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汤李梁重品西游
内容
编辑推荐

《西游记》这样一部集童话小说、神话小说、科幻小说、宗教小说、气功小说、政治小说、哲理小说、谐谑小说于一身的世相百科全书,东方人生宝典,年少时怎可能读透它?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它?在市面上诸多西游恶搞版、改编版、水煮版的冲击之下,又有多少人对原著的记忆已经含混、对原著的理解已经走偏?本书是作者品读《西游记》的心得。

大话新编冲击原著记忆,水煮歪批无益原著理解,学术剖析不合大众口味,趣话揭秘助您重品西游。

内容推荐

品罢红楼,品毕三国,我想,该品西游了。可是,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是《玄奘西游记》。“唐僧西游记”为什么不品呢?恕我瞎猜,可能是因为觉得西游太浅,没什么可品的——很多人就这样认定了。不是吗?鲁迅、胡适也这么说的。一个偶然的机缘,我重新翻阅念小学时读过的《西游记》,忽然发现,这字里行间,还跳跃着思想的精灵,有着无穷的意味。再上网搜索西游网文,方知草根西游学蓬勃兴起,热于草根红学。西游原来这么深!世人轻看了《西游记》!这样一部集童话小说、神话小说、科幻小说、宗教小说、气功小说、政治小说、哲理小说、谐谑小说于一身的世相百科全书,东方人生宝典,年少时怎可能读透它?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它?在市面上诸多西游恶搞版、改编版、水煮版的冲击之下,又有多少人对原著的记忆已经含混、对原著的理解已经走偏?我禁不住大声疾呼:大家都来重读原著,重品西游!这里,我把自己的品读心得汇成了本书,供读者诸君重品时参阅。

目录

第一讲 世人轻看了《西游记》(代序)

第二讲 读懂取经故事之一:《西游记》两大破绽

第三讲 读懂取经故事之二:西天取经是一场封建政治秀

第四讲 读懂取经故事之三:丑化取经壮举的创作动机

第五讲 读懂取经故事之四:妖精的后台是神佛

第六讲 读懂取经故事之五:灵山索贿与明代陋规

第七讲 读懂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寄寓作者的隐士之心

第八讲 读懂《西游记》里的国王:昏君暴君有影射

第九讲 读懂猪八戒:猪八戒是新生产力和新思潮的代表

第十讲 读懂孙悟空之一:真悟空才是该被打死的真心魔

第十一讲 读懂孙悟空之二:孙悟空是明代心学的文学化身

第十二讲 读懂孙悟空之三:孙悟空的变节与作者的摇摆

第十三讲 读懂唐僧之一:唐僧是脓包还是英雄

第十四讲 读懂唐僧之二:圆融坚毅的玄奘为什么变成了迂腐执著的唐僧

第十五讲 读懂小玉龙:小玉龙与孙悟空的人格互补

第十六讲 读懂沙和尚:原著中挑担的是八戒,牵马的是沙僧

第十七讲 读懂观世音:观音是作者心目中的贤臣

第十八讲 读懂《西游记》的宗教倾向:《西游记》其实不敬佛

第十九讲 读懂《西游记》的神魔体系:看吴承恩与许仲琳怎样封神

第二十讲 读懂《心经》之一:无字之经:假经还是真经

第二十一讲 读懂《心经》之二:西天取经实为“取”《心经》

第二十二讲 读懂女儿国故事:女儿国国王的爱情真有那么美吗

第二十三讲 读懂子母河故事:男人怀孕与妇女解放

第二十四讲 读懂火焰山故事:二奶之祸与婚姻制度

第二十五讲 读懂人参果故事:人参果的象征含义

第二十六讲 读懂五行山故事:如来神掌与宿命论

第二十七讲 读懂西游回目:回目岂是无聊的点缀(上)

第二十八讲 读懂西游回目:回目岂是无聊的点缀(下)

第二十九讲 读懂《西游记》中的历史文化:人文主义的佛光初照

第三十讲 读懂《西游记》的主旨:主题之争与博大精深(上)

第三十一讲 读懂《西游记》的主旨:主题之争与博大精深(下)

