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藏一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全球冒险家为什么总像吸过鸦片一样奔赴“香格里拉”?100年前,大英帝国为何会在隆冬冒险入侵西藏?无数人为何万里迢迢去朝圣,甚至死在半途也无怨无悔?活佛与平常人有多远?转经筒为何会响遍藏地每一个角落?天葬师究竟是一种怎样神秘的职业?雪域高空兀鹫盘旋,为什么从无人见过其尸首?冰雹喇嘛司职什么?西藏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亲身穿越深不可测的千年雪域,实景记录神秘圣地的藏地密码,同名电视纪录片即将在CCTV、凤凰卫视隆重播出!从BBC到CCTV,英法德荷20种语言震撼全球!

内容推荐

“神秘”仍是这片雪域圣地的标签,多数人对西藏的认识仍停留于对“香格里拉”的奇妙幻想。

作者满怀对高原的痴迷与眷念,多次亲身入藏,以深沉关切的心灵,将目光对准最为普通的民众,记录他们在春夏秋冬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感人至深。

闲暇劳作、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八位真实人物的真实生活与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描绘,让雪域的圣洁与美丽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真实的西藏在转经筒的无声旋转中,在飘荡于千年圣地的嘹亮歌声中缓缓打开……

目录

序/格勒

自序

第一章 英雄城之夏

第二章 失业的冰雹喇嘛

第三章 天葬

第四章 轮回路上

第五章 漫漫求学路

第六章 天寒地冻

第七章 我要出嫁?

第八章 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

第九章 女人、山羊、青稞酒

第十章 三百万声祈祷

第十一章 罪恶即是惩罚

第十二章 留住信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英雄城之夏

长空之下,英雄城外,宗山巍峨挺拔。

“阿佳,阿佳,欢迎你到英雄城。来,跟我们喝一杯!”一个身穿藏袍、剽悍而强壮的男人一手举着玻璃杯,一手向我挥舞不止。

我知道他在叫我,因为“阿佳”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姐姐”。我不由停住脚步。那男子正和七八个同伴坐在树下的藏毯上豪饮,旁边是一堆东倒西歪的啤酒瓶。他脸上那不羁而憨直、热烈又欢快的表情,让我立刻醒悟:我回到了西藏。

“到了英雄城,不喝就不是英雄!来,喝一杯!”他端着酒杯的手指着前面挺拔的宗山。

我也指了指宗山,示意我要去那里。这已是我第九次进藏,所以深知,只要接过这杯盛情难却的酒,就一定得喝下,而且要一直喝下去,一醉方休,可惜我滴酒不沾。

那男子站起身,举着酒杯,朝我大步走来。我这回可做不了英雄,但无处躲闪。放眼望去,赛马场周围绵延开去的空地和树林里,到处都是江孜城和附近村子里的人搭的帐篷,还有从方圆几百里赶来的商贩建起的摊位,从堆成小山的藏北羊毛到香气扑鼻的台湾香肠,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这里是江孜老城边上的赛马场,江孜一年一度盛大的达玛节马上就要拉开序幕。“达玛”是跑马射箭之意,也是藏族人“过林卡”最好的时候,就是在地势开阔、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地方,搭起帐篷尽情玩乐。藏族人说,过林卡、喝茶、念经是他们最要紧的三件事。阳光灿烂的夏日自然是过林卡的最好光景。

帐篷后、大树下,一对对男女在谈情说爱,不时听到他们欢愉的笑声。他们大胆奔放、旁若无人,让我有点不好意思,赶紧从他们旁边挤过,朝宗山走去。

宗山不高也不大,但是平地拔起,突兀、险峻。山顶上的城堡依山势而起,层层叠叠,与陡峭的山岩融为一体,白墙红檐,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碧蓝的苍穹。在蓝天的映衬下,它显得庄严、威武、壮美、神圣,犹如雪山的雄狮,守望着江孜大地。

