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宁夏之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和目前国内所见的那种介绍本土历史文化的书不同的原因,在于人文地理素材把握,取舍,描叙等方面的提升。它从另一个方向打开了一扇洞悉宁夏的窗口。

作者在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经过行走、考察、采访,记录,8年的走读和沉淀,又经过8个月的书写,这本书沿着2008年的秋天走向读者的视野和评判中,更会沿着此后的时光隧道走向自己命定的席位。

内容推荐

或许,从打开这本书到阅读结束,你用不了8个小时,或许你会用8年时间去。消化它,或许80年后的宁夏会收留它,但我从踏进宁夏的那天(1999年12月18日)开始到动笔书写(2007年12月18日,真巧合!),我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行走、考察、采访,记录了整整8年时光,从接手、动笔到交付给出版社,用了整整8个月。我的努力使我对这本书有着足够的自信,或许,这种自信等待着读者严正的批评和善意的挑剔。

目录

时光镜面上的人与事

第一章 龙出亚洲,1亿年前的宁夏精灵

 一 马云的发现:地球上“最美的背椎”

 二 恐龙,从陌生到熟悉的名字

 三 灵武恐龙,证实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第二章 水洞沟,东西方古人类交融之地?

 一 水洞沟,人类童年的印记

 二 张三小店里的神秘客人

 三 70多年,4次手工铲出的“莫斯特”?

第三章 黄土深处的窑居之祖:菜园遗址

 一 海原:中国窑洞之始?

 二 山走了,地动了,窑洞不见了

 三 海原大地震,催生中国地震学

 四 地震和窑洞相遇的三个故事

第四章 3000年的战剑之光:从义渠戎到匈奴

 一 “三百乘戎车”伐殷到烽火戏诸侯

 二 义渠战车,碾疼秦的肌肤

 三 马背上的较量:匈奴和秦汉

第五章 军地灵州,唐王朝复兴的摇篮

 一 突厥,匈奴之后的另一个北方之敌

 二 不沉默的边关:百位镇将出灵州

 三 一轮边关冷月里的诗意灵州

 四 再造唐朝,灵州的“兴唐”角色

第六章 225年,一个帝国在宁夏的生荣枯亡

 一 党项,黄土高原上“陌生的闯入者”

 二 金庸笔下的西夏:帝国的前夜

 三 灵州之战与“李继迁时代”终结

 四 宁夏的辉煌:大白高国

 五 阴谋与爱情:女人的西夏

 六 帝国之策:以儒治国

 七 帝国之殇:蒙古人的清场

第七章 400年宁夏之变:废都到边地

 一 回回人:外来的定居者

 二 “宁夏”出现:死地上的再造

 三 300年边患之后:重为边地

 四 17世纪80年代的中国:感谢宁夏

 五 宁夏之功:康熙大帝的25天

第八章 只有一个宁夏

 一 唐代的番客,西夏的回回

 二 宁夏的“回回人”

 三 血战正阳门,西北马家集团的开始

 四 红军西征与宁夏之战的失败

 五 1958年,宁夏的新名字

灵性山河,天府之地

第一章 中国的新天府:万里黄河富宁夏

 一 水流大峡:50年未竟之梦

 二 枸杞:宁夏的一张红色“名片”

 三 青铜峡:黄河给宁夏的两道血管

 四 2000多年的延续和完善:中国渠系博物馆

 五 银川:中国新天府里的诗意慢生活

 六 皮筏、古渡和桥,三本侧读黄河的流动之书

 七 范长江:“中国西北角中”的《塞上行》

第二章 八张面具:中国的贺兰山

 一 界山贺兰:左手戈壁,右手绿洲

 二 军山贺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纷争的见证

 三 圣山贺兰:佛音弥漫中的两道灵光

 四 煤山贺兰:“会燃烧的黑石头”成就一个城市“煤中之王”

 五 陵山贺兰:亚洲腹地的“金字塔”群

 六 石山贺兰:13亿年的石头会写字

 七 画山贺兰:史前人类艺术长廊

 八 牧山贺兰:中国驼乡和滩羊之乡

第三章 “高大的天”下,上帝安排的文明之礼

 一 大麦地岩画,史前维纳斯的藏身之处?

