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学生涯/率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关于金克木的生平研究,目前所能看到的,除了一些零星片断的回忆文章,便是粗枝大叶的年表式描述,惜无完整传记行世。究其原因,大约和金克木先生晚年,“很不愿意谈到自己”(《比较文化论集·自序)有关,但很多后辈学者却也看到,金克木先生不同于很多专家学者之处,恰又在于他经常谈论自己。是金先生自己说锚了吗,恐怕未必,因为金先生谈论自己的方式和目的,与一般人有些不一样。因此,我们从金先生的等身著作中,编选梳理出这么一本金先生谈论自己的集子,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呈现这位大学者更为丰富、具体的人生道路,更是为了有机会再次跟随这位睿智的老人,一起思其所思,想其所想。

内容推荐

本书据金克木先生生平轨迹,略分为四辑。

第一辑“小学生”,收集金克木先生自述出生至小学毕业期间的十五篇文章。

第二辑“少年时”。收文章十六篇,大体分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小说体,分述乡下教书、离家进京,偏虚,却能具体而微;第三部分是回忆随笔,综述这期间的教书、读书、写作以及翻译生活,偏实,却仅提纲挈领,故可与前两部分参看印证。

第三辑“十年灯”。收文十二篇,内分两段,一是内地的辗转,二是印度的隐修,一动一静,相得宜彰。

第四辑“善知识”,收文十一篇,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五篇,回忆后半生交往的师友,电光火石,却有大意味;第二部分三篇,分述一生最为核心的三个方面:教书的职业、男女的情感以及创作的事业;第三部分三篇,都是类似临终絮语,自己做总结。

目录

前言

一、小学生江西、安徽(1912-1925)

 学说话

 学读书

 世纪儿

 人之初

 何处是家乡

 描红

 七岁成人

 长嫂为母

 天雨花

 家塾

 小学校长

 国文教员

 图画教员

 大小研究系

二、少年时安徽、北平(1925-1936)

 塾师

 井中警钟

 风雪友情

 游学生涯

 大学生

 少年漂泊者

 一板三眼

 家庭大学

 课堂巡礼

 岁寒三友

 数学难题

 视学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送指路人

 谈外语课本

 文丐生涯

 译匠天缘

三、十年灯国内、国外(1936-1946)

 1936年春,杭州,新诗

 遥寄莫愁湖

 少年徐迟

 挨炸记

 坤伶

 忘了的名人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

 希望者

 未完成的下海曲

 梵竺因缘——《梵竺庐集》自序

 四十三年前……

 “汉学”三博士

 德里一比丘

 父与子

四、善知识回国(1946-2000)

 珞珈山下四人行

 陈寅恪遗札后记

 记“说瓜”

 三笑记

 废品

 教师应考

 保险朋友

 风义兼师友

 百年投影:1898-1997

 末班车

 告别辞

 自撰火化铭

附录 如是我闻——访金克木教授

试读章节

学说话

人一出生就要学习,也就是在这世界上,宇宙中,探路,一直探到这一生的终点。

一出世就大声啼哭,这是学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动手动脚试探活动,睁开眼看光和影,用耳朵听声音,学习分别事物,于是接触到了母亲的奶头,用口和舌试探吮吸,学会了做人要活下去的第一要义:吃。这大概是一切人共同上的第一课。

真正算得上学习的是学说话。这不仅是探路而且是走出第一步的路了。这一课好像是人人一样,其实是各个不同。学说话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也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学说话,学表现自己,与外界沟通,一直到不能再说话。

我现在快到不再说话的时候了,探路也快到终点了,这时才想起走过的路,想想是怎么一路探索过来的,也就是怎么学习这个世界和世上的种种人,一直到夜间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想想路上的碰壁和滑坡,幻想和真实。心里想: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写下来,是对别人说话。想到自己,讲到自己,不能不从学说话讲起。

