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类解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孟子》的专著,全书包含四个特点——实用性:按思想内容分类编目,方便读者按需求读;完整性:对《孟子》内容不漏一章一句,保持原书整体风貌;时代性:围绕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努力开掘《孟子》的现实意义;通俗性:语言风趣雅丽,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世称“亚圣”。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在代,孟子和他的著作,等同诸子,地位并不显贵。有唐之初,依然如此。直到中唐由于韩愈的大力宣传和表彰,孟子之书初绽华采,社会地位迅速提升,被列为儒家经典。有宋之际,王安石推行变法,十分尊崇《孟子》一书中的民本、民生和制民之产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推行改革的理论依据,孟子及其著作的社会地位再次得以提升。直到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以为学校的基本读本,再到宋人编刻《十三经》,《孟子》被列为其一,至此,孟子及著作的显贵地位,才得以保持和巩固。但也有一点波澜和插曲。明代朱元璋读《孟子》一书,对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等言论,大为恼火,认为孟子不当配享孔庙,将孟子像驱出孔庙,但大臣力谏,不得已又将孟子像请回孔庙,但他对孟子所持之论,仍心存疑惧,命人删节了《孟子》,不过朱元璋死后,《孟子》一书又恢复了它的原来面目。这是一个小小的历史闹剧,集聪明与愚蠢于一身的朱元璋,终究不能阻挡人民的意志。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孟子》一书价值所在,因为它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意志,讲了人民想讲而未敢讲的话,这便是《孟子》的精华,是《孟子》一书被人民所推崇而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目录

序言

做人篇第一

为士篇第二

君子篇第三

修养篇第四

中庸篇第五

处世篇第六

交道篇第七

品鉴篇第八

人才篇第九

民本篇第十

经济篇第十一

务政篇第十二

治国篇第十三

论兵篇第十四

史论篇第十五

学习篇第十六

教育篇第十七

人性篇第十八

争鸣篇第十九

圣迹篇第二十

附录:《孟子》与《孟子类解》双向对照查阅表

试读章节

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⑧,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公孙丑下014)

①休:地名,故址在今滕县北,距孟子家乡约百里。②崇:地名。③师命:师旅之命。指军事行动。

孟子离开齐国,停留在休城。公孙丑问:做官不接受俸禄,这是古贤人的做法吗?

孟子说:不是。在崇城,我能够见到齐王,回到驿馆后就有离开的想法。这种想法不想改,所以不接受俸禄。接着是有了军事行动,就不可以提出离开的请求,在齐国久留,不是我的初衷。

孟子居齐为客卿,有其爵而不受其禄。学生公孙丑感到奇怪,问老师是不是古贤人都这样做。孟子说,为官得禄,理在当然。为官而不受其禄,古人也未这样做。我不受禄也属于特殊情况:因为初到齐国在崇邑见到齐王,谈论之间,已知齐王之志不在王道仁政。道不同而难相为谋,故而回来便有离开的想法。后来虽有客卿之爵位,不过是为了暂住。而其禄不受,是为行止去留能够自由,不受官职的制约。

君子为官,其志在道,小人为官,其志在禄。君子为官,以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故其行止去留,依之于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小人为官,以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故其所为,皆以禄为依据:“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也”;“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不以其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居官和小人为仕,目的不同,故其所思所行,大相径庭。

孟子去齐,致为臣而归,实为孟子主动提出。如其单为干泽图禄,奴颜苟且以事之,亦为不可。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因此,孟子居官而不受禄,是孟子思想和性格使然。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④;辞日④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故为兵⑨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⑥也。无处而馈之,是货④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公孙丑下003)

①陈臻(zhen):孟子的学生。②馈兼金一百:馈(kul),赠送。兼金,优质的铜。价格是普通铜的两倍。金,指铜。一百,即一百镒(yi)。一镒是二十两。③赆(jin):送行的赠礼。④辞曰:托词,说法,理由。⑤兵:兵备,含武器和兵士。⑥处:理由。⑦货:购买,收买。

陈臻问:您以前在齐国时,齐王赠给您上等金一百镒,您不肯要。在宋国,赠金七十镒,您收下了。在薛国,赠金五十镒,您收下了。如果以前不收是对的,那以后收就是错的;如果现在收的是对的,那以前不收就是错的:这两种情况,老师的做法一定是占有一种。