 二 沙坡头:中国沙漠学的催生地

 三 沙漠:成就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

第四章 “不好的水”边,人沙之战

 一 一地“黄祸”:一个消失的村庄

 二 毛乌素,一座死城见证1600多年的水土之变

 三 28年,一个宁夏女人和7万多亩黄沙的较量

 四 沙漠之治,中国的样板

第五章 六盘山下,曾经的华夷分界线

 一 硝烟散尽,难掩边关沧桑

 二 马蹄声后,几千年的军马场

 三 六盘山下:移动的关口

 四 消失的湖泊和变苦的河流

 五 六盘山上高峰:毛泽东的4天时光

文化,宁夏的软实力

第一章 丝绸之路

 一 狮子之路,2000年不断的旅影

 二 博物馆里的宝国,为什么是波斯的工艺品?

 三 佛光照在山坡上

 四 宁夏,通过丝绸之路的国际交往

第二章 飞翔的声音

 一 一曲“野花儿”,改变音乐大师的方向

 二 黄土深处:“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三 “花儿”之幸,插上翅膀的声音

第三章 宁夏:中国长城的一部小“通史”

 一 战国秦长城:中国古长城博物馆的“序言”

 二 中国之墙的跨越和毛笔的发明

 三 400年:战略防御设施形成

 四 从边关到边关:1000多年的长城轮回

第四章 旧影或往事:穿越宁夏的异域脚步

 一 马克·波罗:那时的西夏,那时的宁夏

 二 一个美国人,告诉世界宁夏的长城

 三 斯文·赫定:六盘山的匆匆穿越者

 四 一个传教士和一个宁夏小镇

 五 斯诺:蓝色眼睛里的红色部队

 六 鲍大可,宁夏40年之变

 七 约翰·曼,在宁夏侧读西夏

后记 藏着的宁夏

试读章节

西戎消灭西周后,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自己的郡国,从此,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了义渠国的名称。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向四面扩张,扩大了疆域。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陇东,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650年,希腊人开始建城邦,邦主为人民直接拥立,民主的种子开始在人类历史上最早萌芽,开启了西方历史上持续140多年的“霸主时代”。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此时却进入了多元霸主的战国时代。历史总是为强者说话,传统的修史者带有的政治功利色彩,使战国时代的各个诸侯国的出现,以“中国”境内为正统的,像六盘山下的义渠王朝,虽然具备了跻身当时任何一个显赫的诸侯国前列的条件,但因为其不在“中国”的范围内,还被当作犬戎来看待,也就被踢出了正统诸侯国的圈子。

当正统王朝的文臣武将们沉醉在黄河流域甚至长江流域的征杀掠夺中时,一个悄然强大的背影从西北黄土高原上站立了起来。公元前650年,义渠国王在完成了对周围的小部落、方国的统一后,将扩张的剑芒,指向了已经在战国各诸侯国中有足够实力的秦,双方将试探性的军事摩擦进行了220多年,各自在这种军事摩擦中培育着力量。这220多年,是一代代义渠国王保持高涨自信心的时光,这种自信来自自身的力量,而且,这种自信心的保持为后来的义渠国以北的各个少数民族扩张树立了楷模。公元前627年,秦国向东面扩张的梦想因为遭到晋国的毁灭性打击而破灭,转而向西扩张,恰好西戎派出的一个叫由余的人到秦国,被秦国收买后出卖西戎,向秦国提供了西戎的地形和军事实力情况,加上秦穆公对西戎王实施了美人计,于公元前623年出兵,取得了“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胜利(《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秦国也是战国各诸侯中第一次将军事触角伸向戎地。

