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梦麟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蒋梦麟是近代中国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只是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意识形态特别是两岸隔绝的原因,蒋梦麟的大名在中国大陆已很少有人知道。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大陆政治清明,学术发展,有关蒋梦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蒋梦麟的著作特别是他的《西潮》、《新潮》几个版本的大量印行,使人们对蒋梦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逐渐体会到他在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建立、农村复兴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书是关于蒋梦麟先生的传记,全书以详实的资料,纪实的手法,向大陆读者介绍了蒋梦麟的生平及他的学术成就,是目前在大陆较全面的一部介绍蒋先生的书。

内容推荐

蒋梦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服务北大二十余年,谨守蔡元培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为北大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其间又任或兼任浙江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教育部部长等,对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贡献良多。其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农村复兴,担任中美合组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近二十年,为中国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得出了不同的经验。

本书作者马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述甚多,研究蒋梦麟的著述有《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蒋梦麟传》以及论文多篇。全书以详实的资料,纪实的手法,向大陆读者介绍了蒋梦麟的生平及他的学术成就。

目录

引子

一 科举路上

◎一方水土/6

◎小康之家/11

◎童年教育/14

◎结缘蔡元培/19

◎求学上海/23

◎在浙江高等学堂/27

◎中秀才/29

二 大洋彼岸新生活

◎向往西化/36

◎初到美国/41

◎寻找职业兴趣/44

◎书本之外/48

◎大学之外/51

◎追随孙中山/53

◎纽约印象/58

三 新文化与新教育

◎又见上海/64

◎衣锦还乡/67

◎中国在转变中/74

◎商务印书馆的小伙计/76

◎江苏教育会理事/84

◎中华职业教育社总书记/86

◎知识分子的觉醒/92

◎主编《新教育》/95

◎现代教育理念的鼓吹者/97

四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10

◎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调和/127

◎救亡压倒启蒙/138

◎蔡元培“引咎请辞”/148

◎“挽蔡风波”/154

◎一个聪明的“留蔡助蒋”方案/167

五 为北大辉煌奠定基础

◎无招胜有招/176

◎体制创新/185

◎转型期的青年心理问题/191

◎对于学生的期望/196

◎知识阶级的责任/202

◎北大之大/207

◎大学之难/226

六 建构现代中国教育体制

◎别了,马神庙/240

◎投身“革命”/245

◎大学区的尝试与失败/257

◎“大臣之风”/262

七 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

◎“再作冯妇”/270

◎重建北大新班底/275

◎风雨飘摇中的舵手们/286

◎和比战难/292

◎郭子仪第二/298

八 亦官亦学亦丈夫

◎到后方去/308

◎奇迹是这样诞生的/314

◎学而优则仕/326

◎大丈夫仗义执言/333

◎推不动的僵硬体制/337

九 在希望的田野上

◎拯救农村/340

◎耕者有其田/348

◎以科学技术提升农业/357

◎“台湾马寅初”/361

十 最后—个情种

◎平凡婚姻中的寂寞/368

◎爱屋及乌/371

◎这个女人不寻常,374

尾声 世上已无蒋梦麟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在转变中

出国留学前,年轻的蒋梦麟就已经注意到在中国的官僚体制中,文官总比武官的地位要高些。朝廷命官红缨帽的顶子分几种不同的颜色,级别最高的是红顶子,其次是粉红的,再次是深蓝的、翠蓝的和白色的,最后是金黄的,这也是整个序列中最低的一级。年轻时候的蒋梦麟据说常常看到戴粉红顶子的武官向级别比较低的蓝顶子文官叩头,心里觉得很奇怪。据说历朝皇帝深恐武官擅权跋扈,所以特意让文官控制武官。这是中国传统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精华,至于西方后来的民主国家以文官统帅军队,是否来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启示,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证据链条。

中外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一旦被军事强人所控制,必定要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唐代中期开始的藩镇割据以及大唐王朝的覆灭,大宋王朝刻意遏制军人势力,重视文人,大概都是鉴于军事强人可能发动类似于“陈桥驿兵变”一类的事件。中国民间自来就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俗语,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素来瞧不起军人,另一方面也说明政治势力对军人势力的排斥,久已使军事势力边缘化。当然到了近代,当中国不得不面对西方进行自卫反击时,中国人重文轻武的传统又成了一大弊病,于是有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发生。不过这都是后话。

在蒋梦麟的幼年时代,一般民众也瞧不起军人,总是认为军人是在服务于某一特殊利益集团,是在利用不法手段攫取利益。那时邻村有一位品行不端的人去当兵,在他告假返乡时,大家把他看做瘟神似的,都远远躲避他。中国人似乎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认为当兵的都是坏人,可鄙、可怕而且可憎。

