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拾遗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子似乎很难和女人处得来,他休了他的妻。他有一次说过一句贬抑女人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其他方面,孔子并不是一个容易服侍的人。他太太发现他有许多奇怪的癖性:他要右袖比左袖短一点以便于工作,他坚持睡衣必须长过他的身体的一半。他对食物吹毛求疵,使他的太太感到困难。……

本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以小品文的形式,为你讲述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方面的国学知识。

内容推荐

古人,想要使得美德显明天下,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想要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正;想使自己的心正,首先自己要诚实;要想做个诚实的人,首先要获得真正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

本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以小品文的形式,为你讲述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方面的国学知识。

目录

代序 中国人智慧的根基/1

儒家:仁者爱人

 代表人物

孔子那个人/3

子思:内在的道德律/8

“中庸哲学”/12

孟子/15

求其放心/21

情智勇/23

 思想

沉默的革命/29

以家庭为社会单位132

统治阶级138

中庸/41

大学/60

论以六艺施教/71

哀公问/76

理想社会/81

论教育/90

论音乐/97

道家:大道无形

 人物

道山的高峰/109

老子/116

玩世、愚钝、潜隐/124

庄子/130

发现自己/142

 思想

生活的准则/145

知足/145

清正/148

走马/149

求知/150

以无为取天下/151

民心/152

养生/153

玄德/158

袭常道/159

盗夸/161

势与邦/162

赤子之德1164

无荣辱/167

政治智慧/171

治术/171

政闷/174

如啬/174

治大国/178

大国和小国/178

善人之宝/179

难易/180

终始/181

大顺/182

百谷王/185

三宝/185

不争之德/186

掩饰/186

不我知/188

病/188

论罚(一)/189

论罚(二)/189

论罚(三)/190

论罚(四)/190

生命箴言/192

强弱/192

张弓/192

莫柔于水/193

平治/193

理想国/194

天之道/195

佛家:无生无灭

 澄清佛教的迷雾

禅/208

罪与业/213

 理性在宗教

方法在宗教/218

可理解的止境/222

知识所不及的剩余区域/225

 物质主义的挑战

死巷/237

虚无/243

大光的威严/246

试读章节

孔子那个人

如果现在来写儒家的哲学,这是在我之前已有数千位中国学者写过的课题,我只能写出我自己对它的悟解及我自己对它的评价和阐释。我没有接受什么,也没有认为什么是当然;我喜欢剥去孔子及儒家某些他们早已被曲解的意见和信仰。我的天性近乎道家,多过因信仰而造就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已透过佛教徒的眼来看孔子的教训,为什么我不可以透过道家的眼来看孔子的教训?儒家和道家被视为中国思想的对立的两极:孔子是一个实证主义者,而老子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孔子最关切的是人,而老子最关切的是宇宙的神秘和性质;孔子视宇宙为人之一部分,而老子则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在近距离来看,问题仍不是这样干脆及简单。我以为孔子对上帝及上帝意旨的关心及他对于宇宙的灵性性质的看法,已被儒家通常的实证主义所蒙蔽。因为道家有意深入,而儒家则一切都在表面上,至少是假作如此。道家的思想家较能欣赏孔子及其教义的某些方面,且帮助他避免只注意显著的德行及生活的实际问题。我想考察孔子对于死、上帝、上帝的意旨,及人的灵性等较大问题的态度。

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私生子。他的父亲是鲁国三大名将之一,下面这个故事,可见其勋业之一斑。有一次他带鲁国的兵去攻一座城。当他的一半军队已进入敌人的城门,而另一半仍在外面的时候,敌人突然把城门放下。孔子的父亲,看出敌人有诈,一手将城门举起,让他的军队全部退出。

孔子的父亲六十岁以后才娶了一个少女,就是孔子的母亲,她是三个姊妹中最小的。儒家的清教徒曾想尽最好的方法来解释历史的记载,以说明孔子并不是私生子,但我认为不必这样做。非婚生的子女常是很聪明的,这是自然的。“一切孩子都是自然的”,如一个法国贵妇所说,但我以为私生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为自然。意思是,这个孩子常是服从男女互相吸引的自然律热烈的罗曼史的结果。别的记录似乎也支持这个说法,大陆史家司马迁记载孔子父亲死时,孔子尚幼,他的母亲不愿意告诉他父亲坟墓的所在(他的母亲想瞒着他)。等到孔子的母亲死后而孔子已长成时,他才从一个乡下老太婆的口中知道父亲是谁及他坟墓的所在,使他可以把父母合葬在一处。孔子被描写为九尺六寸高,古代的尺是长一指距,或八英寸,那么用现在的尺来量是高六尺四寸。无论如何,他的绰号叫做“长人”。