公元前430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大的战争,历时1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而历时220年的义渠国和秦国的战争却开始了高潮。西方历史的全面记载,使中国的高中学生在历史教科书里也能比较详尽地知道伯罗奔尼撒战争,而中国的权威史料中却只有“义渠国攻秦,军至渭水”寥寥几字。已经跻身于战国群雄,并占据了农业和牧业都发达地区的秦国,被迫退出了渭河下游地区。这场战争耗时之久,规模之大,伤亡之重,由于没有历史资料的记载,只能成了一场存在于2400多年前的梦。梦醒的地方,是义渠国从此开始了88年的最鼎盛时期,并和秦国进入了军事对峙状态,这种状态使秦国时刻不忘以灭义渠为国之重任。公元前352年,中国大地上仍然处于一片战乱,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发生在魏国和赵国之间,秦国打败了魏国后,乘义渠国发生内乱,出兵义渠国。这个驰骋于夏、商、周、春秋战国长达近2000年的王国,开始走下坡路了,王国的辉煌随着秦军的致命一击开始黯淡。

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经过商鞅变革,秦的国力得到了巩固与提高,再次积聚了向西扩张的力量。公元前331年,义渠国再次发生内乱,秦国派兵进入义渠腹地,今天的甘肃平凉和宁夏固原南部一带的乌氏戎国被秦军灭亡,义渠国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的重要城郭郁郅被秦军占领,秦军将占领的两个地方,按商鞅在秦国境内设立县、乡、里的行政制度,分别设立了乌氏县和义渠县,前者的出现,标志着秦国行政力量开始进入宁夏境内。生活在宁夏北部盐池、灵武一带的朐衍戎面对秦国日益锋利的战刀,不战而降,以致于公元前320年,秦惠王出游时,还到达朐衍戎国,这应该是走进宁夏境内的第一个君主。

义渠戎王虽然臣服于秦国,但一直没放弃复国的愿望,并将这个希望的接力棒传给了年轻的义渠戎王。公元前318年,魏、赵、楚、燕、韩五国结成联盟攻打秦国,秦王为了专心对付来自东边的联军,便对义渠戎国采取安抚政策,送给年轻的义渠国王“文绣千匹,好女百人”,年轻的义渠戎国却乘机发动对秦的袭击,秦人战败。五国联军被秦击退后,秦国于公元前314年发动了对义渠国的攻打,占领了整个义戎渠国的25座城池(《史记·六国年表》),义渠戎国的复兴之梦彻底破灭。

存活了2000年的西戎,势力影响最大时,一直进逼到燕国的疆土内,其疆土面积比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大,但因为没在当时的“中国”视野里,被后世的史学家们认为是个偏居蛮荒之地的小方国。因而,在正史中没能走上自己该有的席位,最终以义渠戎国的消亡而降下了历史的帷幕。其实,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仅公元前722年~公元前637年的86年中,戎就讨伐过周两次,讨伐郑、楚和齐各一次,也招致了齐伐戎三次,鲁讨伐戎一次。不难看出,戎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活跃。而整个戎的活动范围,北到今山西西北地区,南到泾、渭水之间,西到陇西,东到河北、山东西部地区,整个疆域横跨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对西戎的讨伐直至消灭其军事力量,扫除了秦国在统一全国的霸业中来自西北最大的军事干扰,给秦国向西发展打出了一条通道,也为秦向东扩张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新基地。逐渐在战争中成熟的秦昭襄王,带着胜利的笑容和对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滋生的扰乱而产生的不安,踏进了义渠戎国的核心地界——宁夏南部的六盘山下。面对他很陌生的那些来自宁夏北部的少数民族的铁骑,这个年轻的帝王做出了一件被后人很容易遗忘的事情——修筑长城,这个伟大事业被他的曾孙赢政发挥到极致。如今,逶迤在六盘山北麓下的那段战国秦长城,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冲刷后,变得模糊了,这种模糊亦如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的那段文字:“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段文字明确地告诉后人,秦长城的修建背景和时间,也宣告长城的出现。那一掊掊黄土被堆积起来时,逐渐被埋去的不仅是一个以宁夏南部地区为核心的义渠戎国,而且,纵横于中国半信史到信史两千年的西戎也被埋进了历史深处,来自宁夏北部或者更辽阔的北中国大草原上的少数民族,逐渐被随后建立的秦、汉帝国称呼为胡。宁夏,也开始进入一个胡人和汉人争夺的马鞍上的时光。P45-47

