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亲旺楚克(纪实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父亲旺楚克坎坷曲折而丰富点多彩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隽永、回味无穷的人生启示录。尤其是对做子女的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书。哀挽父亲之余,再次通过这一幅幅照片和背景资料来拜读他的生平事迹,感慨万千。父亲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着诸多的、有益的启示和教益……

内容推荐

父亲旺楚克的主要经历是伴随着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创建与发展而逐步展开的。他的这段经历对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史、特别是对锡察地区民主政权的创建与发展史有一定的填补和充实作用。本书作者认真整理撰写他的人生历程,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旺楚克和内蒙古的过去,以激励后人,传承光荣传统。

目录

序言

 怀念父亲/其鲁

 父亲家庭生活二三事/格日勒图

第一篇 父亲与民族

 1 生长启蒙的土地

 2 求知探索的脚步

 3 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

 4 内蒙古自治政府委员

 5 永远的故乡情怀

第二篇 父亲与祖国

 1 受命于危难之际

 2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

 3 “文革”中蒙难

 4 胸襟坦荡的晚年

 5 魂归黄河

第三篇 父亲与先辈

 1 关于维古特部落的起源

 2 独贵龙首领之一:曾祖父

 3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旗委秘书长:祖父

 4 父亲的末了之愿

 5 先辈对父亲的影响和期望

第四篇 父亲与子女

 1 钟情于未来

 2 子女们感恩母亲

 3 其鲁的科技和教育事业

 4 呼古图和她的学生们

 5 一代新人的憧憬

第五篇 缅怀父亲

 1 家乡人民的怀念

 2 前辈们的追忆

 3 专家学者的评价

 4 母亲无尽的思念

 5 儿女们心中的丰碑

后记

试读章节

那时,父母工资被扣发,每月仅给一点儿生活费,我们经常在饥饿中煎熬着。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每天只能喝到两碗稀粥,吃一个玉米面窝窝头。为此,能干的母亲决定自己养猪、喂鸡、种菜,以改善生活状况。“文革”后期,父亲从“群专”放回到家里以后,还从附近的柳树林里割来了柳条,绕着我们的小院围起一个柳栅栏,在里面种上了一些蔬菜,每天都挑水来浇,父亲常常干得大汗淋漓。在劳动中,父亲充实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暑假期间,其鲁和两个姐姐常常在太阳刚刚露脸的时候就提着箩筐到附近的田野里给小猪拔草,到河里抓小鱼喂鸡。远离不正常的政治氖围,沉浸在清新的大自然里,我们总有一种被接纳的轻松、舒适的感觉。冬天,我们全家人品尝到了自己喂养的鲜猪肉,至今还令我们姐弟津津乐道,这全归功于父母坚定的生活信念。

1969年10月,父亲最后一个从“群专”走出来回到家中,仍然过着被人监视、继续受审和交代问题、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1971年,父亲带病被迫在菜园里劳动改造一年多。从1972年开始,父亲的病情日益严重,每天咳嗽不止,母亲十分悲痛。在她的强烈要求下,“革委会”主任不得不给予有限的请假时间,父亲一边继续接受审查,一边外出看病。1973年后,父亲病情每况愈下,他承受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在乌兰夫同志的直接帮助下,被“群专”毒打致残的哥哥住进了北京一家全国最好的医院治疗。在那个年代,不仅进京看病很不容易,就连进京、住京也需要内蒙古区级的介绍信。张杰同志(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席)是父亲在延安民族学院的老同学,他给原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沙志远同志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助解决我们在北京的住宿期限问题。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小题大作、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莫大的帮助。

“文革”中,父亲的许多在延安民族学院时的老同学,得知了父亲的不公正待遇和非常境况后都极为同情,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他们是乌兰、石光华、潮洛濛、克力更、云世英、王铎、萨窄了、宗群、苏和、扎喜、苏谦益、黄敬波等老前辈,他们在父亲患难时给予的真情帮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因“西安受训”一事,河套地委、伊盟盟委、伊旗旗委自1956年开始调查到1978年的定论,在历次的审干、肃反及挖“内人党”等有关运动中,都曾对父亲花重资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和了解。外调人员赴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调查被访者达四十多人次,其中有王铎、刘舂、寒峰、徐子猷、多子寿、旗海田、王悦丰、白汉臣等人,并已多7欠做出过结论和落实处理决定,但是到1976年仍然维持着1956年和1965年的结论。25年了,如果没有“文革”的结束,也许父亲的问题就…一直会保留、审查下去,永远查不清……试想,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25年?