第一课的课堂是家,第一位教师是母亲,这就不是人人一样了。各人有各人的母亲。

第一个对我说话的,也就是教我说话的,尽管我记不得,也知道一定是我的母亲。可是我小时候有两个母亲,正式说是有五位母亲,我见过的只是两个。生我的是生母,还有一位嫡母,是我父亲的继室。从父亲的“神主”或说牌位上看,父亲有原配和两位继室先去世了。父亲突然去世时我名为两岁,实际只有八个月。他留下一位多病的妻子和准备继任而未能如愿的我的生母。她原来的任务是服侍那位继母,后来生了我,地位一再提高,原来的不好听的身份也就不再提了。我父亲是淮河流域的八公山下人,大概说的是家乡话,和我的三个哥哥一样。给我学说话“开蒙”的两位母亲说的话都和我父亲不同。

我出生时父亲在江西,我的生母是鄱阳湖边人,本来是一口土音土话,改学淮河流域的话。但她所服侍的人,我的嫡母是安庆人,所以她学的安徽话不地道,直到二十几岁到了淮河南岸一住二十年才改说当地话,但还有几个字音仍然只会用仿佛卷着舌头的发音,一直到七十五岁满了离开世界时还没有改过来。那位嫡母说的也不是纯粹安庆话,杂七杂八。回到老家后,邻居,甚至本地乡下的二嫂和三嫂都有时听不懂她的话,需要我翻译。她自己告诉我,她的母亲或是祖母或是别的什么人是广东人,说广东话,还有什么人也不是本地人,所以她的口音杂。我学说话时当然不明白这些语言区别,只是耳朵里听惯了种种不同的音调,一点不觉得稀奇,以为是平常事。一个字可以有不止一种音,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说法,我以为是当然。很晚我才知道有所谓“标准”说话,可是我口头说的话已经无法标准化,我也不想模仿标准了。

举例说,我应该叫嫡母做妈。很可能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在前面加了一个大字,叫大妈。自己的生母也该叫妈。我想一定是她自己教我的土音土话,妈前面加的那个音很特别,我不知道汉字怎么写,也不知道汉语拼音中该用什么平常不用的字母。我的小名也是自己起的。原来大家只用一般叫小孩的叫法。到我三岁时,大侄儿生了一个小男孩,算是我的侄孙。我成了爷爷。家里人说,两个娃娃怎么分别。我便抢着说,我是老的。于是我不满三足岁便成为叔祖父,自称老了,别人也就叫我老什么,一直到我上小学才改为“小老四”,因为我有三个哥哥,另有三个姐姐不算。可是我的两个妈妈在没有外人时仍旧叫我的小名。

严格说,正式教我说话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大嫂。我不满三足岁,她给我“发蒙”,教我认字,念书,实际上是教我说话。她不是有意教,我也不是有意学,不过现在看起来,那不是教念书而是教说话。这以后八十几年我一直在学说话的路上探索,或者说是对语言有兴趣,可以说都是从学大嫂说话开始的。

关于大嫂的说话,我现在才能总结出来。她说话的特点是干净、正确,说的句子都像是写下来的。除了演讲、教课、办外交以外,我很少听到人在随便谈话时像大嫂那样说话。她不是“掉文”,是句句清楚、完整。她会写账,打算盘,但不会写信。她读的书主要是几部弹词:《天雨花》、《笔生花》、《玉钏缘》、《再生缘》、《义妖传》(《白蛇传》)等等,会唱昆曲,会吹箫,有《缀白裘》、《六也曲谱》,会下围棋,有《桃花泉》、《弈理指归》。她教我的是《三字经》。她梳头,让我看着书,她自己不看,背出两句,叫我跟着一字字念,念熟以后背给她听。过了将近三十年,我在印度乡下,佛教圣地鹿野苑,请法喜老居士教我念梵文诗时,开头他也是让我看书,他背诵,吟出一句原文,再改成散文句子,再作解说,和中国与印度古书中的注释一模一样,说出来的就是散文,吟出来的是诗。我恍然觉得和大嫂当年教《三字经》和唱念弹词给大家听完全相仿。我竟不知大嫂是从哪里学来的。她是河南人,讲的不是河南土话,是正宗的“中原音韵”吧。她七十岁左右,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对我诉苦,仍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讲她的仿佛从书上学来的话。