宗,在藏语中意为“要塞”,也是旧时县政府的称谓,一般在山顶。江孜老城则围绕在宗山脚下,寺庙和民居一起簇拥着宗山,像一个家族簇拥着他们威武的首领。站在江孜城的每一条街巷,都可以抬头看到宗山的雄姿,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侧面的巍峨形象,城与山就这样和谐地成为一体。

但是,江孜的宗山不仅仅是江孜人的骄傲。一九。四年,英国军队从他们的殖民地印度入侵西藏,江孜百姓和军人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刀剑、弓箭,甚至放羊用的“古朵”抗击敌人,英勇抵抗长达六月之久。最后,英军炮轰宗山城堡,很多人宁死不降,跳崖自尽,“英雄城”江孜由此得名。电影《红河谷》使江孜人抗英的悲壮故事家喻户晓。宗山和山上的城堡也由此增添了许多英雄气概。

一九九一年夏,我从牛津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来到江孜。那时,江孜城里每一片树林、每一块空地,甚至十字路口,都有人在欢歌畅饮。在远离喧嚣的地方,黄灿灿的油菜花无边无际,犹如金色的海洋,一直延伸到大山深处。绕城而过的年楚河奔腾欢歌,河边绿树成荫,野花竟放,百鸟争鸣。城里的人们似乎也要与欢乐的大自然一赛,他们的歌声让鸟儿胆怯地躲进树丛,他们艳丽的服装在蓝天白云下耀眼夺目。那一个夏天,在江孜,我不饮而醉,醉在热情欢快的人群里,醉在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香中,醉在美丽如画的古城。那一个夏天,在江孜,我反复问自己:我是在梦游西藏吗?

自从远离家乡独自进北京大学读书,我就渴望着超越日常生活。我开始利用假期,作一些短途的旅行,尔后,越走越远。遥远的边疆风情,绮丽的自然景观,一直让我深深迷恋。

记得我在北大的最后一年,同学们都在讨论着毕业后的去向,不是报效祖国、支援边疆的口号激励了我,也不是支边的优厚待遇吸引了我,而是雪域高原的神秘、壮美和空灵,使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当我把想去西藏工作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却立刻成为众矢之的。我想用援藏的优厚待遇说服他们,说在那里工作几年,可以入党、工资加倍,回来后,工作、分房和晋级都可优先,但我得到的是父亲斩钉截铁的回复:“不知你哪来的这种古怪念头,真是越学越傻。北大毕业,好单位随你挑,去哪里不行,为何偏要去西藏?你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吗?”

在我父母眼里,西藏就是一片蛮荒之地。“在那种荒无人烟的地方,你怎么活?牛粪烧饭,饭还不熟;生病找喇嘛念经,医院还不知是什么样……”父亲如此这般教训一通,写了满满一页信纸,提醒我进藏的严重后果,警告说,此去非丢掉小命不可。他的一席话确实让我动摇了。

一九八八年,我考上了牛津大学,但是对西藏的向往之情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强烈。在牛津,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西藏的著作:清代和民国时期涉及西藏的文献,西方探险家自十八世纪以来的记录,当然还有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所著《消失的地平线》,此书使得西藏从此成为令西方人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与此同时,我开始学习藏语,师从著名已故藏学家迈克·阿里斯。当时,他的妻子,即缅甸全国民主联盟领袖昂素姬被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软禁于仰光家中。阿里斯多次要求到缅甸探妻,均遭缅甸军政府拒绝。他四处奔走,呼吁英国和国际社会帮助,他不是为了夫妻团聚,而是为了缅甸人民,因为早在他和昂山素姬于牛津大学相识的时候,就许下承诺:“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

每次从外奔走回来,阿里斯就在家里给我和另外几个学生上课。我们从三十个藏语字母开始。宽敞幽暗的客厅里悬挂着巨幅唐卡,上面是藏传佛教保护神,桌子上摆放着阿里斯爱妻的照片,她面容清秀美丽,明亮的双眸流露出一腔柔情。我看着阿里斯忧伤的面容,并没将心思放在他教的藏语词句上,而是在思考他的命运。我曾经读过昂山素姬写给他的情书中的一段话:“有时候,我很害怕在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大环境和国家命运会使我们分开。但这些忧虑实在微不足道: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相爱并珍惜对方,相信爱和慈悲最终会战胜一切。”如果这真是命运的安排,命运是多么残酷!一九九一年,昂山素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直到八年后,阿里斯因癌症去世,他们夫妻竟未能再见一面。深爱之人阴阳永诀,人生还有更痛之悲吗?