事实上,早在1943年舂,父亲奔赴延安的途中在张家畔就开始被关押、受审4个多月,到1943年在延安整风时,又向组织汇报过,以至到后来的多次写材料、谈话、被批斗、隔离、群专……父亲的革命生涯伴随着受审、挨整、不被信任和各种折磨,父亲的一生承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冤屈,他蒙受的痛苦、委屈实在是太多了!

父亲的历史也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

我党从延安开始,整风、审干、“三反”、“四清”等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到“文革”时发展到了极端。在这种政治运动的浪潮中,任何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冲击;父亲的履历表、干部登记表中有不少都是他人代为填写的,并不是父亲本人的笔迹,填写的内容,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时间、事件前后矛盾,甚至是明显的错误,如1950年父亲的干部履历表中是这样填写的:1929至1934年,在乌审旗伪保安队任秘书(1929年父亲才十岁,不可能是秘书),1942年至1944年在延安等等。这说明,当时的一些组织部门对干部档案的填写和管理是随意、混乱的,对干部的政治历史问题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在有意乱整人,以至于使这些材料在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成为父亲被整的证据……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事实真相终究会澄清。我们这一代人会从历史中思考,会从思考中得到启迪。P54-56

序言

父亲家庭生活二三事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位待人友善、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尊老爱幼的慈祥老人。即使在“文革”十年动乱的艰苦岁月中,他对子女们也从没有严厉的呵斥或大发脾气,而是用他每一个细微的言语和行动引导着我们积极向上,使我们增加了生活的勇气,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谐、关爱和欢乐。

小时候家中的生活琐事都是由母亲来操持的。父亲总是忙于工作从来不过问家中钱的花销。可是每当我们跟他要钱买学习用品时,我们要一角他却给一元,而他却从不为自己添置什么衣物,一切生活用品全由母亲来管理或购买。父亲平时总是抽最廉价的烟,在“文革”最困难的日子里,甚至自己卷烟叶子抽,也同样觉得乐在其中。那时,他在同级领导中的工资最高但个人消费却是最低的。

记忆中的父亲从来都是消瘦精干的,而且经常有病,这都是在锡察地区搞工作落下的病根,但他精神状态一直很好。“文革”期间,正是我们长身体的时候,每个孩子的饭量都特别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们家庭生活异常困难。当时我们年龄小不懂事,吃饭时争争抢抢,做出来的饭总是不够吃。父亲看到这种情况,每次吃饭时刚吃几口就放下了碗筷,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东西。我们吵嚷着让他再吃些,但他总是说自己已经吃饱了。想起这些我们多么后悔啊!父亲从“群专”出来后工资还没有发,天天还得去“交代”问题,家里总是缺钱缺粮,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根本谈不上恢复体力,经常住院治病。为了度过难关,母亲将脱过粒的玉米棒子捡回来捣成面再掺点黑白面做成饼子,父亲总是抢着带头吃,并说他就喜欢吃这种饼。现在想起来这哪里是真话呀?他就是这样靠着乐观忘我的精神和舔犊之情维系着这个六口之家。“文革”结束后,他本应该很好地调养身体,但他从来不把自己的病看得有多么严重。他在“文革”后期家里仍然缺粮缺钱的情况下,每次吃饭时,他总是说自己不饿,总要我们孩子们先吃。等所有人吃完了,有剩下的他才吃。没有剩下的他也就不吃了,就那么一天一天地硬撑着。

我的大女儿是家中第三代的第一个孩子,父亲十分喜爱这个外孙女。父亲将她视如掌上明珠,对她的疼爱不亚于如今的老人疼爱独子独孙。每天白天都用他那已经病弱微弓的身体,上午下午都背着孩子出去晒太阳,他由此感到非常的欣慰。

我记得,小时候冬天早起上学时非常寒冷,都懒得起床,更怕穿那冰凉的衣服。而父亲总是提早起床先将火炉点上,把我们兄妹几个人的棉衣棉裤都烤热了以后才叫醒我们穿上暖和和的衣服去上学。这对于普通家庭的父亲来说可能并不难,但对那时身负领导重任且自己身体并不好的父亲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类事情直到我们长大以后才懂得,这是父亲对子女体贴入微的一种关爱方式。

北方的冬天很冷,每次我从外面回来,他都会迎上去把我的双手紧紧握住,问寒问暖;我出门的时候他总是要反复叮嘱我骑车要小心,好好工作,安心上班。他要求我下班后没别的事赶快回家,不要在外面惹事生非。