序言

宁夏的中国角色

2008年5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播出《中国人从哪里来》的专题节目,这个节目提出的问题,在宁夏或许会有一个答案:5万年前~3万年前,一批带着非洲古人类基因的原始人,从现在的蒙古高原,甚至更远的西伯利亚一带,携带着和同一时期欧洲大陆上的古人类相似的奥瑞纳石器文化,莫斯特石器文化的石器,抵达宁夏水洞沟的。20世纪20年代,自西方的考古学家在这里的发掘整理开始,不仅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的序幕,也和后来70年间4次大的具有国际背景意义的挖掘一道,说明这里的古人类创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在著名的丝绸之路出现前的几万年,这里就成了东西方古人类交流、融合的一个见证地。

水洞沟,一个拉启中国现代考古大幕的地方,一个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创造了唯一能和欧洲大陆上的古人类相似的奥瑞纳石器文化、莫斯特石器文化媲美的地方,这仅仅是宁夏众多灿烂文化中的一小块。

而在更远的1亿多年前,宁夏灵武一带生活着很多的恐龙,2006年8月26日下午3点,中国中央电视台以直播形式,报道灵武恐龙化石的挖掘过程,一具梁龙类恐;龙的分支叉背龙化石被证实为是北半球首次发现的恐龙新物种化石。这种只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大型蜥脚类恐龙,怎么会出现在宁夏?它们是从这里迁徙到了非洲和南美洲,还是从那里迁徙来的?这为亚洲甚至全球恐龙化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素材,也为1亿年前的宁夏历史提供了一幅模糊但又真实的图卷。

甲骨文作为中国成形文字的鼻祖,已经定论了很长时间。遍布贺兰山的岩画,作为史前人类文化艺术的长廊,从旧石器晚期开始横跨几千年。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它们不仅是美术范畴的,更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原始文字。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中国古文字的鼻祖应该是比甲骨文更早的这些岩画,这些刻写在石头上的各种符号,或许就是中国古文字的源头;而创造这些史前灿烂文化的,竟然是在当时水草丰茂的宁夏大地上的一个个今天我们感到很陌生的游牧民族。更有学者指出,和水洞沟一样,这些灿烂的文化,是西方古人类进入中国后留下的文化痕迹。同时,贺兰山作为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等重大地理、气候分界线,加上黄河“流经九曲,唯富宁夏”,使宁夏平原不仅成了秦始皇、汉武帝时就着手开发的地区,也是唐太宗招抚西北少数民族的地点,同样是“安史之乱”后挽救大唐命运、再造唐朝的福地,更是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时的兵源和粮草的集结地。宁夏平原在中国大的历史关头,总能发挥出它出乎意料的功能。2008年,中国十大新天府的评选中,宁夏平原身列其中,中国更多的视野开始关注这片富饶且美丽的北方人工大绿洲。

这就是一个藏在历史深处的宁夏,一个出乎人意料的宁夏。1920年,以宁夏南部海原为震中的“环球大震”,以8.5的震级目前仍然名列中国现代史上最强的地震(也有说是8.3级或8.6级的),这次地震受震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个唐山地震的能量。就是这次地震,北洋政府派出了以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翁文灏为首的考察团,开启了中国现代地震的研究。1958年,穿越宁夏,连接西北和华北的包兰铁路开通,其中穿越宁夏西部的腾格里几十公里的沙漠地段,西方科学家早就预言,这段流沙地段是修筑铁路的禁区,中国科学家在这里进行的治沙探索,不仅打破了西方科学家的预言,而且使宁夏成了中国治沙学的摇篮,宁夏,在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发展中,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角色。

