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用镜头和文字独到地展现出大地震前川西北的美丽风貌。这是一本需要用心感悟的书,真实地书写出大地震中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2007年6月,赵亚辉等组成科考队,沿着70多年前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西北部采访时所走过的道路,重走中国西北角。历时超过一年,到达中国西北部7个省区超过120个县。其中,在2007年8月,作者曾在汶川、北川、江油、绵阳等地进行长时间的细致走访,深入了解川西北羌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羌族文化、秀美山川。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者第一时间赶赴震区,先后在绵竹、汶川、北川、都江堰、绵阳等地进行采访报道,有较大影响。

本书作为《重走中国西北角》的特别专辑,通过有价值的第一手的文字、照片对比震前、震后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区状况,为读者还原汶川、北川等地的历史真实,展示羌族文化的人文荟萃。本书图文并茂,有大量原创的冲击力极强的震前、震后的对比照片,可以从中回忆川西北的风物人情。

内容推荐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作者曾经在“重走中国西北角”的行程中途经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区,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那里的风土人情、秀美山川。地震之后,作者又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重回故地,当日人文荟萃、景致独特的川西北已是满目疮痍,只有在今昔图文的对比中,让昨日重现,还原真实的川西北。

地震前后的强烈对比,震区人民的坚强意志,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让我们对这片不曾关注的土地有了特别的记忆和情怀。正因为如此,我们将本书有限的收益捐助给北川中学“上学之路计划”,以表达我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目录

序一:吴恒权

序二:范东升

自序

汶川、汶川……

从帕米尔到汶川

成都,志愿者拼死去灾区

汉旺的哭喊

抢救“国宝”专家

惊魂6小时

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要来

空降汶川

震中映秀

双胞胎的奇迹

废墟中捡衣服穿的孩子

妻子的歌声,让我活下来

最让人无语的事

徒步紫坪铺

野人回来了

都江堰的泪

129小时,截肢后,活着出来

时间静止3分钟

婴儿推迟6天出生

一个救援队员的灾区十日

生命高于一切

北川:尔玛之殇

奔向北川

不是震中的震中

破碎河山

北川中学的记忆

三七连环的意外

一封让人流泪的女生来信

北川女生再次来信

女儿含笑离去

总理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

我们北川人,不服输

寻找大禹出生之地

一天挣两块钱的打铁老人

山体崩塌前后

中国最险峻的情人桥

西游记里妖怪出没的洞穴

长征中不应被遗忘的千佛山战役

一个伐木工人的变迁

政府大门变魔术

封城、封城……

防疫的战争

目击堰塞湖

决战唐家山

绵阳:科技城之难

四个没想到

灾民之城

飘扬的黄丝带

神秘的九院

飞船和火箭的摇篮

那一刻,我飞了起来

广场上的按摩师

最离谱的“鸿门宴”

七年之痒看绵阳

江油:李白故里之忧

青莲镇上访李白

寻找铁杵磨成针

月圆妹妹和粉妆楼

李白纪念馆里的稀世奇珍

误会之一:生于江油还是生于碎叶

误会之二:死于疾病还是死于溺水

破旧老屋里的四世同堂

一个花甲老人的尖峰时刻

稀世国宝飞天藏

偏居一隅 心怀天下

茂县,松潘,九寨一路向北……

羌人在川不在甘

古老神秘的舞蹈

色彩绚丽的服饰

雄伟奇特的碉楼

给你戴孝一万年

羌笛的秘密

中国最离奇的古城

寻找失踪的千年潘洲

十万佛像堆成的小山

奇特的白马藏人

追拍世界珍稀的梅花鹿

中国最美的地震遗迹

即便千日无震 不可一日不防(代后记)

试读章节

抢救“国宝级”专家

国家救援队190名队员,已经连续两昼夜没有休息了,他们在和死神赛跑。

队伍分成两组,一组在东汽中学,一组在东方汽轮机厂总厂。这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汽轮机企业,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了重大损失,有300多名员工遇难。

地震时,在厂里一座办公楼里,有20多名专家正在开会,只有几个人跑出来,其余全部被压埋在废墟下,其中有我国权威的汽轮机叶片专家刘海波,堪称“国宝”。

我在现场看到,这座办公楼为4层砖混结构,中间会议室全部坍塌,两边的楼房一层被切断,主体向中间倾斜十几度,摇摇欲坠,楼板层层叠压,相互交错。在废墟的后面,有一堵墙连接危楼,形成一个U形的包围圈,在前面有一条3米深3米宽的水沟,对于紧急撤离来讲简直就是“无路可逃”。

