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眼睛家族笔记/刀锋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在近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私人恶德就是公众利益。”这是18世纪的荷兰人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曼德维尔描写了一个充满恶行的蜜蜂王国的繁荣状况。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举国一片萧条景象。

曼德维尔所说的恶行,主要是指传统道德禁忌中人性的缺点:贪婪、奢侈、虚荣、自私。曼德维尔认为,如果禁止这些“恶行”,社会就不能进步,财富积累就会落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贫困状态,美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果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地按照私利的原则去追求财富,才能总体上增加社会财富,才有繁荣。我们已经看到了亚当·斯密“自利最大化”理论的雏形(也有点接近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思想)。

亚当·斯密说:“个体生产者只想这到自己的目标,他这样做时……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结果出现。而这个结果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更一般的表述是:“总体收益的结果,有别于创造收益的个体意向。”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是对经济思想最具智慧的贡献。如果换成曼德维尔的表述,就是恶行产生了善的结果。资产阶级十分纳闷地想,我们只不过是想作恶、想满足个人的私欲,没想到一不小心产生了善良的结果,真是世事难料啊!香港某大亨经常在电视上发脾气,说:“我不投资了,我不剥削了,行不行?”顿时,香港舆论一片哗然,高声呼吁,你投资吧!你剥削

我们吧!连“菲佣”也上街了,高叫要维护自己选择当仆人的自由权利。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德行、善等理想人格,会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仔细想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如果大家都像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还活得很快乐,那么,搞福利经济的念头就要落空;进而,仁者叉如何能快乐起来呢?孔子晚年的生活,全靠那个既善于从政叉善于做生意的学生子贡支撑。所以,孔子把女儿嫁给那个懂鸟语而且还有犯罪记录的怪才公冶长;将侄女许配给人生态度健康的南宫适,而绝不会将女儿和侄女嫁给他最喜欢的颜渊。孔子还说过,颜渊的确很有德行,但太穷。太穷的人无疑不适合当女婿,当一个道德楷模差不多。但是,孔子也绝不会将女儿嫁给一个只知道做生意、毫无德行可言的“威尼斯商人”。

西方经济学大概过分依赖那只“看不见的手”,太重视“自利最大化”,以至于忽略了对财富积累和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说: “亚当斯密在他的任何著作中,都没有对自利的追求赋予一般意义上的优势。”他认为,西方当代经济学曲解了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动机与市场之复杂关系的理论。亚当。斯密“对悲惨现实的关注,他所强调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尤其是行为规范的使用,被人们忽略了。”

同情心、怜悯心、仁义、德行这些范畴,被西方理论视为文学性的表这,不能进入科学研究的视野,从而在制度层面上无法实施。这只能说明西方理论的逻辑本身有问题,而不能够说这些范畴不重要。在孔子那里,这些因素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他试图通过诗歌和音乐教育,使人的内心能保持一种美好的情感,从而冲淡人的欲望。实际上他的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从唐代开始,文学艺术就沦为科举考试的—部分,后来成了某一党派和团体的宣传工具。今天它叉成了获利、满足欲望的一种高雅方式。甚至连教育本身也成了一种商业前期投资。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商品,变成了可以据为己有的“财富”。  中国人积累财富的方式是十分独特的,主要是借公共利益的名义实现个人私利。在传统文官制度中,首先要通过学习仁义道德理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然后才有国家财政发放的“俸禄”。一般而言,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只有“俸”而没有“禄”。“俸”基本上只能满足一般性日常开支,甚至日常开支都不够。“禄”的部分则要等到真正上任之后,从地方财政中搜刮,而且这是大头。今天也是如此。那些地方小官,“俸”(工资单上的)的部分跟我们大家差不多,但“禄”(现在叫“灰色收入”)的部分却十分离谱。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一个小官僚怎么能过着奢华的生活。