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首次派兵进驻宁夏南部,一举摧毁了此前称雄西北2000年的戎部落势力。从此,在近2000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宁夏就开始长期扮演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交锋的阵地角色。在中原的汉人看来,宁夏是边外之地,而在那些少数民族的眼里,宁夏却是边内之地,宁夏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存活在历史的评判视野中。秦昭襄王在宁夏境内修建了一段长城,从此,中国历代修建长城的高潮中,都没有少过在宁夏修筑的影子。从历史的延续、材料的完善,长城的各种形态等方面,宁夏扮演了“中国长城博物馆”的角色。汉朝对黄河开发的高潮中,宁夏境内的黄河以渠系的开凿不同于黄河上的其他地区的开发,渠系在此后2000年间没中断地完善和开拓,使宁夏平原上的渠系成为“中国渠系博物馆”,它的意义更在于给年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的干旱地区,奉献出了一个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的人工绿洲,一个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宁夏扮演的中国边地角色,随着它在清朝奠定的中国版图上处于地理中心的位置而消失了,再也没有扮演过任何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焦点角色,它更像一个偏居中国腹地的散淡之人,在巷陌池边缓缓驻足,在草色烟光中兀自喃喃低语,安逸而恬淡。

仔细打量一下今天的中国地图,宁夏其实正处在中国的腹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是距离中国疆土四个方向的极点距离最等同的区域中心城市,真正的中心所在。因此,它旱该从边内之地到边外之地的争论走出,给国人亮出腹心之地的角色。

感谢王正伟博士的学养和慧眼,以《宁夏之书》这个选题来解读宁夏,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府主席,一直在宁夏成长、入仕、施政,对宁夏有着外省官员没有的深厚情感和对宁夏本土文化更深层面的更为透彻的理解,才有了这本书的策划。

2007年11月初的一个夜晚。宁夏人民出版社地域文化编辑室的杨过主任、唐晴编辑约我前往银川市海宝小区的一个小茶楼里,我们的谈话主题主要就是这本《宁夏之书》的选题策划。接着就进入了一个多月系统阅读、查阅有关资料的阶段,接着是大纲与写作体例的构思阶段,接着是忙碌的写作……

我非常喜欢两个人写的历史:一个是中国的司马迁写的《史记》,一个是英国的韦尔斯写的《世界史纲》。前者开创了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将文学的形象性语言运用到干燥的历史中,给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惜这种开创也是一种终结,以后的历史成了一部中国帝王历史,真正创造历史的大众,被后来的所谓史学家们阉割掉了,留下了一部残缺的中国史:后者将丰富的题材和有趣的笔法相结合,使人能像阅读小说那样阅读人类的历史,他被称为“西方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学者”,能将历史和文学天衣无缝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职业来看,他们都从事过诸如今天的新闻事业,我多年从事这个职业后发现,将一个新闻记者的眼光。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笔法,一个历史爱好者的严谨,一个田野考、察者的精神相结合,写出的历史或文化地理,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而且这种特色对新闻、历史、文化和地理都能尊重并维护它们的尊严,这种尊重和维护。也体现:在了作者的身上。我想,我在这本书里,力求达到这点。而在历史地理的写作上。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唐晓峰教授的人文地理随笔给了我很多启示,比如他这样说:“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想要研究中国的人文地理,这是不可能的。而不了解一颗‘中国心’,只考察中国人的四肢和腰臀,也是不行的。”其实,考察宁夏何尝不是如此呢?从2007年10月开始。我有幸接触到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总编辑单之蔷和他领导下的编辑团队,我们的合作是我在这本中国办得最好的、最有影响的地理杂志上半年内连续发表了7篇人文地理的文章,有表现西夏的,有书写洛阳和开封的,更多的是与宁夏有关的:贺兰山、水洞沟,宁夏平原等,尤其是参与中国十大新天府的评选,使我跟随这个团队学习到了做文化地理韵更多经验:2008年4月,和《国家人文地理》这本中国人文地理的权威杂志合作西夏专题时,更使我看到自己在人文地理素材把握,取舍,描叙等方面的提升。如果说我的这本书有着自己的成功之处,和这些报刊、这些人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是这本书和目前国内所见的那种介绍本土历史文化的书不同的原因,这不是我骄傲的所在,而是我努力的所在,是上述这些人让我学习他们的所在,也是我尊重宁夏辉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所在……