第三十二讲 读懂《西游记》的历史地位之一:曹雪芹是个西游迷

第三十三讲 读懂《西游记》的历史地位之二:八戒与桑丘是近亲

第三十四讲 读懂《西游记》的历史地位之三:走进大众语言的频度数你高

第三十五讲 读懂《西游记》的历史地位之四:走向世界的文学名片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家都知道纪晓岚,现在很有名,电视剧里老在说。纪晓岚有一部书叫《阅微草堂笔记》,书里边记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叫吴云研的人在家里扶箕。扶箕是一种迷信,扶箕时互相有一个问答,一个人假装是神仙,问他一些话,他会用神的语言来回答。纪晓岚记下了一段很有趣味的对话。装神仙的人说自己是邱长春。于是有一个客人问他,如果《西游记》果然是你所作,你是用来表明金丹的奥妙吗?就是道教的那一套。这个神仙就批字,说,然!然后客人又问,先生你的书写在元初,可是里边有几件事都是明朝才有的,那是怎么回事?他一一举出来。他说唐僧一行经过的祭赛国有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朝的官,明朝以前没有。朱紫国有一个官是司礼监,这也是明朝的官。灭法国的东城兵马司,这也是明朝才有的,还有唐太宗手下有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这些都是明朝的机构,为什么你元代人写的书里边会有?问了这几句以后,那个箕不动了,再问他,他也不回答了。那么,就是说,这个人无可回答,逃走了。纪晓岚记了这个故事以后,说了一句话:“然则《西游记》为明人依托无疑也!”意思是说,照这样看起来,《西游记》不是长春真人写的,而是明朝人托他的名写的,纪晓岚还不知道这是吴承恩写的,但是他已经看出《西游记》里写的是明代的东西,元代人不可能写出来。是不是真有扶箕这么回事呢?刘世德先生认为不是,是纪晓岚开玩笑,实际上他是怀疑《西游记》不是元朝人写的,构造了这么一个故事来告诉读者。因为纪晓岚本身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

鲁迅、胡适赞同纪晓岚的见解。明末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卷十九,有一个“淮贤书目”,就是淮安这一带的前辈学人所写的书的目录,吴承恩的名下有《西游记》三个字,这是最直接的证据。这个证据首先是鲁迅发现的。鲁迅之前没有人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第二个是胡适,他们两个人共同考证的。

不过,1983年,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在一个书目里边发现吴承恩的《西游记》被列入地理类,而不是小说一类。因此就说,吴承恩是写过《西游记》的,但是他写的《西游记》是个旅游游记,不是小说。

其后,沈承庆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是谁呢?是李春芳。李春芳是谁呢?是《西游记》版本上写的华阳洞天主人。他是吴承恩的同乡、好友,官至翰林学士,是嘉靖皇帝的“青词宰相”之一。

李安纲先生认为邱处机、吴承恩、李春芳都不靠谱,提出《西游记》作者为:无名氏。

我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一个有力的根据就在小说之中。书中写到玉华州,那一段情节与吴承恩任职荆府纪善的经历非常吻合。

世德堂本前面有陈元之序,序里边有这么几句话:“《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日:出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日:出八公之徒。或日:出王自制。”这意思是说,《西游记》这本书不晓得作者是谁。有的人说是从藩王的王府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以后,把他的子孙、兄弟、亲族分到全国各地做王,就是藩王。)“八公”是一个典故,淮南王刘安手下有几个幕僚叫八公,八个人,后来“八公”就指王府门客。“或日出八公之徒”,就是说,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府里的门客,这个就牵涉到吴承恩是不是到荆王府作过荆王的门客。“或日:出王自制”就是说是那个王自己写的。这个序里介绍了三种说法,没有下判断。陈元之这些话很值得注意,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出版商请他写序,他总得问你这书从哪儿来的,也许出版商怎么怎么对他说了,他就写到序里去了,这个事情具体的就不知道了,只能是推测。

小说第八十八回到八十九回讲到了玉华州,唐僧师徒四人到了玉华州,发生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人家说我这个地方是天竺国的下郡,地名叫玉华县,城里边的县主就是天竺国的尊使,封他为玉华王。第二,有这么几句话,“府门左右,有长史府、审理厅、典膳所、待客馆”。第三,接待他们的玉华王自己说,我在这个城已经有五代了,有贤良名声在外。第四点,这个玉华王有三个儿子,三个小王子后来拜孙悟空等为师。这四点完全和荆王府符合。玉华王是皇帝的宗室,在这个地方受封,和荆王完全一样。第二,玉华王这个名称完全可能是荆王的别称,因为在荆王府有七个宫,其中有一个宫就叫玉华宫。第三,荆王恰恰有三个儿子。纪善有时候要教他们念书,教他们提高文化,这三个小王子可能是跟过吴承恩读书的,所以写到孙悟空名下了。玉华王说他经历了五代,我们查历史发现荆王到吴承恩的时候是第六代,前面经过了五代。再有,玉华王府内有这个馆那个馆,完全符合王府的建制,王府一般都是这样子的。这个从现在一些地方志的图里都能查出来。吴承恩要是没有到过那个地方,不可能写得这么具体。唐僧沿途经历了那么多地方,都叫做某某国,唯独这个地方不叫玉华国,叫玉华州,或者叫玉华县,这和荆王有关系。为什么?因为第三代荆王犯了罪被皇帝赐死。王在一系列的问题上都有一些规格,被赐死以后有些规格要降低,不能按照原来王的规格来享受。

