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改革的故事/外国史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1 “镀金时代”一瞥

工业化:福兮?祸兮?关于福祸之道,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经有过一句经典的诠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自古及今,这一句朴素的话语始终都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它告诫人们灾祸与幸福既是相反的也是相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农业时代跨人工业社会的门槛,对于人类历史而言,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步。然而,进步有时也需要付出代价,美国的情况无疑就是一例。19世纪下半叶,美国吹奏着工业革命的号角踏上了社会转型的历程,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巨变,福兮?祸兮?

工业革命

工业化的前提是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生产,而大机器生产则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于是人类才开始摆脱古老的农业文明,向着工业时代迈进。要说工业革命的先驱,那当然要数英国,美国只是个后来者。从时间上看,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步于18世纪末期,要比英国晚大约30年。不过,从结果来看,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最终反倒是后来者居上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直接“借用”了英国工业革命最宝贵的成果——英国阿克莱特棉纺机制造技术。众所周知,美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1790年美国工业家塞缪尔·斯莱特仿造英国人的设计,制成了24锭新式纺纱机,揭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从英国政府方面来说,让美国享用英国现成的先进技术成果,绝非心甘情愿。想当年,为了能够保住宗主国的身份,使美国永远成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英国政府也曾煞费苦心,甚至不惜与美国兵戎相见,血战到底。美国独立后,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国家主权,但在经济上却还不得不依附英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政府又岂会大度到不计前嫌,白白地把自己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拱手让给战场上的对头?阿克莱特纺织机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一经问世就被英国政府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为了确保英国能够独享工业革命的成果,英国政府早有禁令,对纺织技术和专业人才实行垄断性控制,绝对禁止纺织机器出口,也决不准许熟练纺织机械师移居国外,更不允许任何人私自携带纺织机器的图纸出境。

美国之所以能够得到英国的纺织机械技术,有一个人非常关键,他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国工业家——塞缪尔·斯莱特。对于美国人而言,斯莱特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因为他用一双“巨手”推动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然而,当美国人在颂扬这位“美国机器制造业之父”、“美国工业革命奠基者”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可曾想过,在英国人的眼中,斯莱特的形象是否也是那么高大?无论斯莱特的历史功绩如何,要是按照当时的英国法律来说,斯莱特就是一个罪人,一个叛国者!

塞缪尔·斯莱特原本是一个英国人。1768年6月9日,他出生于英国德比郡。就在他出生的前一天,一个名叫理查德·阿克莱特的英国人刚刚递交了他对水力纺纱机专利权的申请。从表面上看,这两件事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后来所发生的故事,却把它们永远地连在了一起。斯莱特的父亲是一位富裕的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冬青屋”农场,一共育有五子,塞缪尔·斯莱特排行第三。斯莱特的父亲曾经与当地一个名叫杰迪蒂亚·斯特拉特的工厂主有过生意上的来往,而斯特拉特则是理查德·阿克莱特的合伙人。

阿克莱特是英国第一家棉纺厂的创办者。1768年他取得了英国的第一张纺织机械专利证书,1769年建立了最早使用机器的水力纺纱厂,1771年创办了第一个棉纱厂,雇佣了五千多名工人。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以水力作动力,有四对卷轴,可以同时纺织多个线头,纺出的纱坚韧结实,是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标志性发明。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应用高效管理原则的先驱,他将棉纺织业持续生产的各个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在工厂中实行了12小时的工作时间(当时一般是14小时),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大型生产的人力、资金、材料和机器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方面,显示出了出色的才能。

1771年,阿克莱特与斯特拉特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德比郡建立纺织厂。斯莱特的父亲在选址和购地方面曾经给予了斯特拉特极大的帮助,两人从此结下友谊。由于这一层关系,斯莱特从十几岁开始就到斯特拉特的纺织厂当学徒。到1789年时,斯莱特已经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七年。由于近水楼台,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的斯莱特全面掌握了阿克莱特纺织技术理论,也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像羽翼渐丰的小鸟,这位21岁的熟练机械师热切希望能够有机会在纺织业中施展抱负。然而,他的老板斯特拉特自己有三个儿子,占据着工厂里的重要职位,斯莱特的出头之日遥遥无期。P13-16

后记

2003年4、5月间,正是北大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热销阶段,一位著名的大学社社长问我,现在你最想做的书是什么?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历史系列丛书。”这位社长眼睛一亮,然后又接着问我,“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历史大部分是人物,是事件,可以说历史就是故事(内在地说,历史就是人生),所以历史系列丛书具有天然的大众性。另一方面,同个人要进步、要发展一定要吸取自己走过的路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一样,我们的民族要进步,国家要发展一定要反省自己的历史,一定要睁眼看世界;消除我们封闭的民族心理和缺乏自省的国民性,有赖于读史。”记得当时他赞同地点了点头。

北大出版社年轻的一代领导者,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出版家的眼光和文化担当意识,于2005年决定成立综合室,于学术著作、教材出版之外,确定学术普及的出版新路向,以期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尽北大出版人的一点力量。这样,我的这个想法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其时,社长任命我为综合室的主任,制定综合室的市场战略、十年规划、规章制度,带队伍,日常管理,催稿、看稿、复审等等事务,使我无暇去实现这个选题设想。综合室的编辑都是非常敬业、积极上进的。闵艳芸是其中的一位,作为新编辑,她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欣赏她的出版理念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于是,我把“历史系列丛书”的执行任务交给她,她从选定编委会主任、组织编委会议到与作者沟通、编辑书稿,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没有她的辛勤工作,这套选题计划不可能如期实现。

钱乘旦老师是外国史领域的著名专家,让我惊异的是他对出版业又是那样的内行,他为我们选择了一批如他一样有着文化情怀及历史责任感的优秀学者作为编委,并与编委一起确定了具体选题及作者,同时他还依照出版规律对编委和作者提出要求。钱老师不愧是整个编委会的灵魂。

各位编委及作者在教学、科研、组织和参加会议等大量的工作之外,又挤时间指导和写作这套旨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小书,并且在短短的一年中就推出了首批图书,效率之高令我惊异,尤令我感动。

编辑出版“未名外国史丛书”是愉快、激动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是一批理想主义者自我实现的一次实践,相信丛书带给国民的是清凉的甘泉,会滋润这个古老民族的久已干涸的心田……

杨书澜

2008年12月7日于学思斋

目录

引子 改革才是“硬道理”

1 “镀金时代”一瞥

工业化:福兮?祸兮?

