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总统大选现场观察)
内容
试读章节

前选举阶段

一般来说,竞选活动会提早两年开始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其时间跨度相当大。甚至很多候选人在前次总统选举结束后就已经开始行动,而且这种提早行动的趋势在不断加强。一般来说,竞选活动会提早两年开始,例如2008年的竞争者们要在2006年就开始进行筹款等前期活动。

人们一般将初选开始之前的阶段称之为“前选举阶段”,竞争者们将在这个阶段进行塑形、筹资、试探和求才四项主要工作。

塑形

塑形,顾名思义,就是建立良好形象,这是自始至终都得到高度重视的竞选关键点。

良好形象是在和各地精英和大众的广泛接触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为此那些尚未公开的候选人,也可以称他们为“意欲参选者”,会早早地开始他们忙碌的旅程。

在最早开始初选的州和著名的人口大州,比如新罕布什尔州与爱荷华州,尚未公开的候选人要发表公众演讲,走访当地民众,分配捐款给地方竞选组织,拜访政党领导、名人、宗教领袖、国家军队官员、新闻编辑等等。有名望的个人和组织的认可将候选人推向前台,表明他们的竞选是正当有力的。选民一方面接受这样的指引,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选择给更多人方向。

筹资

在塑形的同时,候选人会建立政治行动委员会(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s,以下简称PACs),以吸引捐款流入。尤其是在一些竞选法律比较松懈的州,更需要建立这样的组织。

联邦选举法律规定,联邦一级的PACs只能接受5000美元以下的单个个人捐款,只要不超过这一限额并向五名以上候选人使用捐款,可以支出无限额的捐款。而州一级的PACs可以从任何地方接受不限数额的捐款并自主使用,具体操作受制于各州不同的选举法律。这无疑是敞开了大门,只要金钱的主人愿意,滚滚的美元将毫无阻碍地流入。资助候选人进行全国旅行,雇用职员顾问,整理邮寄名单,支付电视广告费用,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寻求更多捐款流入。比如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在阿拉巴马州建立了一个没有任何捐助限制的PACs,从一个科罗拉多州商人处筹集到了8.6万美元的捐款,远远高于联邦管辖下的PACs每人只能捐5000美元的数额。

根据联邦选举委员会统计,2005—2006年从PACs里花钱最多的候选人是麦凯恩,为790万美元;奥巴马、希拉里、罗姆尼、爱德华兹、朱利安尼则分别是370万、300万、290万、280万、210万美元。

也有不少的候选人,会首先参加国会和州议会的竞选,以积累政治资本和金钱资本。比如2006年希拉里花费5100万美元成功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其后将剩余的1100万美元转移到总统竞选中。

试探

如果说上述活动还可以有隐晦的含义,那么向联邦选举委员会(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以下简称FEC)提出书面申请和建立探寻委员会(the Exploratory Committee)则是一种明确的参选态度。现在,这些消息往往由候选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亮相宣布,成为参选的一种仪式。

意欲参选者过早向FEC提出参选,意味着所有资金都要服从联邦法律支配。这种约束,让不少身有公职、知名度高的意欲参选者并不急于宣布参选,而是继续游离于规定之外。只有部分并不知名的候选人才会较早宣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样,正式宣布参选,就成为仪式性的程序,更像是一场欢乐的集会,充斥着支持者的鲜花和欢呼。

一旦候选人开始为竞选筹资,在法律限制下对捐款和支出的每一笔计算,都促使候选人参与公共理财体系,每季度提交理财报告给FEC,以供监督和向外公布,所以有志参与者、媒体、政客和一半左右的网络博客都能立即知道并清晰观察谁在金钱初选中脱颖而出。当候选人从250美元限额的个人捐款中筹集到10万美元即包括20多个州至少每州5000美元的资金时,他就能有资格获得联邦政府配套资金(Matching Fund),这将对竞选大有帮助。

在早期获得大量资金能够证明该候选人是得到人们重视、认可并有可能赢得竞选的人,由此该候选人能够继续得到更多的资金。

2007年的六个重要人物中,希拉里筹得美元3600万;奥巴马2580万;罗姆尼2340万;朱利安尼1660万;爱德华兹1400万;麦凯恩1300万。这些数据远远高于过去的记录,比如2004年同期最多筹款者约翰·爱德华兹只筹得区区740万美元。

网络是新兴的筹款工具。制作精美、观点鲜明的候选人主页帮助年轻一代了解候选人并进而支持他们。同时,网络筹款以其迅捷性颇受瞩目,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早期筹款不足的后备补充资源。

金钱是政治的母乳,尤其是在现代竞选活动中。只有金钱垒筑的高台才能使候选人站得更高,声音更加洪亮,没有这样的平台是绝不可能赢得选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对于金钱的需求越来越庞大。美国总统选举的耗费逐次高速增长,远远高于其经济增长速度。为了赢得这关键的职位,为了获得对政策决定的影响力,各方都在不惜血本地下注,并贯彻于整个选举过程中。近年来不断前置的竞选日程更是将金钱的需求提早扩大。当然事实证明,使用资源的技巧策略与拥有资源的事实一样重要。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最急需的领域,始终是竞选团队需要深思熟虑的难题。

