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社会史、城市史的角度与研究方法出发,论述唱片与近现代上海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究它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虽是一项新兴的研究课题,却不乏意义。本书以此为题,力求以翔实、鲜见的史料为基础,从社会史、城市史的角度与研究方法出发,首先完整地论述自留声机传人以来、终民国之世上海唱片业发展的历史;然后探讨它的社会及政治意义;最后对民国时期上海及中国最大的唱片生产企业——百代公司进行个案分析。希望能够以唱片这一看似普通实则独具魅力的器物为媒介,从别样的角度还原出一幅近代上海社会的真实图景。
| 图书 | 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社会史、城市史的角度与研究方法出发,论述唱片与近现代上海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究它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虽是一项新兴的研究课题,却不乏意义。本书以此为题,力求以翔实、鲜见的史料为基础,从社会史、城市史的角度与研究方法出发,首先完整地论述自留声机传人以来、终民国之世上海唱片业发展的历史;然后探讨它的社会及政治意义;最后对民国时期上海及中国最大的唱片生产企业——百代公司进行个案分析。希望能够以唱片这一看似普通实则独具魅力的器物为媒介,从别样的角度还原出一幅近代上海社会的真实图景。 内容推荐 本书以近代上海唱片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唱片在近代城市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广播唱片所拥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唱片在近代爱国主义运动中的遭际、民国时期唱片审查制度的兴衰等,均有充分描述。此外,本书还首次完整地回顾了近代上海唱片业的发展历程,并对近代中国规模最大、声誉最为卓著的唱片公司——上海百代公司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史料新颖、观点别致是本书最大的特点,读者将会感到耳目一新。 目录 总序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唱戏机器”与“戏片”的年代——上海唱片业的发端 一、留声机与唱片的起源 二、最早接触留声机的中国人 三、蜡筒式留声机传人时的上海 四、谋得利的故事:引进之初的上海唱片业 第二章 “鸡犬”之争的结局——从鼎盛走向没落 一、第一张本土制作的唱片在上海诞生 二、中国唱片业中心的形成 三、没落之路 第三章 我爱毛毛雨——社会生活中的唱片 一、唱片与庶民 二、无线电时代的唱片 第四章 “爱国”与“党义”之间——政治操弄下的唱片 一、唱片与抵制外货运动 二、“党国”体制下的唱片 三、沦陷时期的政治境遇 第五章 “百代”沉浮——上海百代公司盛衰记 一、远东唱片业魁首的成长经历 二、“雄鸡”陨落 三、上海百代唱片的特征回顾 结语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葛涛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62696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1 |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4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239.29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30 |
| 宽 | 150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