然而在另一方面,国家军事力量如果一蹶不振,碰到外来侵略就毫无抵抗力量。大宋王朝的结局说明了这一点,大明王朝依然是如此结局。到了近代,大清王朝久已入主中原,汉族人的民族意识只剩下一点潜流。然而西方力量的东来,终于将大清王朝推到生死存亡的关节点。清政府如果继续压抑军事强人,继续以文人治国,那么中国不仅无法抵抗西方对中国的觊觎蚕食,而且即便是内部的叛乱也无法制止。于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是强兵的手段,强兵则是富国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们看到,所谓三十年洋务新政就是从强兵入手,三十年的发展实际上大都投入到国防建设,那时的中国就是想建立第一流的海军,就是要谋求海上霸权,至少是在远东地区的霸权,因为中国毕竟拥有那么漫长的海岸线,有那么多的利益需要保护。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军人的地位在改变,在提升,社会舆论、民间看法都不再将军人看做是罪恶的来源或者说根源。人们越来越觉得他们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是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流砥柱,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国才能避免西方的分割。鄙视军人,千万不可以,军人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必须尊敬他们,崇拜他们,不然怎么能有足够的兵源,怎么能够激励他们英勇善战、不畏牺牲?

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也确实在近代建立过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装备有外国武器,穿着新式制服,而且还有军乐队。少年蒋梦麟就曾经见过这样的一队现代军队的行军阵容,洋鼓洋号前导,精神饱满,步伐整齐,令人肃然起敬。蒋梦麟看得出神,恍惚自己已经成人长大,正在行列中迈步前进。站在静静围观的群众中,蒋梦麟心里喜不自胜。这是他首次看到现代军队,也是他改变对军人看法的开始。中国人必须尊敬士兵和军官。从此以后,只有好男儿才配当兵,中国必须依赖强大的军队去恢复过去的光荣。从前的旧式军队中,士兵穿着马甲、佩着弓箭,或者背着欧洲国家废弃不用卖给中国的旧枪,与后来的现代军队比起来真是差得太远了!

蒋梦麟在浙江高等学堂读书时,一位高等学堂的老学生刚从日本士官学校回来探望师友。他穿着崭新的军服,腰间佩着长剑,剑鞘闪闪发光。这就是中国军队的未来将领,蒋梦麟和他的同学们无不怀着钦敬的心情热烈欢迎,由衷赞佩。

许多这样的未来将领正从日本回国,受命组织新军。几年内,新军渐次建立,驻在国内各战略要地。中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保护自己的利益了。

然而,清政府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是,投入巨大资产、精力而训练出来的新军,原本是为了保卫大清王朝的利益,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却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

辛亥革命突然爆发,临时组建的革命军没有系统的训练,装备也远不及政府军那样精良,但是革命军的将领和士兵却充满着爱国热情,随时准备为国牺牲。革命号角一响,清政府所属的新军不仅没有出力抵制革命军、镇压革命军,反而相继向革命军投诚,或公开宣布拥护共和,向清政府施加压力。短短几个月,统治中原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终于像秋风落叶般地消逝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中国已经获得新生,前途光明灿烂。清政府出资出力训练新军,结果不是保护了满族人的利益,而是乘机剥夺了满族人的利益,拯救了国家和民族,彻底毁灭了一个特权阶层。人们为中国拥有这样的军队而自豪,中国军人的地位在短暂过程中获得很大提升。

遗憾的是,胜利的狂欢不久就成为过去。庆祝的烛光终于化为黑烟而熄灭。新军将领们对大清王朝反目无情,对革命也没有多少特殊的感情。他们已经尝到权势的滋味,绝不肯轻易放弃;而且食髓知味,渴望通过手中的枪杆子攫取更大更高的权势,结果你抢我夺,自相残杀,混战连年,民不聊生。人们种下了民主共和的种子,收获的却是军阀混战。混战的结果,国力损耗,民生凋敝,并且为日本侵略铺了路。革命前途似乎黑暗一片。内战中获胜的军阀趾高气扬,野心越来越大,不断争取更大的权力。被击败的军阀则夹起尾巴躲到天津和上海的租界里待机再起,机会一来就重启战衅,使人民又增加一场灾祸。

一度被鄙视、后来受尊重的军人,现在又再度被人鄙视了。

P74-76

序言

蒋梦麟是近代中国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只是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意识形态特别是两岸隔绝的原因,蒋梦麟的大名在中国大陆已很少有人知道。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大陆政治清明,学术发展,有关蒋梦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蒋梦麟的著作特别是他的《西潮》、《新潮》几个版本的大量印行,使人们对蒋梦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逐渐体会到他在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建立、农村复兴两个方面的贡献。

