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是小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大量鲜活得影像和感性的文字,揭开了张军从自卑到广博逐渐敞开的世界,描绘了上海昆剧舞台历经世纪交替后的积淀和变迁,讲述了一名昆剧小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磨砺与不悔,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对生活、对理想、对自我的认知,激扬感人且淡定从容。

内容推荐

《我是小生》是“昆曲王子”张军的第一本自传体散文集。该书以“分享”为主旨,通过“巾生”、“穷生”、“官生”、“雉尾生”的展开,分别对应“舞台和理想”、“彷徨与现实”、“人生和抱负”、“情怀与追求”四个部分。

目录

牡丹亭上三生路

自序

分享是福

巾生

懵懂小“柳生”

从身上到心里

“柳生”路还长

“柳生”情深

孤独的“柳生”

“潘郎”忆伤怀

“潘郎”念师恩

“赵解元”的童子功

《亭会》的隐秘

雅俗“韩公子”

痛苦的“韩状元”

“巧克力爸爸”

穷生

傍晚的收音机

一块钱和一句话

“魔鬼班主任”

苦心智,劳筋骨

我爱翻跟斗

噩梦一般的黄昏

“不对!回去!”

快乐二三事

如是我悟:蔡老师

如果我有人生遥控器

官生

“穷”则思变

无声的巴士

十年“苦行僧”

看不见的根据地

《惊梦》东渡

做一个自己的梦

不老的传说

不在梅边在柳边

每个人都是王子

雉尾生

不是全部的全部

Couch Patato

Let’s Talk about English

从“¥126”开始“发烧”

被颠覆的时代

声音是可以看得见的

如果昆曲也“发烧”

一个美猴王的诞生

镜头之我见

江志雄的跟斗,荷兰的门

我的后台,我们的后台

分享张军

后记

试读章节

赶路和财富

说起《风筝误》,一定得提该剧的导演、身段唱腔的设计者——周志刚老师。

周老师是昆二班学员、张静娴老师的同学,是我昆曲艺术的启蒙老师,教了我第一出戏《长生殿·小宴》。早年,同学余彬给周老师起了个外号——“巧克力爸爸”,“巧克力”是形容周老师皮肤黝黑,“爸爸”是因为周老师真的和学生们很亲。而我在记忆里搜寻关于“巧克力爸爸”的片段时,想到的是歉意。

进戏校的第二年,为了《小宴》中的几句唱,周老师反复教,今天学不会明天教,明天学不会后天再教,可我还是不会,心急之下,竟然当堂发脾气,撂“挑子”。当时对老师并不是不敬,而是对自己不满意。虽然后来写过一份检讨,承认错误,可心里对老师总有愧疚。很多年之后,有一次,“巧克力爸爸”跟我回忆说,学完《花婆》之后,他对岳老师说“张军开窍了”,并积极推荐我去跟岳老师学《玉簪记》、《墙头马上》等经典的剧目。

的确,我的艺术生命是后来更长一段时间里,蔡老师和岳老师给的,可周老师教了我这辈子第一句念白、第一个身段。“巧克力爸爸”给我的“第一口奶”,决定了这样一种渊源,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种不可否认的师承关系。

从戏的本身来讲,《小宴》予我,几乎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自身对昆曲艺术的逐渐领悟,才对启蒙老师要求的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一切,直到2005年排《绣襦记》、2007年排《风筝误》时,我才细细体会到。

周老师对昆曲表演艺术的核心,讲求的是“重提轻放”。无论是身段、念白、眼神,还是对人物情绪的把握,都需要演员在准备的时候蓄势、蓄力,要让观众感受到“饱满”,而行将表达的一刻,又得轻盈从容地释放出来。

“重提轻放”,本意说的是舞台表演艺术,又何尝不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也许很多事情,年过“三张”还做不到轻轻放,但起码,从重重地提开始,从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开始。也许认真对待之后,结果自然来得从容。

P60-61

序言

张车年纪很轻,出道很早,名气很大。早就知道上海昆剧团有这样一位兼擅巾生、官生的“昆曲王子”,风神朗秀,唱做俱佳,但是真正有机缘谋面却晚,直到2007年我与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合作,录制《于丹·游园惊梦》。

