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集子共29论,是作者朱万曙先生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戏曲的论文汇编。把它们汇集在一起,不仅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到他对明清戏曲做了哪些研究,也让我们感觉到他对明清戏曲研究很有广度和深度。作者将它们分为“曲家考论”、“曲史求证”、“曲论探胜”三编,表明这些论文各有侧重点。
| 图书 | 明清戏曲论稿/安徽大学文学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部集子共29论,是作者朱万曙先生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戏曲的论文汇编。把它们汇集在一起,不仅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到他对明清戏曲做了哪些研究,也让我们感觉到他对明清戏曲研究很有广度和深度。作者将它们分为“曲家考论”、“曲史求证”、“曲论探胜”三编,表明这些论文各有侧重点。 目录 序 上编 曲家考论 论朱权的戏曲创作与理论贡献 沈璟三考 “场上之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重评沈璟的戏曲理论及创作 槃薖硕人徐奋鹏与《伯喈定本》 《祁门清溪郑氏家乘》所见郑之珍生平资料 郑之珍与目连戏剧文化 亦文亦武的汪道昆 论梅鼎祚的早期戏曲创作—一兼论明中叶“骈绮派”戏曲的价值 《环翠堂乐府》与晚明文学精神 《牡丹亭》艺术美新探 沈自徵《渔阳三弄》简说 主题的分裂与时代感的统一——《长生殿》新论 《桃花扇》:封建社会末世的丧钟 《雷峰塔》的梨园本与方成培改本 中编 曲史求证 明代戏曲无流派论 晚明皖南戏曲家群体综论 关于青阳腔的形成问题 “滚调”与中国戏曲体式的嬗变 明清两代包公戏略论 《认金梳》、《剔目记》与明代包公戏 《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所见徽班资料 明清两代徽州的演剧活动及其与区域文化的互动关系 下编 曲论探胜 明代的《西厢记》批评 独特的戏中论曲 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体系 评点的形式要素与文学批评功能——以明代戏曲评点为例 明代戏曲评点:批评话语的转换 王国维的“戏曲意境”说 中国戏曲本体观的演进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明清戏曲论稿/安徽大学文学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朱万曙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03847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43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30 |
| 出版时间 | 2008-10-01 |
| 首版时间 | 2008-10-01 |
| 印刷时间 | 2008-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3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37-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安徽 |
| 长 | 211 |
| 宽 | 148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