这里俨然一座“孤城”,救援难度很大。队员们搭了一个悬空的5米木梯,才能深入到楼里的废墟中去施救。现在余震不断,木梯随时都有断落的危险,给救援带来很大的考验。

救援队员卢杰独自一人率先进入废墟,找到了专家刘海波。他的身体被两块交错的楼板压住,其中一块楼板长达8米,直通到左侧危楼的墙根,上面压着大量的废墟,只要轻轻一动,上面废墟就会坍塌,整个左侧危楼就会倒塌。

“把我的腿锯掉,让我出去。”已经被压埋很长时间的刘海波,激动地对卢杰说。“你别急,我们会有更好的办法”,经过冷静思考,卢杰提出了充分利用吊车的力量,将交错叠压的两块楼板捆绑在一起,吊升后形成一个稳定的A字形的营救方案。

中国地震搜救中心曲国胜总工程师和结构专家孙柏涛研究员迅速制定了实施方案,20名队员轮番上场,冒着生命危险在现场抢救。压住刘海波的楼板一厘米一厘米地慢慢吊升,救援队员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刘海波和整座废墟的变化。

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营救,“国宝级”专家刘海波在没有受到任何二次伤害的情况下获得解救。之后不久,主任工程师袁晓阳等5位技术人员,被陆续救出。

惊魂6小时

51岁的高岩是一个幸运的人。

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工厂电站4楼值班室值班,那时他坐在床上,突然感到天旋地转,随之整个床就翻转了,把他压在床下。

如果床不完全翻过来,他肯定会被沉重的楼板夺去生命。他太幸运了,虽然整个人被卡死在水泥废墟中无法动弹,但床架帮助他撑起了一个生命的空间。就这样,他在废墟中顽强地坚持了48小时。但是,一直没有人找到他。

在巨大废墟中,救援队很难快速知道哪里有幸存者,只能是挨个废墟进行排查。是周围的志愿者首先发现了他,那时他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志愿者立刻向国家救援队报告。整个救援过程相当艰难,持续了6个多小时,一直到晚上9点。

高岩几乎被完全埋在废墟中,周围环境相当恶劣,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他腿部受伤很重,腰以下无法动弹。队员们仔细地把压在他周围的楼板撬开,又把床架锯开,用木板等东西护住他,并用毛巾把他的脸部遮住。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突然见光眼部很容易受伤。

在救援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较大的余震,整个废墟都在晃动。队员们只能迅速撤离,现场指挥周敏被狠狠地绊了一跤,腿部受伤了,但他仍然坚守在现场。  在七八个队员的努力下,经过6个多小时的不懈奋战,终于把高岩从废墟中拯救出来,然后通过人墙传递出去,送到安全地带,送上了救护车。在地震灾区,高岩无疑是不幸的,可他也是幸运的。他被及时发现,并最终被成功救出。

还有大量和更多不幸的人,有些已经在废墟中离开了我们,有些还在挣扎着和坚持着。那些活着的灾民,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去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安葬亲人,重建家园,在苦难中坚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救援是重要的,对这些灾民而言,看到了救援者,看到了军人、武警、医生、志愿者、记者……,看到了那身橘红色的救援服,看到了很多人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就看到了生存的信念和自救的勇气。

P12-14

序言

在我的印象中,赵业辉的名字同很多重大或突发事件紧紧联系存一起:伊朗巴姆地震,“神州五号”上天,印度洋大海啸,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儿年来,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前往重大的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写出了一大批令人关注的优秀新闻作品。可以说:他是亲历式新闻的忠实践行者。

2007年6月,追随着人民日报社首任社长、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足迹,赵亚辉踏上了重走中国西北角的漫漫征途。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在西部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大城小镇、偏僻乡村……赵亚辉在进行着一次“百科全书式的采访”,采写的一大批新闻作品发表在《人民门报》和人民网上,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大发展形势卜,巾国西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微观细节,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

正当他重走中国两北角采访进入最后阶段时,5月12日,汶川剧恸,华夏同殇。

当天,我就接到了赵业辉前往灾区前线的申请。在中请得到批准之后,他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作为人民日报社最早到达震区现场的记者之一,他和报社前方报道组的诸多同事一起,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先后转战都江堰、绵竹、汶川、北川、绵阳、安县、江油等重灾区采访,映秀、汉旺、唐家…等备受关注的前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在前线,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采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真实和生动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反映了灾区人民生产自救的动人画面。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永远的汶川》,是赵亚辉最新的作品,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他在汶川大地震后亲历一线的所见所闻,也讲述了他2007年夏天在汶川、北川、绵阳、江油等川两北地区的所见所闻。震前人文荟萃,震后满目疮痍,读罢百感交集。

人们常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热点很快会成为明日黄花。但是,翻开赵亚辉的新书,一种强烈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存目,仿佛就存眼前。

震后很多地方已经面目全非,那些曾经的风貌在赵亚辉的文章中得以还原,得以重现。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本《永远的汶川》纪念汶川,回到从前!并为重建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是为序。

2008年6月11日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后记

即便千日无震 不可一日不防

(代后记)

在两年前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之际,我曾经和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有过一次对话,作为本书的后记。

赵亚辉:7月22日云南盐津发生了5.1级地震,大家对此都很关心。

陈建民:这次地震从震级看并不算大,但破坏却不小。据最新统计,地震己造成22人死亡、100余人受伤、8人受重伤、1400余间房屋倒塌、7000余问房屋严重损坏。灾害涉及盐津县、大关县的13个乡镇。

赵亚辉:从2005年下半年至今,我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地震频频发生。许多群众很关心,我国是否已进入一个地震活跃期?