吴世德先生有个推想,一百回的大书要写下来得花一定的时间,这时间得比较集中,荆府的纪善是个比较清闲的官,王府生活又比较悠闲,所以这个时候他有时间集中精力去写《西游记》,而不是在家里或在做长兴县丞的时候写。写完以后,恐怕只能是抄本,不可能去印,他没有钱。当他要到别处去或回家时,他的箱子里搁不下拿不了,那个书可能就放在了荆王府。为什么陈元之说那个书是荆王府出来的呢?可以和这点相对照。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本书从荆王府出来了,流传到了南京,一个出版商愿意印,再找了这个姓陈的来写序。所以这个姓陈的才会说,这本书虽然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和荆王府有关系。不是荆王本人写的,就是他门客写的。这个话不是无风起浪,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和吴承恩的身份完全符合。这点更使我们相信《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而不是别人。

最早的西游版本世德堂本前面有陈元之序,序中说这本书虽然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和荆王府有关系。不是荆王本人写的,就是他门客写的。这个话不是无风起浪,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和吴承恩的荆王府纪善身份完全符合。

吴先生还有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伟大的作品一定是伟大作家创作的,而不是累积型的。换言之,无论历史上玄奘取经的真实史实,还是关于取经故事的宋元话本、金元戏曲和各种民间传说,都只是为吴承恩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外在来看,西游故事发展到吴承恩生活的时代,已经相当成熟和成型了;但内在来看,若无作者天才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现实的生活故事是不会顺理成章地转变成艺术作品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吴承恩的艺术劳动是创造性的、巨大的和不朽的。

P34-36

序言

品罢红楼,品毕三国,我想,该品西游了。可是,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是《玄奘西游记》。“唐僧西游记”为什么不品呢?恕我瞎猜,可能是因为觉得西游太浅,没什么可品的——很多人就这样认定了。不是吗?鲁迅、胡适也这么说的。一个偶然的机缘,我重新翻阅念小学时读过的《西游记》,忽然发现,这字里行间,还跳跃着思想的精灵,有着无穷的意味。再上网搜索西游网文,方知草根西游学蓬勃兴起,热于草根红学。西游原来这么深!世人轻看了《西游记》!这样一部集童话小说、神话小说、科幻小说、宗教小说、气功小说、政治小说、哲理小说、谐谑小说于一身的世相百科全书,东方人生宝典,年少时怎可能读透它?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它?在市面上诸多西游恶搞版、改编版、水煮版的冲击之下,又有多少人对原著的记忆已经含混、对原著的理解已经走偏?我禁不住大声疾呼:大家都来重读原著,重品西游!

这里,我把自己的品读心得汇成了本书,供读者诸君重品时参阅。请允许我采用了“诲人不倦”的讲座体例,并在此做点“王婆式”宣传:以杂文式的非学术语言,探讨严肃的西游学术问题;破译作者的隐含深义,解答读者的长期疑惑,颠覆大众的固有印象,颠覆学界的权威论见。若此书能为推动国人读懂西游做出一点点贡献,余愿足矣!

后记

《魔戒》电影风靡到中国的时候,我就想,我们的《西游记》,何时能席卷欧美呢?

电影《大话西游》虽然独树一帜,但所拍并非《西游记》,杨洁版电视西游虽然不失为经典,但只拍了个表象。不读懂西游,就拿不出好剧本,也就甭指望拍出好片子。西游故事妇孺皆知,水煮西游之类的书也出了不少,然而,多少人真正读懂了西游?爱妻许超萌生一念:老公你写部《读懂西游》吧。

搜索网页,看到一篇篇妙语连珠的草根西游作品;重读原著,悟出一处处精妙无比的奇书寓意。因为是业余写作,只好克扣掉几多睡眠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半年间,写了约25万字。即将完稿之际,却被连天加夜的工作冲击了,只好搁置一旁。

如今,张纪中要重拍电视西游了,其西游选秀活动已在浙江卫视拉开帷幕。演员海选也是名著普及活动。“给这个普及活动推上一个波澜吧”,好友徐学良鼓动道。这就有了本书的付梓。

遗憾的是,没能抽时间好好修改润色;没来得及将一些好选题新感悟写出来。错漏之处,请多包涵,请多指教。希望有机会出修订版,补上这些遗憾。

最后,感谢家人和挚友的理解、鼓励和支持,感谢爱妻熬夜替我审校书稿,特别要感谢所有对西游学研究深入、见解独到,给我启迪、为我借鉴的作者们!

汤李梁

2008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汤李梁重品西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李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60336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8:49:29