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春岁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题材,作者却驾驭得游刃有余;这是一位多人写过的伟人,作者却描绘得别有天地。读着这本翻开就放不下的《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春岁月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眼前。

这本长篇纪实文学记录了从1910年到1911年毛泽东波澜壮阔的青春历程,全景式的作品生动地描绘出青年毛泽东的传奇经历。作品还以20世纪初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武昌起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黎元洪下野、段祺瑞黩武、徐世昌登台的种种历史风云中的传奇经历,展现了他们同怀忧国忧民之心,共建进步组织新民学会,齐心求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道路,并揭示了他们在世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各自所做出的历史选择。

内容推荐

本书以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湖南一师的三位人杰,即著名教师杨昌济的三位高足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为主角,一大批毛泽东的老师和同学以及新民学会会员为配角,翔实客观地描写了他们历经武昌起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黎元洪下野、段祺瑞黩武、张敬尧祸湘等种种历史风云;展现了他们同怀忧国忧民之心,共建进步组织新民学会,齐心求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道路:揭示了他们在世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各自作出的历史选择,即毛泽东和蔡和森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而萧子升接受无政府主义,主张“温和革命”,用教育作工具。毛泽东、蔡和森最后同萧子升分道扬镳。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宣传家和活动家,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六岁。萧子升留学法国时成为无政府主义者。回国后投入国民党怀抱,曾任国民党政府农矿部政务次长等职,全国解放时移居海外。毛泽东曾嘱新民学会老同学写信给萧子升,要他回国工作,但他坚持反共立场,断然回绝,最后客死南美。湖南“一师”三杰的经历启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必须慎重进行抉择,只有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才能流芳百世。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试读章节

毛泽东目睹《告示》,仿佛聆听到这位新都督的宣示:

“革命,当以文明为旗帜,当与巨家世族、军界长官同心努力而后可。”

毛泽东渐渐蹙起双眉,狐疑益甚。

“说得在理。总不能都光着屁股穷闹腾哇!”

谁一句半真不真的话,引得一片戏笑。

毛泽东回首,见说话的人也是一位学生,长自己几岁,颇有点“巨家世族”的派头。周围拥着一帮同学,争说言笑,不拘形节。

“走哕,报名去!”

一窝蜂,簇拥着领头的高年级学生汇人新政府大门。

小胖子很有点不可思议地喟叹:“他们也……参军?简直像去逛戏院!”

毛泽东沉吟未语,眼光中又平添出几分愁思。

新兵招募处倒是报名者踊跃。

中、青、少,学生、工人、市民,熙来攘往,人声鼎沸。

那富态的高年级生与那帮喧哗的同学,拥在“学生军报名”牌下,戏笑着,相与争报。

小胖往牌下替好友挤挪开道,回首,毛泽东却已朝另一头“新军报名”牌下挤去。

“哎,润之兄。你不参加学生军?”

毛泽东瞟一眼“学生军”牌下喧闹又躁动的学生,头一摆。

毛泽东的自述:“我不喜欢这支学生军,我认为它的基础太复杂了。我决定参加正规军。”

毛泽东还未及挤到“新军”报名桌前,倏然发现那汉子——在学校讲演的中年人,一身戎装,还是个长官;那汉子也居然认出领头剪辫子的学生——毛泽东。

“你?!”

两人不约而同地相顾一怔,彼此哂然了。

“他是来报名从军的。”小胖越俎代庖。

长官汉子大手在毛泽东瘦挺的肩膀上一摁,求之不得地说:“太需要你这样实心实意的热血青年啦!”

毛泽东听出话中感慨,不觉引发出内心的疑虑说:“焦都督、陈都督……”

汉子抬手轻止,一睃左右,压低嗓门透露:“谭延闯捣的鬼。现在是他的立宪派掌权了!哼哼。”

毛泽东心下一沉。

“来,先报名。”汉子拉着毛泽东来到报名桌前。登记报名的军官突见上级,连忙立正敬礼:“团长。”

“给这位先生报个名。”

  “是。他叫?”