孔子童年为季氏牧牛羊,所以他严格地说是一个牧童,曾经学习做过许多粗鄙的事。但由于自修,他仍成为当时第一流的学者。五十岁的时候,他被任为鲁国的中都宰,升迁为鲁司寇,后来且摄行相事。在这里他有机会将他社会和政治的学说付诸实施,但因把握实权的鲁国贵族们对他失望而被罢免,正如柏拉图被西那库斯的暴君戴奥尼夏罢免一样。后来他辞职,离开他的祖国到外国(城邦)周游,共历十四年之久。像柏拉图一样,他想再度从政,但失败了,因为在他心中有他的革命理想,且相信只要他有机会,他知道怎样使它实现。这个失败的时期,同时也是孔子成就最高的时期。他常陷入困难中,被人嘲笑拒绝,数次被逮捕及拦劫,但他却始终保持温良恭俭谦让的态度,有一位伟大的儒者曾指这一点为他性格中最感人的一面。因为在这个时期,他显示出他的真正力量。没有一个国君愿意认真接待他或授给他权柄,门徒们都灰心失望,但孔子仍乐天安命。当他被逮捕或拘留时,他习惯于唱诗或朗诵而且自弹一种乐器来伴奏。他继续研究历史。经过了多年的浪游之后,最后回到他的祖国,当时他的几个门徒都已在政府做事。因此他以一个“大老”官吏老师的身份回乡,在他七十二岁那年去世。就在他生命中最后的四五年里,他着手做最伟大的工作,专心编辑古代的作品,写下他一生对历史的研究。这些书留传下来,就是儒家的五经。  新儒学的清教徒们总是曾试图把孔子描绘成一个拘执小节,具有尊严的圣人。他们把他弄成一个缺乏人味完美的圣人。事实上孔子是他那时候的撒母耳·约翰生博士,最怕受人尊敬。根据《论语》的记载,他曾做过几件使那些正统批评家骇异的事。那些正统家惊呼:“一个圣人,一定不会做这样的事,这些经文显然是后人窜入的。大哉孔子!”我只要提及一个记载在《论语》的事例。孔子对那些佞人及伪善者的反感就像耶稣对法利赛人一样。一天有一位这类的学者来见孔子。孔子吩咐仆人告诉那位来访者他不在,然后为想表示他对这个叫做孺悲的人深恶痛绝,做了一件很无礼的事。当那个来访者仍停在门口的时候,他拿起他的弦乐器来唱歌,“使之闻之”。孔子曾一再地说:“乡愿,德之贼也。”“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有一次他描写当时从政者为“斗筲之入”,又有一次他真的拿起一根杖去打一个他非常不喜欢的人的胫,且叫他做“贼”。这是孔子礼貌的标准。

这个人是像一块石头一样坚强,生而有不竭的精力,能忍受工作上极大的紧张,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善感而且多情。《孔子家语》记载说:“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子贡曰:‘于所识之丧,不能有所赠,赠于旧馆,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恶夫涕,而无以将之。小子行焉。’”可见他对心腹弟子的友善而温柔。他写了一本书《春秋》,是当时统治者们的可怕的标准尺。他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在统治阶级的圈子里面引起了很大的激动,因为他对篡位者做了严厉的裁判。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当一个人和他的时代不能协调时,孔子显示出一种坚强不屈及对自己可笑处境保持幽默感的混合性格。当他们周游列国时,孔子和弟子们被某一小城的官吏拘留,甚至绝粮数天,他们因此实际上陷于饥饿,经过了数天之后,他的许多跟随者都饿得不能起来,但孔子仍继续奏弦乐自娱。

子路愤怒地闯进来对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知道弟子们的心中有愤愤不平之感,于是把子路召入问他:“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之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

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弓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孔子似乎很难和女人处得来,他休了他的妻。他有一次说过一句贬抑女人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其他方面,孔子并不是一个容易服侍的人。他太太发现他有许多奇怪的癖性:他要右袖比左袖短一点以便于工作,他坚持睡衣必须长过他的身体的一半。他对食物吹毛求疵,使他的太太感到困难。《论语·乡党》对孔子的习惯有详细的描写,据说孔子不吃这样又不吃那样。我想每一餐一定都使孔太太大伤脑筋。素菜可能不够多,肉可能切得不够正。这些事情如果她有时间,她倒可以注意。但他坚持要饮家酿的酒,吃家制的干肉。有一天当她家里的肉脯已经用完,她不得不急于在外面买,却发现他拒绝吃现成的肉脯时,她已经打了一半主意要离开这位“伟大”、难以侍候,且好吵闹的学者。等到她再发现她的丈夫因为她忘记把姜放在桌上而拒绝进食的时候,更加深了她离开的决心。但当有一天她发现这位好人因为肉切得不够方正而拒绝食用,她只有走开让他去找每次切肉都能切得四四方方的女人来服侍他。他是一个对食物多么挑剔的人(一种不只是欣赏美食的挑剔,而同时坚持它要弄得适当地送上来)。