在阿里斯的影响下,我选择了西藏作为研究的方向。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从一个世纪的卷宗中,我发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英国曾秘密支持西藏独立,并通过印度向西藏当局提供武器,远比美国中央情报局活跃,这和英国政府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截然不同。

P10-14

序言

二〇〇八年三月六日,我制作的反映八位普通藏族人一年生活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在英国首播,随后又在加拿大、德国、芬兰、西班牙、葡萄牙、波兰、巴西、阿根廷、南非等近二十个国家播出。

与此同时,我用英文撰写的我们拍摄人物及其家人故事的书A Year In Tibet(《西藏一年》)也在英国出版,并相继被翻译成荷兰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

在西藏最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时候,影片《西藏一年》和同名图书获得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甚至是抗议和联名上书,一些人认为,《西藏一年》是为中国政府作宣传。

一年以来,不仅世界关注西藏,中国更关心西藏。我很庆幸能把《西藏一年》呈献给国内的读者和观众(同名电视纪录片将陆续在全国电视台播出)。

我诚惶诚恐,作为一个汉族人,我深知自己对西藏的了解有限,以往所受的教育和国外生活的经历使我解读西藏的时候常有偏见。后来,我研究西藏历史,多次入藏考察,并且有机会和我们的拍摄人物朝夕相处了一年,但是要真正了解藏文化和历史,真正了解虔诚而善良的藏族人,需要的时间何止一年,应该是一生一世!

书云

二〇〇九年三月于伦敦

后记

萨嘎达瓦节后,我们一年的拍摄结束了。为了表达我们不尽的感激之情,我们在住处精心组织了一场告别聚会,邀请了所有的拍摄对象及其家人,县、乡和居委会的干部,以及过去一年中帮助过我们的人。

我们还专门请了给县委领导做饭的大师傅,因为李师傅把他的火锅店转给了别人,回四川老家了。从一年来的接触中,我知道李师傅对这里已经厌倦了。从内地来江孜开店的人越来越多,生意难做不说,混了这么多年,也没交几个朋友,而且和当地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送别的时候,已经有些醉意的李师傅端着酒杯感叹地说:“今天这席酒是我这么多年喝得最痛快的一次。唉,人生一世,活得本来就不容易,我干吗大老远跑到这么个憋屈的地方来挣钱,又挣不了多少。你们知道吗,每次回家,我儿子都快不认识我了。老爹老娘也都老了,我也该回去了。”

我们在院子的阳台上摆了一排长桌,上面铺着洁白的餐布,中间并排放着六个自助餐专用的不锈钢容器,里面是六道热菜;六个冷盘则盛在造型精美的象牙白盘子里,错落有致地摆在热菜的前面。这些餐具都是我们从三星级的江孜饭店借来的,而烹、煮、炖、煎、炸、腌猪肉、牛肉、羊肉、牦牛肉、鸭肉和鸡肉,可以说让我们的大师傅使尽了看家的本事。

阳台下面是开阔的庭院,透过十几棵茂密的杨树,可以看见围墙后气势雄伟的宗山城堡。我们在树荫下摆了九张大桌子,上面放着酒杯和饮料,每桌旁边都是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啤酒箱,足足有四十多箱。

我特意穿了一条藏式长裙,料子是刚到江孜时在达玛节上买的,配一件蓝色衬衣和蓝色丝绸腰带。我一直都没有勇气穿出这套藏装,试过几次,总觉得好像不属于我。但今天我决定穿上它,希望由此让所有的客人都能感觉到我对他们的尊重。