“毛泽东。”毛泽东端谨地自报家门。

不待登记报名的军官发问,一旁的小胖又自告奋勇地介绍起来:“他呀,是我们学校了不起的……”

“莫出丑哕!”毛泽东不能不暗下扯一把小胖。

中年团长信任地审度着高高的毛泽东说:“你先当个见习排长,好好练练,再……”

小胖一蹦三跳地嚷将起来:“排长?哈呀呀,太妙啦!润之兄一定胜任。”

连登记的军官也大为羡慕。

“不,团长。”毛泽东感激之下不失冷静。  “怎么?我自信眼光不会错。”

“从军,我平生头一回,也是头一步。我什么都不懂、都不会,应该从普通一兵当起。”

团长倒是始料不及,俄而,头重重一点,自信的目光益见信赖。

有个铁匠模样的粗壮青年,本已不服气地转身离去,见状,不觉又返顾起这位瘦长的彬彬秀才,大脸上浮出意外与敬重。

“来,我报个名。铁匠,大李。”

四下里一阵友善的戏笑。

中年团长爱抚着难得的报国青年,频频颔首说:“好,就照你的,从这头一步开始你的革命。”

“咳,那不是毛泽东君吗?”

毛泽东闻声扭首,见是一师“高材生”萧子升,已是一身戎装,于是脱口幽上一默:“唷,高材生?!”

萧子升穿挤过人丛,迎住毛泽东,一下卸掉军帽,露出剪去长辫的西发。

两人同有所感,不期而笑。

小胖子圆脸上不无友好的讥讽,盯着萧子升的后脑勺,随手一摸,故意逗着:“哈,到底跟‘大清朝’诀别了?!”

“去去。”萧子升并不尴尬,依然振振有辞,“我是水到渠成,不作过激之举。”

“‘过激?’我看你‘高材生’……”

毛泽东飞眼制止住被激恼了的小胖,宽容地笑笑说:“迟早一样,都是革命军了。”

萧子升眼观六路,忽见到走来的长官,连忙戴上军帽,一个敬礼:“长官!”

中年团长玩味地注视着也有一面之交的萧子升说:“欢迎,也革上命了!”

“刚参加了学生军,请长官多指教。”

团长未置可否。目光又移落到毛泽东身上,须臾,别有思量的眼光在两人间一掂量。

“团长!”

挤来的年轻警卫催叫着汉子。汉子冲毛泽东与萧子升点头告辞:“后会有期。”说了,转身离去。

“他是团长?!”萧子升意外之下,很有些惋惜。

意外的相逢,让毛泽东、小胖与萧子升都难禁彼此的兴奋。三人出了新政府,随意信步在岔道间。

“我已是正目——班长啦。一队的首领!”

萧子升虽则矜持,却还是憋不住些许的自得。

“唷,‘高材生’当官啦!”小胖子半是恭维,半是奚落。

毛泽东笃诚地道着贺:“恭喜你。”

“这才是革命的头一步。”萧子升宛如胸有城府。

“嗯。那第二步,第三步?……”小胖子故作夸张地追问着。

萧子升行至横贯的铁路边,一指通向远方的路轨,满怀憧憬说:“我们这一代。是无可限量的!”

毛泽东一睃对方,也不由任目眺望——

路轨曲折逶迤。伸向无尽的远方……

萧子升兴之所至,三步一跳。

毛泽东目光从无尽的远方收回,一步一枕木,缓缓而行。

小胖子望望奔跳着纵身独进的萧子升,又看看一步一枕木的毛泽东,忽发奇想说:“嗳,我来做个‘公证’,十年、二十年、四十年以后,看看你们二位革命军,到底谁‘无可限量’!”

“唿!这倒是个有趣的赌注。十年、二十年、四十年以后……”萧子升停步回身,昂起西发下的橄榄脸,尖挺的鼻子似乎更其突兀。有间,他目光一收,看定毛泽东,一副友好而又不无挑战的情状,“怎么样?毛泽东君?”

毛泽东凝眸着脚下一节节后去的枕木,心下的忧思多于从军的兴奋说:“我第一步路,是跨出了;第二步,第三步,还不晓得会怎么样嘞……怕不会容易。”

大煞风景!萧子升头一摆,转而一想,提议:“干脆,你就到我们学生军来,当个副班长,我们一道来打拼一番天下!怎么样?”