9月13日的下午,溽暑未退,“皇家粮仓”里昆剧界当行名角云集,气象雍容。我一眼望见张军着一身唐明皇行头,厚靴长髯,端了玉带坐在一旁候场休息,演杨贵妃的沈呋丽娇小活泼,在边上跟他聊着天。我走过去刚刚叫了一声“张团长”,张军嚯地站起身来,连声说:“于老师好,叫我名字,叫我名字……”那一瞬间,觉得他身上儒雅中略带痴憨的仪态酷似蔡正仁老师!我说你带妆辛苦,坐下聊吧。张军说:“不不不,跟您说话,我还是站着吧。”

那天下午,直到录完,我没有再见到卸了妆的张军,倒是他回去后发来长长的信息,鼓励我为昆曲多做些事。因为爱戏,大家有份天然的亲切,张军在信息里说:“以后我就叫你姐姐吧。”

“十·一”长假七天,我们的《游园惊梦》播出了,又过了没多久,一个大清早,张军乐颠颠的信息飞进来:“姐,我太太刚生了一个大胖儿子,顺产。初为人父的喜悦.和姐姐分享!”

那一阵张军特别忙,自己不断有外地的演出,一两天就赶着飞回上海,还要忙团里的行政。他在信息里不停地叨叨着:“姐,我再忙再累也要照顾好他们娘俩儿”,“姐,这小子一天一个模样,看看他什么辛苦全都忘了!”握着这一堆信息.看出他七分自豪欣喜、三分辛苦狼狈,我摇头暗自笑着:戏里的柳梦梅迎回杜丽娘、潘必正娶了陈妙常就都皆大欢喜了,如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从不知道柳梦梅.潘必正刚升级当爸爸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手忙脚乱地兀自兴奋不已……

舞台上举手投足间的风流蕴藉,倜傥飘逸.舞台下朝朝暮暮里的人间牵挂,琐碎深情,这样的出入幻化,像是人生的双面,我做观众时只看到了无烟火气的正面,是欣赏和赞叹;做了张军的姐姐,才看到绚烂纷繁的反面,更多是为他欢喜,也有点心疼。

台下的张军,留很帅的发型,穿很酷的衣服,听很地道的爵士乐,去上海滩很新潮,很有情调的酒吧、会所。坐在朋友们中间,张军二十五六岁的外表,十七八岁的眼神,看什么都闪着亮晶晶专注的光,有生人在座,他就有点害羞沉默,如果全是熟人,那就听他叽哩呱啦一个人聊个包场,言之不足时,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让人担心他会不会随时飞下去打一圈旋子。

如果只说他是舞台生涯中的人,让陌生人猜,十个里面恐怕有九个会说他是流行歌手,还有一个没准儿会说他是演话剧的。以他的外型、气质和年纪,没有被影视圈和流行乐坛裹挟而去,简直是个奇迹!但是真的和他相处久了,就会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面程蝶衣那句“不疯魔,不成活”,时不时听他聊到高兴处就蹦出戏词来,居然与当时情境水乳交融。那个时候就依稀看见一个少年怎样从这些曲词做派里翩翩走来,用20年的光阴铸就了此刻的模样。只要在上海,不管朋友们聚到多晚,张军第二天早上一定还要六点多起来,八点前赶到老师家里吊嗓子,十来年风雨无阻。我惊讶:“这样甜润亮泽的金嗓子还用吊吗?”他扬扬眉:“我这算什么,计老师天天去吊,几十年坚持咧!”听得我几乎错愕:计镇华老师,昆曲界公认的第一老生,一折《弹词》痴迷了几代观众,再无人能出其右,年逾六甸的大艺术家,居然也是要天天吊嗓子的!

一个行当的传统对行内人的灵魂筑就影响力太强大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规矩;而对于张军这么年轻时尚的人来讲,和规矩杂糅在一起的还有更多新鲜活跃的元素。我听着他聊天到忘形时,常常上海话、普通话、英文单词,昆曲戏词噼里啪啦一起往外涌,冲突而又和谐、生动,不能复制到另外任何一个人的身上。