“金字塔”上的裂痕

2 观念世界的躁动

“个人主义”危机

改革号角初鸣

3 “粪耙子”的威力

“粪耙子”问世

道义与文章

4 民间的改革家

进驻街区

教堂的警世钟声

5 政府也行动了

骑兵团长发起冲锋

大学校长入主白宫

结束语 一个意想不到的落幕式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序言

世界历史在今天的中国占据什么位置?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要了解世界,也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对中国更显得重要。世界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他们了解和理解世界的一扇窗,也是他们走向世界的一个指路牌。然而在现实中,世界历史并没有起这样的作用,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更加贫乏,这已经影响到改革开放、影响到中国发挥世界性的作用了。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不重视历史,尤其是不重视世界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取得进步,但在重视历史这一点上,却是退步了。中国本来有极好的历史传统,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文化,历史在中国话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这几十年里,历史却突然受到冷落,被很多人淡忘了,其中世界史尤其受到冷落,当人们知道一个人以世界史为专业方向时,其惊讶的程度,就仿佛他来自一千年以前的天外星球!

不过这两年情况又有变化,人们重新发现了历史。人们发现历史并不是百无聊赖中可以拿出来偶尔打发一下时间的调味剂,也不是傻头傻脑的书呆子找错门路自讨苦吃坐上去的冷板凳。人们意识到:历史是记忆,是智慧,是训诫,是指引;历史指引国家,也指引个人。人们意识到:历史其实是现实的老师,昨天其实是今天的镜子。有历史素养的人,比他的同行更富有理解力,也更具备处理问题的创造性。以历史为借鉴的国家,也会比其他国家走得更稳,发展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时代,历史借鉴远超出了本国的历史,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人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在他们眼前是一个世界。世界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一向不强.而世界历史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则更加淡薄。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时代已经把我们推进了世界,我们如何能不融进世界历史的记忆中?所以,加强对国人的世界史教育,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责任,这是一个时代的话题。在许多国家,包括我们的近邻,世界历史的教育已经超过了本国历史的教育,外国历史课程占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本国历史课程只占百分之四十或更少。外国史教育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中国的公民也应该是世界的公民。

遗憾的是,目前的学校教育离这个要求还很远,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社会大众中普及世界历史知识。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希望它为更多的人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多的世界,从而了解更多的世界。我们希望这套书是生动的,可读的,真实地讲述世界的历史,让读者思索人类的足迹;我们希望这套书是清新的,震撼的,指点人间的正义与邪恶,让读者体验历史的力量。

大约半个世纪前,商务印书馆曾推出过一套“外国历史小丛书”,其中每一本篇幅都很小,一般是两三万字。那套书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至今还会有很多人说:那是他们世界史知识的来源。“文化大革命”中,“小丛书”受到无端的批判,许多作者受株连,主编吴晗则因为更复杂的原因而遭遇不测。但这套书没有被人忘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吴晗被平反,小丛书又继续出版,人们仍旧如饥似渴地阅读它,直至它出版近500种之多。

又是三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时代发展了,知识也发展了,“外国历史小丛书”的时代使命已经完成,它不再能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今天,人们需要更多的世界历史知识和更多的世界历史思考,“小丛书”终究小了一点,而且有一点陈旧。我们编辑这一套“未名外国史丛书”,是希望它能继承“外国历史小丛书”的思想精髓,把传播世界历史知识的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2008年12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19、20世纪之交,美国人结束了内战,开始集中精力进行大规模的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建设。此间,美国社会也同样患上过严重的“工业文明综合症”,食品安全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劳资矛盾问题、特权阶层腐败问题等等社会肌体的病象也同样侵蚀、困扰着当时的美国人,但是他们却最终能够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规模、全方位的“进步主义”社会改革。“黑幕揭发运动”、“纯洁食品运动”、“社会福音运动”、“政府改革运动”等多种政治经济改革运动有效缓解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实现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改善,为美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铺筑坦途。这段历史,于美国自身有惩前毖后之功;于世界其他发展转型之中的国家亦可引为借鉴。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故事。

19、20世纪之交,当欧陆诸国还在为争夺领土与政权大动干戈、烽烟遍地的时候,美国人却已经结束了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南北之战,开始集中精力进行大规模的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建设。此间,虽然他们也曾为严重的“工业文明综合症”所困扰,为工业化的突飞猛进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但是他们却最终能够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规模、全方位的“进步主义”社会改革。美国民间、思想界、新闻界、宗教界、妇女界乃至各级政府机构中,众多有识之士创造性地发起和领导了“黑幕揭发运动”、“"国家主义运动”、“纯洁食品运动”、“社会服务处运动”等多种政治经济改革运动,有效缓解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实现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改善,为美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铺筑坦途。

本书文笔清新、流畅,细节生动有趣,可读性非常强。此外,对中国当代社会亦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改革的故事/外国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颜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48075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712.0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