小胖情不自禁地大笑开来。

“副班长嫌小?我才是班长,一步步来嘛!”

“副班长?人家排长都……”

毛泽东着即喝住:“小胖。”

“排长?”萧子升莫名其妙。

毛泽东接口开释:“排长让我去报到。”

“可惜。”萧子升显出一腔真情。“好,那我们就此分手吧。”

毛泽东站定脚跟。诚挚地迎视着对方的目光。

“别忘了我们打的赌哇。”萧子升似戏若真地提醒着,径自离开路轨,拐入马路。

毛泽东沉吟着,回过视线——

没有笔直的坦途,铁轨打弯了。P30-34

序言

长篇纪实文学《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春岁月》的问世,作者赵遵生有一段十分感人的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还是一个青年,就萌发了写青年毛泽东的冲动和意向。当时他曾两度到韶山、长沙、衡阳、浏阳、安源等地采访,辗转千里,历时三月有余,寻觅青年毛泽东的足迹,走访与毛泽东交往过或对历史事件知情的数十位毛泽东同时代的各式人物,收集了极为丰富的鲜活材料。此后,他还广泛地查阅了有关的历史文献和档案,以及当年的报刊资料,并阅读了不少毛泽东的传记书籍。在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后,他才精心构思,敷演成篇,先是在上海《电视·电影·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纪实性的十二集电视剧本《青年毛泽东》;不久他在电视剧本的基础上,作了不小的修改和充实,改写并出版为长篇纪实文学《青年毛泽东》,全书十二章,三十万字,现在他为弥补前书的不足和缺憾,重新翻阅当年的采访笔记和有关史料,重改和增补为长篇纪实文学《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春岁月》,全书二十一章,三十八万字,较之前书面目一新,不仅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而且也更加好看。可以说,作者为写青年毛泽东,倾注了热情,熔铸了判断,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因而此书的创作,是经过深厚积淀的。

本书以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湖南一师的三位人杰,即著名教师杨昌济的三位高足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为主角,一大批毛泽东的老师和同学以及新民学会会员为配角,翔实客观地描写了他们历经武昌起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黎元洪下野、段祺瑞黩武、张敬尧祸湘等种种历史风云;展现了他们同怀忧国忧民之心,共建进步组织新民学会,齐心求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道路:揭示了他们在世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各自作出的历史选择,即毛泽东和蔡和森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而萧子升接受无政府主义,主张“温和革命”,用教育作工具。毛泽东、蔡和森最后同萧子升分道扬镳。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宣传家和活动家,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六岁。萧子升留学法国时成为无政府主义者。回国后投入国民党怀抱,曾任国民党政府农矿部政务次长等职,全国解放时移居海外。毛泽东曾嘱新民学会老同学写信给萧子升,要他回国工作,但他坚持反共立场,断然回绝,最后客死南美。湖南“一师”三杰的经历启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必须慎重进行抉择,只有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才能流芳百世。

多年来反映毛泽东生平和业绩的各类文学作品,包括电影、电视作品。不胜枚举,但能像本书这样历史、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青年毛泽东的经历、思想、信仰、品格、情操、风度等的作品,还是不常见的。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的生平都把握得较好,因此,本书符合历史真实,在史实方面无明显的不妥之处。特别是本书的许多生动细节和感人语言,都来自作者访问过的老人,这是极为可贵的,极有价值的。这也为撰写毛泽东传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本书作为纪实文学。诚如作者所说,“在‘纪实’大环境、大情节、基本人物与事件的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个别人物与细节作了适当的‘文学’加工”(见作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这是读者可以理解的,也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手法。

本书在情节结构及人物设置上,匠心独运,颇有新意,增添了作品的历史感和感染力。此外,本书还贯穿运用隐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使作品的意蕴得到升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综观全书,在塑造青年毛泽东的形象上是成功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青年毛泽东那种“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的远大志向,“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勃勃朝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精神,全都跃然纸上。本书诉诸读者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毛泽东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书的结束语则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阅读《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春岁月》的读者会发现,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主人公青年毛泽东“有如许有险、有趣,出情、出奇的故事”(见《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加上书中描写了中共党史上一批著名人物,例如蔡和森、徐特立、何叔衡、张昆弟、陈昌、向警予、蔡畅、杨开慧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笔者感到,由于本书篇幅不算太长。内容又新鲜好看,所以极易会不知不觉地将它读完。

