三章 黑暗之州

  第二一四章 斡罗思州及其居民

  第二一五章 黑海口

  第二一六章 西鞑靼君主

  第二一七章 旭烈兀别儿哥之战

  第二一八章 别儿哥率军进攻旭烈兀

  第二一九章 旭烈兀谕众之词

  第二二○章 旭烈兀别儿哥之大战

  第二二一章 重言旭烈兀别儿哥之战

  第二二二章 别儿哥之勇武

  第二二三章 脱脱蒙哥取得西鞑靼君位事

  第二二四章 脱脱遣使至那海所质问秃剌不花死状

  第二二五章 脱脱遣使至那海所

  第二二六章 脱脱往讨那海

  第二二七章 脱脱谕众之词

  第二二八章 国王那海之勇武

  第二二九章 结言

  跋

附录 马可波罗行纪沙海昂译注正误

试读章节

阿巴西(Abbasie)是一大州,君等应知其为中印度而属大陆。境内有六国国王,六国皆甚大,此六王中有基督教徒三人,回教徒三人,最大国王是基督教徒,余五王并隶属之。

此国之基督教徒面上并有三种记号,一自额达于鼻中,别二记在两颊。此种记号用铁烙于面,表示其已受洗,盖彼等受水洗后立烙此记,或表示其忠顺,或表示其洗礼之完成也。此国亦有犹太教徒,两颊各有记。至若回教徒之记号,仅自额达于鼻中。

国之大王驻于国之中央,诸回教徒居近阿丹(Aden、Adel)。圣多玛斯曾在此州传教,俟其皈依后,乃赴马八儿州而殁于彼。其遗体即在彼处,前已言之也。

应知彼等是最良战士而乘马,盖国内多马也。彼等日与阿丹之算端(sultan)战,并与奴比亚(Nubie)人战,且与其他不少部落战,此诚有其必要也。兹请述一美事,事出基督降世之1288年。

此基督教国王而为阿巴西州之君主者,曾言欲赴耶路撒冷(Jérusalem)朝拜耶稣基督圣主之墓,诸男爵以道途危险,谏止之,劝其遣一主教或别一在教高级职员代往。国王从之,乃遣一持身如同圣者之主教某前往巡礼。此主教经行海陆而抵圣墓,礼之如一基督教徒之所应为,代其主呈献一极大供品。诸事既毕,遂就归途,而抵阿丹。阿丹算端闻其为基督教徒主教,兼是阿巴西大国王之使臣,拘之,询其是否为基督教徒,主教据实以对。于是算端命其改从回教,否则将使其大受耻辱。主教答言宁死而不背其造物主。

算端闻言甚恚,命人割其茎皮。人遂依回教俗割之,割毕算端语云:“轻其王故辱其使臣。”已而释之归。

主教受耻辱后,心中大悲痛。然私衷自慰,既为保持我辈救世主耶稣基督之戒律而受辱,于灵魂之救赎必有大功。

创愈后,自此循海遵陆而还抵阿巴西国王所。国王见之甚欢,大款待之,然后询以圣墓之事,主教据实以对,国王因是信奉愈切。主教述耶路撒冷之事毕,然后述阿丹算端轻其王而加辱于彼事。国王闻之既恚且痛,痛恼之深,几濒于死,终呼曰:“若不大复此仇,决不为王治国。”呼声之大,左右尽闻。

国王立命其全军步骑备战,并遣多数负木楼之战象至军中。诸事筹备既毕,遂率此重大军队出发,进向阿丹国境。算端闻此国王来侵,亦率其极众之军队进至国境最坚固之要道上,以阻敌军之入。国王率众至坚固要道时,回教徒已待于此矣。由是杀人流血之鏖战开始,盖双方皆残忍也。最后因我辈救世主耶稣基督之意,回教徒不能抵抗基督教徒,盖其作战不及基督教徒之优也。回教徒败走,死者无算。阿巴西国王率其全军攻入阿丹国内。回教徒屡在狭道上拒之,迄未成功,辄遭败亡。国王留驻月余,残破其敌人之国,每见回教徒即杀,毁其田亩,迨杀戮已众而其耻已雪,遂欲还国,盖其至是可载大誉而归。纵欲久留,亦不能再使敌人受创,盖因敌拒守险隘之地,道狭颇难攻入。由是国王自阿丹敌国率军出发,载荣誉欢心而还本国。国王及其主教所受之耻既雪,回教徒死伤之众,田亩毁坏之多,其事诚可惊也。此事颇为重大,盖基督教徒认为不应败于回教徒之手也。

兹既述此事毕,对于此州尚有言者。此州一切食粮皆甚富饶,居民食肉、米、乳及芝麻。多象,然不产于本地,而来自别印度之岛屿。亦多麒麟,产自此国。又见有熊、豹、狮子及其他种种异兽甚众。多有野驴,及最美观之母鸡,并有不少其他种类禽鸟。有驼鸟,鲜有小于驴者,并有鹦鹉甚美,并颇有异猫及猴。