刚巧,孔子和他的儿子孙子,都曾出妻。由于孔子的独子和孙子都面临一个高技术的问题——人对出母应守丧多久,从而使我们间接知道孔子孙子的儿子也曾面临过相同的问题。曾子——谈孝道的大哲学家,孔子孙子子思的老师,也曾为他的妻子梨没蒸熟得罪了婆婆而把她休了。无论如何,在孔子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过的是单身汉的生活。

孔子信天和天命。他说自己五十岁的时候已知天命,且说:“君子居易以待命。”上帝或天,如孔子所了解,是严格独一的神,但在民间信仰中,则有许多神祗。有一次有人问他:“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而孔子回答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有一次病得很厉害,有人建议他“祷尔于上下神祗。”孔子回答说:“丘之祷久矣。”他很注意祭祖,他说“祭如在”。大家都知道孔子不大注意死后的生活,至少他教训中的主调是如此。另一方面,《论语》一再记载他对死者同在的敬畏和虔诚的感觉。同时也记载他所最“慎”的事情是“祭”及斋。换句话说,孔子假定上帝是高高在上的,用神秘微妙的方法来领导人事的进行,他对《易经》的兴趣显示他深信命运。他一生的历史研究注意古代宗教祭祀的方式。我们必须假定宗教祭祀这个主题曾对他有很大的魔力。例如他说:“知其(稀礼)说者,之于天下也,如其示诸斯(掌)乎。”

他的性格中还有美学的一面,他对音乐的挚爱显示出他性情的敏感。他差不多每天都唱歌,而当他喜欢别人所唱的一首歌时,他“必请反之而后和之”。孔子说他自己小时在邻邦齐国听到一篇伟大的作品,“三月不知肉味”。这可能有点夸张,但它确能指出他对音乐的爱好。他曾形容音乐为教育的金顶,这正足以显出他是那一类的哲学家,他常常显及对于人心世道不可见的影响力。

P3-8

序言

中国人智慧的根基

孔子是一位令人心悦诚服的人,他不讲哲学,不谈神,也不论死后之事。像苏格拉底,或者像美国的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孔子只是一个聪明的、年长的、深刻的、非常机智的思想家。他只论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

《论语》中有孔子的谈话,开篇三句话就谈到学习的乐趣、交友的乐趣和内心丰富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教育关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养。虽然他不把神和哲学神秘化,但他谈论平白的日常感受,这不可能将它置于一个神的地位。因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填补了大众的想象和大众的信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三大宗教的原因:儒教、佛教和道教。在三者中,儒教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模式最为深远。

在佛教和道教中,有一个善的哲学体系,但是这种哲学适合知识分子,远非普通民众所能理解。哲学家还把其他的内容加入其中,比如一个善的天堂、一个邪恶的地狱,可见的偶像和为数众多的令人迷惑的:神灵和圣人,这些使得它们被称为“大众的宗教”。

佛说生活中有痛苦,痛苦源于人对欲望的追求。一条解脱的道路就是不断地克服掉肉体的欲望,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

但是不断发展的佛教具备了大众宗教的一切特征,特别是大乘佛教在中国和日本盛行。其他的佛教国家有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这些国家信仰小乘佛教。佛教有一个邪恶与多姿多彩的天堂和地狱(地狱分为十八层)。通过默念佛主释迦牟尼的名字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得到拯救。许多的人为死者祈祷。有大量的圣徒、高级的圣人或低级别的神被称为菩萨。这些圣徒已取得真经,本该圆寂,但是他们仍选择了世俗的生活,并联系着人类。有许多寺庙和不结婚的和尚,当然个别的除外。’

