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少数民族--邹/台湾原住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95

第一章 起源和历史发展/7

 第一节 起源/9

 第二节 起源传说/11

 第三节 清前史/16

 第四节 清时期的发展/19

 第五节 日本殖民当局对邹人的统治/25

 第六节 光复之后的发展/29

第二章 政治社会结构/33

 第一节 社会结构/35

 第二节 社会权力体系/39

 第三节 会所和祭粟仓/43

第三章 生产方式及经济生活的变迁与发展/47

 第一节 传统的生产方式/49

 第二节 清时期生产方式/57

 第三节 日本殖民时期对邹人经济生活的影响/60

 第四节 光复后经济生活制度/63

 第五节 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的经济/66

第四章 出生、婚姻及死亡/71

 第一节 出生和成年/73

 第二节 婚姻制度/78

 第三节 丧葬及其仪式/83

第五章 宗教/89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91

 第二节 西洋宗教对邹人的影响/94

 第三节 凯旋祭与小米祭/97

 第四节 巫术和占卜/111

 第五节 禁忌/113

第六章 文化艺术/117

 第一节 语言/119

 第二节 歌舞与乐器/120

 第三节 衣饰/132

 第四节 食谱/138

第七章 神话故事/145

 第一节 关于起源的神话/147

 第二节 关于地名的神话/152

 第三节 关于祭典、禁忌、习俗的神话/161

 第四节 关于食物来源的神话/168

 第五节 其他神话/170

第八章 美丽神奇之旅/177

 第一节 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179

 第二节 文化风情之旅/187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193

主要参考资料/198

试读章节

由于邹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已逐渐消亡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目前只能从残存的记忆中探寻邹人起源的秘密。传说邹人的祖先原本散居在各处,在一次洪水泛滥的时候,邹人祖先集体逃难,集中到玉山(巴顿郭努)山顶上,直到洪水退去之后,才分别顺着浊水溪、曾文溪等走下玉山,然后定居在现在居住的地方。从此,邹人就将玉山视为发源地,玉山也成了邹人心中的圣山。

关于这个起源,在邹人口耳相传的记忆里是这样讲述的:

风里的讯息,族人们一向都知道。

这一次,风里的讯息,很不寻常。

风从山脚、河谷间往上窜升,急得如同失了方向的苍鹰。

孩童站在茅草旁,眼光随着风的尾巴望向巴顿郭努(玉山)。

不一会儿,远处传来像是海啸的怒吼,然后一股挟带着庞大水汽的寒意,开始从平原进攻山仑,这样凌厉的攻势,连部落的长老都是第一次看到。就在大家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水汽已经汇聚成混浊的海水,从四面八方冲向山径,孩子哭了,狗儿狂吠,猴群从树梢乘着风势荡向山头,水流的前头闪着令人发毛的刀锋光芒,从芋薯、粟子、沙砾、干草到炽热的柴火,无一幸免。情势的紧迫让大家惊慌了起来,有人开始大叫:“快!往巴顿郭努去!要快!”

轰轰的水流声掩盖了狂乱的脚步声,少年们背起妇孺、老者,跟着狗群灵敏的步伐往山顶奔去。壮年者自动地分派在前后两边,吆喝着大家回到天神的居住地去,声音被风势打散了,变得断断续续地,和着天上急促的大鸟鸣声此起彼落着,其他的动物也仓皇地逃往祖灵的安息地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骚动渐渐平息了下来,族人们在山顶上汇集了起来,持续了一段无言的沉默,这时候,大家才开始听到彼此的喘息声,连额头上斗大的汗珠也熬不住地掉了下来……就在惊魂甫定之际,夜却来了。

没有火的夜,族人们在心里喊着天神的名字。风依旧在黑暗世界里传递着危险的警讯,呼噜噜的水声正算计着要吞噬掉整个山头,孩子们都睡不安稳,父母只得用身子摩擦着他们,在露水凝结的时刻稍微取代火苗的温暖。

