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嘉昆曲/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永嘉昆曲,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候,也曾濒临衰落乃至绝迹的边缘。但总是一代代的永昆人为之呐喊,为之奔波,为之辛勤地工作,使之薪火相传,得以保留。本书是永嘉昆曲研究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极其精粹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永嘉昆曲的风格、特点,代表性人物,以及永嘉昆曲的发展演变,等等。它不仅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一本为理论研究者提供参考的宝贵资料,更是一个展现永嘉昆曲魅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内容推荐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传承历史的昆曲,是南戏嬗变、衍化的产物,被称作研究南戏的活化石,并被誉为“百戏之祖”。永嘉昆曲曲牌工丽典雅,声腔浓郁淳厚,乐队伴奏丰富优美,表演比较接近自然主义。

本书是一本关于介绍“永嘉昆曲”的专著,是永嘉昆曲研究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极其精粹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永嘉昆曲的风格、特点,代表性人物,以及永嘉昆曲的发展演变,等等。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永嘉昆曲的起源

 【壹】温州的建置与沿革

 【贰】两宋以来的温州人文业绩

 【叁】工商业繁荣促进娱乐发展

 【肆】温州地方戏曲与文化生态

 【伍】永嘉昆曲源于温州南戏

永嘉昆曲的产生与发展

 【壹】明清时期的温州戏曲

 【贰】温州昆曲振兴于晚清

 【叁】“新品玉”的革新之路

 【肆】“江南春”昆班的崛起

 【伍】永嘉昆曲新生代:巨轮昆剧团

永嘉昆曲的艺术特色

 【壹】永嘉昆曲使用的是温州腔

 【贰】永嘉昆曲演员如何咬字行腔

 【叁】永嘉昆曲曲牌中的“九搭头”

 【肆】永嘉昆曲的乐队伴奏

 【伍】永嘉昆曲剧目结构的平民意识

 【陆】剧本曲文如何适应平民观众

 【柒】严守生活逻辑的表演艺术

 【捌】细腻入微的生旦戏

 【玖】真刀真枪的武戏

永嘉昆曲的优秀剧目及传承人物

 【壹】常演剧目快览

 【贰】独有剧目示例

 【叁】新编剧目示例

 【肆】永嘉昆曲优秀传承人物

永嘉昆曲的保护与传承

 【壹】永嘉昆曲的抢救发掘

 【贰】永嘉昆曲传承保护的新起点

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温州只是东海之滨的一个小城,它开发的历史也较晚,在东瓯国建立之前,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是一些“断发文身”的原始部族。秦朝末年,群雄并起,越国后裔无诸、驺摇等起兵助刘邦打败项羽。《史记·东越列传》中说:“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温州的人文历史就从驺摇开始,温州人奉驺摇为“地主”,温州城区祀奉驺摇的地主殿就有五处之多。

驺摇虽有属地,但并无建置,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建回浦县,名温州为东瓯乡。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温州才从东瓯乡上升为永宁县,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设罗阳县(后改为安同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之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设为永嘉郡。就在这一年,温州开始建城,郭璞就是温州城建的总设计师。他看到环绕温州的九座山,就像天上的北斗星,就按照九座山的地理位置,把城墙建在这九座山上。南戏《张协状元》中所说的“九山书会近日翻腾”的典故就由此出。据说建城之日,还有白鹿衔花之瑞。

这时候的温州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大的发展,甘蔗、药材、陶瓷(缥瓷)、蠲纸等都已出口到外地。平阳有一个地名叫万全,实际上是“万船”的音转,乃是当年东吴水军的造船基地。据《温州府志》记载,王羲之、谢毅、孙绰、谢灵运、颜延之、裴松之、萧毅、丘迟等都曾出任过永嘉郡太守。

此后,温州行政区域又有了一些变化,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开始建立温州郡,从那时起到现在的1300多年间,以“温州”命名的行政建置再也没有变更。

 从宋代开始,温州的府(州)治所辖大致为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四县。其问虽小有变迁,但无大动。元以后改州为“路”,明洪武复废路改府。

东晋太宁元年建立的永嘉郡,其实际位置相当于现在的温州市区,也就是现在的鹿城区的一部分,历代温州府治都设在永嘉县城,这个建置在1600年间几乎没有大的改变。1958年以前,永嘉县实际管辖的是梧田、永强、三溪、藤桥及瓯江以北大片地区,县治设在温州市区的九山。1958年8月,梧田、永强、三溪、藤桥四个区划归温州市,永嘉县治迁往上塘镇。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文献所指的永嘉,其疆域位置是现在的鹿城区。