人的一生是同外界对话的全过程。有两种表现:一是刺激——反应,仿佛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一是观察——思考——表达,仿佛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表达一是言语,二是行动,都是探索外界的反应。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不过大家平常注意到学习的多是表达,用有声音的言语符号,或者是用有形象的文字符号,用音乐或是用图画。

我探索人生道路的有意识的学习从三岁开始。学说话的老师是从母亲到大嫂。学读书的老师是从大嫂到三哥。读书也是说话。当大嫂教我第一个字“人”和第一句话“人之初”时,我学习了读书,也学习了说话。说话的底子是我的生母打下的。当她教我叫她那个写不出来的符号时,她是教我说话和对她做思想交流。到大嫂教我时,我觉得学读书和学说话一样。怎么发展下去的,那就要“下回分解”了。

P3-6

序言

过去是未来的镜子,别人是自己的影子。

——金克木《倒读历史》

关于金克木先生的生平研究,目前所能看到的,除了一些零星片断的回忆文章,便是粗枝大叶的年表式描述,惜无完整传记行世。究其原因,大约和金先生晚年“很不愿意谈到自己”(《比较文化论集·自序》)有关,但很多后辈学者却也看到,金先生不同于很多专家学者之处,恰又在于他经常谈论自己。是金先生自己说错了吗,恐怕未必,因为金先生谈论自己的方式和目的,与一般人有些不一样。

因此,我们从金克木先生的等身著作中,编选梳理出这么一本金先生谈论自己的集子,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呈现这位大学者更为丰富、具体的人生道路,更是为了有机会再次跟随这位睿智的老人,一起思其所思,想其所想。

本书据金克木先生生平轨迹,略分为四辑。

第一辑“小学生”,收集金克木先生自述出生至小学毕业期间的十五篇文章。

金克木先生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只到小学毕业为止,后来完全是凭借自学,跻身中国顶级学府超一流教授的行列。这在如今重视学历的教育体制下,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小学生”俨然成为金先生的一个符号,时常被喜欢金先生的读者提及,令大家艳羡的,不仅是金先生的天才,也包括那个时代开通的教育大环境。但读罢本辑的文章,或许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小学生,含金量原来绝非如今可比。

金克木先生,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万载县。寿县是古城,当年淝水之战、八公山下、草木皆兵,说的就是这个地方,而《旧巢痕》评点本中八公山人的托名,也是典出于此。金先生的父亲是清末的捐官,在江西万载县得了一个县官的缺,从安徽跑到江西,还未及捞回本,就遇到孙中山宣布废除帝制,清朝灭亡,他父亲也随即被扣押抄家,郁郁而终。金先生是家里的第四个儿子,父亲去世时,他刚八个月。

随后,1913年,金克木先生在掌管家政的大哥安排下,随全家回安徽当时的省城安庆,这里是大哥的生母,也就是自己嫡母的老家。这个长江边的山城,金先生来时不到两岁,走时才五岁,它留给金先生的印象是淡漠的,但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却发生在此时,那便是识字。人生识字忧患始,他往后一切的学问思索,都要追溯到大嫂领着他认门联上的“入”字那一刻。

1916年,金克木先生随家人折返老家寿县。这一年,袁世凯称帝,随即惹得各地军阀四起;也是这一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科学与民主旋成潮流。外面风雨飘摇,但在这建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寿县祖屋里,却仍是一派波澜不惊。金先生在这里随兄嫂描红、背经、读诗、上桌识礼、入屋听曲,爱的依旧是非常传统的旧学教育。1920年,大家庭因大哥的去世解体,同年,因为三哥受聘去寿县第一小学教书,金先生这也顺带进入第一小学,开始接触新学。在这里,他看到把教育视为强国之本的小学校长,听到和背经抄书完全不一样的讲课,也接触到家里极少见到的民国书刊。