后记

不仅仅是记念——写在《横空出世》问世之日

也是冥冥中的巧合。

《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春岁月》问世的今日,恰逢美国金融风暴殃及世界,中国自然也难以“自避桃源”,只是得益于政府的干预力、自身的内在活力与未雨绸缪的充裕外汇储备,以及既融入世界又不失独立自主的根基,加之我炎黄子孙传承的民族精神,并未陷入萧条的泥沼。尽管有类似于以反华为己任的西方“精英”学者、记者,闭眼不看现实,逆世界潮流而动,如英国《星期日泰晤日报》谢雷登之类就颇唱衰中国——“不过是一只纸老虎”,但更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仍看好我国2009年依然能在“风暴”中继续崛起,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有意思的是在这次严酷的金融风暴中,美国带头搞起了被众所惊叹的“国家资本主义”,以至于反对者惊呼——简直就是“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共和国六十年自主探索中的发展。三十年改革开放中的崛起。功在宏观的切实目标与微观的适时调控。其实。弥足珍贵而又不可或缺的还是我们中华民族自汉、唐以来的和谐与凝聚——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创造力;只要有此精神,何愁民不富?国不强?一旦失此精神,只能是国破山河碎。自古皆然,中外概莫例外。试放目看动荡不止的紧邻、远居——南亚、阿拉伯、非洲,如阿富汗、伊拉克,更不用说“轰动”世界的索马里海盗了。残酷的战争、无休止的动乱。吞噬了多少无辜的生灵?!什么黄金的青春,就是宝贵的生命。也都不值几个铜板。早上还鲜蹦活跳的人,晚上已缺臂断腿,甚而直挺挺地呜呼哀哉;有人更是糊里糊涂地粉身碎骨了。占山为王,各自为政。无政府主义大行其道,这还有不家人、家园、家国灰飞烟灭、一蹶难振的?!真是青春无奈!生命无奈!国家无奈!

身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不是也曾备受八国联军的蹂躏、日本法西斯的“三光”、蒋介石的内战之苦吗?生生死死,炼狱半个多世纪,方才脱离苦海。盼来安居乐业的新中国;生命也赖以回复出宝贵的原貌。

不言而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不言而喻:没有毛泽东,我们中国共产党在黑暗中的探索还会长好多(邓小平语)。那百姓的熬煎、志士的牺牲、国家的磨难,真还不知会蔓延几多时日?!几多岁月?!

我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李锐)、《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萧三)、《毛泽东的故事》(汇编)、《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杨开慧》(人民出版社)等众多书籍的引领下,渐渐走近青年毛泽东的。那“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誓言;那在第一师范“欲以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汗漫九垓,遍游四宇”的求学、交友、问道;那“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新民学会的建立;那斗“汤屠”(北洋军阀汤芗铭),驱“张毒”(北洋军阀张敬尧)的实践;那亲率泥木工人大罢工的破天荒壮举……着实令我称奇!惊叹!感奋!

——这青春之火,照亮了我在朦胧中求索的心灵世界。

其时。恰逢“文革”,介绍毛泽东生平业绩的书刊层出不穷,我也不辨虚实优劣,兼收并蓄。我仿佛叩启了一扇人生的大门,第一次窥得历史之与伟人、与时势、与命运之交相作用。

我被晔晔的青春之火烤得身心炙热,渐渐地不觉滋生出一个现在想来也不禁心跳的“狂妄”心念:我要写青年毛泽东!

此念一生,有如“走火入魔”一般,痴心炽烈,不想在当时居然还得到了浙大友人和领导的支持!

于是,两度出征湖南。

我追寻着毛泽东当年的足迹,从他的出生地,到杨开慧的就义址;从他学子生涯的一师,到领导工运的长沙、衡阳、安源……乃至挥师井冈山的集结地浏阳。我宿庙、走校,钻茅棚、登大堂,水陆兼程,日夜合一,只要能见得当年知情故人,便不能自已地钩沉网秘,可谓辗转千里。其间,也曾胆大包天,一个人赶山路,从傍黑走到凌晨,待到敲开白沙村子的大门,连老土地的人武部长都大惊不止!