1981年,析平阳县江南大片土地为苍南县,析原温州市郊区置瓯海县;1984年,将温州郊区六个乡划归城区,称为鹿城区;后来,将瑞安、乐清二县改为市。经数次调整变更后,目前温州市所辖为三区八县(市),三区是: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八县(市)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文成县、洞头县。

温州人以善经商著称于世,不重文章才藻,故文化之发育较晚。战国争雄之际,百越尚为岛国,中原文化尚未波及。汉魏六朝乐府鼎盛,亦未见瓯越之歌行。南朝刘宋年间,温州太守谢灵运芒鞋竹杖,踏遍温州山山水水,留下不少佳作,被誉为山水诗鼻祖。唐三百年问诗人辈出,温州竟无一首传世之作,《全唐诗》仅收温州刺史朱褒《悼杨氏妓琴弦》七绝一首…,堪称绝唱。还有一位画家张湮,据说也写过一些诗,做过刑部员外郎,与王维、孟浩然、张子容、李颀相友善,但没有作品传世。两宋词人数以干计,温州仅卢祖皋一人。文苑荒芜,诗坛冷落,“四灵”之后,温州始见重于文人学士,然亦未能形成气候。从学术的层面看,真正为中国哲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当推宋代的“事功学派”,即后来所称的“永嘉学派”。元明以降对中国戏曲影响较大者,当首推高则诚之《琵琶记》,故冒广生称“永嘉学派”与“温州南戏”系温州文化之“二霸”,持论尚称公允。

永嘉学派初由周行己等元丰太学九先生传伊洛之学,开学术研究之风,其后复经薛季宣、郑景望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与完善,陈傅良进一步发展,至叶适集其大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与学术流派。它提倡“事功之学”,在世界观方面主张“格物致知”(存在决定意识),在方法论上注重实践,把学习的目标导向“经世致用”(必弥纶以通世变),反对程朱空谈性理,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潮。当时,南宋半壁河山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个学派的主张,在鼓励人民发愤图强、抗御外侮、富国强民诸方面,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字学方面较有成就的的是戴侗,撰《六书故》三十三卷,上承甲骨钟鼎,下延方言俗字,纠正了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许多错误。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九卷,张声道《产科大通论方》,王竖的《简易方》等,开永嘉医派之先河。P8-12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8日

后记

永嘉昆剧团(原永嘉昆曲传习所,2005年6月恢复建团)是文化部重点保护的七个昆曲艺术团体之一。既是“世遗”又是“国遗”双重身份的永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2006年雨32007年两度面向全国招聘人员,使原来只有11人的永嘉昆曲传习所,发展为现今拥有42人的永嘉昆剧团。剧团基本上恢复了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功能,为重振永昆雄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永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恢复建团后的永嘉昆剧团,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积极倡导科学管理,重视人才培养,一批年轻演员脱颖而出。2007年5月,文化部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中,永昆选送的三位参赛演员,由腾腾获得“十佳新秀”,冯诚彦、金海雷分别获得“优秀青年演员”的荣誉称号。由于永昆的异峰突起,受到文化部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永嘉昆剧《琵琶记》,在温州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剧目,其中的《吃饭·吃糠》早已蜚声海内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几年只能以折子戏演出的形式偶尔出现在舞台上。为了配合浙江省文化厅、温州市人民政府在温州举办的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永嘉昆剧团聘请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郭汉城担任艺术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为编剧,永昆老艺人林天文为作曲。由永昆名旦刘文华饰赵五娘,马士利饰蔡伯喈,张玲弟饰张广才,由腾腾饰牛素女,冯诚彦饰蔡公,张胜建饰蔡婆;司鼓郑益荣,司笛黄光利。2007年10月30日晚上,在温州市东南剧院成功演出,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媒体均有报道。这是永昆恢复建团后凭借自己的演员力量打造的一本大戏。有专家认为新编新排的《琵琶记》,是永昆继《张协状元》后的又一本好戏。

如今,永嘉昆剧团全体人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继承发扬老一辈永昆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永嘉昆曲的园地上。我们坚信:永昆的明天更美好!

永嘉昆剧团团长夏志强

2008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嘉昆曲/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6337
开本 32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5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