孟子说:我做的都是对的。在宋国时,我准备远行,远行需要路费,宋君以路费的名义赠金,我怎么不接受?在薛国,我要提防路上的意外,薛君听我要做些兵备,因此薛君以这个名义赠金。这样我怎么不要呢?至于在齐国的时候,就没有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金,这是用金钱收买我,哪有君子被金钱收买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又说:君子“见得思义”。怎样对待利和义,本章孟子为后人做了很好的示范:齐宋薛三国之君皆有馈赠,论其多以齐最优,“兼金一百”,不仅量大而且质好。但孟子拒其多而收其少。原因何在?齐赠虽优而赠之无由,收之无据。宋薛之赠虽少,但赠之有据,纳之有理。赠与作为国君与士人的交际之礼,辞受取予,唯当“义之与比”。见利忘义,统而纳之;或沽誉清廉,概无所收,亦君子所不取。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凡事都要置于“义”的框架下衡量,问其对也不对,义也不义,唯义所在。义所当受,不当立异以为高。至于义所不可取,虽“兼金一百”,岂能受之?孟子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对于齐宋薛三国赠礼的处理方法,堪为后世之法则。

孟子居邹④。季任为任处守②,以币交⑨,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④,储子⑨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⑨!”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⑦,仪不及物日不享⑧,惟不役志于享⑨。’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告子下005)

①邹:邹国。春秋时称邾国,国土极小。今山东邹县邾城,即其旧地。邹国是孟子的故乡。②季任为任处守:季任替哥哥做任国的留守长官。季任,任国国君之弟。任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③以币交:用礼物结交。币,礼物。④处于平陆:居住在平陆。处,居。平陆,属齐地,距邹很近。其故址在山东汶上县。⑤储子:齐国卿相。⑥得间:得到空隙。这里指发现了漏洞。⑦享多仪:奉献之礼注重礼仪的形式。或说奉献礼品,应以礼节为重。享,奉献。仪,礼。⑧仪不及物日不享:礼仪形式之隆赶不上礼品之重,就是没有奉献。仪不及物,礼节赶不上礼品。⑨惟不役志于享:只是因为他的心意没有用这上。役志:用心。役,用。以上三句出自《尚书·洛浩》。

孟子居住邹国时,季任代理哥哥留守任国,派人带着礼物给孟子与他结交。孟子接受了礼物,但不答谢他。孟子居住在平陆的时候,齐国的宰相储子派人送礼物给孟子与他结交。孟子接受了礼物,但并不答谢。

后来,孟子从邹国到任国,拜访致谢了季子。由平陆到齐国,孟子没有访谢齐国的储子。屋庐子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老师的漏洞了。

屋庐子问孟子:老师到了任国,拜谢了季子。到了齐国不拜谢储子,是因为他当宰相吗?

孟子说:不是的。《尚书》说:奉献礼品应以礼节为重。如果礼节赶不上礼品,就等于没有奉献。那只因为奉献者的心思没有用在这个上面。我不拜谢齐国的储子,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地践行奉献的礼节。

屋庐子听了很高兴,有人问他,他说:我知道老师讲的道理了。季子有重任在身,不能够亲自到邹献礼,而齐国的储子是能够来平陆的。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季任以币交,储予以币交,同为币交,但孟子在回访拜谢时,拜谢季子而不拜谢储子。学生屋庐子以为老师做事有漏洞,而孟子却说是依礼而做,并无其“间”。孟子认为,奉献馈赠一类,礼节重于礼品。仅赠礼物而礼节形式不到位,是施赠者“不役志于享”,是不见结交之诚。“币交”亲送为合宜,但季子和储子都未亲临而派人赠送,但孟子认为季子不失礼,而储子失礼。这是因为“季子不得之邹,而储子得之平陆。”朱熹评说:“季子为君居守,不得往他国以见孟子,则以币交而礼意已备;储子为齐相,可以至齐境内,而不来见,则虽以币交,而礼意不及物也。”P328-330