1925年,金克木先生小学毕业。从1916年到1925年,以这个时代特有的、新旧杂糅的方式,金先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九年义务教育。

本辑文章又可细分为三部分。《学说话》、《学读书》两篇,是金先生的夫子自道,基本交代了自己童年轨迹,是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九篇文章,用小说体述其入小学前事迹,虚虚实实,但可由第一部分的两篇文章作印证;第三部分四篇文章,述其小学生活。

二  第二辑“少年时”。收文章十六篇,大体分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小说体,分述乡下教书、离家进京,偏虚,却能具体而微;第三部分是回忆随笔,综述这期间的教书、读书、写作以及翻译生活,偏实,却仅提纲挈领,故可与前两部分参看印证。

金克木先生十三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窘,无力再上中学,随后两年,遂受教于私塾先生。1927年,北伐军打到长江流域,金先生被送往乡下躲避兵灾,却在一个名叫警钟的朋友处,看到了《新青年》一至五卷,得以初识新文化运动的整体面目,胸中旧学新知的碰撞交汇,眼前良朋益友的切磋辩论,待到回城,他遂有焕然一新之感。此时,金先生十五岁。

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风雨交加中,16岁的少年被信仰的火深深攫住,他去乡下教小学,其实是预备投身革命运动。在这半年,金先生学到了任何学校也学不到的东西,也迈出了从少年到青年的第一步。

1929年春,离家不远的凤阳省立第五中学招新,因原是师范学校,学费、宿费和伙食费,仍一概免收(原来师范免收学费,促进基层教育,早成常识)。金先生随同乡前往,先入学,打算秋季再考学籍。但开学不久,遂有学生不断酝酿运动,随后一批学生被抓走,学校随即遣散学生,停课整顿。金先生无奈折返家中,暑假期间因凤台县民众教育馆的老同学相助,去凤台县齐王庙小学教书。金先生在此做了一年的小学教师,认识了几位在外地上过大学的同事,受他们影响,随即萌发了去北平读书的念头。

1930年7月,金克木先生随友人,坐船经南京、上海,随后又坐海轮,于月底抵达北平,暂住于皮库胡同久安公寓。北平生活,可谓金先生人生的又一大关口,在这里,免费的公立图书馆、开放的大学课堂,以及周围各式各样的青年友人。构成十八岁的金先生新生活的几个支点。他既是在用心读书,亦是在不断地读人、读物。

1932年,因兄长去世,家里断了接济,生计所迫,金克木先生赴山东德县师范初级中学任教国文,并兼教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在德县待了半年,此时开始写新诗,并在1933年的《现代》上发表,随后因朋友相助,得到一个在北平某报编文学副刊的机会,这便又折返北平。随后,依靠编辑、翻译、写稿,继续在这古都漂泊。唯有一次短期就业,是1935年因友人沙鸥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金先生自述,那不到一年的时间,是其学得最多的一段日子。

以上两辑的文字,金克木先生论自己童年及少年岁月,大羝小说家言和回忆随笔并存,这并不是金先生故弄玄虚,而是和他谈论自己的目的息息相关。

关于自传这种文体,钱钟书有过一段极有意思的话,“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或者东拉西扯地记载交游,传述别人的轶事。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

这番关于传记意图和结果、形象事实的真与假之间有趣的悖论,想必金克木先生也是深有会心的。“小说往往用假话讲真事,标榜纪实的历史反而用虚构掩盖实际。孙猴子七十二变是假,孙猴子的言行性格是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孔乙已外传》)故而,金先生晚年自编《孔乙已外传》,以小说之名,述生平过往,另有《旧巢痕》评点本,假托居士山人,真事假语,变幻莫测。其用意,我猜也在于要把拘泥于真假的这个障给破掉。那是不是尚还有一个东西,它比表面的真假更为重要?

