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评论》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人类学学术评论集刊,是以中国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术群体最新的学术动态展示,对相关学科学习者、研究者是很好的读本。本刊是由以王铭铭为首的人类学研究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编撰的人类学学术期刊的第十辑(每年四期)。
| 图书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0辑)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人类学评论》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人类学学术评论集刊,是以中国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术群体最新的学术动态展示,对相关学科学习者、研究者是很好的读本。本刊是由以王铭铭为首的人类学研究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编撰的人类学学术期刊的第十辑(每年四期)。 目录 民族、国家与文明:重读20世纪前期的中国论著 按语 天下果已转变为世界?——读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 文化、夷夏之辨与史学的道统——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从“夷夏东西说”看民族研究的文明与关系理论 读王桐龄《中国民族史》 历史地看民族,民族地看历史——读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 交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国家”——以马长寿20世纪30~40年代的研究为例 李济与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中的“文明观”与“历史感” 跨学科讲坛——少数民族哲学一宇宙观研究及其人类学意义 理解少数民族哲学一宇宙观研究:开场白 少数民族哲学对人类学的,意义 从东巴经来看少数民族的宇宙观 妈妈给的石头:对于“藏彝走廊”小族群“什巴-觉”崇拜的观察与思考 日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及其德古 追忆 Anthropological and Other“Ancestors”:Notes on Setting up a Visual Archive 会议纪要 “区域、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叙述”学术研讨会简报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 “藏彝走廊”与民族 从《神圣的存在》看伊利亚德的宗教学思想 来自海的故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委内瑞拉与尼泊尔旅行随谈 马背上的法庭 圆桌会议 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大音讲堂”圆桌会议(节选) 述评 宗教学与仪式研究 那一片乡土——评张佩国的地权研究 书评 《伏羲考》 《美术、神话与祭祀》 《楚辞的文化破译》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诗经的文化阐释》 稿约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0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铭铭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29552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0 |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0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Q98-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8.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9 |
| 宽 | 184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