或许,从打开这本书到阅读结束,你用不了8个小时,或许你会用8年时间去。消化它,或许80年后的宁夏会收留它,但我从踏进宁夏的那天(1999年12月18日)开始到动笔书写(2007年12月18日,真巧合!),我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行走、考察、采访,记录了整整8年时光,从接手、动笔到交付给出版社,用了整整8个月。我的努力使我对这本书有着足够的自信,或许,这种自信等待着读者严正的批评和善意的挑剔。

后记

藏着的宁夏

宁夏显然是藏着的,而且藏在中国的地理和历史的双重腹地中,被掩隐得太深。太久也太不该了。

1999年12月18日7时多,我乘坐43次列车抵达银川,开始我在这个城市的9年时光。随着户口入办到银川,在这里开始了买房、工作、吃酒、写作、交友、接受祝福或伤害等生命中的一些事情的发生,我逐渐成了一个户籍意义上的宁夏人。刚来时,单位的机房里内一些年轻人总会把音箱打开,听一些流行音乐,其中有一首歌叫《宁夏》,以为是写宁夏的,听完后,才知道不是的,和宁夏根本不搭界。

就是目前,去单位,同事如果连续看见我一段时间上班,总会吃惊地问“最近怎么没出去?”9年来,我很少在自己的家里过周末、五一、十一等节日,那时,我的身影出现在路上——为西夏而行走在北方大地上,为宁夏人文地理行走在宁夏大地上。脚底贺兰云几缕,身侧黄河月一轮,如今,宁夏所有的县、90%以上的乡我都沉下去进行过自己方式的田野调查,那些黄土、平原、沟岔、窑洞、遗址、山峁……我看得见自己的孤独。法国作家安·德·圣-埃克絮佩里曾经说过:“任何景物,不通过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职业来观察,是毫无意义的。”

我对宁夏的解构,始终坚持:它是一种文化或文明积淀下的有质地的地理单元甚或历史单元。我带着自己的职业和眼光,一直没间断过在这片土地上的丈量和考量。写这本国内第一本全方位地从史、地、人、文反映宁夏的书。完全是,出于自己对宁夏的敬仰、感恩和发自内心的尊重。

2007年11月末,我开始了这本书的构思。那个寒冷的季节里,我处于一种淮失业状态,写作是在清贫和孤独中进行的。随之,一场连绵的大雪使宁夏迎来了最近几十年来最冷的冬天,整个中国都和我一样,陷入了寒冷与不通杨的境地中。冬天的深处,我完成着本书的一个个章节。在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艰苦地写作,让我少了份浮躁,在键盘轻轻的敲打声里,一个个体现宁夏之美的文字,缓缓流淌在2008年年初的大雪里。春节期间,我带着书稿到发裕堡——一个甘肃境内的滨河村庄,打算在那里继续完成这本书,没想到,多年来一直给予我无私帮助的父亲突然去世了,我的精神世界猛然间被抽空,那个在物质、精神、学术上一直堪称我师的人、最心疼我的人就那样走了,临走时,还特意嘱咐我尽早完成这本书。我有什么理由陷进无尽的悲痛而不写作?我也以这种方式完成对养育我的父母的感恩。