“少年时”一词,语出金克木先生八十六岁时自编的同名小书。一个人的少年时,当是思想人格定型的最最关键之时。西方有教育小说,老老实实从头说起,顺时针追踪少年时;中国有史书列传,每每在最后才附上一个“初,某某如何如何”,逆时针回溯少年时。这两种方式,金先生都了然于胸,但却都不拘泥。“茗边老话少年时,枯树开花又一枝”(《少年时·前言》),金先生要开的花,不是被时光染黄的标本,而是年年岁岁都可以来去的花。

第三辑“十年灯”。收文十二篇,内分两段,一是内地的辗转,二是印度的隐修,一动一静,相得宜彰。

1936年,金克木先生有一段江南之旅,在杭州孤山脚下的俞楼住了约一百天,译出《通俗天文学》,并因戴望舒之邀编出自己的第一部新诗集《蝙蝠集》,后经南京回北平。不久,“七七”事变爆发,金先生随即和刚刚来北平不到一个月的母亲一起,匆匆离京,先回老家寿县,后一路南下,经武汉、长沙、广州,终至香港,依靠为报馆翻译外电,生活了将近一年,后至桂林,经历了1938年冬天的桂林大轰炸。1939年,经陈世骧介绍,赴湖南辰溪,在桃源女子中学教英文,并在迁徙此地的湖南大学文学院兼教法文,期间暑假去遵义看望老母,又去昆明拜会吕叔湘、罗常培、傅斯年等学人,受大震动,思谋跳出文学的小圈子,毕生从事学术,并打算由拉丁文入手,上追古希腊经典,从而探明欧洲文化源流,但因生活无着,决心未下。

1940年,金克木先生随母亲寄住贵州遵义朋友家,后老母随同乡移居柳州,暂无挂碍。这年夏天,金先生至重庆,打算办护照去印度。但因战事吃紧,签证无果,在防空洞躲空袭的空隙,译了一部英文小册子,预支了稿费,匆忙逃至贵阳。在贵阳,他差点下海经商,终废然知返。1941年,金先生再赴昆明,经滇缅公路,终于辗转至印度,在加尔各答《印度日报》做编辑。1943年,赴佛教圣地鹿野苑专修梵文,兼读佛典。在这里,金先生遇到一位名叫忻赏弥的老人,指引其梵文与佛学的门径,是为其人生又一大关键点。

“桃李亭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从1936年到1946年,这十年,是中国战火纷飞的十年,中国的读书人奔波于江湖,辗转于防空洞,却斯文不绝,弦歌不辍。这其中原因,金克木先生在晚年有很深入的思考。他以为,中国历来有两种文化,有“文”(读书人)的文化和无“文”(民间)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始终相互渗透、互相补给,不考察无“文”,就看不清有“文”。

因此,战乱中的颠沛流离,在他人或许是噩梦,但对于青年金先生,却恰恰是一个接触无“文”的文化的机遇。这横穿大半个中国的万里路,一洗金先生身上浸淫日久的有“文”的文化,让他得以重新元气淋漓,这样,后来印度乡村中的读万卷书,也才有根基。

1946年,金克木先生离开印度,回国奉母。他先到上海,谋教梵文未果,后经吴宓推荐,刘永济安排,来到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其后半生的教授生涯从此开始。1948年,金先生重回北平,入北大任东方语文系教授,从此时直至2000年逝世,这后面半世纪的风回云起,他均是和燕园一同见证。

本书的第四辑“善知识”,收文十一篇,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五篇,回忆后半生交往的师友,电光火石,却有大意味;第二部分三篇,分述一生最为核心的三个方面:教书的职业、男女的情感以及创作的事业;第三部分三篇,都是类似临终絮语,自己做总结。