这一年来,就是因为我们尊重他们,他们才接纳、信任、帮助我们。是他们让我们的西藏一年丰富多彩,是他们允许我们用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下他们的真实生活,是他们向我们开启了藏传佛教独特而神秘的精神世界,是他们使我们感受了藏族人在社会转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苦痛。

客人们一看到我,眼睛都亮了。

“哇,你现在是藏族人了!”普赤说。她、卡麦乡三村村长、次旦、顿旦、拉姆等村里的人坐着我们租的面包车,第一批到达。“不过,我要让你更漂亮些。”普赤帮我解开了腰带,重新绑在腰上面。“这样显得个子高。另外,你一定要昂首挺胸,不然就和我这个老太婆一样了。”普赤确实一语中的。但是,没有老太婆会穿亮粉色衬衣,外加一条耀眼的黄、蓝、粉三色条纹围裙。

随着我对普赤了解的不断加深,她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交织变换:一个忠心耿耿的乡村干部、一个忧心忡忡的母亲、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人,现在,她又成了一个追求时尚的女人。前不久,她在辛苦工作四十年后被解聘。因为没有文化,她一直没有转正,所以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她心中充满了怨气。但是,看着她和三村村长在树下独处时的快乐神情,没有人会想到她刚刚遭遇了这么大的挫折。但是,普赤会有办法的,她是一个刚强的女人。

次旦坐在院子里最靠角落的那一桌,身边围坐着四五个我从没见过的女人。他说是他在江孜城里的施主。

“怎么?你打算在城里再安个家?央宗大姐知道吗?”我跟他开起了玩笑。央宗今天没来,她要照看洛嘎和家里的牲口,而顿旦则与村里来的人坐在另外一桌,埋头喝着啤酒。

“孙老师,你学坏了。”次旦微笑着说,“你现在看着就像个藏族人。既然那么喜欢江孜,就别走了,我们在城里成个家吧。”

我哈哈大笑起来,能和次旦开这种肆无忌惮的玩笑,我非常开心。这证明我们真的成为朋友了,已经没有了一年前的客套和隔膜。为此,我敬了他三杯。我们俩把杯中的橙汁一饮而尽。

拉巴和家人大概从来没有被邀请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自助餐台旁可以见到他们频繁往返的身影。聚会开始不久,拉巴就有些醉意了。他端着酒杯晃晃悠悠地朝我走来,嘴里嘟囔着:“你也跟边巴一样,是不是看不起我?怎么都不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喝个痛快?”

其实,聚会一开始我就特地先到拉巴他们桌前敬酒,并关照一定要吃好喝好。我从心里理解拉巴这样的人更需要别人的尊重。

藏历年后,拉巴、他的女朋友达珍和两个哥哥去藏北那曲打工,原计划干上半年,没想到三周后突然给我们打来一个求救电话。我们在那曲火车站外的大街上找到了灰头土脸的他,头发耷拉着遮住了眼睛,穿着一件单薄的外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一看到我,就失声痛哭。原来包工头欺骗了他们,还对他的女朋友动手动脚。他们不仅没有挣到分文,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

可是今天拉巴容光焕发。“孙老师,等你下次再来时,我已经做爸爸了。”他笑得嘴都快合不拢了。我也吃惊地张大了嘴巴。还记得我们刚刚开始拍摄的时候,他说他家太穷了,没有姑娘想嫁给他。现在,他却要当爸爸了。我不知道拉巴将如何撑起这个家。但是,我希望拉巴能有新的出路,他的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