序言

孟子名轲,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享年84岁。孟子幼承贤母之教,聪颖好学,及长,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道既通,以王道干谒诸侯。历游齐、梁、宋、滕诸国。时值战国,周王朝更加衰微,兼并之战愈演愈烈,世风尚权谋,以攻伐为贤。孟子言必称尧舜,力排众论而传周公孔子之学,时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能为世所用。孟子62岁时,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涯,回到故乡邹国,“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世称“亚圣”。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在汉代,孟子和他的著作,等同诸子,地位并不显贵。有唐之初,依然如此。直到中唐由于韩愈的大力宣传和表彰,孟子之书初绽华采,社会地位迅速提升,被列为儒家经典。有宋之际,王安石推行变法,十分尊崇《孟子》一书中的民本、民生和制民之产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推行改革的理论依据,孟子及其著作的社会地位再次得以提升。直到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以为学校的基本读本,再到宋人编刻《十三经》,《孟子》被列为其一,至此,孟子及著作的显贵地位,才得以保持和巩固。但也有一点波澜和插曲。明代朱元璋读《孟子》一书,对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等言论,大为恼火,认为孟子不当配享孔庙,将孟子像驱出孔庙,但大臣力谏,不得已又将孟子像请回孔庙,但他对孟子所持之论,仍心存疑惧,命人删节了《孟子》,不过朱元璋死后,《孟子》一书又恢复了它的原来面目。这是一个小小的历史闹剧,集聪明与愚蠢于一身的朱元璋,终究不能阻挡人民的意志。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孟子》一书价值所在,因为它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意志,讲了人民想讲而未敢讲的话,这便是《孟子》的精华,是《孟子》一书被人民所推崇而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展开《孟子》一书,孟子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社会现实的愤怒与批判,对于统治者的引古论今的警示和“仁者无敌”、“保民而王”、“得乎丘民为天子”等不倦的教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孟子“不失赤子之心”的人性光芒。尤其是孟子踔厉风发、势如倒海翻江的语言气势和严谨的无懈可击的论辩力量,令我们叹为观止而不能不仰而敬之。

《孟子》一书所展示出的思想创见,研究家们多有论及,前圣今贤之述备矣,笔者亦不必为之统列尽观。蔡元培先生有如下之论:“(一)承子思性说而确言性善:(二)循仁之本义而配之以义,以为实行道德之作用;(三)以养气说论究仁义之极致及效力,发前人所未发;(四)本仁义而言王道,以明经国之大法。”将《孟子》和《论语》两相对照比较,所论确矣精矣。

……

其五,不忘本,怀感恩之心。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聪明睿智,积学以进,得到命运青睐,找到人生的定位。立命运之正,固然是个人奋发努力的结果,也是各种因素助合的结果。因此,知识分子无论官做得多高,成就取得多大,都不应忘其本源。君子有三本。一本是父母。父母是我的生命之本,是父母赋予我聪明智慧,是父母养育我成长。百善孝为先。读书人不能孝敬孝养父母,是极其可卑的。它是知识分子的基本品德。有的知识分子书读多了,知识也多了,往往瞧不起父母,不愿孝敬赡养父母,甚至找出几条不对处,作为自己不孝父母的理由。这是忘本的表现。晚辈知识多于长辈,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历史永远如此。知识分子以知识多、能力大而不孝敬赡养父母,实在是荒谬至极。“孝”是“仁”之本。孟子告诉人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连自己父母和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的人,他是个冷血动物。他也不会关心群众疾苦,不会耐心教育他人之子。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还有孟子的“不孝有三”、“不孝有五’’之论,更是具体而微,知识分子应当常读而己戒之。二本是国家。知识分子的命运永远和国家的命运和国家兴衰荣辱联在一起。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都会深切体会到这一点。列强凌侵,国弱无能,战火连绵,生民涂炭,中国知识分子,虽满腹壮志.才高八斗,无所展才,“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国运如此,知识分子有何作为哉,怀其宝而迷其邦而已。建国之后,从反右扩大化到“文革”,前后又有若干年被打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迎来了科技的春天,知识的春天,也迎来知识分子自己的春天。知识分子从“臭老九”转变为备受尊崇的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逢此和平盛世,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识分子报效国家,唯在此时。人民养育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负责,自觉地肩负起先觉之重,用真诚和良心去回报社会。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知识分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对弃德悖义去追名逐利,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自觉地传承中华美德,以君子之矜式而泽被于世,用勤奋和优秀的工作回报社会。三本是良心。良心就是仁义礼智。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知识分子的工作都是良心活,不能尺度秤量,唯有问心无愧的高度自觉而已。如果德不端,业不精,工作拈轻怕重.见利不耻争先;甚至找借口无所事事,空拿俸禄等等,都是小人儒“天理良心”扭曲的表现。父母,身体之本;国家,命运之本;良心,道德之本。以感恩心待父母,以责任心报国家,以不动心守良心,唯有如此,知识分子才不愧为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于社会,从利益境界进入道德境界,再升入哲学境界,真正地肩负起先觉之责。

于文斌

2008年8月18日写毕于鸿丁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类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文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7553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5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1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