然后,在紧绷的情绪与模糊的意志中,天空终于有了太阳的脸。族人们在阳光与薄雾中找到了已经变成汪洋的平原,一些站在山头最上面的族人忍不住地惊叫了起来,这使得大家聚集到山头去……定神一看,每个人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那里横躺了一条巨鳗!它弯弯曲曲地盘在海水的怀里,活像一座刚刚隆起的小岛,族人们心里明白了:原来是这条巨鳗阻断了水流,难怪水会泛滥了……

没有火种,也没有谷类,嗷嗷待哺的孩子在哭着,男人们只好在山问猎取已经肥壮的动物为食,可是对于海水依旧紧绕着巴顿郭努(玉山)的恶劣情势,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们需要火种啊!”

“是呀!没有火种,孩子们都被冻伤了!”

于是长老召集大家一起商量如何找回火种的方式,只见大家都烦恼地不发一言——因为,没有人可以横渡大洪水呀!

“对了,就叫Kojoise鸟去呀,它可是有翅膀的,可以帮我们去找火种呀!”大家一听都兴奋了起来,赶紧召来了Kojoise鸟,期望它能带来一线生机。

Kojoise鸟很努力地在干地中搜寻着,过了一会儿,它很幸运地找到了火种,便将火种衔起,急急地飞回了山顶,可是……它飞行的速度真的太慢了,以至于火烧到它的喙尖。之后,它虽然努力地试了多次,却都没能成功地带回火种,最后也只有忍痛放弃了。

于是族人们又召来了飞得很快的uhngu鸟前去取火,uhngu鸟成功地衔回了火种,才使得夜里的山风不再凛冽刺骨。

一天,山下的那条巨鳗突然扭动了一下身躯,整个山里的风就像拉紧的弦般地发出了刺耳的鸣声,然后海水蔓延了上来,族人们害怕地紧紧依偎着,老人说那一瞬间比一生还要漫长。

在大地恢复平静之后,有族人回报水位又往上升的坏消息,这让大家十分忧心,有人开始沮丧了起来。长老说:“我们要祭告天神,这是唯一的办法了。”只是,以前从没有因为洪水而祭告天神,该怎么祭告呢?这着实让大家伤透了脑筋。

“用山羊的头来试试看吧!”有人这么提议。

于是族人们把猎杀来的山羊头插在竹竿上,直竖于土中,然后众人围着祭品开始跳舞歌唱起来,只是试了许久,依然无法使曲谐舞调。

“那么,用猴子的头试试看吧!”又有人这么提议。

于是族人们又把猴头插在竹竿上,围起来唱歌,试了许久,虽然曲调和谐了些,却仍然觉得不够动听……

一时之间,山谷仿佛坠入深深的海里,只剩山头的落叶与冷风在嬉戏着,族人们跟着灰蒙蒙的山雾一起沉思了起来……到底什么样的歌曲才会和谐呢?

突然间,有人说:

“如果我们用人头……”

这句没有结尾的话语并没有得到立即的响应,族人偶尔发出的叹气声被吸入风的黑洞里,大地因为这样变得更沉默了……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就这样吧,”长老说:“如果能让洪水平息,就用我们最深的敬意……”

然后,族人们就决定以一个顽劣的恶童做为告祭天神的凭借,大家围着他唱起歌来,音韵由低到高缓缓地飘散开来,鸟儿从树林间振动着羽翅飞来,所有的动物都轻轻地摆起头来,云雾聚集在虹彩的附近,巴顿郭努周围的海水安静得没有一点的波澜。

但是大水并没有退却的意愿。

以后日子开始变得难挨,族人们只能不断地唱着祭歌,呼唤着天神的名字,而困境却像自动旋转的沙漏,没有一点点的空隙。

P11-14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少数民族--邹/台湾原住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15479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8.4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