在筹集资金试探竞选支持度的同时,候选人也会成立探寻委员会来了解眼下是否是合适的参选时机。自选举前的最初阶段开始,民意测验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竞选工具。所有主要的候选人都雇用民测专家通过电话调查和其他方法来追踪民意走向。民意测验可以帮助候选人判断取胜几率,确定选民关心的话题,发现最支持和最不支持的群体,计算广告和其他竞选手段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少有候选人在没有咨询民测前安排有关活动。

求才

今天的竞选活动绝不仅仅是候选人之间的比拼,更是候选人身后大团队的比拼。

候选人和幕后智囊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再智慧的候选人也不可能有三头六臂来应付如此繁杂的竞选过程,他们需要智囊,需要执行者,需要一个协调良好的团队。真正满足这样要求的人才是有限的,候选人会积极争取这些最好的战略家和咨询者。

对于智囊们来说,如何选择候选人并帮助其成功当选是其职业资历的积累步骤,同样至关重要。选择一个成功可能性高的候选人,可能让自身的价值体现不出来但较为稳妥;而选择一匹黑马,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对于竞选人来说,在求得大量可用之才后,最大的问题是使其分工协作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推诿扯皮的小团体。一个完整的竞选团队一般包括以下人员:

竞选经理:监管竞选运作。

筹资主管:监管筹资以及遵从竞选理财法律。

新闻秘书: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民意测验专家:做民测来追踪候选人的支持度,测试候选人的信息,确认选民关心的关键话题。

网络交流主管(重要性呈指数级增长的职位):负责候选人主页、电子邮件、博客、社会网站表现、youtube网站等等的运作。

咨询师:一般策划媒体竞选和购买广告的媒体咨询师最重要,还有其他建议直接邮寄、筹款和发动投票的咨询师。

P49-52

后记

本书的写作背负着很多前辈的期望与嘱托。中国外文局周明伟常务副局长,作为复旦学长,敏锐地关注到今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重要意义,嘱托我来完成这个选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鼓励和指导,作为受业恩师,他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的学业。联合国基金会董事、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袁明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序言,三易其稿,为读者提供了一篇堪称点睛之笔的文章。

写作的过程汇聚了众多学长、同仁以及学生的智慧与才华。远在大洋彼岸的小夏女士慷慨地同意将她发表在国内刊物以及个人博客上的文章、照片收入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来自美国政治现场的最为生动的信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褚颖春、冯峥、黄宇蓝、龚正、肖河、于帅、伍姣等同学为本书收集、整理资料并撰写了美国政治制度、大选程序、候选人以及选举策略与过程的有关章节。美国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s,Llc主席和首席执行官John W.Cavanaugh博士为本书提供了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现场照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倪峰、张立平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达巍的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很多启发和借鉴。

编辑和出版者也为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新世界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海鸥女士、《北京周报》常务副总编辑江宛棣女士,以及刘涟女士、钟振奋女士,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本书的策划、编辑和出版工作中。从确定选题开始,她们就同作者一起反复讨论写作框架、结构和提纲。在初稿的基础上,她们细致入微地提出了各种修改意见。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本书也蕴含着她们的思想火花。

笔者怀着一份感恩和感激的心情对上述长辈、同仁、朋友与学生的关怀、智慧与才华表示敬意,竭尽所能地让这份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作品没有辜负所有关注者的鼓励和期望。

余万里

2008年10月25日

目录

序·袁明

一、2008:一个黑人,一个老人,还有一个女人/2

二、美国总统的出炉历程/46

三、红色美国之大象共和党蓝色美国之驴子民主党/88

四、“魔鬼都在细节上”/132

五、美国总统是干什么的?/198

附录一:美国大选,中国人看点在哪里?/242

附录二:历届美国总统简况表/246

参考书目/250

后记/251

序言

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终于落幕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涉足美国研究以来,这是我第八次关注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传播从理念到技术的革命性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不断放大和加深着人们对国际问题的关注与聚焦点。

当然,从世界范围看,并不是只有中国在关注着美国。记得在一次美国选举结束的当天,我正好在华盛顿出差。晚上驱车经过外国使馆云集的华盛顿西北区,见到各国使馆都是灯火通明。全世界各驻美使馆都在连夜加班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向国内发回关于美国选举结果的报告。我不由得向同行的友人感叹道:“美国不但在折腾自己,还在折腾全世界。”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不过,美国的实力、活力和动力,还是一个客观存在。与美国打交道,需要深入了解它内部力量的变化和消长。

美国政治的基本动力,源自于欧洲文明中源远流长的自治精神,得益于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制度创新,扎根于美国社会的基层与草根。