公开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一般都遭到鄙视(等级依次为宫农工学商),有时候还规定其子女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换句话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秦汉以后),将通过私欲满足而积累财富的路堵死了。于是,欲望的宣泄渠道转向权力:当官读书也是为了当官。结粜导致了一种权谋文化的畸形发育。像西门庆那种人,基本上是个文盲,也不想读书做宫,一门心思做生意。但他既不搞实业,也不搞贸易,主要财政来源是开妓院和赌场。他的生药铺(药店)基本上是个幌子,估计卖春药是药铺的主要经济支柱。同时其生意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勾结宫府(红包搞定)也就是将权谋文化加进财富积累过程中。这都是财富积累和分配缺少制度支持的结果,也是“恶行最大化等于公众利益最大化”理论迅速盛行的文化基础。

除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特例,中国人只有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敢于大张旗鼓地提倡积累财富,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极度饥馑的饿汉形象。尽管从整体历史进程上看。这是一个迟到的进步,但也伴随着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权钱交易的黑幕、道德败坏、贫富两极分化的惨状、自然资源和环境毁灭性的破坏。

即使搁置这个绕不开的问题,我们也依然困难重重。整整这一代人正在为了迅速积累财富而无心考虑财富之外(包括道德)的问题。他们甚至不借牺牲自己的健康而拼命(台港人称“打拼”)。P13-P15

目录

总序

第一辑 历史鬼脸

 大众传媒中的“历史热”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中国人的财富观念

 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

 孔子就是一位妈妈型的管家婆

 学术变身:从丧家犬到蛊惑仔

 公祭:反传统的传统仪式

 后宫文化是最肮脏的历史遗产

 历史剧要摆脱“演义思维”

 文化恋母情结和重拍经典的危险

 老经典救不了我们苍白的灵魂

 西南联大是战时办学的标本

 近年生活史中的物质标本

 现代都市里的历史收藏癖

 青花瓷:农耕美学的隐秘容器

第二辑 文学碎片

 鲁迅永远是世纪中国文化的标本

 文学是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镜子

 时代的精神气象和青春文体

 没有城市的中国当代文学

 一个审美趣味负增长的年代

 羊羔体:信任危机在文学中的反映

 中国当代文学评价的两个极端

 二十世纪新文学传统的两次变异

 文学牧场上的纯牛奶与纯文学

 当代汉语文学中的边疆神话

 囚笼中的当代文学

 人文精神讨论的意义和困惑

第三辑 文化乱象

 俗文化的生命力和雅文化的焦虑

 山寨的归山寨,城堡的归城堡

 我们能做不是祸害的父母吗

 骗文化:小骗子与大骗子

 层出不穷的大师和骗子的温床

 过于务实的文化是衰老的文化

 节日噪音是一种休克疗法

 摇滚精神,唱法分类与声音管理

 中国节日文化中的冒险精神

 汉族文化中为什么缺少笑的基因

 全球思维和民族肠胃

 学术不只是体力活,更需要智慧

第四辑 个案批判

 王朔:一个时代的“撬锁者”

 王小波裸雕与公众风寒症

 新闻人拼装的历史七巧板

 传播媒介中的好消息与坏消息

 文化黑砖窑中的笑声

 七零后:一出生就衰老的一代?

 乡土作家笔下死寂的乡村

 知音体与低端文化商品的生产和消费

 山楂树之恋:从畅销书到电影的倒退

 民间神话的幻灭

第五辑 隐秘城市

 创意城市的文化活力与焦虑

 城市幽灵的地铁幻觉

 城市空地上的秧歌

 为什么要一起做广播体操

 我是眼睛家族的一员

 亚运会和一个人的广州记忆

 诗歌、生活与城市:一段回忆

 十年读书记

序言

批评丛书“刀锋文丛”,是一套主要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现象(包括文学、大众文化、影视、音像、传播媒介等)进行批评的丛书,作者为备领域的学者和新锐批评家,他们都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学有所专,在批评技术上训练有素,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取胜,并力图借此实现批评的独立价值。他们对其批评对象,不做一般意义上的“解剖学分析”,而是更加关注作为批评对象的符号系统如何潜入当代文化,以及潜入过程中产生的怪异踪迹。