我的巨大努力或许使这本书成为自己的写作以及人文宁夏写作中的一个标杆,诚如当年盖洛来到中国考察长城后完成《中国长城》,他对自己的书很自信——“以后的人除了抄袭我的作品,没什么能做的”。我对我以自己的视角进入这本书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自信:2007年年来,我参与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中国十大新天府的评选活动,先后以专家和记者的身份介入,它从另一个方向打开了一扇洞悉宁夏的窗口,增添着我完成这本书的信心,《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先生为此赞誉我为“目下中国最优秀的人文地理作者之一”,我想他的赞誉有着自己的理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内容总监刘晶这样评价:“唐荣尧先生是我国国前屈指可数的试图以人文地理视角解读中国的写作者之一。他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他是中国记者中最优秀的具有中国眼光的人文地理作者。”这几年,通过与《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中国国家地理》《国家人文地理》《中华遗产》等国内领先人文地理风气的报刊、杂志的合作,受命给他们完成一些选题。在大地上的行走,使我对人文地理的认知逐渐加深,也更加惶惑,但我在人文丈量和写作中,越发感到中国作者对这片土地通过人文解读的浅薄甚至曲解,自己或许也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幸好自己始终能认识到这点,才有了不断地努力。  感恩这片灵性大地,不仅养育了几百万民众,而且在历史上为中国作出了那么巨大但却被忽略的贡献。经过长期的积淀后,它形成了神秘的西夏文化、数百年民族融合后形成的回族伊斯兰文化、跻身中国天府之地塞上江南的地理风貌等三大人文资源/文化名片,我在宁夏生活的这几年,已经通过《神的过错》《王朝湮灭》《王族的背影》《西夏史》以及《中国回族》等专著,完成了对前两种文化资源/文化名片的书写,这是我对宁夏的第三个文化名片的书写,我以自己的方式来回报这片灵性大地。

十分感谢我来塞上供职的银川晚报社,提供了我作为一个文化记者在宁夏大地上行走,记录、考证、写作的机会,尤其是报社社长于小龙先生,一直给予我写作和工作上的支持,使我的几本专著能够在这段时间完成:感谢这个团队里的其他领导、同事(哪怕是那些司机、校对、摄影记者、出版和发行的人),使我在宁夏大地上的文化记录能够在晚报上留下痕迹。十分感谢著名的国学大师金庸先生,在百忙中无私地为本书题写书名,这无疑会提升本书的影响力和品味,给他和宁夏互相留下一段佳话,也给他关爱我这样一个文学晚学留下了支持和鼓励的印迹。

诚谢本书审稿专家(排名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他们是原宁夏大学校长、著名史学家陈育宁,宁夏大学西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杜建录,中国地理学会首批资深会员、博士生导师汪一鸣,中国民族学会回族学会副秘书长、《回族研究》副主编马平,宁夏考古所原所长、宁夏著名考古学家钟侃,他们的把关保证了这本书在史地方面的学术质量。尤其要提的是,我于1998年、1999年以《厂长经理日报》驻西北首席记者的身份前往银川采访身为银川市委书记的陈育宁先生,他以伯乐的眼光邀请我从成都来到这个城市工作,调我进入当地媒体工作,我来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后,就放弃了自己此前6年的财经记者生涯,完成了走向探寻本土文化地理的转身。也感谢宁夏著名的摄影家杨宏峰、银川晚报社摄影记者宋辉、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徐胜凯、宁夏博物馆董宏征等人惠赐的摄影作品,使本书增色不少。2007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典藏西北”专辑中,我撰写的《北宋时期的“四国演义”》一文中,配着的精美图片,就出自杨宏峰先生之手。随后,在2008年第1、2、4、9期的《中国国家地理》上,我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都有他的摄影作品作配图。直到2008年8月,我才走进宁夏人民出版社11楼的社长办公室,开始了我们的接触、认识。他慷慨地献出自己的作品并使之走进这本书。

最后要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哈若蕙副社长,感谢所有为这本书付出心血的编辑们,是他们默默的奉献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

经过8年考察、走读和沉淀,经过8个月的书写,这本书沿着2008年的秋天走向读者的视野和评判中,更会沿着此后的时光隧道走向自己命定的席位。希望这本书的读者,阅读完后,能将宁夏脱离自己的阅读经验中的“藏的状态”,希望越来越多的阅读者能够让宁夏从中国的藏的状态中脱身而出。

唐荣尧

2008年8月2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宁夏之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荣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39594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3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4.3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45
17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