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汉语文体本身的研究发现其中所蕴藉的文化倾向。
全书共分三编,内容包括:历史体性、当代新变和域外流播。
本书作者赵宪章,是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南京大学教授。
图书 | 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研究/文艺学语境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汉语文体本身的研究发现其中所蕴藉的文化倾向。 全书共分三编,内容包括:历史体性、当代新变和域外流播。 本书作者赵宪章,是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南京大学教授。 目录 第一编 历史体性 汉语文体的历史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文体及对“体”的敏感 二、两汉时期的文体观及体的分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及文体观 四、唐宋时期的文体及文体观 五、明清小说的兴起 六、余论 汉语叙事的过滤机制 一、叙事文本的“非典型性” 二、简洁、省略与过滤 三、记言、议论与叙事文本的意义建构 非文学文体的文学性 一、“非文学”和“文学性”概念 二、非文学文学性的理论依据 三、格式:非文学文学性的内在属性 郡斋诗及其美学意蕴 一、郡斋诗的起源——谢眺 二、郡斋诗的思想基础——“身心相离” 三、郡斋诗的创立——韦应物 四、郡斋诗的发展——白居易 民间文体与民间言说 上篇 日记的私欲言说及变体 下篇 论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 第二编 当代新变 网络文学 一、什么是网络文学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三、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理论的挑战 超文本文学 一、旧有文学范式的突破 二、超文本文学叙事 三、余论 超文性戏仿 一、复合文本及其超文性 二、“图一底”戏仿机制 三、语言狂欢及其卡通格式 无厘头文化 一、作为后现代文化现象的无厘头文化 二、无厘头文化中“喜剧的笑” 三、无厘头:中国式的解构与后现代 图文体叙事 一、图像的特性与魅力 二、中国文学图文组合 三、摄影文学及其图像叙事 四、余论 词典体小说 一、词典与小说:共时与历时 二、“可读之文”与“可写之文” 三、消解“虚构本体”,建构“零距离真实” 四、撩拨神秘往事,制造现代魔幻 五、语词战争:本体或工具 第三编 域外流播 美国华文文学的“他者”和“身份” 一、“他者”的存在 二、“身份”的追寻 马华文学与中华文化 一、马华族裔与文化认同 二、政治中国的退位和撤离 三、文化中国的召唤 四、文化的困境与焦虑 五、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六、历史文本的重写/重读 七、唱不尽的一首老歌 京剧在新加坡 一、京剧在新加坡流变过程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二、京剧与文化认同 三、京剧的文化认同及其机遇 红色经典在印尼 一、红色经典的传播和接受 二、两代印尼华人的文化认同 三、两代印尼华人的心态 四、演化中的“我们中国人” 附录:红色经典受众调查 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研究/文艺学语境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宪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6238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8-11-01 |
首版时间 | 2008-11-01 |
印刷时间 | 200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5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