我在西藏整整一年了,还从未真正喝过一杯青稞酒,藏历年时因为不喝酒,还被敬酒的拉姆医生拿针扎了一下。为了不让拉巴感到失望,我端起了桌上的青稞酒,按照藏族入的礼节,用食指在酒里蘸了蘸,向空中弹了三下——敬天、敬地、敬神,然后一饮而尽。我连敬了他三杯,第一杯代表我们摄制组,第二杯代表边巴,第三杯代表我自己。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这样饮酒。我一向酒精过敏,但今天这酒喝起来甘甜、爽口,散发着淡淡的果香,让人回味。

然后,我长舒了一口气,转身来到僧人们围坐的桌子旁,这里没有酒,也无须劝酒。他们喝着饮料,轻声谈论着萨嘎达瓦节后的计划。他们都需要放松一下,特别是次成喇嘛,他看起来心事重重。白居寺的盗窃案都已经八个月了,工作组进驻寺庙协助破案,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即使破案了,今后这样的事也难以完全避免。

我一直认为寺院是远离红尘的清净之地,但是从这一年的经历看,远非如此。次成喇嘛的生活似乎被寺院内外的各种烦恼困扰,我眼中的他永远忙忙碌碌,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静心研习佛法。也许,大干世界就是佛堂,次成喇嘛就是在各种烦恼中修炼。也许,保持寺庙固有的清静才是他真正的解脱。藏传佛教属大乘佛教,普度众生,方能成佛。我祈祷次成喇嘛功德圆满。

淘气的小次平在次成喇嘛身边,也变得拘谨起来,至少暂时是这样。我真希望他有次成喇嘛这样的师父,严格却让入敬慕。次平年纪太小,无法体会师父顿珠的良苦用心,不断的责骂和惩罚只会加剧他的逆反心理。他不知道顿珠因为在狱中多年,所以希望在徒弟身上实现自己破碎的梦想。顿珠已经不要次平这个徒弟了,寺里又给他找了一个师父,因为现在进寺庙做僧人不易,次平只是有些顽皮而已。但是,我也常常反省,我们这一年来的拍摄,是否让次平过多地感受了外面世界的诱惑?寺庙的生活对小次平来说似乎有些平淡枯燥。假如有一天他决定脱下袈裟,这也是他的命吧。

次成和僧人们还要赶回去做晚课,所以刚一吃完饭,他们就向我告辞。我弯腰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藏族人对僧人的尊重,更是我对次成和白居寺众僧的深深敬意。我握着他的手,答应一定把制作好的片子送给寺庙。次成喇嘛对我们拍摄的内容很少过问。这是他对我们的信任,他的胸襟就像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一样宽广。  我也努力用行动回报拍摄人物对我的信任。我定期请他们观看拍摄的素材。他们难以相信在屏幕上看到的是自己,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自然。没有他们的同意,哪怕是最精彩的故事,我都可以放弃。如果《西藏一年》能够通过他们生动的故事传递出他们的心声,让人们真正了解藏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他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我也就对得起这些信任我的人了。

我们的告别聚会总共邀请了六十多位客人,只有几个未能参加。建藏和仁青有事不能脱身,专门派人转达了歉意。我衷心希望他们能一直忙个不停,事业兴旺发达。但愿更多藏族人的日子能像建藏和仁青一样过得红红火火。我尊重当地人的习俗,没有请天葬师平措,这让我非常遗憾。如果他真像人们说的那么卑贱,为什么又只有他才能把逝者送上轮回之路呢?没有入能回答我的疑问,我所能弥补的,就是派人给他送去一份丰厚的礼品。

天快黑的时候,次旦、顿旦、普赤和村里的人也纷纷告辞。

次旦临走时来到我身边。“你一直忙着招呼客人,我们都没机会好好聊聊。要分手了,我们家有点东西要送给你。”他递给我一个小布包袱。我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比鹌鹑蛋大不了多少的藏鸡蛋。这种鸡蛋不但很好吃,而且营养丰富,李师傅很少给摄制组买,因为价钱比一般的鸡蛋贵一倍。仁增家平时也舍不得吃,卖鸡蛋是他们家日常用度的重要来源之一。我感动不已,只拿了三个。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拿三个,但这已经足够了。