此阿巴西州中城村甚众,亦多有商人,盖其境内商业繁盛也。其地制造极美之硬布及其他棉布。P435-437

序言

马可波罗书的中文译本,我所见的有两本。初译本是马儿斯登(Marsden)本,审其译文,可以说是一种翻译匠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考据家的成绩。后译本是玉耳、戈尔迭(H.Yule-H Cordier)本,译文虽然小有舛误,译人补注亦颇多附会牵合,然而比较旧译,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惟原书凡四卷,此本仅译第一卷之强半,迄今尚未续成全帙。

马可波罗书各种文字的版本,无虑数十种,戈尔迭在他的《马可波罗纪念书》中业已详细胪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原写本,如颇节(Pauthier)本之类是;一类改订本,如刺木学(Ramusio)本之类是;一类合订本,如玉耳本之类是。版本既多,各有短长,很难于中加以取台。不过我以为能将各重要版本的写法哀辑校勘,详加注释,其余似可不成问题。

我近来很想缩小研究范围,专在元史一方面搜集材料,所以大胆地详了一部多桑书。马可波罗书也是参证元史的一部重要载籍,旧译本中既无完本善本,我也想将其转为华言。相传此书是初用法文写成,而现存之诸法文本所用的文体,几尽是旧文体,很难畅读。本书注者沙海昂既将颇节本转为新文体,而出版时又在1924年至1928年问,可以说是一部比较新的版本。除开别奈代脱(Benedetto)本晚出(亦在1928年出版)沙氏未能参考外,他参考的重要版本为数不少。这是我翻译此本的重要理由。

沙海昂原法国籍,清末国籍法颁布,首先归化中国,人民国任交通部技正有年,是一铁道专家,于公余之暇从事考据。这部注释可以说是一种好事者(amateur)的成绩,也不是一种纯粹考据家的作品,所以也免不r若T舛误,而于材料亦昧于鉴别。可是现在的汉学名家,是决不肯牺牲许多年的光阴,来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业的。本书叙言开始引证烈缪萨(A.Rémusat)的一段话,就是使人望而却步的一个大原因。既然不能求各方面的专门家通力合作,一个人学识无论如何渊博,终归要出漏洞的。伯希和对于此书虽然颇多指摘(参看《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然而要知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况且沙氏的成绩不能说毫无优点。他将颇节本革新,使人能通其读,又将各方面的注释采摭甚繁,虽然不免有珠玉沙砾杂陈之病,可能辑诸注释家众说之长,使后来研究的人检寻便利,这是他本所未有的。

此书既然有些缺点,所以我的译本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好的注释一概转录,牵合附会之文则不惜删削。删削的大致以第五十九章以后为多。我原来计算第一卷的译文有十二万字,后经我删削者有六分之一,但仅限于不得不删的文字。此外只须其微有裨于考证,虽所引的是(《辞源》之文,仍予采录。此外我仍用前译多桑书的译法,凡地名、人名有旧译者,尽先采用,考订未审者则录其对音。

沙氏沿袭颇节的错误,仍以马可波罗是元代枢密副使孛罗,致使华文译本有以孛罗为本书标题者。伯希和对此辩之甚详。我以为不用多说,仅据《元史》本纪之文,已足明此种考订之伪。考《元史》,至元七年以御史中丞孛罗兼大司农卿,至元十二年以大司农御史中丞孛罗为御史大夫,至元十四年以大司农御史大夫宣慰使兼领侍仪司事孛罗为枢密副使,记载此孛罗拜官始末甚详,则不得为至元九年初至上都之波罗,彰彰明矣。又考程钜夫《雪楼集·拂林忠献王神道碑》及剌失德丁书,至元二十一年偕爱薛奉使至宗王阿鲁浑所,后留波斯不归中国者,应亦为同一孛罗,亦与此波罗毫不相涉。所以我名其人日马可波罗,而不名之日马哥孛罗。

现在马可波罗书的威权,当首数伯希和。戈尔迭从前撰玉耳本补注时,曾大得伯希和之助。沙氏注此本时,可惜有若干篇伯希和的考订文字未曾见着。读此书者必须取伯希和诸文参看。第一卷校勘既毕,特志数语于端。

1935年2月20日冯承钧命儿子先恕笔受讫

后记

凡书未脱稿不应作序,本书考订之困难,刊行之仓卒,致有不少舛误,兹只能在跋语中纠正之。

兹请先言“蒙古军大元帅”之官号,是盖枢密副使之讹译,吾人执笔之始,以为中国某注释家之考证可恃,因从而著录此官号于本书标题之中。然考元代载籍诸文,皆无证据可以征引。则若无确证证明马可波罗即是《元史》之枢密副使孛罗,不能主张是说。伯希和曾在1927年