父亲对我的关爱我当时只以为这是老人们的普遍习惯。可是后来我长大成人自己做了母亲以后,才终于体会到了这种父爱。我每每想起这些往事片断,总是有一股难以割合的再也无法享受到的那种父爱的真实温暖感受。在父亲刚去世的那个阶段,我晚上总是睡不踏实,总梦见父亲就在我的身边慈祥地看着我,眼睛里好像有无数要对我说的话。睡梦中我总是看到他从我们那时住的平房小院中走出来向我微笑……

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衣着朴素从不讲究吃穿,但他十分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养成了每天早晚都要收听广播的习惯,即使在“文革”中被批斗被“群专”,他也不忘坚持收听广播,他的这个习惯也影响着我们,我们姐弟几个至今不论多么忙,不论在哪里,不管自己身体好不好都有坚持收听广播的爱好。多年来父亲收听广播这个习惯在我们身上得以养成了,这个习惯使我们受益匪浅,也理解到了父亲从收听广播中得到了何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格日勒图

2007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父亲旺楚克》这本书终于脱稿了。父亲的主要经历是伴随着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创建与发展而逐步展开的。他的这段经历对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史、特别是对锡察地区民主政权的创建与发展史有一定的填补和充实作用。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档案中系统保留下来的资料不全,加之许多当事人及知情者大多已谢世,因而锡察地区这个阶段的史料尚感稀缺,所以,在编写这本书的重要章节时感到难以全面描述父亲在这个阶段的特殊经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充实。

父亲去世以后,我本想当时就他的一生写些东西,但那时父亲的许多事情我们尚不完全清楚,只是先后零零散散地写过一些纪念文章。去年八月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委托乌审旗旗委、旗政府召开了追忆父亲的座谈会,使我们深感有必要为父亲认真整理撰写他的人生历程,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父亲和内蒙古的过去,以激励后人,传承光荣传统。在写作过程中,也有人曾经问过我,你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难以忘怀的事情。二十多年来,不论我们姐弟几个在哪里学习和工作,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父辈们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艰辛和乐观以及“文革”中忍辱负重、宽宏大量的高尚情怀,于是便充满了信心和勇气;每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受到嘉奖表扬的时候,我们同样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父亲和父辈战友们,如果他们能和我们一块同享喜悦该有多好啊……60年过去了,在他们浴血奋战过的内蒙古大地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内蒙古各族人民现在已经过上了从未有过的生活。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我想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告诉年轻一代曾经有那么一大批父辈们为了内蒙古各民族的解放,特别是为了内蒙古不被分裂和合并、不被独立出去,他们甘愿抛头颅撒热血,不少先辈们甚至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试想,我们怎能忘记他们?我们怎能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内蒙古60年来辉煌的大好局面呢?我们要让他们的精神在各族青年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采访、搜集材料及写作的过程中,与父亲一起工作过的父辈们给我提供了大量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当年曾与父亲并肩工作在锡察地区的老前辈们如潮洛濛、克力更、云世英、杨达赖、俄尼斯、巴图苏和、沙金格日勒、旺庆斯仁、鲁布桑、王益三等先后接受采访、提供线索,给我讲述了我以前不曾听父亲讲述过的许多往事,这使我对父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增强了我写好这本书的信心。

我过去从来没有搞过编辑、排版工作,但在这本书的编辑、排版过程中,怀着对父亲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和我的学生纪青松一起编排,并反复斟酌修改、最后安排布局。特别是与父亲有直接关系的大量背景图片都是我自己拍摄挑选的。可以说,整个编辑排版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创作过程,有时为排好一个版面就得连续花上三四天的时间,修修改改,填填补补,直到满意为止。通过这些亲手制作、整理和创作的实践,我深切感受到这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人力和物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追寻祖父的足迹,我于今年7月在蒙古国国立乌兰巴托大学勒·哈斯巴特尔教授以及他的学生们的陪同下前往蒙古国的中央省、肯特省等地寻访,不虚此行,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引用的相关史料主要来自《内蒙古革命史》、《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诞生档案史料选编》、《鄂尔多斯革命史》、《锡盟组织史资料》等文献资料。

在整个编撰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市市委、市政府部分领导以及乌审旗旗委、旗政府领导包存明、张平等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老前辈杨达赖、聂生有叔叔等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自参加座谈会,追忆父亲革命的一生;弟弟其鲁尽其所能,在经费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我的丈夫郭千龙也在文字上进行了大量的推敲和润色工作。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本书出版在即,我愿再次借此机会向为我提供资料、线索的父辈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衷心祝愿他们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呼吉图

2007年11月于呼和浩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亲旺楚克(纪实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呼吉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91171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