在现代教育制度创建方面,蒋梦麟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一度代表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度过北大历史上最难受最痛苦的一段日子。在蔡元培离职后,蒋梦麟接过蔡元培留下的这个摊子,独立主持北京大学近二十年。这二十年的风风雨雨是北大历史上最为灿烂夺目的年代,大致奠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北大走上现代教育之坦途和后来成为中国最著名大学的关键年代。在蒋梦麟主持北大校政的日子里,内忧外患不断困扰,但蒋梦麟以坚毅性格,勇于负责,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成为北大历史上最重要贡献最大的掌舵人之一。北大后来之成就,自然有蒋梦麟的一份心血。现在再说北京大学的历史辉煌,北大人总是津津乐道“我们的老校长蒋梦麟”,尽管北大的校史一度不曾出现过蒋梦麟的名字。

就教育主张及教育理念而言,蒋梦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创建者之一。早在1918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蒋梦麟就在中国首先倡导进化社会的人格教育,以高等学术作教育的基础,培养活泼的、能生产的个人,以为家庭增资产,为国家求富强。此后数十年,蒋梦麟努力迈向这一目标,始终不懈地进行艰苦奋斗。

抗战爆发后,蒋梦麟和北大与清华、南开两所大学的师生通力合作,创建并长时期主持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在短短八年时间里取得惊人的成就,培养出一大批栋梁之材,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这个奇迹中,自然有蒋梦麟的心血与智慧,因为他是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

抗战胜利,北大北迁,蒋梦麟接受蒋介石的征召,弃学从政,离开北大,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稍后又临危受命,出而主持中美两国政府联合组织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致力于拯救日趋破败的中国农村。无奈蒋介石大势已去,蒋梦麟也只好随着他的这位小老乡退居台湾。

到了台湾,蒋梦麟继续担任“农复会”主任委员。在蒋介石、陈诚等国民党政治高层的支持下,蒋梦麟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几乎都投入到台湾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复兴事业上来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蒋梦麟格外注意社会改革,注意农业增产丰收,注意提倡“四健教育”,推行家庭计划。台湾国民生活水准由此得以提高,社会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在一定意义上说,台湾之所以有后来的繁荣与富强,实在说来也有蒋梦麟的一份功劳。

后记

我对蒋梦麟的关注与研究,差不多快有十五年时间了。十五年来,因机缘巧合和各方朋友的帮助,我总共写了四遍蒋梦麟。第—遍就是1997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这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规划项目。由著名教育史专家宋恩荣先生主持。承蒙他的厚爱,我先是给这套丛书撰写了《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紧接着,宋先生又将蒋梦麟这本书交给我。

很显然,我之所以敢于接受撰写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的任务,主要的还是因为我那时的兴趣在梁漱溟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以及梁漱溟后来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而蒋梦麟恰恰在这个方面与梁漱溟走着不同的路,但关怀却又非常一致。蒋梦麟的前半生致力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后半生献给了中国农村的拯救与复兴。这正与梁漱溟的关怀、奋斗目标一致。但在方法、理论上却根本不同。这自然引起我进行比较研究的兴趣。

《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的出版还要感谢赵中男兄的帮助,他原来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任职,攻读博士后转到故宫博物院。只是这部书印数太少,影响不大,于是稍后我又接受南京大学教授沈卫威先生的邀请,改写成《蒋梦麟传》交给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开印就是一万册,因而影响比较大。后来许多研究蒋梦麟的著作,在基本框架和资料使用上,大都并不讳言引自这本书。

又过了差不多十年,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邹桂芬女士策划出版“文化名人图传系列”,邀请我撰写一本《蒋梦麟图传》,这是我关于蒋梦麟的第三本书。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我的朋友蒋建农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史研究专家,而且具有非凡的图书策划能力,在他荣任红旗出版社社长后,立即提出出版一套可以传之久远的五四人物书系,我的蒋梦麟传有幸入选,只是我并没有简单地将旧作交给出版社重印,几乎是从头重写。

学术界比较忌讳的是炒冷饭,而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却是将蒋梦麟一写再写,在十几年中始终如一关注蒋梦麟的新资料新研究。我个人认为,炒冷饭当然是不对的,而能够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推动研究深入,特别是用几十年的时间始终关注_个自己研究过的课题,也是应该值得提倡的。人的生命非常短暂,几十年转眼就过,而能在这几十年中不断留意同一个题目,不论变化大小,至少都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蒋梦麟的研究上如此,在其他研究领域也秉持这样的立场和做法。

感谢红旗出版社和东方资治文化传播中心诸位朋友在拙作编辑出版中的贡献,相信这套人物传记一定能够像策划者所期待的那样传之久远,影响巨大。

马勇

2009年4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梦麟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17563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