《通报》156至164页中严驳此说之误,今吾人尚有补充伯希和之说者,1311年及1312年受封之孛罗,不得为殁于1324年之马可波罗也。考《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至大四年(1311)“封枢密使勃罗为泽国公”,同卷又云,皇庆元年(1312)“封孛罗为永丰郡王”,卷二十九《泰定本纪》(1323)云“同知枢密院事孛罗为宣徽院使”。若谓波罗在中国遗有后人皆至大官,而波罗默无一言,未免厚诬波罗矣。

由是观之,吾人今从伯希和之说,将本书标题中之“大元帅”官号删去。对于此点,吾人自承错误,但愿以后纠误之事不常见之。

吾人之研究为忠实的,而非确定的,中有若干问题,如波罗之奉使甘州留居一年,尚未得其解。其他如1272至1273年问波罗等身亲襄阳围城一役,虽能及时供给一种解说,然为时已晚,未能使其与《引言》中著录之期限适应于波罗兄弟二人历次旅行之时问,兹请试为说明于后。

波罗兄弟行抵别儿哥衙之时(第二章),应位置在1261年秋,盖别儿哥、旭烈兀之战发生于彼等居留汗衙后之一年;又据多桑书,此战发生在1262年11月,则波罗等决定东行应在是时矣。二人沿孚勒伽河下行,在兀迦克地方渡河,已而经行沙漠十有七日,终抵不花刺。据此种种记载,可以推定其抵不花剌城事在1263年初。彼等留居此城三年,然后随旭烈兀之使臣入朝大汗(第三章),准是观之,其从不花剌出发时,疑在1266年初。自不花刺赴大汗廷,在途约有一年,入谒忽必烈时或在1267年初也。

应注意者,彼等纵然立时西还,在途不及三年(第八章),与第九章所言1269年4月抵阿迦城之说不合。由是观之,此“三年”应别有所指,吾人以为其计算盖始于1266年之发自不花剌,止于1269年春之抵迦城也。

又如第十三章著录之“三年有半”,非单指归程,亦合计往来之行程言之。此“三年有半”终于1272年夏,波罗等于是时到上都,则尚有谋攻襄阳之时也。由是观之,波罗兄弟第一次从上都或大都出发时,应在1268年秋间,在道6月至8月,遂于1269年4月抵阿迦城。

若此解释不误,则第十三章之“三年有半”不应与第八章之“三年”合并计算,而应重叠记算。盖第八章所著录者,乃1266年自不花刺东行至1269年抵阿迦之行期;第十三章所著录者,乃1268年自忽必烈汗所西行至1272年夏重还汗所之行期。谜之解答殆在斯欤?

由此枝节的考证,势须承认关于马可波罗之研究,表示两种不同之面目:其一关系外表,别言之,本文是也;其一关系内容,别言之,本文之解释是也。别奈代脱(Benedetto)教授对于前者曾为一种威权的研究,其Ⅱ Milione书将必辟一新纪元。吾人颇惜手边无此本,盖其不仅鸠集各章中诸本之异文,而且从迄今未见的古钞本中发现完全簇新的章节也。比较吾人博达者对此极堪注意之鸿编将必有所分析,然吾人必须声明者,此本与剌木学本多合,此吾人引为愉快者也。此本虽刊行于16世纪时,然其所采之钞本,较古于1824年巴黎地学会刊布之钞本。其文较地学会本及其他诸后刊本为完全,盖诸后钞本并非马可波罗本人校订之本,仅为一不幸佚而不传的原本之节钞本,经人意为删削者也。

问题之别一方面若本文之解释者,吾人较易措手,至少对于远东为然,尤其是行纪中不少汉名之考订,特别引起吾人之注意,盖只有昔!日耶稣会士之考订为较优也。后人不采其说,辄致舛误,如第一四四章之南京,经刘应(C.Visdelou)神甫考订是开封,本来不误,后人妄改致误之例是也。不幸行纪中之一切汉名未经耶稣会士完全认识,不免疏误,故吾人常不取其说。吾人所提出之新考订,甚愿其成为定说,就中有坚固者,如哈寒府之为正定(第一三○章)、中定府之为大名(第一三三章)等例是已,然有其他考订如大爪哇为安南、南圻之类(第一六二章),将来尚须大静笔墨十扫。

吾人前拟撰之附录两篇,一为成吉思汗系之世系表,顾《元史》与《新元史》著录各异,故删;一为马可波罗在中国之政治任务,然元代载籍无证可引,已成定谳,亦删。

吾人读马可波罗书所感之愉快,甚愿与读者共之,并随马可波罗之后而申言日:恩宠的上帝,阿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可波罗行纪/世纪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马可·波罗
译者 冯承钧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4747
开本 16开
页数 4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0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19
丛书名
印张 33.5
印次 3
出版地 上海
229
15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