对于文化批评而言,其批评对象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文献意义上的传统符号体系与文化商品意义上的新符号体系,早已在全新的传播媒介中胜利会师,并拉帮结伙地向人示威。它们在街道上招摇过市.在电视节目中口水四溅,在策展会上沐猴而冠,在各种叙事建构中钻头觅缝。通过对其他文化DNA的吸纳和重组,它们已经具备了高度的变异能力,是一种可怕的文化

“异形”。它们以新的宿主为掩体,摧毁传统意义上的解剖学和阐释学。要将它们从新媒介这个宿主之中剥离出来,使之原形毕露,是文化批评的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微观意识形态”的一根敏感的神经,文化批评不再是书斋里的解剖学,批评者也不再是历史的建筑师和形而上学的幻想家,更不是神话和象征的合谋者。他们应该是文化相面师,是经验分析的数学家,是新的(或者其他文化现象)的话,就是要将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领域的话题.成为公共领域话语批判的对象。

有学者将文化批评的特点总结为:一、注重当代文化而不是历史经典;二、注重大众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三、注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群体(比如女性文化、少数族裔文化、青少年文化、打工族文化等)而不是主流文化;四、注重文化与社会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式的、静态的分析研究;五、提倡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思维的研究方法。…我认为这个总结比较全面。它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当代的、大众的、边缘的、动态的、综台的。换一个说法,作为传统文学的“文学『生”,已经像碎片一样消散在另一个新主流文化(市场和消费)之中,文化批评就是要在这种新的文化语境之中重新发现“文学性”,在“现代『生”中寻找那些“可以挽回的部分”,在市场的垃圾堆里寻找“文学性”的碎片。

我们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也有过所谓的“文化热”,但与这里所说的“文化批评”关系并不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翻译了大量的“文化批评”理论著作。但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批评,还正在探索的途中。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自己的文化理论,所有文化批评的方法,都是“拿来”的外国货。一些概念是否适用于我们的文化批评,需要甄别;文化批评中对中国经验的把握。需要探索和实验。这些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批评实践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复杂『生还在于,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符号作为历史经典的出场,往往成为常态。我们的文化批评,还面临着对历史符号进行解码的艰巨任务。无论理论还是方法,都应该从写作实践中来。我们不要被那些貌似严密的仿西化理论吓住。我们应该对批评写作的中国化实践表示敬意,哪怕它的创造是点滴的!

我大致从2000年前后开始文化批评的探索性写作,2003年完成第一本显得幼稚的文集《文化的病症》。在2004~:开始筹备文化批评丛书“刀锋文丛”的出皈事宜。第一辑于2005'年出版.收入了朱大可等人的文集。第二辑于2006~E出版,收入了陈晓明等人的文集。由于出版社改制,丛书原责任编辑调离,“刀锋文丛”出了两辑就停下来了,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一次有缘与重庆大学出皈社合作使“刀锋文丛”重获新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第三辑“刀锋文丛”不是没有遗憾,但总的来说基本符合我的设想。  期待更多朋友的加入!

内容推荐

《眼睛家族笔记/刀锋文丛》编著者张柠。

《眼睛家族笔记/刀锋文丛》内容提要:“眼睛家族”具有敏锐的文化感受力和直指事物和事件本质的思想穿透力。本书以“眼睛家族”特有的眼光和眼力对各种大众文化现象仰观俯察,笔锋所向不惑于众生乱相,不昧于文化浮云,力图以知识理性的圣光为“历史鬼脸”祛魅,为浮躁、缭乱的文化现实拨云见日,将启蒙的当代意义演绎成普遍的理性救赎。

编辑推荐

《眼睛家族笔记/刀锋文丛》编著者张柠。

本书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作者指出,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因此,“突围”也就是使人们恢复对世界的原始感受。但是,世界是被各种假象遮蔽的,只有通过批判和清厘才能使它恢复。本书就是试图化知识经验为工具理性,给读者廓清一面澄明通透的大众文化之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眼睛家族笔记/刀锋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64273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2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