2008年的5月18日,是上海昆剧团建团30周年大庆,张军忙前忙后五个月,不断发来一版又一版PPT,落实庆典中我讲座的安排。那一天的张军从一大早连轴转,主持完上下午的活动,晚上的庆祝演出中还要串几个角色,唱功吃重。晚上他的爱人小洁陪我吃饭,随后去音乐厅看戏,张军在后台忙着化妆和安顿演出细节。记得吃完饭结账时小洁不停低声说“筷子、筷子”,听得我一头雾水。冲进音乐厅前排落座,小洁急急地让人往后台送筷子!这个谜直到演出结束送我回酒店的路上才解开,张军绘声绘色地说:“这一天忙下来,饿呀!我上台前不吃点带油水的东西不行的,饿得我团团转!”我说:“后台没准备饭么?”张军说:“有的呀,三盒盒饭,就是没有筷子!急得我呀,想找化妆老师商量把两支眉笔洗洗借我,又觉得不合适……眼看要开场了,我已经急得要洗洗手下手抓了!筷子终于来了……”看着他眉飞色舞地比划着,像个大学女生似的小洁一旁笑语吟吟望着他,我忽然觉得这个画面意味深长……

那一晚为了送我,张军没有卸披,一张浓油重彩、星眸剑眉的脸,额心擦着胭脂红晕,身上一件黑衬衫配着牛仔裤。这一刻我几乎望见他的全部人生:一个舞台上潇洒俊逸的大明星,出神入化演绎着柳梦梅的生死迷情与唐明皇的家国悲怆,而在他翩然出场的前一刻,那擎着柳枝、摇着泥金折扇的手差一点抓了一盒盒饭吃……前台后台,都是他的舞台,荣耀辛劳,都是他白勺人生。

“牡丹亭上三生路”,做明星的张军,做团长的张军,做父亲的张军,做朋友的张军,三生缘定,多重角色往来穿梭,他认定的身份只有一个:

“我是小生”。

于丹

后记

一个朋友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思想”,就要看他有没有时间私下里想想。写完这本书,我终于觉得自己开始有思想了,至少要把“私下里想想”的习惯保持下去。

一开始,我试图回想起点,却发现根本就没有起点。

人的一生没有起点——两个相拥的,后来成为我父母的男人、女人决定了我的起点,但是,谁也不可能准确地说出我的生命始于几月几日几时几分;我的艺术人生也没有起点——1986年8月31日吗?不是。那天,我压根不知道这辈子会离不开昆剧舞台,至今仍想不起来究竟从哪一天开始,从心底里信奉了这份事业。

三十多年一晃太快,我一直背着个竹篓埋头赶路。一路上,偶尔捡起一两颗耀眼的玻璃弹珠,也拾起过不少自己喜欢的五色石子,顺手扔进背上的竹篓,却丝毫没有发现原来竹篓有个洞。我就这么一路捡,一路丢。待到发现时,却已回不去来时走过的路。

这一本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我用心思在修补竹篓上的洞,一边修补一边重新认识自己。丢失了的玻璃弹珠和五色石子固然可惜,然而我知道前路还长,还有不尽的财富。对未来而言,任何一次整装待发都不算晚。

我能够成为一名昆剧小生,离不开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昆剧团廿多年的培养,离不开众位师长前辈的谆谆教诲、悉心提点,离不开昆三班以及同仁们的甘苦与共,相伴相持。这份恩情,永生感念。

这本书得到了于丹教授的斧正并作序,让我倍感荣幸。2008年5月,上海昆剧团建团30周年的开幕活动,于丹教授曾亲临上海大剧院举办“游园惊梦”互动主题讲演会,身体力行地为昆剧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贡献。

其实,《我是小生》的幕后也很精彩。策划丁雨婷像个魔鬼,一次一次逼我回想遗落的记忆,一次一次判令我重写,让我整整一个多月如临高考。摄影设计团队许青、叶珺夫妇和朱佳展先生,和我在台前幕后一起工作了大半年,前后拍了足有四五千张照片,书里呈现的只是他们优秀摄影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我的“隐私”自然也被他们“摄”去不少。同时也要感谢德国摄影家Marten von Rauschenberg,曾经为我拍摄了大量舞台角色造型的照片,从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来诠释对昆曲的理解。此外,堪称艺术家水准的造型师陆松、本书的责任编辑杨凯,都曾为这本书日以继夜地工作。还有友情参与本书封面拍摄的昆五班小学员陈毅,让我仿佛看到了20年前的自己。

《我是小生》得以问世,要感谢上海文艺人才基金的资助,及上海辞书出版社张晓敏社长、蒋惠雍主任及全体同仁的大力扶持。还要感谢无怨无悔爱我的家人、身边所有的老友新朋,和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兄弟姐妹们。

你们,都是我这一生无形但恒久的财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是小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5437
开本 其他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9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