通常说来,佛教教导人生是一个生死轮回的圆圈,我们现在为我们前生所做的接受惩罚,我们将来为我们现在所做的接受惩罚。这个圆圈是痛苦的和一个永不休止、应接不暇的幻影。人要逃脱这个圆圈才能获得拯救。信仰灵魂转世的教义导致教徒对动物有恻隐之心,并禁止杀生,包括拍死蚊子、踩死蚂蚁。素食主义或不吃肉通常在佛教徒中践行。吃素可以限制在某个时期中,像罗马天主教徒在周五吃素一样。转世的教义给人这样的感觉:一个人骑的驴或许曾经是一个前世的人和一个兄弟,虽然他不认识他,不记得他前世的存在。这也带来一种伟大而普遍的恻隐之心,这也带来一种信念:无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为何要去做。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包括大量的警句,尽管只有五千字。老子点明弱小的力量、谦卑的胜利特性、自负的危险与退后一步的裨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水是道家品格的象征,水能寻找到更低的地面并渗透到任何地方。下面一段是表现《道德经》的内容与风格的好例子:

天下人都对我说,道广大,却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它广大,所以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的话,早就渺小了。

我有三种宝物,持守和保全着。第一种是慈爱,第二种是节俭,第三种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一个人有慈爱就无所畏惧;一个人节俭就能宽广;一个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领。如果一个人舍弃慈爱而寻求勇武、舍弃节俭而求取宽广、舍弃退让而寻求争先,是走向死路一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保护谁,就用慈爱来武装他。  但是随着道教向大众化形式的发展,其彻底地成为另外的宗教。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大众化的道教则是中国人的心灵创造。中国人将道教视为巫术和邪恶的魔法,念咒文和咒语,大众道教中有许多强大的恶魔,同样也有降伏这些恶魔的强大的超自然的神灵。在神话传说中,这些恶魔之间的战斗非常有趣。道教有自己的道士和道观,过去还有一位教主。但是道教不再有老子自己所创造的哲学化的教义了。老子是一位神秘主义者,道教是一种为老子创造的玄学以及开放的信仰。

幸运的是,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一个人不能用普通的情感进行欺骗,也不能围绕它创建一个天堂和地狱。儒教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

孔子教导,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业就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当询问死后之事,他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他对古代的宗教实践做了大量的历史性研究,但是他避而不谈超自然的东西。

孔子有一段金玉良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有的教导都与人的道德修养相关。苏格拉底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孔子的箴言是:独善其身,或完善你自己。他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经常反躬自省‘我在做什么’,那么就不知晓如何与人打交道。”根据这种培养和完善自己的方式,他教导的两件事非常特别。

首先需要教育和训练。他认为所有人的本性多少相似,但是习惯和训练成长出不同的人性,因此需要对孩童加以训练。

根据儒家的观念,做一个善良的儿子是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必须在家里和在少年时代学会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一个人对人和责任要有正确的态度。孔子教育非常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当然,每个人应该尽力成为善良的人。但是什么是善良的人?这很含糊。在家成为一个好儿子是确定性的和不能回避的。一个确定性的空间包含一种确定性的责任。这包含原则、服从、爱和奉献,以及责任。这并不容易,但是个性的培养得从孩童时代形成正确的习惯开始。

其次,孔子认为,法律与政治是表面上的,社会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孔子说,这是智慧的开端和终点。因此在儒家的《四书》中的最初段落,直到现代,中国学生上学后都要学习。这段是这样说的:

古人,想要使得美德显明天下,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想要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正;想使自己的心正,首先自己要诚实;要想做个诚实的人,首先要获得真正的知识(一种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理解人与人生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将事物的原理一一探究到极致,然后才能获得诚实的目标。当具有诚实的品质,才能心正。心正之后,然后才能涵养自身的道德。道德修养提高后,才能调理家庭生活。当规划好家庭生活,国家才能治理好。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天下太平。

从皇帝到老百姓,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是这个基础破坏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没有一棵这样的树,其树干又细又小,而其顶部的树枝长得繁茂。这就是事物之本的含义。

书评(媒体评论)

『仁』,或真人性,在道德感的形式上,是以人的内心和外往的宇宙的道德相和为基础。当这个『真义』实现时,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儒家的哲学基础。

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涵义,一个代表消极的人生观,一个代表积极的人生观,那么,我相信这两种哲学不仅是中国人有之,而也是人类天性所固有的东西。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道家主义,一半儒家主义。

道家与儒家,不过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一种是属于活动的、有为的、相信的一面;一种是属于静观的、怀疑的、惊异的,使生活笼罩着一种如梦性质的一面。这样是很好的。

佛教教导人生是一个生死轮回的圆圈,我们现在为我们前生所做的接受惩罚,我们将来为我们现在所做的接受惩罚。这个圆圈是痛苦的和一个永不休止、应接不暇的幻影。人要逃脱这个圆圈才能获得拯救。

——林语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拾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3340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5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