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论丛》的汉语史分卷,共收论文31篇,涵盖了汉语史宏观研究、历史词汇研究、历史词类词法研究、历史句型句法研究、汉语史辞书研究等多个领域,内容涉及汉语词汇史、语法史、语言学史等。
| 图书 |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论丛(汉语史卷)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论丛》的汉语史分卷,共收论文31篇,涵盖了汉语史宏观研究、历史词汇研究、历史词类词法研究、历史句型句法研究、汉语史辞书研究等多个领域,内容涉及汉语词汇史、语法史、语言学史等。 目录 汉语史宏观研究/1 本义、词源义考释对于同义词教学的意义/3 从汉语比较句看历时演变与共时地理分布的关系/13 简帛学的研究对象/29 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词汇系统研究述评/35 历史词汇研究/51 读书札记三则/53 《毛诗》故训辨正(五篇)/57 扬雄《蜀都赋》词语注商/71 扬雄《蜀都赋》词语札记/77 《春秋公羊传解诂》中的齐鲁方言及其价值/91 论《释名》的方言研究/105 汉语堂表亲属称谓的历时兴替/121 《齐民要述》中“种”和“栽”的科技内涵探讨——兼论现代语义学方法在古代科教术语研究中的作用/135 云梦秦简中的官职名/149 历史词类词法研究/161 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祖堂集》、《三朝北盟会编》中“了”用法的发展/163 汉语双“了”句的兴衰及相关的理论问题/179 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197 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及其语法化/219 论古汉语词缀“头”/239 量词“通”的历史发展/245 《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261 历史句型句法研究/275 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277 秦汉时期汉语连动式及类型学考察/305 《左传》的趋向连动式及其与动趋式的关系/3 13 论两汉时期趋向连动式向动趋式的发展/323 中古汉语“完成”语义的表现形式/333 晚唐五代的受事前置句/347 唐宋时期的平比旬/367 唐宋时期指人受事主语句的演变/385 汉语史辞书研究/395 《明清吴语词典》阅读札记/397 《汉语方言大词典》古文献引用问题例说/403 《说文解字新订》的问题和错误/409 编后记/425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论丛(汉语史卷)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华学诚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92256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2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04 |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69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H12-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7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1 |
| 宽 | 174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