与自述童年和少年岁月时的浓墨重彩相比,金克木先生对自己后半生的事情,倒真的谈得很少。这其中反差,除却因为有些当世人事不便多谈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和金先生谈论自己的目的有很大关系。这在前面已略提及,下面试进一步叙之。

一般人写自述或是回忆文章,即便中肯客观的,也都是以“我”为主。某年某月,“我”如何如何,要的是使旁人了解那些“我走过的道路”,或者“我与我的世界”。但金克木先生关心的,倒不在那个“我”上面。倘若只是为作自传,金先生一定服膺休谟的老话:“一个人写自己的生平时,如果说得太多了,总是免不了虚荣的,所以我的自传,要力求简短。”所以,倘若真的去寻先生的自传,那当属写于1992年的《自撰火化铭》,寥寥千余字,便足了一生。

而在这千余字之外,金先生晚年之所以又花了数十万言来谈论自己,尤其是谈论成长时期的自己,其实是把自己给“豁”出去,把过去的自己当作一段可供现在的自己揣摩研究的史料。换言之,金先生用墨最多的,不是一个人到底做过什么事、得到什么物,而是如何在无“文”的文化和有“文’’的文化的合力下,在时代的潮汐中慢慢形成这个“人”。金先生以自己的方式,把西方的教育小说和传统的史书列传打通,把辨求人事真假的迷障破除。

《史记·管晏列传》云:“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这种从著作到人事的转向,我想除了知人论世的需要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缘由:书是有“文”的文化,一旦定型便不受具体时空影响,故可以暂时不论;而人事可以说是无“文”的文化,如不及时论述(司马迁称其轶事,可见并不介意真假),可能那段具体时空和具体时空中的人所承载的无“文”的文化,之后就不复存在了。

而这些对过去轶事的论述,正如金克木先生所言,“都出于‘现在’,而且都引向‘未来’。”(《无文探隐》前记)

2000年6月,在病重入院前写就的最后一篇文章末尾,金克木先生再次强调之前的认识:“过去是未来的镜子,别人是自己的影子。”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先生病逝。

金克木先生的著作多,出版单位也多,自己编的,放任别人编的,以及身后这几年以各种选集面目陆续重出的,至今到底有多少种,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出确切的数字。金先生1993年自编的《书外长短》后面附有著译书目,是二十九种;1996年出版的《末班车》,后附著译书目三十六种;而据陈明2002年的统计,有五十五种,算是比较全的,但依然以“部分论著”称之;而按刘苏里先生的说法,算上翻译、诗集以及各种选集,署名金克木的集子将近有六十余种。我自己最终经眼的,有近六十种。

如今,我等好事,又添上这本选集,企图用金克木先生自述的文章,把其一生经历大体接续在一起,名之《游学生涯》。所谓“游学”,在古代有几种解释,一种是指游侠和儒生。《韩非子-五蠹》云:“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金先生少年时曾涉足革命运动,后一直以教书读书为业,游侠儒生,也能算兼备。“游学”的另一种更普遍解释,是指离开本乡去外地求学。这种情况,自春秋战国至今,一直就为士人所熟悉。金先生的一生,基本上是离开本乡四处漫游的一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金先生这里,也可以算是两得。

然而,在我看来,所谓“游学”,对金克木先生而言,除了以上两种意义外,更是一种出入无间的“游于学”。金先生一生涉足领域之广,前所罕有。并且,他能以一颗赤子之心和现实之心,邀游于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干的学科领域,古今中外各个学科、各种文化,在他那里都能融会贯通,从容不迫。孔子所谓“游于艺”,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在金先生这里,似乎也几近双全。

然而,“生也有涯”,也正是生命本身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限制,促成了眼前的这本书。

张定浩

2008年初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学生涯/率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克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8695
开本 32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8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