也是天不负人。两个多月的“南征北战”,我寻访到了毛泽东同时代的各式人物。有老赤卫、有小红军,有同窗、有师长,有工友、有农友,有遗孀、有后辈……他们中最小的六十八岁,最大的八十好几,如周世钊老先生,还拿出了毛泽东给他的一些亲笔信来娓娓讲述;如徐照辉,毛泽东亲自介绍入党的第一代工运领袖任树德的发妻,人老中气十足,朗朗回述起毛泽东如何拎着一扎牛肉、一包冰糖和一袋梨子来探视病中的任树德;再如一位寻常的古稀老人,讲着讲着骤然从小竹椅上一挺而起,学做起当年毛泽东鼓动大家奋起的强猛姿势,我不得不赶紧上前扶携,却被老人挡开——那威风与气势。依然不减当年……

可敬的老人们呀!他们质朴如泥,那一腔赤诚的追溯,莫不是情汩汩、泪莹莹,犹如置身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令人不由得唏嘘不已。

于是,也不顾功力不逮,我凭着一腔的热肠与赤诚,写出了话剧《洪流》(一稿)、《最初的道路》(二稿)、《枪的颂歌》(三稿)。

年少气盛,不识天高地厚,稚嫩与粗浅是可以想见的,但毕竟是我第一次塑造青年毛泽东艺术形象的实践。我引以为幸!不意“文革”多风雨,半途中杀出“赵高”,指鹿为马,诳论有隐射副统帅之嫌,闹出一场可笑复可悲的滑稽剧。

生活原本既精彩,又无奈,大千世界就是如此,何足为怪?

岁月悠悠,弹指四十载矣!

回首其中,我实在不能忘怀——

被国民党军阀在香港开膛破肚的蔡和森;

在昏昏铁牢里写出醒世心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

情系毛泽东,毅然赴刑场的杨开慧;

在这“不能忘怀”中,我写出了长篇电视剧文学本,继而改编成同名纪实文学,直到眼下重作构架、修改与充实,敬献给我们共和国六十周年的《横空出世》。

兴许是毛泽东在天显灵,令我稍觉宽慰的是许多大中学生与青年朋友对“青年毛泽东”兴趣不菲。曾有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找到我,对当年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生会总干事的毛泽东能智夺北洋军的枪械表示怀疑,认为是我“创作”的。想想也是,还只是一名高中生,会有如此胆力、智力、定力吗?待到听了我由此及彼地介绍了历史的真实情景,怀疑的研究生佩服了!震撼了!还有江西一所中学的莘莘学子集体诵读了我的作品,感动之下,又以集体的名义写了一封不由不令人怦然心动的长信,剖示出学子们一片报国之情!在一次复旦大学的大型座谈会上,有些同学问:书中毛泽东同学特意选了个狂风暴雨的日子,一人登上岳麓山巅,脱掉衣服,以自然人与大自然作亲密接触,任凭暴风雨的洗礼,体察“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一“壮怀激烈”的情节是不是虚构的?我说这一情节触及人物心灵世界,攸关他的追求、情操与抱负,至关紧要,绝不能虚构,是真实的。而激励他的箴言出自《书经》,有心以此箴言引导他的,是他的恩师,也是他后来的岳父杨昌济先生。

也很有些我先先后后碰到的相识与不相识的同学、教员、工人、干部,以及学术界、企业界人士,对于书中青年毛泽东的艺术形象,大多觉着新鲜、新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没有想到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会有如许有险、有趣。出情、出奇的经历与故事。

我与年轻的同学、朋友心曲相通,无不为青年毛泽东的精神所感召——

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们组织新民学会,忧民、忧国,团结、凝聚起同怀此心的各类同学、同乡、同胞,力主“民众的大联合”,求索主义,拯救家国于水火。求索、失败,反省、再探寻,苍天不负有志者,一代年轻的热血儿女,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无情的历史偏偏又生出“有情”的一面:深受金融风暴其害的西方列国,尤其是,美、英、法,更不用说德国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风靡,此非方今世界的一大奇观吗?!平民、学者、专家,乃至部长、总理、总统们,也不能不承认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的独到慧眼。