“我会为你祈福。”这是次旦临别的祝福。

晚上十点,客人们陆续回去了,而对于剩下的人,聚会才刚刚开始。“干杯”、“干杯”的吆喝声伴着各式歌声——独唱、二重唱、合唱此起彼落。夜深了,他们又都从院子挤到了屋里,这时已经有十几位醉得不省人事。

边巴吃过午饭就开始喝酒,下午三点多,客人到的时候,他已经有七八分醉意了。按照我们商量好的计划,他应该陪着我给每桌客人敬三杯酒,再负责喝下客人回敬的酒。我知道他的习惯,所以反复地叮咛,这是他一年之中要干的最后一件事,一定要干好,完了之后他可以尽情地喝。可是到了敬酒的时候,边巴已经站不起来了,我真不知道说他什么才好。但边巴作为一个学者,从拉萨的西藏社科院到江孜,和我们一起工作了一年,而且承担了摄制组里最艰苦、最困难的任务,如果没有他,真的难以想象这一年的拍摄能够这么顺利。想到这些,我不但谅解了边巴,而且还被他酒后的真言打动。

当最后一个醉醺醺的客人也踉跄而去时,已经是后半夜了。屋子里乱七八糟,酒气熏天,地上洒满了啤酒,到处都是喝剩下的空酒瓶。我让摄制组的成员赶紧收拾行李,明天一早他们要到山南去旅行,这也算是报答他们。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一年,克服了高原反应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拍摄任务。因为有我们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才有今天的结果。

我告诉他们,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剩下的事情我来做。

“要不大家一起干,明天你也和我们一块儿去吧?”他们纷纷说,“你还没待够吗?不想在走之前看看别的地方?现在还不迟,面包车也坐得下。”

看着留下来帮我们清理的拉姆,我说,我们明天请她一起去山南旅游。她可以休息几天,放松一下,这对身体康复有好处。拉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不停地点头致谢。我帮她在我的房间里搭了个铺,让她早点睡。直到天亮,我都感觉到她们母子兴奋得没睡着。

我非常喜欢在西藏旅行,这次却没有一丝出去看看的念头。江孜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天都在享受着这里的群山、河流、寺院、城堡、街道。更主要的是这里的入,那些我认识却还不曾完全理解的人们——倘若能有更多的时间,我宁愿待在这里,成为他们真诚可靠的朋友,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享受他们欢乐的陪伴,从他们身上感悟更多的人生真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严酷的高原环境下,藏族人民繁衍且生生不息。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千年的习俗和信仰依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片新兴的土地:时代风气渐浸,人们直面变革,不惧挑战。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人们辛勤劳作,积德行善,为了美好的未来。

我悄悄地走出房间,站在阳台上。月朗星稀,沐浴在月光下的宗山城堡闪烁着晶莹的光辉,在枝叶茂密的树隙中,似近忽远,摇曳不定。这一年来,这座象征着江孜的英雄城堡一直静静地陪伴着我。我离开江孜之前,一定要登上山顶,向它告别,再最后看一眼寺院、古镇和丰饶的江孜大地。

西藏一年给我留下了什么?这里既不是想象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蛮荒之地。它的独特让人心动和神往。我真实地记录了它的一年。一年以后,或者十年以后,西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凝视着古老而雄伟的宗山城堡,忽然意识到,我脑子里并没想明天的离去,而是在想何时重返西藏,重返江孜。

这一晚,我一夜无眠。

书云

书评(媒体评论)

以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公正记录当今世界最有争议、最偏远地方人们的真实生活。

——《卫报》(英)

轻扬如飞雪,深远如禅宗,见证了一个真实的神秘藏地。

——《泰晤士报》(英)

首次揭开神秘面纱,让人真正走入西藏。

——《每日电讯》(英)

一本让人再也放不下的书,一段从未有过的记录。

——《广播周刊》(英)

第一次打开了一个真实的圣域。

——《星期日独立报》(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藏一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书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0017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