陈建民:7月份我国连续发生了4次5级以上地震。这个数字不算少。近两年来,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超过18次。总体看,近几年我国地震活动水平偏低,但周边地区和全球的地震趋势日趋活跃,比历史平均数要高,值得警惕。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世界上破坏性地震最多的大陆国家之一。

赵亚辉:从历史上看,我国地震灾害有多严重?

陈建民: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我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的1/14,但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1/3。我们经常说,“地震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有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地震破坏的严重程度。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是160万,而我国约60万。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中国有4次。

赵亚辉:由于地震的极度破坏性,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希望找到地震的规律,对其进行预报。

陈建民:为什么每年发生这么多地震,震前没做出像天气预报那样的预报呢?通俗地讲,上天容易入地难。

现在空间观测技术发展很快,使气象预报有了很好的条件。但地震预报是观测地下。目前我们深部观测技术发展还是非常慢的,或者说和空间技术差别比较大。现在人类打得最深的钻井深度是12公里,而我国“九五”期间打了一口钻井的深度是5公里。相对地球来讲,这像一个鸡蛋连蛋壳都没有钻透。向地震则发生在较深的地方,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岩石、岩层的破裂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和震动。地震预报的难度就在这里。

赵亚辉:人们一般更关心近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陈建民: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远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种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很低。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尚未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赵亚辉:您认为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陈建民: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至少我们现在能够对特定地区的某种类型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报。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只死亡1300人。专家们预计,这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将会死亡10万多人。此外,这30年米,我们又先后对2003年云南大姚6.2级与甘肃民乐6.1级地震等20多次地震做出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一定减灾效益。

赵亚辉:但是,预测成功的次数跟实际发生的次数相比,概率还是很低。

陈建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围的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们能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测大概是10%。中长期年度预测的水平高一点,在30%到40%。不过,我认为,只要科学水平不断提高,总有一天地震预报会达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水平和程度。

赵亚辉:在我国,地震预报由谁发布?

陈建民: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赵亚辉: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有难度的情况下,防忠于未然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关于抗震设防有这样一句行话,就是“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

陈建民:“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筑和_T程的抗震能力。“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活断层分布等,这是设防的基础工作。说到底,抗震设防就是要保证建筑和工程抵御地震的能力。

赵亚辉:那么目前我国建筑的抗震情况如何?老百姓的住房能否抵御地震的威胁?

陈建民:城市中的情况和农村的情况很不相同。在城市中,1998年以后建设的房屋基本都考虑了抗震设防,而之前建造的建筑物有相当一部分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能力不足。这些建筑物在城市中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赵亚辉:那农村的情况呢?

陈建民:在农村地区,形势就更严峻。20世纪以来,我国破坏性地震大多发生在农村,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中近60%为农村人口。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民房基本没有纳入规范的建设管理,农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广大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就会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甚至一些4级多的地震,也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农村民房抗震能力急需提高。

赵亚辉:我们有何应对措施?

陈建民: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后,各地开始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新疆等18个省(区、市)的近百个县市150多个村开展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16个省(区、市)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列入当地“十一五”规划,14个省(区、市)政府下发文件,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行部署……不久前我到新疆看到,已经有59.6万户、约248万人住进了安全抗震的新居。

抗震安居最终要全面铺开推广,因为地震预防是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书,是对受灾严重的川西北最好的纪念。

——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宋明

作为救援队的“编外队员”,亚辉在火线中记录下鲜为人知的内幕和故事。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总指挥 赵和平

多年后,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尽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 姚檀栋

亚辉用文字和镜头,独到地展现出大地震中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也恰好解释了他的抗灾博客为何能脱颖而出,十多天访问量就突破千万。

——新浪网总编辑 陈彤

跟随赵亚辉,重走中国西北角,发现偏僻角落的精彩,追寻未曾在意的感动,经历灾难现场的悲壮,感悟历史瞬间的永恒。

——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 张晓军

震后,完全现场的目击,读来动人心魄。震前,人文地理的大餐,读来甘之如饴。

——《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 单之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亚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031280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7.14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