昨天如此,今天、明天依然如此——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强中国。也依然如此——“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曾经的大雪灾、曾经的大地震,眼下的“大风暴”,以后未知的或人为、或不以入意志为转移的大灾祸、大危难,我们既无可回避地纳于其间,一定“弗迷”,也必须“弗迷”;我们要有当年毛泽东们抗争与较量的勇气、信心与气魄;民团结、国和谐,上下同志,何愁大风暴、大灾祸之后,瑰丽、明媚,充满更新、更大希望的春天不来?大而言之,国如此;小而言之,人也如此。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从当年采访中,从青年学子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人生是短暂的,青春岁月更其短暂,不能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总得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这生命的价值是自身的,更是关乎生民与国家,甚而世界的。可以做“淡泊明志”的平常人,不可做庸人,更不可做恶人;力争做一个努力的人,一个多少有益于民、于国的人。如此,老来——步入昏黄的时候,便可以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不然,悔之晚矣,已没有后悔药可吃。

兴许是感同身受,我不相信命运。当然也不相信安排命运的“上帝之手”。虽不能说自己能绝对把握命运,但我笃信:锻炼一下“烈风雷雨弗迷”的风骨,学习一点本领,增强一点勇气,敢于挑战命运,当是多少能改变自己“固有”的命运的

此番与读者朋友见面的《横空出世》,在总体的构架上,曾经不断整改与充实,依据当年的采访笔记与所收集的史料。丰富了情感线——如毛泽东与杨开慧,孤独中的思念、雪地“闹新房”的情趣;杨开慧巧斗教会学校校长林支尼故事。如蔡和森与向警予,以女儿之身,独入“虎穴”拒婚。毅然结伴赴法留学以及在法国双双祭奠当年巴黎公社勇士们的浴血起义。如毛泽东与蔡和森,双双拜祭屈原祠,与先贤神交,痛抒忧国襟怀等等内容,作了充实。如“张毒”秉承袁世凯、段祺瑞衣钵,暗中勾结不轨日商,扰乱金融,发国难财,镇压爱国学潮,终于激起毛泽东统领的“民众的大联合”,赶走恶军阀——“风光”的“镇湘楼”终于倒塌!另外,毛泽东与萧子升的游学、新民学会的求索等等,也作了一些丰富。此书下半部的丰富与充实较多、较大,同时也对一些枯燥的数字、新闻式的介绍和无甚特色的记述作了删节。应该说,如今呈现于读者面前的作品,更完备一些,更好看、更有情趣一些,也更有现实意义一些,读之或许会使人有所联想、有所启迪。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只是瞬间而已。自懂点事、明点理,想要有所作为,发现维系生命的这光阴益发地变得快捷。我和一些朋友曾有过天真的怀疑:地球自转是否加快了?可以说。把握住青春。就是把握住人生的希望。愿拙作能与今天的同学与青年朋友们共享、共鸣,若于朋友们的青春岁月有所助益,则大辛矣!

此书之问世,且作为我们共和国六十周年的献礼作品,我不能不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炎文先生一接得拙稿,着即表示出兴趣;更令我意外的是不两日,即派编审永辰先生直飞杭州,敲定出版事宜。我不能不为该社较真负责的精神与雷厉风行的作风所感动!这精神与作风,一直延续在校稿、送审、出书与开拓发行中。

我还不能不由衷感谢中央文献室专家,尤其是热诚作序的陈晋与吴正裕两位研究毛泽东的大先生。对于笔者创作青年毛泽东——《横空出世》,他们自始至终,一直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扶持。吴先生还刚出医院,身体没完全康复;陈先生而今肩负重任,百事缠身,依然联手作序。

我还不能不感谢尤广巽先生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史果先生专门为此事来电征询意见。一腔真情。

最后我还不能不“为了忘却的记念”,重写一笔当年力挺我“狂妄”创作心念的浙江大学南竹泉、李越、陈才金与董金祥诸多领导与先生。南竹泉先生虽已作古。但在天有知,也会感慰。

——这不能不是拙作《横空出世》之幸,亦是作者之幸!愿出世的“横空”能不负众望。

2009年4月2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春岁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遵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1889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