当然,美国总统大选要靠金钱的支持。不过金钱并不游离和独立于美国精神、美国制度和美国选民之外。在美国,并不是有了钱就一定能当总统。大选中的竞选资金从募集到使用到监督,都还是有一定规矩的。然而,看了这些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以后,除了看出了它的规矩之外,也看出了它的矛盾。最基本的矛盾还是在美国选举制度本身。美国著名政论家法里德·扎卡利亚于2003年出版了《自由的未来》一书,该书副标题为“美国国内与海外的不自由的民主”。作者对“美国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他承认,就是“公平、公正、自由选举出来的政府也可能是无效率的、腐败的、短视的、不负责任的、被利益集团操纵的”。这本书曾经被《纽约时报》评为畅销书。但遗憾的是,政论家的评论和政治人物的操作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像现实已经展示的那样,短视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继续出现,让美国自己和世界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美国国内,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就像一次全民参与的政治教育课。而对世界其他地方关心美国问题的人们而言,则像是进了一个更直观与重点了解美国政治的研究班。人们可以了解到:美国人在自己的政治生活里,立了一些什么基本规矩?他们为什么要立这些规矩?他们是如何适应和调整这些规矩的?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肯定会作为一个新案例被写进将来的美国政治教科书。因为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的参选者、他们的团队以及支持他们的选民,确实又一遍地在实践美国政治的基本原则和规矩,与此同时,又通过对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的选择展现出一些新意。美国这个靠移民立国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大熔炉”和“大拼盘”,是富于文学想象的说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今年春天,我见到几位美国金融界人士,他们到中国来寻求投资机会。也许受他们自己出身于美国中西部的影响,他们更关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对于华尔街,他们几乎不屑一顾。他们称自己是“主流街”(Main Street),预言华尔街的时代应当结束了。不到半年,预言成真。

在我看来,所谓的“泡沫”并不仅仅在金融界,美国政治更是被层层泡沫所包围,其中包括政治学中的一些理论泡沫。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国内一些政治势力制造出来的美国式的意识形态神话。这些泡沫因为不像经济一样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可以漂浮一段时日,但是不会长久。在总统大选中,因为选情的需要,岂但是泡沫重叠,甚至是沉渣泛起,那就更不值得对其关注和浪费时间了。

真正要关注的是趋势。我看到的一个新现象是,美国年轻人对政治的关注度在上升。我的一位美国朋友,曾经在美国国务院任要职,现在是一所著名思想库的领导人。他的两个儿子原来的兴趣在商界,自2004年民主党败选之后,他们立志从政。与老一辈不同,他们有了新的技术支撑,在因特网上加人了一个庞大的“草根网络”。这个网络少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嬉皮士”、“雅皮士”那种玩世不恭,却多了新群体的沟通与责任。这个网络还是跨国界的。到这一代人越来越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之后,他们会如何来看美国与世界呢?受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裹挟,中国和美国还是要不断打交道的,我们要想得更长远一些。

使我感触更深的,是最近一次南方之行。在我国沿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我听到当地的人们说:“今天的利好消息是,美国众议院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的计划。”当时我真有一种时空错觉,以为自己身处大洋彼岸。这个地区的经济,多年来受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的拉动,有了飞速的发展。美国的大市场,是当地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当地的人们不但关心美国经济,也关心美国政治,甚至关心国际航道与水域的安全,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物流的畅通。最近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使他们感到了寒意。中国人看美国,已经远不是隔岸观火了。

本书的作者余万里博士,学习国际政治、研究美国问题已近20年。从本科到研究生,他在复旦与北大两所大学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在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执教以前,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专门从事过研究实践。他的这本关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书,是一本关于美国政治的通俗读物。中英文资料来源,既有文献,也有网络,让人既能感受到知识的沉积,也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这本书的文风和语言,平实清新。文风的变换也是一种成熟。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用简洁透彻的话语说出,是需要知识积累与学问功力的,而同样重要的,是对周围世事的洞察和对生活本身的体验。

2008年10月12日于北京大学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书,是一本关于美国政治的通俗读物。中英文资料来源,既有文献,也有网络,让人既能感受到知识的沉积,也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这本书的文风和语言,平实清新。文风的变换也是一种成熟。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用简洁透彻的话语说出,是需要知识积累与学问功力的,而同样重要的,是对周围世事的洞察和对生活本身的体验。

编辑推荐

随着美国大选的结束,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已经向世人表明: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创造了历史。作为普通读者来说,能够有一本介绍美国大选的台前幕后、大选程序、政党制的沿革、竞选策略等内容的“大选读本”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我们出版此书的一大理由。与资料式的编选方式不同,本书作者亲临现场,以目击者的身份对大选进行现场报道,配以数十幅精彩的图片,同时进行学者式的点评,可以说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美国大选的知识性读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总统大选现场观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万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8102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71.224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